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美育"价值何在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10-30 18:08:36

美育"价值何在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提要]  很多学校,一到初三艺术类课程就停了,有的学校音乐课是数学老师兼的,此外美育资金和设备也存在各种问题。”  公立院校艺术教育的这种窘境,与艺考繁荣、艺术兴趣班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

  很多学校,一到初三艺术类课程就停了,有的学校音乐课是数学老师兼的,此外美育资金和设备也存在各种问题。公立院校艺术教育的这种窘境,与艺考的繁荣、艺术兴趣班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艺术教育沦落为一种生意。

 

  813日,为期5天的第十八届世界美学大会在北京大学闭幕。这是世界级的美学大会第一次来到中国,也让沉寂多时的美学话题,再次进入公众视线。

 

  美育也许是其中最“接地气”的话题之一,本届美学大会首次设立了“艺术教育”专场,“艺术教育的重要性谈再多也不为过”,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彭吉象这样说。

 

相关新闻:

艺术教育怎么成了“敲门砖”

艺术教育不是只教唱歌跳舞

调查显示天津7成家长对艺术教育有“功利心”

7成家长对艺术教育有“功利心”成孩子升学筹码

灵璧有了动漫艺术教育基地

 

  1999年,美育正式写入教育纲要,“好学生”的标准从“德智体”全面发展进化变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是规范性的,在规范中对人的精神起激励、净化、升华的作用;美育是熏陶、感发。对于人的精神,这种更深的层面,德育是无能为力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主任叶朗说。

 

  尽管美育终于被写入教育纲要,但仍有很多人存在疑问:美育到底有何价值?

 

  据教育部体卫艺司艺术处万丽君介绍,我国目前中小学学生约两亿人,高校学生约3000万人,这意味着我们的艺术教育应该覆盖到约2.3亿名学生身上。根据《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艺术类课程占总课时的9-11%,即总课时数为8571047课时。但在实际操作中并非如此。

 

  “表面上看都在讲艺术教育,可实际上很多学校并不重视。”叶朗对中国青年报记者说。“从学校来讲,艺术教育与升学没有直接关系。因此,很多学校觉得,艺术方面的课开不开无所谓,有的学校,一到初三艺术类课程就停了,有的学校音乐课是数学老师兼的,此外美育资金和设备也存在各种问题。”

 

  美育被冷落不仅是中国面临的问题。据美国美学协会前主席Noel Carroll介绍,美国一旦出现财政赤字,首先砍掉的就是对音乐、美术、哲学等与美学有关课程的教育经费的投入。“他们认为这些是繁荣社会的奢侈品,而认为自然科学永远是社会发展的推动机。但事实上,美学在当今社会中对塑造公民意识,提升道德修养与人生境界方面,是实用学科所无法做到的。”

 

  公立院校艺术教育的这种窘境,与艺考繁荣、艺术兴趣班的火爆,形成鲜明对比。无需数字,只要几个细节就可以佐证。在上海戏剧学院教师顾春芳印象中,有一年学校招生,由于没有准备足够的报名表,1元一张的表格在黑市炒到了10元一张。蜂拥而至的报名考生拥上前,把招生老师面前的桌子掀翻在地。“如果不说这是艺考报名现场,别人可能还以为这是欧洲杯呢。”顾春芳说。

 

  艺术教育已经沦落为一种生意。在叶朗看来,由于功利性压倒一切,在升学与加分的诱惑下,美育和艺术教育的本来性质和目的发生了变化。

 

  “美育的最大特点是让他自由。青少年美育一定要使他们自由活泼地成长,充满欢乐。让他们学,没有什么不对,但是你不要使他不自由,使他枯萎。这样的话,艺术教育和美育跟它的原来目的就相反了。”叶朗说。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教授周荫昌看来,目前我国的教育重视理性内容,却忽略了感情内容;重视了知识教育,忽略了技能、操作和行为教育;重视了表达教育,忽略了内在心理的教育。“现在的人们不愿意聆听,而更愿意去表达。这需要学校加强艺术教育工作,并且还原成真正的艺术工作――音乐的教育要用音乐来教育,美术的教育要用美术来教育,而不是用音乐的理论代替音乐自身的艺术教育。”周荫昌说。

 

  就在周荫昌发言完毕,一位来自山东大学的教师站起来大声说:“大学里艺术教育薄弱的问题提了这么多年,依然没有解决。”“这是社会文化环境对我们办学造成的‘拖累’,我们难以发挥作用。”周荫昌回答。

 

  有学者认为,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里,文化已经进入了“物化年代”。在这样的时代,还有谁在关心美学的话题?有评论认为,与上世纪5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和80年代的美学热相比,眼下美学界正处于“低潮期”,公众对美学似乎也没什么兴趣。

 

  “上世纪80年代的美学热不是孤立的,是文化热的一部分。”叶朗说。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北京大学的汤一介先生办了一个比较文学函授班,报名的人很多,其中很多是工厂工人。函授班去西安、成都、重庆组织面授,有很多工人请假从很远的地方来听,他们都不是专业的,完全是凭一种兴趣。“当时年轻人都在思考民族的前途和命运,有一种对民族前途的忧虑。大家都在找答案,不单单是美学,哲学、伦理学,在当时也火爆一时。这是民族的需求。”

 

  “到了90年代,这种‘热’的确消退了,因为经济热了。从美学本身来讲,我觉得是进入了一种沉静时期。我不赞成美学低潮这种说法,‘热’必然是乱哄哄的,静下来不是一种坏事,虽然关心的人不是很多,但还是有人在做学术研究,并且分了各个方向。这对美学发展来说是一件好事。美学必然要静下心来,做一种学术的积累。”叶朗说。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