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科研>
阅读文章

上海市树德小学课题科研公报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10-02 11:48:59

课题名称:《优质课堂与现代教学技艺运用的研究》的子课题:

              “仁爱文化”润泽下的美育化课堂建构

批准号:FHB110141上海市树德小学SHH-B-001 

课题类别: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的子课题

学科分类:基础教育  

课题负责人:(梁青云、一级、树德小学)

主要成员:

主要

成员

姓名

职务职称

学历

研究分工

梁青云

校长

本科

总体负责人

陈琦

副校长

本科

统筹安排

马婧

科研室主任

本科

情报管理

曾蓓蓓

副教导主任

本科

课堂教学

龚燕

工作室组长

本科

课堂教学

陆懿

教师

硕士

课堂教学

 

 课题研究的指导思想、理论基础

树德小学在“树德砺志  快乐成长”办学理念引领下,正在逐步推进学校阅读文化、仁爱文化、书香校园的建设,并致力于“让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息” 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为了把“仁爱文化”思想进一步推向课堂教学,结合我校实际,搭乘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总课题之东风,发挥已有的课堂优势,开展《“ 仁爱文化”润泽下的美育化课堂建构》,为我校课堂改革和深化寻找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作为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用现代教学技艺构建美育化的优质课堂》下的分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以实现课堂的生态化来改善教学状态,优化教学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实现师生“双赢”的教育新局面。以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抓手,融入“和谐”理念,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放水养鱼”,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想教育状态。

1、学校课程改革深入推进的需要

新课程下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推广之后,我校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课堂改革向何处去?理想的课堂应该是什么样子?为了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自信和挖掘学生潜力,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真正达到“低碳、高效”的效果。

2、学校已进行了课堂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

学校前几年以教研组为单位开展了“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确立了学校主题听课的“五度”活动评价表。通过教研组集体活动亮相展示,取得了较好的影响。并以“每字系列”为平台,开展了以课堂教学为主题的校本培训,特别是在近两年,以“精品百课”的形式聆听学习了多位名师的课堂教学,全校教师对“让课堂充满文化的气息”的(优质化)美育化课堂的特点有了基本的认识。

3、学校阅读文化建设初见成效

我校开展的“阅读文化”建设正在逐步推进,并形成了书香校园雏形。学校完成了《悦读小集》的校本阅读课程的开发,完成了“文化”宣传氛围的布置。为了把“仁爱文化”思想推向课堂教学,我校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决定结合我校实际,搭乘教育部规划立项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总课题之东风,发挥我校已有的课堂优势,开展《“ 仁爱文化”润泽下的美育化课堂建构》,为我校课堂改革和深化发展找一个可行的方向。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以构建“快乐、自信、低碳、高质”的课堂为目标,以“培养学生预习能力、自主合作学习能力为目标,通过教师有效的教,促进学生轻松、高效的学”的理念为指导,通过“学习、实践、交流、合作、反思、改进、提高”的实践策略,提高教师设计、实施、评价、反思教学的能力。努力探索常态教学条件下,通过师生交往中的相互“理解、沟通、关爱”,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勇气,张扬学生的个性,奠定学生的自信,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效教学方式和策略。

1、具有“仁爱文化”特色的美育化课堂教学操作模式

基本要求:加强集体备课,实现资源共享,努力构建“自我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共同提高”的校本教研模式。其具体过程为:个人备课,教师提前一周研究课标、教材、教学设计以及其他参考材料,依据实际情况修订教学设计中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和方法提示,修订教学设计中的不恰当环节,增减相关的内容等,将具体的指导、启发与点拨的方式方法写入自己使用的“教学设计”。集体备课: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备课组集体讨论,提出修改意见,教师按集体意见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二次备课:个人根据集体备课的要求对“教学设计”再次进行认真细致修改(二次备课时要求用双色笔修改)。

主要措施:课题组成员现行探讨,在我校原“讲学稿”模式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研讨,形成“教学设计”模式,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一段时间后,所有学科参与研究。教务处加强常规检查力度,及时查看各教研组上传电子稿,开展优秀教研组评选、优秀教学设计展览和评选等举措,全面提高教师备课质量。

 

2、具有“仁爱文化”润泽下的生态课堂案例研究

基本要求: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和师生的共同进步与发展。

一是课堂上创新教与学方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全身心投入,积极动脑、动口、动手,教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动手实践的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坚持“四凡四不”,即凡是学生自己能学习的教师不教;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究的教师不导;凡是学生能做出的教师不启;凡是学生自己能说出的,教师不引。

二是要优化教学策略,恰当灵活地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精讲精练,及时反馈、有效调控,切实提高教学活动实效。提倡“两个高效”,即每一位学生的高效和每一分钟的高效。关注每一个有问题的学生,关注每一学生的问题。

三是优化课堂教学程序:

1)明确学习目标,预习课本知识,小组交流互助。操作:学习学案上学习目标,自学教材文本知识。小组长带领小组成员进一步学习学案上知识点,并进行讨论、解答。时间约10分钟。步骤:(1)教师可联系前面所学知识,介绍本节学习重点和目标;(2)学案可提前发给学生,让自觉的学生可以对课本知识提前有所了解;(3)可阶段性对学生预习进行检查,使学生养成自觉预习习惯;(4)学生对学案上知识都要进行学习和解答,对于不明白的问题,要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解答,教师巡视指导、解答疑惑。注意事项:要加强学法指导,对知识要进行纵向延伸和横向联系,初步形成知识结构;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技巧和讨论学习程序,逐步形成“兵教兵、兵学兵、兵强兵”的良好局面。

2)课堂分组展示,实现思维对话。操作:学生分组轮流展示,互相纠正,归纳总结,教师可适时补充。时间约15分钟。步骤:(1)学生分组展示,查找错误、更正结论;(2)教师适当讲解、提问。注意事项:让学生自由讨论,充分展示所学知识,尽可能暴露学习过程中存在问题,要引导学生积极讨论,找出原因,更正答案;教师讲解点评简练准确规范,注重以下问题:面上都不会的,重点、难点、易错点等,引导学生将关联知识串联成线、成体系,对知识适当延伸和联系实际。

3)总结与反思评价。操作:当堂检测达标情况,总结、反思本节学习成果。时间约20分钟。步骤:出示或发放检测题,学生做教师巡视,当堂反馈。注意事项:习题要典型,数量要适中,题型合理搭配,兼顾不同层次学生;学生要对学习结果反思与归纳。

主要措施:开展各学科、各学段、各种课型的课堂教学观摩、展示、研讨活动。组织骨干教师上示范课等活动。开展全员性的高效课堂教学评比活动。有计划地组织中青年教师、骨干教师“走出去”,聆听专家课堂。

课题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和学术价值(主要结论、创新观点、突破性进展);

本课题的研究,基于以下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生态课堂理论、和谐发展理论和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仁爱”文化思想。生态课堂的理念已经为中国基础教育界熟知。但是,如何更好地实践生态课堂,实现课堂真正地“生态化”,则有待于教育界深刻学习和扎实体会。为教育部十二五重点课题《用现代教学技艺构建美育化的优质课堂》下的分课题,该课题的研究价值在于:以实现课堂的生态化来改善教学状态,优化教学理念,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实现师生“双赢”的教育新局面。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以传统文化中的“仁爱”思想为抓手,融入“和谐”理念,把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做到“放水养鱼”,实现“教育即生活”的理想教育状态。

(一)学习交流  形成共同的课堂愿景

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创建美育化课堂进程中,学校首先注重的就是立足根本,创设多样化的学习交流平台,细细品悟“仁爱”文化,寻找美育化课堂的内涵与意义。

在学校每月一品的读书交流平台上,我们细细品读《大学》、《中庸》、和《论语》。《大学》首章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而欲明明德于天下,又必先“正其心、修其身,诚其意,格物致知”,短短几句话构成了《大学》的基本思想和“纲领”,同时成为了千百年来中华文明的内涵核心。在浮华遍地、人心躁动的今天,先哲的话语犹如一剂冷凝剂,让我们暂时停下匆匆前行的步伐,静静思考人生的内涵:拥有光明的品德,懂得自我修身,成己成物,自立立人,我们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而教师的责任不仅在于自身成人、还要及物及人,培养更多成人的学生。《论语》中大量的教育名典引领老师们懂得尊重学生成长规律,懂得因材施教、懂得学思结合、懂得不愤不启、举一反三的教育思想。

一场场交流活动渐渐树立了美育化课堂的根与本:仁爱文化的根本就是爱人,是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 对学生自然成长规律的敬畏、 对正确价值观的坚持。龙应台说:文化就像一根柔弱而又强韧的丝线,将本是散落的人串起来,形成一个集体。立本生道中不断渗入的仁爱文化意识唤醒了师生心中的理想,成为美育化课堂构建最重要的黏合剂。

 

(二)上下求索  打磨美育化课堂的实践模式

1、求索学生学习规律

美育化课堂的第一要素就要求教师将目光关注于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独有的认知水平和规律。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以学生的认知起点和认知水平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场所。

数学教科组迈出了解读学生的第一步。经过研讨,大家决定尝试阅读教学法,通过学生“自主阅读了解知识——教师了解学生思维起点——依据学生起点展开讨论性教学——教师提升完善知识”的教学流程,让课堂教学的设计方向从教师一厢情愿的设计改变为依据学生思维特征来设计教案,教学从学生中来。我们将四年级《分数大小比较》一课作为先行研修课,布置了课前学习单,想看看孩子的起点究竟在哪里?结果发现学生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有的知道算理过程,但表达不清晰。如图(1):

2)有的有解题想法,却不清楚分数整体性的上位知识点;如图(2

3)有的想用学生用离散量作为整体,也有想法,但没意识到画于同一整体中表达清晰,正确。如图(3

4)有的在表达时,只考虑到分子,而忽略了分母。如图(4

 

 

 


YP20131020171921

 


(1)               2          3           4

 

 

YP20131020171943YP20131020172057老师们从学生的学习单中一张一张分析学生的思维特征,发现学生在学习的起点以及各种不同的认知特点,在此基础上设计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方案: 第一层次请画得正确,清晰的学生介绍自己的思考过程和画的方法;第二层次请类似图1画的学生介绍思考过程和画法,引导学生和之前的学生所画比较,发现用不同颜色表示两个分数清晰;第三层次请类似图2和图3画的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和之前比较,发现思考过程正确,但画在一个图里正确,且方便清楚,进一步体验感悟到分母相同分数相加减算法的内涵;第四层次请类似图4和图5画的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发现用整体表示错误,忽略了分母。在对画图方法的讨论交流后,再反馈书上每页的主要内容。每个环节都从学生预习出现的问题展开,学生发现教学不再是离开自己遥远的东西,是自己的疑问,是自己的思维辨识,今天的课堂自己的思考受到教师充分的尊重,每个孩子都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此,所有参与研讨的老师都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原来,当我们将眼光从自己对教材一厢情愿的解读转向学生的认知起点、当教师真正尊重学生的认知特点、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角,孩子们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中来,哪怕学习的过程有些艰辛,孩子们依然体会到从无到有的学习快乐。这样的课堂教学才是培养人的课堂,才是符合仁爱精神的课堂,才能润泽到孩子的心灵。

尊重孩子的个性、尊重学生的不同差异,是美育化课堂构建的起点。

 

2、求索课堂教学之道

美育化课堂教学之道究竟是什么?是学校在本次课题实施过程中一直要求大家去思索的问题。 “君子就有道而正焉”,我们只有找到课堂教学正确的“道”,才能让学生在课堂中获得长足的发展。

老师们展开了一轮轮的研讨,语文组的老师们反复学习课程标准,捧起叶圣陶老先生的《语文到底如何教》,思索着语文教学之根本:是教教材还是教语文,是教文本还是教文化?数学老师们也在思索:数学课除了教技能,还能传递给学生的是什么?去掉了加减乘除,学生最终走出课堂积淀在头脑中的数学应该是什么?英语组的老师说:英语课学习ABC,但更应该学习的是学习英语的基本方法,培养生活中应用英语的能力,领悟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他学科的老师们也纷纷加入了思索的队伍…….

研究成果推广的范围和取得的社会效益

当代教育仁爱缺失,分数至上的教育现状偏离了教育本质的任务与使命。学生为有一个好成绩,每天有学不完的功课,做不完的习题。学生的兴趣被扼杀,天性受压制,太多的迷茫与期望,令学生在痛苦中挣扎。在老师与家长的眼里,学生就是装知识的容器和考试机器, 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和尊重。 忘却人的教育不会培养出健全的人 ,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怎么能快乐?怎样能获得全面的发展?怎样能有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思想素养?

     唤回仁爱,创建良好的教育。孔子的“仁者爱人”要求人用一颗仁爱的心,关心人、爱护人、帮助人,体现了人本主义的倾向。我们在教育中要以人为本,重视人生命的价值;以人为重,尊重人的尊严和人格独立,。把教育视作爱的工程,深入学生的内心,为学生着想,并在这一过程中体验自己生命的价值和无限的幸福。教师应当清晰地意识到学生是具有个性的人,学生同样有自由的思想和做人的尊严,教师有责任给他们提供自由发展的空间,为其创造成长的条件关心、理解、爱护学生,了解他们的生活和学习,聆听他们的心声。

树德小学在多年的办学历程中,清晰地意识到真正的教育应当遵循“仁爱”思想,尊重每一个学生成长的规律、个性,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最有利的支持,渐渐形成了“追求幸福完整教育生活”的办学愿景,不断求索 “仁爱文化”润泽下的课堂教学策略,让仁泽课堂,爱润心灵。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在美育化课堂构建的道路上,树德的老师们且行且思,对自己的课堂不断的反思自省,叶澜教授曾经说过:“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在美育化课堂构建进程中,学校采取多种方法促动老师不断回头,不断思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取得良好成效。

1、借助教师专业平台,提升美育化课堂的深度认识

   学校设计了树德教师专业平网站,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教师创设交流反思的平台。平台上设立了每月讨论热点,科研部定期发表议题,如:老师怎么说学生听得懂;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方法;吸引学生参与学习的策略等等,老师们在平台上各抒己见,浏览别人的帖子发表评论,互相探讨与分享对学生的了解;教学部将老师的课堂视频发布于网上,要求老师观课评课,每位教师不仅自己评课,还需要浏览别人的评课观点;每月一品活动中,我们采用了博客形式开展讨论,各教科组各镇一方,在网上讨论区开展辩论,大家各自发表观点,互相讨论,互相争辩,真理往往越辩越明,在“争锋相对”中大家对于课堂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有这样一节自然科学课,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的是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然而分析了学生的认知起点后,老师们认为此知识不教学生都已经掌握,第一阶段尝试中当老师提问:拿什么能寻找到掉在地上的针,学生异口同声回答——磁铁,当老师问磁铁有什么特征,学生踊跃发言——吸住铁的东西。学生对知识点完全掌握的情况下,教学该如何开展呢?按部就班抑或挖掘更深层的知识点。老师们就此在网上展开了讨论:我们的课堂究竟还要教会学生一些什么? 第二阶段同课异构,课程的显性知识点也就是学生早已拥有的经验不再作为主要内容,教师着重于引导学生将已有经验转化为科学知识,着力探讨发现科学知识的途径、方法。磁铁能吸住铁的东西这是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如何来验证这个经验的正确性,老师组织学生制定验证的计划、尝试计划的实施、得出科学的结论,这样的科学课学生领悟到的不仅再是文字化的结论,学到的是探究知识的科学方法。这才是课堂中传授给学生的更为重要的“道”。

2、借助叙事案例的撰写,提升对美育化课堂的品质

   每学期,学校开展两轮的案例反思评选,老师们将平时所得、所思、所悟通过叙事案例的形式表达出来。

    特级教师华应龙老师的数学课堂充满仁爱文化的意蕴,构建了“尊重,沟通,宽容,欣赏” 人文化的数学教学模式 ,数学人文素材和东方的文化在数学教学中自然渗透。他的课堂中时时出现《老子》《庄子》《易经》……的身影,从远古到现代,从传统到时尚, 富含哲理、诗意、思想,让我们的老师叹为观止, 老师们在案例反思纷纷写下了感悟:

马婧老师如是说: “成功的花儿,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她当初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我有没有想过?我会不会想?我有没有坚持想下去?我想到的有没有记下来?’,这是华应龙老师经常挂在嘴边的几个问题?读完《我就是数学》,再品味华老师的这几个问题,一切也就释然。原来特级教师不是靠什么特异功能来上好每节课的,原来所有的成功都是因为曾经努力付出过!在每一节精彩的数学课后,他所付出的是比普通老师多几倍的精力和时间,美育化课堂需要我们亦如是之…….

龚燕老师深深触动,说:“教,然后知困,怎么办?捧起书来吧。古人追求“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吾辈亦当如是。

严宝珍老师认为应当向华老师那样尊重学生的差异,即便学生出现了思维的错误,课堂却往往因差错更精彩,教师要善于让课堂中的差错成就教育智慧,而学生会因差错的精彩而敢于探索,追求真理!

主要研究成果目录:

姓名

论文名称

获奖情况

梁青云

  仁泽课堂    爱润心田 

 ——“仁爱文化润泽下美育化课堂建构”所思

 

全国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美育专项课题中期课题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

马婧

润物细无声——浅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在“练习”中渗透美育

 

全国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美育专项课题中期课题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

龚燕

播种仁爱   收获和谐

——《分数加减法计算》案例

 

全国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美育专项课题中期课题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

曾蓓蓓

让仁爱之花在语文课堂中绽放——《一座铜像》教学案例

 

全国十二五规划教育部课题美育专项课题中期课题验收评比中获一等奖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1、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有利有弊,它有利于教师形成统一认识,有利于教

学质量的有效保障,但是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学校强调了美育化教学模式之后,是否会束缚教师的教学思路和教学积极性,如何在本道统一的基础上探索百花齐放的课堂教学形态。

2、美育化课堂构建中,课堂的实施者教师是成败的关键。如何寻找新

的生长点,寻找更有效的载体,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升教师的课堂实践能力,同样是课题能否成功开展的关键。教师的美育化课堂实施能力提升是研究的另一方向。对学生的教学是否尊重了他们的学习规律,是否贯彻了“仁爱思想”,我们的每一次课堂教学是否让学生有所得,我们的每一个教学策略是否能满足的学生的成长需求。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