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崔彦海:关于王毅‘生态美学’学术讲座述评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05-07 21:56:50

王毅‘生态美学’学术讲座述评

 

       427日,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王毅教授在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做了题为“生态整体存在论对中国美学/美育的突破性价值”的学术报告。该院美育学专业学科带头人,博士生导师易晓明主持讲座,研究生院边霞院长作了精彩点评。

一 “生态整体存在论”的来源与内容

这次报告的讲授对象主要是“美育学”专业和相关专业研究生以及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报告以开阔的学术视野,图文并茂的田野材料和通俗、生动的鲜活实例,奉献了一顿丰盛的思想和信息大餐。在主持人巧妙的穿针引线下,主讲教授和听众在长达三个小时的时间里,自始至终保持了讲演和互动的激情。

讲座围绕我国生态美学界首创的“生态整体存在论”展开,主讲人以实地考察生态文化始作俑者,美国的亨利·戴维·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1817-1862)独居瓦尔登湖及其体验的图文材料为切入点,描述了从梭罗的《瓦尔登湖》、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中的生态文化资源,海德格尔“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蕴含的“存在论”元素中提取的,以“生态整体”取代“人类中心”,以“存在论”取代“认识论”的西方生态美学资源。报告认为:中国学者在西方理论启发下,融合中国文化土壤中的大量“天人合一”文化元素提炼的“生态整体存在论”,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和对于美学/美育的突破性价值。

王毅对中西方生态文化研究特色做了比较说:西方学者是在现实危害中感受到“人类中心主义”和“认识论”弊端,进而认识到“人类中心主义”相对于“生态整体”和“认识论”作为哲学观相对于“存在论”的缺陷。在这个基础上,归纳、提取了“生态文化”和“存在论”的理论资源。

在主讲人看来,中国学者是受西方生态批评启发,开始研究生态文化的。但中国学者研究生态美学,却有着独特的优势。“生态整体存在论”理念,就是和文化土壤中从来就注重人与自然整体上和谐共存(天人合一)的元素有机结合的理念。具有文化优势和后发先至的可能。

不过,王毅的报告并不拘泥于美学界“生态整体存在论”理论话语,而是以中国传统文化土壤的生态文化资源为重点,以包括佛教的“舍身饲虎”,道家的“庄周梦蝶”等通俗的故事,将“生态整体存在论”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相结合,刻意以“小故事、大道理”的审美教育形式给听众以审美享受。王毅教授还从作家叶广芩《大四合院到秦岭深山——从老县城说生态文化与文学》和胡发云《老海失踪》的动物智慧和情感故事中,提炼出堪与莱切尔·卡逊《寂静的春天》媲美的,以“五行”、“阴阳”、“中和”的理论框架,展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中国生态美学原料和理念,从而为中国“生态美学”理论成就提供了现实支持,凸显了中国生态美学资源的丰厚和特色。

二 对生态美学研究弊端的批评

讲座的另一个亮点,是对当今学术生态的大胆批评。王毅列举1985年到1994年以前的十多个包含了“生态、美学”和“生态美学”概念的论著及其题目和出版信息。以之颠覆了一种美学界几乎成为定论的认识:“中国生态批评研究始于1994年”。王毅认为:这个现象是违反“存在论”而基于“认识论”——讲“名人中心”,漠视“非名人”研究成果的不正常学术现象。

他接着指出,并非个别的,热衷生态批评或生态美学的研究文字,并没有将研究重心放在探讨生态美学,解决生态文明、生态文化的研究上,有些“生态美学”(或生态批评)论著,实质上是以“生态美学”为噱头,改头换面地贩卖半生不熟的20世纪学术陈货即他们自己的私货。这种肤浅的“生态批评”是生态文化进入中国以来,总是在看起来热闹,却缺少创建的泥沼中徘徊的主要原因。

王毅尖锐地指出:有些年轻学者,完全没有理解甚至没有想到过去理解“生态整体存在论”,就敢于说“生态”属于“物理学、生物学”问题,美学属于人文社会科学范畴,所以“生态美学是个伪命题”,进而断定:“生态美学既不能解决美学本身存在的问题, 又不能为现实生态问题的解决提供某种行之有效的途径”……对此王毅指出:这种批评套路就是试图“将显然荒谬的观点,强加在论敌身上”,然后以上帝的口吻宣布对方失败。这种批评模式,既缺乏对研究者的尊重,又违背起码的游戏规则,成了对学术批评的亵渎。究其根源,这个事例本身就是论者自己将认识凌驾于客观“存在”之上的偏见,它的效果,只不过是坐实了“认识论”的缺陷。

针对各种对“生态整体存在论”的漠视和质疑,王毅立足“生态整体存在论”,对“美”和“美感”的千古命题给出了具体答案。从而不仅回应了诸多对生态美学的质疑,展示了“生态整体存在论”对美学理论的突破性价值,还挖掘了曾经被否定的“美是生命”命题蕴藏的生态美学价值。

三 立足生态整体存在论,回答美学重大问题

围绕“美是什么”的千古命题。报告从“生态整体”的视角,根据“人类生命起源于海洋”的自然科学成果,勾勒了32亿年来,地球生命从异养生物到自养生物,从海洋生命到陆地生命、直至灵长类动物……那漫长的生长、进化轨迹。并由此说明:在存在论眼光看来,人类本身就是“生态整体”的一部分。或者说,人类也是生物进化轨迹中的一个环链——而人类作为最后、最高级的一环,不仅和每一个生态环链的生命形态一样都有其审美属性即人类既是生态环境的创造者,又是生态环境创造物,而且,人类既不能高高在上地俯视其他生命,又必须承担保护生态整体和合理分配自然界生命资源的使命。所以:美的本质可以从“生态关系”那里获得一种答案。换言之,生态进化结构线索呈现的生命进化轨迹,本身就提供了关于“美的本质”的新答案。

在同“生态美学”密切相关的“美是生命”命题中,曾经被50年代美学家批倒的一个观点是:“老鼠、蟑螂、毒蛇、豺狼虎豹……是丑,它们的生命也是美的吗”,此后“美是生命”的命题至少在中国,再也翻不了身。而主讲人却再次直面学界公理,以托尔斯泰《复活》画面中,苍蝇也成为万物复苏中美好生命为例,以南亚部分民族“老鼠崇拜”的图文资料为例,辅以亲身经历的,“虐杀”老鼠的情感历程等鲜活的实例……形象而令人信服地证明:从生态整体存在论的视角看,被人类仇视的动物生命的自然美属性本身,与其他生命形态并无本质区别。“我们”之所以认为“那些动物丑”,而松鼠、白兔、羊、马……“美”,说到底是由于那些动物会伤害人类,引起伤害人类的联想,于是,我们将对它们的“仇感”转化成了审美效果的“丑感”。然而,当这些动物不再伤害人的时候,我们难道不是轻易地发现它们之中的审美属性吗……这个事例再次说明,源自“人类中心主义”的“感觉”,容易引起人类中心的偏见。

在这个基础上,王毅指出:“美在生态关系”,与“万物齐一”,“众生平等”的中国文化元素殊途同归,也与世界哲学前沿“全球化就是对每一种文化的认同”理念遥相呼应,它不仅对消除“人类中心主义”、“西方中心主义”的负面影响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而且可以进一步对国内文化生态中负面效应极强,而暂时没有得到重视和清算的“地域中心主义”“名人中心主义”“文化官僚主义”和“文化等级观念”……之类社会消极因素产生“正能量”冲击!

报告还从艺术人类学视野,用“生态整体存在论”的理论,围绕著名的美国动物人类学家苏·萨维奇·兰博豢养的著名动物明星倭黑猩猩坎奇的实验,形象而深入浅出地描述了原始审美意识孕生于:“有用--喜爱-美感”的心理轨迹。使听众对“审美意识的起源”的问题有了并不“头疼”而新颖和可操作的感受。

四 记者感言

除了对“生态整体存在论”的阐释,王毅教授还在主持人的启发下,就哈佛通识教育中的“美育第一”等世界高教前沿走势和传统文化中的孔子礼乐精神做了介绍。在记者看来,这次报告之所以在三个小时内,让听众始终保持浓厚兴趣和互动热情,从表象看,与会场组织的严谨,主持人巧妙的穿针引线,听众的热情以及王毅教授的学术激情的结果。但在记者看来,这背后有更多值得玩味的因素。

王毅教授在多年冷板凳中,在美学/美育以及背后的哲学、中西文化土壤成分等吃力不讨好的领域,下了不小的功夫。而且无论在国内还是世界各地的学术活动,他时时不忘采集田野材料,对当地文化做零距离考察。这种“处处留心”的习惯,为他的讲座信手拈来丰富、新颖的材料,提供了物质基础。加上个人对“生态整体存在论”深入和视角独特的思考,使听众在长时间的听讲中保持耳目一新的态势,可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王毅的讲座,一方面在学术上“霸气”十足,另一方面,他并不认为是自己高于其他学者。他曾对记者提及:自己所以能有如此底气,是因为背后有无声地帮助和支持他的一堆“学术拐杖”——一批同样坐得住“冷板凳”的严肃学者的无私奉献和默默支撑。正是有了他的老同学、老同事和一路同行的学术伙伴的帮助,加上他本人对学术的痴迷——包括多次自费出国参加国际学术活动——形成了一种在当下中国并不多见的现象:王毅和他的学术伙伴不仅多次在世界顶级刊物发表学术见解,被国外学术刊物聘为编委和国际评审专家,还多次在世界学术舞台面对面地与世界名流平等交流、沟通和激烈交锋而不落下风,从而多次维护了中国文化和东方文化的学术尊严。从这个意义上说,王毅和王毅们追求“合作的文化”(哈佛2010年工作口号),和甘与“坐冷板凳者为伍”的研究模式,恐怕才是更值得关注、反思和研究的现象。

报告人简介:

王毅,四川外国语大学审美与旅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国美育年鉴》编委,中国艺术人类学会理事,中国高教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美学会副会长。

2008年春,王毅以发表在:The Journal of Aesthetic EducationSpring,2008)的论文An Exegesis to the So-called Proposition of Confucian Aesthetics一文。终结了顶级国际美学期刊(正刊)作者队伍查无中国学者姓名的历史。他和傅晓微多次在国际学术刊物和一流出版社发表中英文论著;还担任若干欧、美学术期刊编委、国际评审专家。

在研究方法上,王毅对田野调查与文献相互印证的研究方法情有独钟,特别看重人类学方法,讲究“用脚做学问”。在中西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内核、中西美学特点、孔子礼乐精神、中西神话比较、哈佛美育、犹太文化、川渝地域文化、旅游美育……等曾经涉猎的领域,均能提出独到的见解。每每在国内不起眼的“一般刊物”,发表学术视野开阔,见解独到深刻的研究成果。

中国美育网记者 古海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