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中国人生美育研究会:让美育回归原点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08-11 19:50:22

马建辉倡导“为人生”的美育

            主题发言人:教育部社科中心文化美育研究处处长、研究员

                   

    美育必须回归人生本位,以审美的精神去建构人生、发展人生,实现“以美成人”的目标;美如果不能影响到人心,作用于人生的改良,便毫无美育的价值。

为什么而美育,是美育理论和美育实践必须面对和回答的一个基本问题。我们所倡导的美育应该是“为人生”的美育,通过改良人的精神和心灵进而来实现改良人生的目的。美育是以美来化育人生,其立足在“美”,路径在“育”,目标在“人生”。《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里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正是“美”通过“育”发挥其建构人生的作用的结果。美如果不能影响到人心,作用于人生的改良,便毫无美育的价值。

因此,美育必须回归人生本位,以审美的精神去建构人生、发展人生,实现“以美成人”的目标。人生美育应确立起以下三个基本观念。

主导人生的“立心”观念

“仁义礼智根于心”(孟子语)。美育工作实际上就是“立心”的工作,即在人的内心深处确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通过“立心”来主导人生、改良人生、发展人生、完善人生。“立心”是人生美育的根基,也是人生建构的内核。

毛泽东曾倡导人们要学习白求恩“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人生美育的“立心”要实现的就要使人们拥有一个高尚、道德、脱离低级趣味、有益于人民的人生。情感和精神在根本上总是依附于冰冷的物质世界,审美可以帮助人生减弱这种依附关系,形成一种相对独立的升华境界或超越境界。而“立心”或审美对于人生的主导,总是在这一升华和超越的过程中产生的。审美是一种从私欲中挣扎、挣脱的进程。审美的挣脱就是人心朝向美的洗礼、净化。人的美感获得的关键就在于这个超拔和升华的净化过程,而美感一经获得就会成为引领人生和驱动人生的精神动能,这就是美育,“立心”的关键也在于此。

经由审美主导的人生,就会达到一种“忘我之境”,即“升华之境”,它所忘掉、所升华的就是世俗之我、私欲之我、日常之我、物理之我,是“沉重的肉身”,而获得的则是脱俗之我、纯粹之我、自觉之我、精神之我,是一种审美之我。所谓的“立心”,就是要确立起这样的审美之我,并以审美之我来反观人生、主导人生。譬如,以审美之我对待自然,就不会有砍伐之虞;以审美之我对待社会,就不会道义旁落;以审美之我对待他人,就不会道德沦丧;以审美之我对待自我,就不会心为物役。这就是审美之我对于人生的意义,它是“立心”的目的所在,也是美育的价值所系。

当前,面对扑面而来的人生选择自主化、多样化浪潮,可谓“乱花渐欲迷人眼”,这时,审美教育不应被那些只是“看起来很美”的东西所诱导,而应始终坚持“走心”的定力,并以之主导我们的人生走向。

节制人生的“立德”观念

真善美在人生追求中的贯通和有机统一,是人生美育的精神实质之所在。美,不是放纵的产物,而是节制的产物,美育亦然。“美育即情育”,就是指其可以节制和化育人们的情感和基于情感的诸种欲望,使之合于真善美的要求,符合理性和道德规范。

蔡元培先生在《以美育代宗教说》一文中指出,“纯粹之美育,所以陶养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纯洁之习惯,而使人我之见、利己损人之思念,以渐消沮者也。”梁实秋在《文学的纪律》中也说,“伟大的文学者所该致力的是怎样把情感放在理性的缰绳之下”。真正伟大的艺术是节制的,而非泛滥的。在这一点上,艺术的本质是与人生美育的本质相一致的。因此,美育必须确立起节制人生的“立德”观念,即让善与理性成为审美的根本前提和基本品质。

从节制人生的“立德”观念来看,美育应是聚焦人生整体发展的综合性教育,即美育虽偏重于“以美育人”,但却是真善美并举的有机教育、整体性教育。这是由其以人生为本位的精神实质所规定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只要中华民族一代接着一代追求真善美的道德境界,我们的民族就永远健康向上、永远充满希望”。这里的“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就是要我们节制人生以“立德”,这就是审美对于人生的真义和价值所在。这样的美育才能真正回归人生,真正抵达“成人”的境界。

美育不能为了强调其独特性,把思想性剥离出来交给智育,把道德感剥离出来交给德育,如果把这二者都剥离了,美育还剩下什么呢?诚然,美育是情感的教育,强调精神和心灵的教养,但如果没有思想性和道德感,情感就会失去方向、步入迷途,那怎么来落实情感的教育呢?

创造人生的“立行”观念

审美不应只是一种感动,也不应只是一种欣赏与体验,它更应是一种创造,是要创造出一种别样的人生来。人生美育连结起来的是审美与人生,“立行”则是实现这一连结的重要而关键的环节。

人生美育的特点,既在于从现世人生升华出审美胸襟或审美境界,更在于以审美胸襟或审美境界纯洁化、高尚化了的人生态度去观照人生、关怀人生,去改良人生、创造人生。人生美育对于人生不应只是阐释性的、说明性的,更应是渗透性的、建构性的。人生美育的关键词就在于“参与”和“建构”,即以审美的态度、观念、情怀去“参与”和“建构”人生。也正是在“参与”和“建构”的意义上,创造人生的“立行”观念才成为人生美育的题中应有之义。

青年马克思曾经说过,“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人们只有为同时代人的完美、为他们的幸福而工作,才能使自己也达到完美”。“历史承认那些为共同目标劳动因而自己变得高尚的人是伟大人物;经验赞美那些为大多数人带来幸福的人是最幸福的人”。这些话是有着美学与美育的深刻道理的,它告诉我们,美创造美的人生,同样,人生也创造人生的美。美育就是要创造具有审美意义的人生,并为此而“立心”、“立德”、“立行”,最终达致“成人”,这才是其真谛之所在。

美育不能只停留在审美境界,而要从审美境界向现世人生回归,发挥其影响、主导和引领现世人生的功能;与其相关联的美学也不能陷于纯然的抽象思辨,将自身视为一些概念或范畴之间意义往复循环的游戏,甚至把审美也当成概念演绎的产物。对于艺术教育来说,如果想发挥其美育功能,就不能只注重技艺知识的方面,而应在这个基础上挖掘指向人生的思想情感内容。“为人生”的倾向或指向明确了,就可以做到把理念、技艺、知识重新人生化,让审美具有人间性,让美育恢复其化育人生、创新人生、完善人生的现实功能。

在我们这个时代,构建人生美育,可以改变人们把美育只当作“奢侈品”而非“必需品”的误解,也是美育重塑责任、再建庄重的必由路径。

    

 

宋青松:我们的时代需要正面形象

发言者:词作家,代表作《长大后我就成了你》、《到人民中去》

 

    我们现在英雄美、艺术美,行业形象被一一毁之,在《长大后我就成了你这首歌里,我以为老师很神秘.我以为老师很美丽······.以此塑造老师的形象我们为什么尊敬老师,为什么热爱学习,就是老师在我们心目当中圣洁的形象,一个高大的形象,一个人类灵魂工程师的形象,这是教师的形象。那么我们小时候唱“我在马路边捡到一分钱,把交给警察叔叔手里面”,这是警察的形象。我们有什么事找警察小时候说大夫是白衣天使,这是医生的形象。在我们的社会中,每个行业都有一个美好形象的塑造,包括司机行业有“五十岁的老司机”工人阶级有《咱们工人有力量,纺织工人有《金梭银梭厨师行业有《我为革命下厨房》;连牲畜饲养工人都有《我是公社饲养员》等等。他都一个行业形象的美好塑造(关于这方面,在艺术平台上将来可以作为一个课题进行探讨

那么我们现在把这些行业形象都一一毁之,现在说老师的是什么,说校长怎么贪污了,说教授是“叫兽”,校园的东西不美丽了,败坏了老师的形象,老师在学生心中没有了神圣导致学生也不把老师当回事了,不把老师当回事,就不会把老师的话当回事,不认真听讲,不按老师的话去做人做事,如此一来,受害的还是学生本人现在医生的形象也毁了,什么收红包等等,想到警察形象是怎么打人,暴力执法等等,想到干部形象时是怎么贪污腐败,一个个的形象讳莫如深,我们哪个行业形象还能感觉那么美好呢,所以说我们的美育很有必要,要做好这件事要树立人生美育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能再自毁了,要不我们还信谁呀?如何树立行业形象,树立我们美育观,我们现在在这里说的这么好为什么大家听不到啊?而那些说的不好的,华众取宠的,搞玩闹的东西反而传播的非常快。我的任务就是多好歌,争取把好的作品传播出去。每个人用自己的力量呼吁我们社会的正面形象,每个行业的正面形象。让人们对我们所置身的社会,有美好的感觉,有崇高的追求。

 

郑小筠:艺术教育的活动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

发言者:清华大学原艺术教育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委会副会长

 

    我在清华是做管理艺术教育,提出美育与人生,不太新鲜,我做工作指导思想就在美育里,我在学校做的美育工作本来就是为了培养人,我在学校搞艺术教育绝对不止是让学生唱一首歌,跳一个跳舞,而是要通过艺术活动的教育和体验,使人全面成长,所以我是一直这么做,为什么清华大学艺术团出来很多优秀人才,大家也看到了有全面能力的,他们至少在学校里功课成绩非常好,艺术上也好,参加艺术活动以后,他们感觉到学了很多人生美育的东西。我在想艺术教育怎么在这个活动中起到作用,我当时在做这个工作当中,说实在的是不自觉的,我认为是这样的,因为我学生时代在团委做这个,思想工作和意识形态。现在反过来看艺术教育很有必要,我后来进入美育也是从这里出发,对人怎样这是重要的一环,所以我一直推这个观点,但是为什么我抓艺术教育能起到这个作用呢,这是我后来反过头来要想的,想这个问题,当然旭晓和马处长讲的在创造性和情感思维开发等等,提出认识这个问题,这一步的工作做到自觉。美育要与学校和各个部门相结合,大中小学做这个工作,都要明确这个思想,我们是素质教育,现在这个口号已经普及了,大中小老师都知道我们是素质教育不是纯艺术教育,但是素质教育究竟怎样在发挥作用,这是我们下一步深入去推动的,不是空头口头说说,你组织艺术团就是为了比赛拿奖吗,我们要让各种有艺术爱好的人有机会参加这种活动,那么在这种活动当中去受益。现在也反映出艺术团怎么个组织方法,最近话剧也出现了很大矛盾,马兰花这个话剧反响也很好,后来不想搞了现在想搞一些话剧向贾玲这样娱乐玩的,这就出现了实际的矛盾,你究竟怎么去干,你才使美育人人平等起作用,否则变成低俗的东西。什么是美,审美标准是什么,艺术是什么,当然这些东西让学生、青年同意你的观点,这又是一个问题。现在马列教育讲道理讲的太多学生都不爱听,老师就讨好学生讲课,讨好学生讲课就没有把文化真正传授给学生,真正深层次的没有交给学生,这样就糟糕了,这个问题值得研究。

王旭晓:审美与人生

发言者: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

 

一、 人类的审美活动、

二、 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特征与人生。

三、 审美活动的主体性特征与人生。

四、 审美活动的感性特征与人生。

五、 美与人生启迪。

详情可收看视频讲座:http://www.71.cn/2012/0619/678097.shtml

 

王文革:用美照亮人生

 

发言者: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会副秘书长、北方工业大学党办校办副主任、教授

 

我们这个研讨会的主题是美学美育与人生,我觉得核心可以概括为两个问题,一个是美学美育与人生的关系问题,一个是美学美育如何落实为人生的问题。

关于前一个问题,可以简单地表述为,美学美育一方面来自人生,一方面为了人生。西方近现代美学美育强调灵—肉、精神—物质的二分法,强调心灵、精神的自由、超越。二分法固然带来表述的方便和认识的深刻,但有一个不可避免的弊端,就是忽视了人的灵肉、精神—物质的有机统一。美学美育的这种来自人生、为了人生,虽然主要不是从物质的层面,而主要是从精神的层面来说的,但又不能脱离物质的层面。当美学美育片面追求其精神性、抽象性、理论性的时候,也就带来了其脱离物质性、现实性的危险,也就与其出发点、落脚点渐行渐远。所以,看起来美学美育与人生的关系是清晰的、明确的,但实际上还是存在一个反思、重新定位的问题。

关于后一个问题,看起来好像是一个实施或操作性的问题,但实际也涉及美学美育的核心问题。表面看是一个感性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实践的问题。当美学成了一种纯粹的学术研究的时候,当美育成了一种单纯的知识传授的时候,美学美育之为人生就成了一句空话,就成了一种抽象的理论体系。这种理论体系只是对美学家、美育工作者来说才有意义,对于一般人来说就索然寡味。当普通人对美学美育敬而远之的时候,美学、美育就成了自说自话。美学的理论建构当然是必要的,美育的知识传授当然也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美学美育应当与人生统一起来,为建构和谐康健雅致的人生发挥作用。

我们应当从中国传统美学美育中继承好的传统。比如知行合一,知固然重要,行才是根本。真学真信、入耳入心的体现,就是将美学美育融入生活,所谓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一种真正的自觉、自信。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说法,不仅仅是为了解决信仰的问题,而且是为了解决人生的方式、人生的价值、人生的理想问题。叶朗先生提倡美的神圣性,要用美来照亮人生。这里的照亮,不仅仅是要赋予人生以意义,还要引领、建构人生。我觉得,如果美既具有理想的一面,也具有现实的一面,它就可以成为人生的一部分和内涵。

当前美学美育强调高深、高雅的一面,往往对俗世的东西持否定、忽视、不屑一顾的态度,但俗世的东西又往往是一般人所喜闻乐见的东西。美学美育如何接地气,如何世俗化,如何从俗世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解决此岸的问题,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特别是在当今社会分工越来越细的情况下,每个人所受到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越来越片面化、专门化,如何实现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如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如何建构美丽人生?

 

熊元义审美教育与社会环境

发言人:《文艺报》理论部主任

 

在中国当代社会,审美教育恐怕不能仅是人的完善和完美,而是离不开社会完善和完美的。不少教育家和思想家强调审美教育恐怕都是着眼人的完善和完美。这是片面的。在中国当代社会从追赶阶段转向创新阶段的转型阶段,中国当代社会迫切希望涌现世界领军人物。不少教育家和思想家都将中国当代社会缺乏这种领军人物归结到中国当代教育上,似乎中国当代教育是罪魁祸首。这是本末倒置的。不少中国现代社会的杰出人物都不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社会上历练出来的。人的一生最多四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的,而四分之三的时间是在社会上度过的。一个人能不能成才不仅与学校有关,而且与社会有关。尤其是社会环境,应为人才的成长负主要责任。众所周知,杰出的作家艺术家很少是学校培养出来的,而是在社会生活中磨砺出来的。因此,审美教育如果不能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就很可能沦为纸上谈兵。

在把握中国当代作家艺术家的审美理想的迷失时,我看到中国当代社会不仅出现了18世纪德国诗人和美学家席勒所批判的不良的文化艺术现象,而且出现了20世纪中期匈牙利文艺理论家乔治·卢卡契所批判的反常、病态艺术。无论是席勒,还是乔治·卢卡契,都在这种批判中提出了独特的美学理论。中国当代美学界在从事审美教育时一是要敢于批判中国当代社会的不良的文化艺术现象,二是要勇于在理论上创造独特的美学理论,三是不能只在艺术领域里开展,而是要与社会改造相结合。否则,中国当代审美教育将会事倍功半。

 

宋瑾美育途径——从感性到超感性

 

发言人:中央音乐学院教授、北京美学会会长

 

    美育人生,就是要以美育人。关键就在于这个“美”。美学原意“感性学”,将哲学光照原本受到遮蔽的感性区域。关键在于“感性”。

    21世纪以来,教育部大力推行新的音乐教育理念,提出“以审美为中心的音乐教育改革”。这是针对以往中国音乐教育重知识技能,轻审美体验,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状态。关键在“审美”。

    综上,美育关键在通过“美/审美/感性”这道门。然而中国的历史与现状都不是这样的。

    中国千年乐教传统,强调美善合一,所为实质乃教化。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中国近现代革命时期,政治家也以艺术为“团结人民,教育人民,打击敌人的有力武器”,推行艺术工具论。如今的美育,实际上是德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如果说德育是苦口良药,那么美育就是裹着糖衣的药。例如德育主题“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直接说教效果不佳,于是让少儿听《龟兔赛跑》的音乐。但是,教学上往往采取“对号入座”的方式,将音乐结构与故事情节联系起来。这样的聆听目的在于教化,至于学生是否被音乐打动,根本就不重要,美的感性体验几乎不在教育目标之内。后来有学者希望改变这种状态,采取“按图索骥”的方式,即用结构图来引导聆听——从引子到尾声,看图听音乐,在整个过程知道作品的结构,自己听到何处。

    显然,以上这两种方式都不是真正的审美方式。也就是说,以往的美育往往用认识方式替代审美方式。这就是问题关键所在:无美之育。

    看看专业艺术教育,也普遍存在重技轻艺、重“艺”轻文的现象。不赘述。

    美缺席,不在场,美育也就谈不上了。多年提倡美育,至今何以收效甚微以至于还要再提倡,一直停留在“提倡”上?原因就在于没有美的教育,太功利的教化。如果受教育者未进入美的世界,未被美所打动,以美育人也就根本谈不上。传统中也有有效方法,如道器并重、潜移默化。所谓“乐者,乐也”。说到底,美育的实施需要处理一个悖论:非功利的功利。首先要非功利,进入审美,为美所动,进入真善美的世界,接受熏陶,升华至超感性的境界,育人目的的功利便自然而然达成。

    古琴非常适合用这样的美育。作为首批非遗中国代表作,古琴具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含量。自古鼓琴就是修身养性(与当今的美育相通)的方式。古琴的精神就是超越世俗的精神。在物欲横流、弃绝诗意的混浊社会,古琴犹如一道清泉。应该告知政府,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对古琴作活态保护,就是要让它连同它的精神一道活在当下。仍然是古人,是另一拨古人,已经为今人准备好了一切。

    当“虚体实在”替代了“实体实在”,当“天人合一”、“神为之君”替代了利欲熏心的主体,当感性滋润了理性并共同成就了“完整的人”,实现了超感性的超主体,那么美育也就回到了自身并真正拯救了自身。

 

高昌美育与人生研讨会上的简短发言

发言人:《中国文化报》理论部主任

   
  美学、美育与人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研究课题,其中“美育”是联系“美学”与“人生”这两个关键词的一个最重要的关键词。正是通过人生美育的艰辛探索和奋力实践,才让高深莫测的美学从狭隘的象牙塔里走进广阔博大的浩瀚人生。
  古人说:“闲坐对花常入梦,无眠听雨忽成诗”,这里说的其实是一种天然的美学感悟。古人又说:“每向花间逃俗客,偶从书里近骚人”,这里说的则是一种能动的美学选择。而感悟也好,选择也好,有的是自发的,而更多的则是通过审美自觉层面上的人生美育的塑造和引领而达成的。
  光芒四射的美,不仅体现在自然风物,体现在身体发肤,而更多的则是体现在美好的心灵品格和精神境界之中。
  美的形象和美的魅力,说到底其实就是人的形象和人的魅力。我记得老诗人公木先生很多年前曾经在给人题词时写过这样一段话:“人化自然成意趣,自然人化见精神。经由人的自然化,达到自然化的人。形为真与善的美,实则美的善与真”。这里所谓“形为真与善的美,实则美的善与真”,其实就是回应“美的基础何在”这样一个传统命题的朴素答案:美的概念,是须要由善和真的基础来强力支撑的。也就是说,只有人生美育,才是美学所要达到的终极目的或曰最高追求。美育需要与德育紧密结合起来,必须建立在德育基础之上。必须通过人的美审实践,才能达到人的审美自觉;也就是说必须经由人的美化,才能最终实现美学意义上的美化的人。
  美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使人心不冷,使人心田里的美丽春天永远也不枯萎,永远鲜活生动、朝气蓬勃。

 

孙伟科在“美育与人生”研讨会上的发言

         

发言人: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红楼梦》研究会秘书长            

 

提出“美育为人生”的话题,很有时代紧迫性。正像“新常态”的提法一样,我们的社会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必须有新的时代精神来充实她的内容、显示她的发展。

提出“人生美学”符合哲学发展的转向。人类哲学从本体论到认识论,再到人生论,最终归结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追问。美育为人生,毫无疑问是将美育归结为一种人生实践问题。

一百多年了,我国的前贤先哲都很重视美育问题,从蔡元培到丰子恺,从口号到教育,我们走过了不平凡的历程。近些年来,我们的学界对美育的研究也在积累着成果,理论在深化、在完善和完备。我觉得,我们取得成绩是骄人的,值得自豪。如果说要简单地归结一下的话,那么在美育上我们至少形成如下一些共识:美育的目标是完人教育,就是将人的各种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形成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手段离不开艺术教育,要充分发挥艺术教育的感性培育、理性启导与积淀的双重功能,培育健康人格;美育的领域是情感教育,重点是与智育、德育不同的精神空间的构建。

美育理论问题的解决不等同于实践问题的解决。我们看到,我们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幸福与时代的要求、水平极不适应。美育尽管理论完备,有体系,但在实践中往往碰壁,显得仓促应战。比如艺术教育,在我国大多数时候变成了技能教育,艺术教育很多时候变成了谋生手段,而不是人格的塑造和祥和气氛的创造。受艺术教育的人,反而不分美丑,甚至美丑颠倒,人生空虚,明星丑闻、吸毒犯罪成为一大奇观。在完人教育的目标面前,我们现实中的人生向度越来越被各种拜金主义思想所控制,名利至上,精神空间异常逼仄,单向度的人泛滥。在情感教育方面,迫于各种急功近利的诉求,不同阶层的人的利益和情感诉求实际上被漠视,在需求满足的安排上付之阙如。所以,提出人生美育论,可以更动态、更全面地面对我们遇到的问题。当前的艺术教育,不管是职业的还是家庭、社会的,都必须强调美的信仰教育、价值理念教育;当前的情感教育,必须贯彻到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从政府行为和人际关系,都得讲情感、有温暖、以人为本;在完人教育的目标上,要充分保护每个社会成员的各种权益,使他们有充分展开的时间保证、环境保证、生态保证。

人生美育问题的良性开展,与社会的主导观念、主流价值观、崇尚什么密切相关,甚至被后者所决定。在一个把商品交换原则移植到精神领域、腐败泛滥的国度,在一个失去敬畏、不讲良心、笑贫不笑娼的时代,在一个开启了“互害模式”并且“害人者”长期得不到法律追究、舆论谴责的环境里,美育是不可能开展得好的,其效果也必然显得可笑。美育的呼声一百年绵延不绝,但这一百年始终没有真正的美育回归,美育只在学校里展开只能是一种精神实验,永远只是树立为目标。所以,现在的美育对象,不仅是学生和青年,更重要的是政府决策者、行政执行者、各种工程实施者。那么多政绩与人民生活无关,那么多面子工程的巨大浪费,那么多在国民经济关系上损不足奉有余的利益颠倒,势必造成极大的社会危机、精神危机,当然也必然形成美育的危机。所以,反过来,从人生美育的角度看,当美育遇到极大困境的时候,也需要急切地反思社会的病症在哪里,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通盘地来考虑变革。所以,美育为人生,不仅面对人生,也能促进社会改革。

 

李田:人生美育是高层次、高境界的人的教育

 

发言者:中国人生美育研究会顾问、中国美育网主编、教授

    美是美育的决定性要素,没有美何以育?美是美育的根源,美育的起源,美育就是以美育人,以美立教的美之育、美之教。而这里的美,乃是一个大概念,是对美的大家族的总称谓,包括自然美、艺术美、人的美、生活美、科学美、天地之大美等等,特别是还包括作为人类在精神文明和文化文明上所追求的最高价值体系“真善美”中的美,这美是至真至善头上闪动的神圣光环,这是有神圣的精神内涵的美,诸如孔子说的里仁为美之美,孟子说的“充实之为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那种美。习近平说的“崇高之美、信仰之美”,也包括与美有亲缘关系的艺术和美学,艺术既反映和彰显现实中的各种美,又创造出艺术自身的美。美,既是艺术的精神内涵又是艺术形式的光彩,艺术教育之所以被纳入美育范畴,就是因为艺术中有美,美中有艺术,而美学是关于美、艺术和审美心理的学说。作为一种美、艺术和审美的理论纳入美育,有助于人对美和艺术的感受和认知,也有助于形成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提高对美和艺术的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

    只有是各种美入教,而不是只有将艺术入教,才能体现一个全面和完整的美育自我,而不再是只有艺术教育支撑的单一、片面、贫困的美育。

    只有是各种美入教,才能看到一个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美育,一个生命力旺盛的拥有多种育人功能的美育。

    只有是各种美入教,才能在各专业各学科的教育教学中发现各种美并用于教育,从而构成学科美育和教学美育,拓宽美育领域,开发美育渠道。

    我们这个时代,美被异化了。我们原本倡导的美,是有深刻内涵的。现在,美的神圣性遭到了严峻的挑战。以恶搞为美,以庸俗为美,以丑为美。由于美的本身被异化,美育也就自然被异化了。这就对我们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历史性课题,也是一场严峻的挑战。我们能否取胜,关键在于能否将已经被扭曲,被异化的美育重新拉回到为人生的原点上。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在这样的历史节点上,我们重新提倡为人生的美育,具有十分鲜明的现实针对性。我们的社会美育、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目的都是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成人。人生美育就是高层次的、高境界的人的教育。

    另外,美育的特点是体验和感受。没有对真正美好的东西的体验和感受的美育,就不是真正的美育。美育就是让人走向完美的教育。

 

史红人生与美育

发言者: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北京美学会秘书长、国家艺术形象研究中心主任

 

 人生美育的提出有重要意义。其一,明确美育的方向。美育可以有许多方向,自然美育、社会美育等,而人生美育是基于人的美育,是最根本、最核心的美育,也是美育的终极目标。人生美育的提出,使得美育方向目标更清晰。其二,明确美育的重心。人生美育是偏向于人的美育,是倾向于人本体、人主体的美育,也是美育本然的重心。其三,提升人生的高度。关注人生、人的生命、人的生活的美育,可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追求层次、幸福指数。

 人生美育的整体架构由三部分组成:理论研究、具体实践、媒介传播。其一,理论研究。人生美育的理论研究层次从人的年龄区分由小及大,可以分为小学美学、中学美育、大学美育、成人美育。研究层次范围可以分为家庭美育、学校美育、社会美育。研究内容主要有人生美育的内涵、范围、特点、功能;人生的目的、价值、意义、态度与美育的结合; 人生美育与素质教育、艺术教育的关系;人生美育与学校美育、家庭美育、社会美育;人生美育与人生哲学、生活美学、生命教育等。其二,具体实践。主要涉及人生美育的实践领域、途径、手段、方法、模式、误区等。其三,媒介传播。主要有人生美育的媒介传播的环境、机制、策略、方式、效果等。

 人生美育学派如何被认可?人生美育学派应该有独特的理论体系、理论学说;有代表性、有份量的研究著述;有一批研究者、实践者,在逐渐地发展中形成自己的风格特色,从而在学界独树一帜。

 

丁旭东立德树人美育的根本任务

 

发言人:北京文明与美育研究中心秘书长、博士

 

当代美育与人生的研究应做到一个中心3个向度。一个中心,以立德树人为美育的根本任务,这也是我们时代美育文化特质。3个向度。一是充分挖掘_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资源,构建中国美育理论上实践体系。
    代的礼乐教育,到儒家的诗教乐教,其体系中提出的道艺双修,艺成为下德成而上,成于乐,游于艺,诗隐亡志,乐隐亡情,以乐治心,易直子谅,讽咏涵濡,等等,都是和我们当代的美育任务同构同归的。
    二是研究内容的向度,构建一套学说体系。离不开,3种研究。基础理论研究,战略研究。和实践应用研究。基础理论包括,哲学理论,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还包括科学理论,解决是什么和曾经是什么的问题。战略研究主要探讨理论的实践潜力,探讨未来的什么的问题。实践应用研究主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
    三是实践的向度,要积极的总结和归纳现在活态的美育
事实经验,并提升到理论的层面,指导美育实践合规律的发展。

    美育区别于美学在于它的实践品格。脱离了实践的研究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无根之浮萍,而流于形式,终归为竹篮打水一场空。

 

崔彦海:让中国人民美起来

发言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美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中国美育网执行主编。

党的十八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个使命艰巨而庄严。要想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先让我们的人民美起来,因为一个审美趣味低级、审美能力低下的民族根本不可能建设一个美丽的国家,要让中国人民美起来,就必须先让每一个具体的人先美起来,要让每个人的人生都能变得美起来,就必须让中国的教育美起来,只有让中国的教育美起来,才有可能让全国的人民美起来。

让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美起来,是继政治上“站起来”和经济上“富起来”之后的必然选择。“美起来”将是中国人灵魂世界的一次涤荡和重塑,一场拯救和反思,一回自焚和涅槃,一种改变和奋起。而美育为人生的使命正是在为人民的事业中显现他巨大而神圣的魅力与能力。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