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朱 玮:高职音乐赏析课的德育渗透研究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12-14 23:10:53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摘 要:音乐赏析课(或名音乐欣赏课)是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够帮助高职学生提高人文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潜移默化地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教书育人是高职院校教学的最终目标,教学过程既是智育过程也是德育过程,缺少了德育的教学不算是完整的教学。因此,作为高职音乐教师,应该在音乐教学中注重德育渗透,在提高学生审美意识的同时培养其高尚情操的养成。本文将从音乐与德育的关系和音乐赏析课的功能以及高职音乐赏析课的德育渗透等方面,探讨在高职音乐赏析课中如何进行德育渗透。

关键词:高职 音乐赏析课 德育渗透

古今中外,音乐教育都得到教育学者的重视。中国儒家学者就提出“乐者,德之华也”(出自《礼记》)的观点;前苏联著名教育家瓦··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对艺术,特别是音乐,道德内容是其灵魂,是其存在的意义。学校音乐课的一切形式都应当旨在发展学生的精神生活,帮助他们认识世界,形成他们的世界观,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由此可见,音乐对陶冶高尚情操、培养完善人格有着潜移默化的促进作用。新课标明确提出:“音乐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音乐教育应寓思想教育于音乐艺术之中”。因此,高职音乐教师在音乐赏析课中应不失时机地进行德育渗透,培养真、善、美的新一代大学生。

一、音乐与德育的关系

音乐(归属四育中“美育”的范畴)与德育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交融,相互辅助的关系。音乐是一种“道德语言”,音乐是人们道德情感的非理性表达。音乐的内涵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外在的音响听觉形式,另一部分是内在的思想道德情感。只有将内外两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意义上成为音乐。人们可以从音乐审美过程中,通过情感的抒发,产生道德的力量。

在高职音乐赏析课中渗透德育因素,教师引导学生欣赏正能量音乐来教育学生追求美好人生和理想,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同时,人文素养(包括道德素养)不知不觉得到提升。

二、音乐赏析课的功能

在高职院校开设音乐赏析课,发挥音乐赏析课三大功能,帮助高职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及道德修养。

(一)音乐赏析课的审美功能

培养学生发现美、认识美、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是美育的目标。音乐赏析课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实现美育目标。音乐的审美功能对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品格产生潜在的影响,使积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肯定与发展,消极的性格特征得以转化与改变,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音乐赏析课的文化功能

学生是文化的传承者和创造者。通过音乐欣赏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知识,开阔学生的文化视野。在音乐赏析课中强化本土化音乐的鉴赏,从而培养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情感。

(三)音乐赏析课的德育教化功能

音乐赏析课是音乐作品发挥德育功能的有效途径。音乐赏析课是采用与德育课有本质区别的“寓教于乐”授课方式来进行,将被动的道德认识转化为一种自觉参与的情感体验,把德育渗透在音乐赏析课中,不知不觉中使学生受到熏陶。音乐赏析课的德育作用不一定立竿见影,但却是潜移默化的。

三、高职音乐赏析课的德育渗透

在高职音乐赏析课教学中,恰当的欣赏引导和德育渗透能帮助学生更深刻理解音乐作品背景,启发学生有作为大学生应有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善于利用音乐作品所塑造的崇高形象去帮助自己有力地甄别一切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事物,达到进一步提升自身道德情操的教育目的。高职音乐教师在音乐赏析课教学中应该注意以下三个要点:

(一)音乐教师要善于选择音乐作品

音乐作品的选择既要经典又要有针对性。在选择音乐作品时,应侧重具有较高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优秀作品。音乐教师的视野要开阔,在高职音乐赏析课堂中,古今中外的优秀音乐作品都可纳入选择的范围,但应侧重强化中国本土经典音乐的欣赏(弘扬中华文化,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民歌《茉莉花》;艺术歌曲《长城谣》等,还包括中国戏曲和曲艺作品,如京剧《智取威虎山》;豫剧《花木兰》等。流行歌曲中也有许多正能量音乐作品,也可适量选择。如周杰伦的《蜗牛》;张雨生的《我的未来不是梦》等。音乐教师要尽量多引入弘扬社会主流意识的正面音乐,如美国黑人音乐(蓝调或称布鲁斯)的摇滚乐,积极向上的音乐能够鼓舞士气,促进学生进取。此外,优秀的器乐作品也可纳入高职音乐赏析课中,如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古琴曲《高山流水》等。

(二)音乐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

音乐教师要处理好音乐赏析课教学过程中“赏”与“析”的关系。“赏”即以听为主,“析”即是介绍作曲家的创作风格,作品的历史背景,表达的情感,体现的哲理等等。以“讲故事”的方式来解析音乐作品会让学生更感兴趣,这样的方式比传统教育方式中类似于“这个音乐作品告诉我们……”之类的直白语言传授更为有效。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音乐来感受音乐带来的心理上精神上的共鸣。如《二泉映月》、《梁山伯与祝英台》等音乐作品表达着作者的爱憎情感,表达着人与社会的碰撞,人与命运的抗争及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学生在欣赏时会被音乐作品中的形象所鼓舞,增强青年学生直面人生,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和力量。音乐教师应给学生传递正能量的音乐作品,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欣赏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追求真善美的生活境界。

(三)音乐教师要善于渗透德育因素

有些高职音乐教师在教学中过于强调专业性而淡化了育人功能,这是不可行的。在赏析音乐作品时,音乐教师应适当侧重音乐作品本身具有的德育内容。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内容具有潜藏性,音乐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挖掘出潜藏在音乐素材中的德育因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一课,音乐教师在教授曲谱、歌词、音乐知识的同时,还应该讲讲音乐作品背后的故事,通过了解历史背景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学生在欣赏和歌唱《国歌》时,才能更深刻地体会到祖国的伟大,身为中国人的自豪,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从而树立起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又如,在欣赏古曲《高山流水》时,首先让学生在安静的氛围中倾听美妙的琴音:咚咚的山泉,潺潺的小溪,滔滔的江水……听完后趁学生还沉浸在高山流水的美妙意境中时,即时分析作品内涵(作品通过对高山、流水各种动态的描绘,热情赞美了祖国的壮美山河,表现了一种胸襟开阔、百折不回的精神境界)。然后再进一步引出“俞伯牙摔琴祭知音”的典故,从而使学生感悟对友谊的珍视。音乐教师要融入感情,营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情绪,带学生进入思考。同时不能忽略对作品意境的鉴赏,不能为德育而说教,要强调渗透作用,通过音乐的情感来达到德育情感教化的功能,使学生体验到道德自觉化。

在高职教育中,建设优秀的校园文化,树立崇高而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精神,音乐教育必不可少。一首好的音乐作品的播送,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了解美,认识美,接受美,以美导真,以美引善,使千姿百态的美育有所依附,促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音乐与德育相辅相成,在高职音乐赏析课教学中,音乐的德育渗透功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参与到音乐的欣赏、创作中来,通过亲身的体验达到积极正面的道德教育作用。

参考文献:

[1]周世斌.《音乐欣赏》[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2]修海林,李吉提.《中国音乐的历史与审美》[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3]黄敏学.《中国音乐文化与作品赏析》[M].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7.

[4]陈静梅.《音乐欣赏》[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5]李琦.《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及德育功能》[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2006,(2).

[6]徐恒醇.《美育书简》导读[M].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