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于伟: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 培养学生丰厚的感性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4-02-05 14:51:41

教育部近日印发《教育部关于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通知》(下文简称《通知》)。《通知》提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大力发展素质教育,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以“美育浸润”作为美育工作的目标和路径,以美育浸润学生,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将美育融入教育教学活动各环节,潜移默化地彰显育人实效,实现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的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美育”一词经常出现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重要文件中,实施美育在我国是国家意志。中国的美育思想最为丰富,美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财富伴随着儒学传统延续至今。进入21世纪,美育回应时代需求,又具有了新的意义。美育是情感教育、自由教育和创造教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础,是学生人格健全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为更好地落实《通知》精神,学校需做好三方面的努力:

第一,落实好美育浸润行动的第一责任人。落实《通知》要求是艺术(音乐、美术)学科,还是学校的哪个职能部门负责?这个问题涉及对学校美育是什么的理解以及美育主体的界定。很多学校容易习惯性地看到是美育的要求,直接要求音乐、美术学科去落实,这是对美育内涵认识的窄化。这是在课程观上,只注意了艺术教育课程对于美育的意义,没有注意文学课程、体育课程、德育课程及其他课程对美育的意义。在具体教育教学实践中,学校非常容易以音乐、美术代替艺术教育,以艺术教育代替美育,以艺术教育中的艺术特长技艺教育代替美育,缺乏综合美育的观念。在中小学中,落实美育的第一责任人是校长,第一职责部门是教导处或者负责学校课程与教学管理的部门。只有主管的职能部门界定清楚了,《通知》才能落到实处。当然,虽然艺术教育不全等于美育,但是艺术课仍然是学校内落实美育的重要渠道。上好艺术课、积极开展多样化、个性化的艺术选修课、开展好艺术教育实践活动等,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要在学科教学中培养学生丰富的感性。学生会唱几首歌、会演奏一种乐器、会画几幅画,不等于学生的美育素养就有了本质提高。美育最基本的含义就是感性教育,是培养、发展好中小学生“丰厚的感性”。现代的中小学教育,更加擅长理性的教育,而培养丰富的感性,促进人的感性方面(如感知、想象、情感、直觉乃至无意识等)的发展更加重要。我们更加需要的是在理性逐步占据主导的世界里,恢复和确认感性的地位和价值,重建与理性相协调的感性世界。《通知》中也强调:“加强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的融合,挖掘和运用各学科蕴含的品德美、社会美、科学美、健康美、勤劳美、自然美等丰富美育资源,分学科推动制定美育教学指引。”要充分关注学生个体成长和生活经验,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点,切实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因此,“美育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的工作措施落实就显得非常重要。

在各学科教学中推进美育,最关键的就是学科教师意识到“个体、个性”的主体性作用,意识到它们与创新人才培养之间的重要关联。注重一个个具体的个体,注重个性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就意味着除了教师想要学生完成的划一的知识学习与掌握,同时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知、想象、情感、直觉等感性素质的培养,注重学生作为单个的、具体的内心体验,个体情感对于个人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各学科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师的划一性讲授,只指向高考指挥棒下确定性知识的准确性考核,忽略每一个具体学生的感性能力培养,是很难落实好美育的,更谈不上美育的“浸润”,这种课堂是美感干涸的课堂。对此,我们应该有清醒认识。

发展中小学生“丰厚的感性”,就具体每个学科的策略而言,核心的是要注重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直接奔向结果。要注重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科实践的重要性,注重探究的重要性,注重情境创设的重要性,注重“体验”的重要性,注重把抽象的内容变得更加具象、学生更容易理解,注重个体的操作和发现的过程。

发展中小学生丰富的感性,意味着重申以人为目的,矫正过度的理性教育带来的功利性,强调个体的人的重要性,要求尊重个体、发展个性,充分调动和发挥个体的能动性。这可以说是美育作为感性教育的最基本、最关键的宗旨。

第三,影响美育的质量和效果关键因素在教师。教师的审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学生审美。因此,《通知》强调:“抓好教师源头培养,将美育课程纳入师范类专业学生人文素养课程”,这一点特别重要。从师范生培养的角度来看,全科教师培养模式、注重通识教育的培养模式,包括传统的“中师”教育中注重师范生琴棋书画方面修养的培养,都有利于培养高质量实施美育的教师。当前我国师范教育体制中数学、物理、化学等分科培养的职前教师培养方式弱化了教师自身的美育素养,需要学校在职后教师专业发展中予以进行补偿性教育,进一步涵养教师的美育情怀。(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于伟)来源:教育部网站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