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杨宏志: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2-05-24 09:24:41

编者按: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文章指出,新时代高校美育立足于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厘清现实困境,结合学校自身,进行谋划布局,创新实施路径和工作实践,扎实推进保障工程、品牌工程、学科融合工程和教改工程,真正实现美育的提质增效,逐步健全现代化高校美育体系。

关于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几个策略思考

新时代高校美育应立足时代发展大局、国家教育体系整体构想及学校本身特色,把握新机遇,直面新问题,探索新策略,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更大力量。

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时代使命

要深刻领悟国家美育顶层设计的政策精神。目前,美育愈发引起国家的高度重视,并已上升到国家意志,多项有关美育的纲领性文件得以相继颁布,为开创新时代高校美育工作新局面指明了目标与方向。2015年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实施美育相关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2019年的《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强化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艺术教育,2020年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突出强调要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这些重大政策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的积极落实,也为学校开启新时代高校美育新征程提供了根本遵循。2019年,教育部在北京举行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重要回信精神一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推动学校美育要集中力量打好深化学校美育教学改革、改善学校美育办学条件、完善学校美育评价机制的三大攻坚战。所以,新时代高校美育应从先前的稳中求进的阶段,发展到当前的提质增效、攻坚破题的新阶段。根本遵循的政策与方向已经明确,关键是如何把高校美育向纵深度推进,取得突破性进展。

准确把握高校立德树人这一教育的根本任务。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将“立德树人”列为教育根本任务,并提升到教育方针的高度,这为今后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立德树人的成效成为判断高校履行使命情况的根本标准。我国高校每年都有几百万应届毕业生,他们的人生境界和价值取向如何,直接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为此,务必要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切实提高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以美育人”“以美化人”说到底是“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注重美育,正是立德“树”人、培育人的战略选择。以美育人,亦即以“美”树人,“树”时代“美”人,“树”勇于担当民族复兴大业的时代新人。通过“以美培元”,来美化大学生的人生:有大德大情怀、有温情、有担当,在是非美丑善恶等方面具有鲜明的辨别力。所以,高校美育的实施与推进,其实践的逻辑起点在于立足“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帮助学生经营“美丽人生”、建构“美丽大学”,并最终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美”人。为此,高校美育教育应紧密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注重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培养更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坚持树立美育与各学科交叉的融合理念。关于美育的实施,人们一般认为要依托艺术教育、要开展美育实践等,这些重在美育的体验过程,凸显美育的实践倾向,效果较明显。课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学校教育往往要通过课程才能完成教育的根本目的。如果“没有课程作支撑,也就没有教育教学真正价值的体现,美育教学便是被悬置的空想问题”。所以,学校美育要主动求变、创新美育教学方式,充分挖掘不同课程所蕴涵的美学和美育元素,在具体课程教学中注重社会责任和人文价值的引领,这就是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类似,都是在课程中渗透教育,课程美育成为课程思政实施的一个有效的载体和突破口。课程美育强调学科间的融合渗透,在跨学科交叉过程中实现育人价值,各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理念应逐步成为实施富有成效美育的共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把美育纳入各级各类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这里实质上强调的就是美育的交叉融合,而课程美育正是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一种实践,也是未来高校实施美育一种可行的趋势。

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创新路径

现阶段我国美育的实施与国家“育人”政策的顶层设计密切相关,高校美育的实施迎来了黄金时期。但我们应客观地认识到美育实施过程中存在的现实困境,以更有利于科学地推进美育教育。如在美育的内涵、功能及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美育的认识还缺乏一定深度与高度;在课程体系设置、授课方式、评价体系、教材编写等方面,对美育的教学改革创新还不足;在研究方法等方面,对美育的理论研究还不够丰富;在各学科美育交叉融合、课程美育等方面,对美育的跨学科实施还缺乏创新理念;在师资配置、资源整合、经费支持等方面,对美育的制度保障还不到位。所以应直面现实,科学施策,未来学校美育会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会得到明显提升,现代化学校美育体系会逐步构建完毕。

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切实加强组织保障。现阶段高校美育要实现提质增效、攻坚破题,关键是学校党委要担负起主体责任,做好顶层设计,切实加强组织保障。学校应立足新时代,遵循立德树人、以“美”树人这个逻辑,提高对美育认识的深度与高度;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明确高校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这一层面的时代使命,真抓实干,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和人文素养,为国家发展输送心灵健康、人格完善、对美丑善恶是非具有较高判别力的合格人才。为此,学校应在美育政策顶层设计、师资建设、经费支持、美育协同共建单位协调配合等方面做好扎实的制度保障工作。同时,学校应强化党委对美育实践、学校美育资源与社会美育资源实现共享的统筹协调,加快学校与社会教育相互融合的步伐,最终形成谈美、爱美、践行美的良好氛围;以“一校一品”或“一校多品”的特色化发展,形成学校自身美育发展的新局面。

构建“三全育人”机制,落实课程交叉融合美育。《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要在学校人才培养整个过程实施美育,尤其是通过加强各学科有机融合,整合美育资源,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学校美育新格局。三全育人美育机制势必会促进各学科各课程的美育渗透与融合。为此,学校应做到:第一,充分认识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的关系。美育就是最好的思政教育,加强美育能强化思政,思政通过美育能更见成效。思政与美育贯彻同等重要,二者同向同行,都是学科交叉融合教育。第二,加快美育教师队伍建设,促进美育教师培养、培训、研究和服务一体化,让教师自觉研究学科之美,自觉打造教师形象之美和课堂氛围之美,这是高校美育教育取得成效的基石。第三,掌握以美育人的主动权,注重发挥教师教学中的主导作用,打造学校“三全育人”的行动方案。例如,可在学校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增添美育通识课,并且该课程本身应与学校主流学科有机融合。也可先行试点,组建教学管理团队,将美育元素融入课程教学中,或深入挖掘课程中的美学美育元素,建立课程美育长效机制。

秉持“金课”意识,深化教学改革创新。高校美育要取得突破性进展,深化教学改革属于实施策略中最前沿一环。第一,要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完善美育课程体系,开展特色美育。在开设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教育为主要内容的公共艺术课程或美育通识必修课外,还应结合校本学科及地域资源,开设校本特色美育课程,开展实践教学,突显办学气质。第二,主动求变,积极适应当前教育技术革命,教学手段实现技术化。2019年的《中国慕课行动宣言》突出强调目前高等教育正处于深刻的根本性变革,并达成超前识变”“积极应变”“主动求变三个共识。这种根本性变革”体现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上,体现在学习者主体参与的个性化学习需求上,打造具有“高阶性”“创新性”“挑战性”的系列“金课”,已是大势所趋。为此,要求美育教学手段技术化,开发一批美育课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第三,落实美育教材建设主体责任,编撰公共艺术课程体系教材或校本特色美育通识教材。新教材在内容设计、语言风格、技术支撑上,尽量适应新时代个体学习者审美趣味,力求以数字化新形态教材出版,提高授课效果。第四,完善美育教学评价体系,适时进行调研或访谈,找出问题,及时纠偏。

积极服务社会,营造美育良好社会氛围。高校美育教育不是封闭的,需要广阔的视野和胸襟,需要与社会对接,营造大育人社会氛围。要从历史文化、空间地域、互联网络及高校内部等方面,把高雅艺术引进校园,整合和利用各类美育资源,加快美育与社会教育相互渗透与融合,实现家庭、社会、学校有效衔接,做到堂上堂下、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全面开展美育渗透。要积极开展“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依托高校美育教师和学生力量,为本地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或广大农村地区的中小学校)提供帮扶和志愿服务,切实提高社会美育教育质量。

新时代高校美育实施的实践探索

近年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围绕制度建设、课程建设、教学改革等方面工作,扎实推进保障工程、品牌工程、学科融合工程和教改工程,在高校美育实施过程中做出一番富有成效的探索。

科学做好学校美育顶层设计,实施制度保障工程。学校领导班子专门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统一思想,明确方向,积极落实学校党委主体责任,深刻认识到切实推进美育教育是党委自身工作的基本职责;出台学校《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实施细则》《学校课程美育实施细则》等制度,科学做好符合本校特色的美育方案顶层设计;组建学校美育工作专班,明确各美育共建单位的主体职责,加强各单位的协作;成立美育专门行政机构,调整全校人才培养方案,确定“大学美育”为全校通识必修课,2个学分;加大学校美育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支持力度,引进美育专门人才,组建20余名具有博士学历的专兼职大学美育教师队伍;拨付学校美育专项经费,确保经费充足;加强学校美育资源与社会美育资源共享的统筹协调,积极引进高雅艺术及艺术家进校园。

精心建设“大学美育”“金课”,实施美育品牌工程。以点带面,创建多个层面的美育品牌。通过学分制管理把“大学美育”纳入学校教学计划,邀请校内外专家,专门召开课程建设论证会;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制作“大学美育”慕课,在学习强国、智慧树、爱课程、超星尔雅等平台推广,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革命,打造“金课”品牌;建设“美育名师工作室”,以校内外美育专家带动团队成长,培育本校名师品牌;邀请校内外文化名家,成立“素质教育讲堂”,定期举行高质量讲座;制订“美育浸润行动计划”方案,精心组织大学生美育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学校美育与社会美育的融合;筹建“美育·艺术节”,打造大学生自己的美育节日;依托“大学生心理健康周”,做好大学生心灵美育教育。

稳步推进课程美育,实施学科融合工程。以新文科理念,加强学科美育交叉融合,把美育向纵深度推进。统一思想与认识,组织不同形式“课程美育与课程思政关系”讨论会;在“大学美育”课程内容体系专门设置“经济精神与美育”“管理美学与美育”“法治文化与美育”“中原文化与特色艺术美育专题”等四个特色美育专题,加强学科美育融合尝试;积极落实《学校课程美育实施细则》,先在部分院系开展试点课程美育,相继召开“学科美育座谈会”“课程美育教学规范研讨会”,达成课程美育教学诸多共识;举行“课程美育训练营”,帮扶各专业教师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美学美育资源,指导教学案例设计,组织课堂观摩、研讨分享;举办“课程美育教学案例设计竞赛”“课程美育教学创新竞赛”“课程美育教研论文征文比赛”,助推课程美育开展。

切实促进美育教学改革创新,实施教改工程。向课堂要质量,有效发挥课堂育人主渠道作用。科学设置美育课程体系,开设系列与美育相关的多门公共选修课程,加强艺术经典教育,开发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艺术选修课;实现教学技术手段的现代化,依托“大学美育”成熟的线上线下混合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开展互动探究式教学,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在编撰出版《大学美育十六讲》基础上,资助出版多门校级精品教材,支持“河南省普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立项建设,积极建设数字化新形态教材;设置美育专项教改项目,助推课程美育高质量实施;开展丰富的美育实践活动,注重美育体验过程。每学期全校持续开展“美丽人生与美丽大学”主题演讲比赛,重点建设或联络河南省博物院、朱仙镇年画以及校内“三大文化”等素质教育基地;扎实做好每学期试点课程美育教学效果问卷调研,推进科学评价改革。

              ( 作者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党委书记)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