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科研>
阅读文章

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课题科研报告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10-02 12:02:09

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课题总结报告

 

一、课题申报的背景

我们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20126月经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总课题组和《运用现代教学技艺构建美育化优质课堂的研究》美育专项课题组的批准,由马艳、刘前艳承担了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十二五”课题子课题《“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的研究工作,课题编号为ZHGMY-E-009。经过三年的认真研究,研究工作已经完成。

当前小学美术教学的主途径是课堂教学,每周两课时的教学时间,这远远不能够满足学生需要,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长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如果拓展空间,优化课程结构,给学生创造发挥个人特长的时间和空间,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将会起着积极的作用。基于这样的认识,结合教育部和市教委相关文件精神,特申报《“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开展相关问题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有利于学生改变学习方式,提高自主学习能力;有利于加强学科整合,使美术课教学内容更加科学、实用和合理;有利于开发美术课程资源,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传承和创新各种美术形式,培养学生的艺术特长,多出成果;有利于丰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小学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提升学校品牌。

二、科研安排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探索“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形成可传承的操作经验。

2.更新教师观念,拓展课程资源,使美术课程内容得到优化,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3.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学生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小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艺术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道德情感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4.在小学美术教学中丰富传统烙画、粘贴画、国画、少儿创意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拓展美术课程资源,推动学校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提升学校品牌。

三、研究经过

本课题以“2+2”工程为契机,以学生自主活动为重点,以美术实践活动为载体,以大走班课程为途径,进行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进一步推动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在研究中把握以下五个原则:

1.全面性原则。坚持把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系统地构建能切实培养艺术特长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和方法体系。
    2
.适应性原则。以适应和深化实施“2+2工程,推动学校艺术教育教学改革及贯彻新的教育理念的需要为核心,善于挖掘和合理利用资源,设置适当的、切合本校实际和学生实际的美术选修项目,以满足学生的爱好和需要,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参加艺术活动的兴趣,最大限度地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使其终身受益。

3.自主性原则。让学生人人参与,自主选择,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4
.可操作性原则。活动项目、教学模式、教学内容及评价办法科学有效,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提高学生对美术第二课堂的参与度,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
    5
.特色性原则。以培养学生个人兴趣和突出自身艺术活动项目为基础,逐渐形成个人、班级都各具特色的活动项目,最终形成学校的美术特色项目,提升学校品牌。

在研究中,突出以下三个重点:

一是更新观念——学校的领导和主研教师、参与教师均要提升教育、教学思想,实现美术教育教学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的素质,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为学校的艺术教育特色发展奠定基础。

二是形成机制——在实验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主选择参与,实行大走班课程,努力构建美术第二课堂有效运行的新机制。

三是形成特色——根据教师专业特长,强调百花齐放,全员参与,形成学校美术教育特色。

四、具体措施

(一)准备阶段 (20126月——201212月)

1.根据有关课题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制定 “2+2工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研究计划和方案。

2.组建研究班子,成立学校艺术领导小组及艺术指导小组

3.对全校学生做好“22”项目美术活动宣传动员工作。

4.聘请市、区专家为学校艺术教育顾问。

5.作好活动场地的布置、装修和美术工具的准备工作,保证活动的开展。

  (二)实施阶段(20131月——201412月)

    1.开设少儿烙画、粘贴画、国画、少儿创意画的选修课程,学生自由选择艺术项目。

2.全校开展“2+2工程小学美术课堂社团活动,对学生美术知识、技法等进行传授,使社团活动学生能独立完成有一定创意的美术作品。

3.强化艺术教师业务能力培训,努力提高艺术教师的文化、业务素质,有计划地派出艺术教师到先进地区学习、考察。

    4.组织研讨会、现场展示会,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竞赛、校“艺术节”比赛等活动。

    5.搜集教育资料,编写校本教材。

(三)总结提高阶段 (20151月——20156月)

     1.相关论文的撰写和发表。

2、收集相关材料,撰写成果资料、实验研究报告、工作报告,申请结题。

     3.及时总结经验,逐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2+2 项目内容体系。

 4.向有关部门开展“成果汇报及展示”活动,撰写结题报告,准备结题。

五、研究成果

(一)美术第二课堂的尝试与探索

美术第二课堂:就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的时间,在学校的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与第一课堂相关的美术教学活动。是对第一课堂学习的延伸、补充、发展。它的方式多样,包括美术实践操作、课外考察活动与赛事等等;从教学内容上看,它源于教材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部分;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多采用大走班课程;它的学习空间范围非常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社会、家庭。

“大走班课程”教学模式:是在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学生年级和班级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像点菜一样自由选课,就像大学里的选修课一样,实行大走班课程,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具备一项艺术特长和爱好。

本课题通过构建“大走班课程”式美术第二课堂,在教学实践活动中打破学生年级和班级界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像点菜一样自由选课,就像大学里的选修课一样,实行大走班课程, 构建了多元、开放的课程体系,丰富、拓展与整合美术课程资源,使美术课程内容得到优化,适应学生的不同要求,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具备一项艺术特长和爱好。我校在课程安排上除了完全按国家教育部颁发的美术课程以外,16年级每周四下午34节课增开了少儿美术特色社团活动,每周五下午34节课增开了少儿美术特色俱乐部活动。学校建立三级管理网络,认真做到层层落实,保证活动有序地顺利开展。这样,在保证了国家课程计划的实施的同时拓展了美术课程资源,使美术课程内容得到优化,进一步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二)规律与特点的研究与总结

1、将传统烙画、粘贴画、国画与儿童创意画有机结合

中国传统烙画、国画重技法,表现的大都是具有成人绘画特点的绘画作品。儿童画是儿童根据自己的想象,运用形象、色彩进行创作的绘画。在创作题材上,儿童善于表现成人所不易注意的另一个世界,是现实与理想的结合,带有很强的想象成份。在表现形式如造型、色彩构图等方面缺少理性分析,常常很夸张,带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只求神似不求形似,显得稚趣。在色彩运用上,儿童画单纯,对比强烈。在构图上多采用平面构图,自由、奔放、大胆,富于活力,充满了激情和稚拙味。可以说,儿童画与传统的烙画、国画各有特点。

在实践中,我校将传统烙画、国画与儿童画结合起来,从素材、表现材质、工具、表现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探索与创新,既表现出了儿童的天性、稚趣和创造力,又创新和发展了烙画、国画等艺术,使之更具生命力。

2、探索出儿童绘画题材选择的方法

在重庆有些地方还保存了具有山城特色的吊角楼、老房子、古建筑等,如合川涞滩古镇、壁山来凤镇、湖广会馆、洪崖洞、瓷器口、巴国城等,学生通过考察或网络搜集当地人文景观和民俗文化,去寻找美、发现美,从而不断地丰富学生创作素材,增强热爱家乡和民间文化的情怀。同时我们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感受些民俗活动,为孩子带来艺术的情感体验。如《吹喇叭》,《早点滩》、《戏风》等作品都充分体现了丰富的风土人情和民族特点。

3、创新了美术的表现材质和表现形式

1)表现材质

传统的烙画材质较为简单,多用铁扦,在木板、宣纸、绢等材料上面烙绘图画。在实践中,我们利用各种不同材质进行大胆尝试,卡纸、瓦当纸、皮革、竹席、草席、麻、布、吹塑纸、塑料板等都利用起来,让学生在原有个性发展水平上得到拓展和创新。如:在草席上创作的《苗家》,在泡沫板上烙的《农庄》,在纸板上烙的《逛街》,在KT板上面创作的《老邻居》,还有在国画纸、瓦当纸上、麻布上创作的作品都具有很好的艺术效果。

在实践中甚至还对各种立体的材料进行了探索,包括纸盘、纸箱、簸盖等。如,小朋友在簸盖上完成的烙画《丰收图》,小朋友在彩色纸盘上用铁笔烙画的《喜怒哀乐》,在纸箱上用电烙铁完成的《京剧人物》等,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粘贴画中,废报纸、吹塑、树叶、布、蛋壳、毛线、纸线、牙签、立德粉等许多废弃物都是创作的好材料,充分化废为宝。如学生用各种废旧物粘贴成的《斑马》、《鸵鸟》、《凤凰》等作品,效果都非常好。

在儿童创意画中,选择将儿童生活中触手可及的各种物品作为创作源,例如花盆、纸杯、卷纸芯、饮料瓶等等,孩子们在这些熟悉的材料上作画会变得更加无拘无束。

2)表现形式

学生的生活丰富多才彩,他们在创作中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审美想象。在教学中我们注重突出儿童绘画的特点,使它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通过他们独特的儿童表现方法把他们的感受描绘出来,从周围生活环境中感受美,在作品中创造美。他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思维方式将情感融入作品中,创作出一幅幅情趣横生、精彩各异的儿童作品。如:烙画作品,《我爱妈妈》、《国学伴我成长》、《我爱足球》《快乐的童年》,剪贴画《阳光小镇》《鸵鸟》《我们的家园》,国画《樱桃熟了》《爱听歌的花猫》《乐园》等都巧妙自然地把儿童创作与传统绘画、手工融为一体,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儿童作品。

(三)教学技艺的提高与创新

通过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与教育方法的改进,提升教师素质,培养儿童的艺术创造、表现能力,促进儿童个性化发展。

1尊重儿童个性,适当指导、因材施教

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是传承和交流文化,因此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尊重儿童个性、以儿童的思维方式自由表达对艺术的理解。我们在学校美术教育中,尊重儿童个性特点,重视创造能力的培养,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充分体现,不简单地向学生奉送真理,而是主动去激发融合学生学的意识,让孩子们通过多渠道,观察、了解、体验,对美术产生发自内心的喜爱,激发创作灵感,使学生的绘画语言和童心愉快地、个性和谐地得以展示。关键时刻根据少儿的性情、画面的需要给予适当的指导,因材施教,使他们的作品进入到一个新的审美境界。使学生在原有个性发展水平上得到拓展和创新。

2激发兴趣,调动积极性和创造力,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

在研究过程中,激发学习兴趣,创造实践机会,提高动手能力。指导老师在指导过程中注意学生主动发展,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使学生的兴趣爱好获得满足,每个学生的个人潜能得到和谐、自由发展,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将课题实验活动与德育工作有机的结合,开展“艺术节”美术作品比赛活动,参加市、区绘画、手工制作比赛活动等,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提高学生的美术素养。

(四)科研为建设美术特色学校服务

在本课题研究过程中,学校成立了少儿美术特色教育领导小组,校长任组长,分管书记、教学副校长为副组长,成员由分管美术教育的教导主任、德育主任、少先队大队辅导员、美术学科教研组长和教师组成。每学年制定出了学校少儿美术特色教育实施计划,对少儿美术特色课堂教学研究、校内、校外美术特色教育活动、美术教育科研等工作作出具体安排。学校通过教导处、德育处、大队部、年级组进行督导和监控,做到对美术特色教育管理落实,评价到位,奖惩分明。

为了加强美术特色教育,我校特色俱乐部活动与“2+2”项目活动结合,每周四、五的第34节课开展特色俱乐部活动。这样,为学生全面接受美术特色教育拓展了时间和空间。

为了保证美术教育工作再上台阶,学校又加大美术教育资金投入,改善美术教育的场地和设施,所有美术功能室都按一类学校标准配备。2013年学校共计投入137000余元,完成了美术书画专用教室、美术创意绘画专用教室的装修和教学设备、器材的配置。其中,彩墨画教室和创意绘画教室拥有浓郁个性色彩的桌凳,教室内装饰美观大方,烙画室、手工室设施齐全,四个美术特色功能室均在50平米左右,都能满足一个班的教学,并都有专人负责与管理,校园内体现出浓郁的美术特色。学校每年都要开展大型美术特色展示活动,这为教师们实施美术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为提高少儿美术特色教育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教师配备上,学校严格按照国家教委《全国学校美术教育总体规划》的要求,在数量和质量上予以保证。新村本部现有34个教学班,配备美术专职教师6人。其中重庆市骨干教师、区教育导师1名,小学高级教师1名。他们改革意识强,对所教专业有扎实的基本功和较强的教育教学能力。

同时,我们将本课题的研究与延伸纳入了教学、教研的重要日程,在推动美术特色校本课程向纵深发展时,注重科研与改革,专题引领与教师培训相互结合,学校活动与学生创作相互结合,普及与提高相互结合等;形成师师合作、师生合作、家校合作、生生合作的“四合作”。

如今,以特色俱乐部为载体的美术特色教育活动序列化、系统化、生动化是我校少儿美术教育工作的特色。在三年的积淀中形成富有特色的少儿烙画、少儿彩墨画、少儿粘贴画、少儿创意绘画等四大美术教育品牌。

六、成果的回顾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促进了学生、教师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美术第二课堂活动,丰富了学生生活,让学生获得一定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审美观和价值观,从小对美术产生浓厚兴趣,动手能力得到提高,艺术个性和创造潜能得到健康的发展,艺术特长得以提升,道德情感得到升华,综合素质得到提高。学生作品获全国“绚丽年华”绘画比赛获一等奖98人,二等奖71人,三等奖26人,获全国课堂作业比赛中,5人获二等奖,2人作品在作业比赛“创新美术类核心期刊《中国美术教育》上发表,2名学生作品在中国人民美术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儿童美术集粹》上发表。参加重庆市师生书画大赛,7人获奖,其中一等奖3人,二等奖1人,三等奖2人。参加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一等2人,二等奖2人。重庆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5人,二等奖1人。

课题研究中,教师们努力地学习,在研究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课题组成员撰写交流论文获得教育部第三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论文二等奖,中国教育学会美术教育专委会组织的全国音乐美术论文评选一等奖,中国教育系统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全国美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重庆市第五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教育论文评选一等奖,重庆市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二等奖,刘前艳、杨思涵、邓祯颖、彭文琪、等老师多次获全国、市、区级辅导奖;在参加重庆市第六届中小学美术优质课比赛中,刘前艳老师的烙画课《会动的线》获重庆市一等奖,论文《利用校园美术课程资源 有效开展身团活动》获重庆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论文大赛一等奖;在课题中期交流会上论文获总课题组1个一等奖,教学案例2个二等奖,教学录象课2个二等奖,我们的课题评为合格子课题并获中期课题成果二等奖;3篇文章在ISBN期刊上发表。

在实验中,生机勃勃的第二课堂活动,显得格外耀眼。美术室、烙画室的几百余幅烙画、粘贴画、国画等学生作品,不仅为学生提供了相互学习、借鉴和进一步拓展创造的空间,又为学生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和提升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构建了良好环境,进一步丰富了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推动了美术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在均衡检查、校长培训等活动,市美术巡视活动、校艺术节美术作品展示活动中,获得了市、区领导、专家和同行的高度评价,学校艺术教育特色得到了充分体现,现已编写烙画校本教材,同时申报“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实验学校”。

该课题自20126月开题以来,历时三年。在201311月北京阶段总结会上,课题负责人马艳交流了该课题前期工作总结,得到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处马建辉处长的高度评价;在20146月深圳举行的美育教师教学高端研修会上,课题负责人刘前艳交流了中期工作总结及学校烙画特色俱乐部活动,得到了西南师范大学赵伶俐教授的高度赞赏。两次交流活动专家们一致认为:该课题对深入认识新课程改革,促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具有一定的认识价值和较好的现实意义。该研究目的明确,方法正确,工作扎实,效果较好。

该课题有以下特点:

1、该课题以新课程改革中“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为契机,以课程资源开发为突破口,推进了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促进了国课程校本化的具体落实,对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强化实践能力培养具有较强的实践价值。也使美育活动得到了传承和创新。

2、该研究探索出适合学校美术教育特色的内容、方法、规律和途径,总结提炼出了“尊重儿童个性,适当指导”、“与德育工作有机结合”等教学指导方法,取得了较好实践的效果,具有较强的操作性。

3、该研究不仅培养提高一大批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学校美术特色凸显,现已申报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实验学校,学校品牌得到了提升。

所以我们认为,《“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研究是实施课程改革的一种成功的尝试,同时也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在今后的美术教育工作中,我们将进一步研究“2+2”工程第二课堂的过程与方法,并形成学校长效机制,使我校美术教育进一步发展、深化和推广。学校艺术氛围更加浓厚,建立校美术展览馆,学生更热爱美术。争取在3年内成为重庆市少儿美术特色基地学校,5年内成为重庆市美术特色示范学校。辅导的学生作品在教育部获奖或参加全国群星奖,学校在全市乃至全国都产生良好社会影响。

 

                          重庆市新村实验小学《“2+2工程视角下小学美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研究》课题组

                                                20154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