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宋昆谋:美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03-26 18:01:09
 

美育在教育现代化中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作用

宋昆谋

(山东省淄博市教育科学研究所255000 )

       推进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美育,是当前我国教育发展中的两件大事,二者各有明确的不同内容又有共同的旨归,彼此独立又难舍难分。我们认为,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美育处于特殊地位,发挥着重要作用。教育现代化,需要美育;教育现代化,离不开美育;教育现代化,因美育而铿锵前行。

一、教育现代化和美育有相同的主旨诉求

    一说到现代化,就会想到漂亮的高楼、先进的技术。现代化包括硬件的现代化,又不只是硬件的现代化。现代化既包括物质层面,也包括制度层面和文化精神层面,其核心是人的现代化。社会现代化程度最终体现在人的现代性的获得程度。教育现代化归根结底表现在培养人的现代性的发展程度。教育个性化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所在。一方面,这是中国传统教育中存在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我国教育长期以来不够尊重和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因材施教没有落实好;另一方面,我们生活的世界,不论是生产方式还是社会生活的变革,也都呈现出越来越个性化的趋势,教育如果仍然因循大一统的模式,重统一不重差异,不尊重千差万别的现实个性,很难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如果说工业化是标准化生产的话,那么过去的教育某种程度上就带有标准件生产的含义在里面。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像现在提出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越来越重视生产中的个性化,教育也应该更加重视个性,这样的教育才能为社会服务,才谈得上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谈松华在接受《人民教育》记者采访时指出:不论从教育的现实,还是从社会正在发生的变化来说,个性化这个问题在教育中恐怕应加重一点分量。(引自《教育现代化的现实任务[访谈录]》,参见《新华文摘》201319期,第120页。)

    如果说教育现代化的核心是人的现代化,那么美育的根本目标就在于造就完整人格。席勒在《美育书简》中写道: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

    朗诵诗歌、欣赏绘画、聆听音乐,可以让人们获得知识、开阔心胸,把本能的感性欲求上升到精神文化的层面,不再跟着感觉走,执迷感官享受;观赏自然,阅读美文,可以找到感官的敏锐性和心灵的丰富性,从理性的暴政(席勒语)中解放出来,悟到一切理性中都包含着直觉(阿恩海姆语);陶醉于大自然的美景,沉浸于艺术品的意境,可以驱逐志性被遮蔽的状态,进入一个即所有(王阳明语)的化境之中。恰如波德莱尔所言:一天,我在旅行途中,来到一处风景极佳极美的地方,我的心灵里产生了一种奇特的感觉,思想也同这景色一样飘飞起来;此时此刻,肉麻的爱情,低级的仇恨,一切庸俗的情感,就像我脚下山谷中的云雾一样,离我远远地飘开去了;我的心如此纯洁、宽阔,就如同这庇护我的苍穹......(《巴黎的忧郁》,漓江出版社 1982年版,第47页。)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做出了这样的概括:人相信世界本身充斥着美,——他忘了自己是美的原因。经过千百年来思想家们的努力,我们已经认识到,美育是一种爱的情感教育,是具有鲜明独特形象的直观教育,是潜移默化的自由教育。席勒指出,审美的人是由自然地人向理性的人过渡的必然中介。朱光潜在《谈美感教育》中介绍说,西方人有一句恒言说:艺术是解放的,给人自由的。他认为这句话最能见出艺术的功用,也最能见出美育的功用。

可以说,教育现代化的核心要求就是培养现代化的人,而美育就是使人成为的教育。教育现代化对人的要求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美育来实现。所以,美育是教育现代化的标志性参量。在推进教育现代化过程中,美育要摆在突出位置,只有美育健康发展,教育现代化才能顺利推进。就是说,一旦美育捉襟见肘,教育现代化就深陷泥潭;美育渐入佳境,教育现代化才会如日中天。

二、加强和改进美育,推进教育整体发展

      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首次将美育与德智体三育并列为国家教育方针,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于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并且强调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

     这标志着新中国教育发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早在93年前,即1906年,王国维就提出了德智体美四育并举的思想。民国时期,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将美育确立为国家教育方针。新中国在改革开放二十多年后,明确把美育列入教育方针,我国教育事业迈入美育的新时代。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进一步提出了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

加强和改进美育,实现德智体美有机统一,不是一个旋踵而定的瞬间,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长期的历史过程。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仅在于从国家决策到学校行动存在时间差,还在于美育自身需要一个较长的成长周期和合适的工作平台。这个历史过程,注定是一个美育快速发展的过程,在这个历史过程中,整个社会的美育认知水平、理论水平和实践水平,将得到空前提高。还要看到,实现这样一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而是跌宕起伏,迂回前行,需要解决好过程中的一个个现实问题。

    根据管理学中的水桶原理,由多块木板围成的水桶,其盛水量取决于最短的木板,不言而喻,加强原本薄弱的美育对于教育整体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我们已经习惯了就德育抓德育,就智育抓智育,就体育抓体育。按照这样的工作思路,我们已经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而美育与德育智育体育密切相连,不可能就美育抓美育。做好美育工作,既可以促进德育智育体育发展,还可以填补德育智育体育的不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怎样在抓德育智育体育的基础上,抓好美育?这是对我们的一次考验。

三、实施美育,需要走一条新道路

    美育,作为概念,属于教育方针的范畴,处于教育理论大厦的上位或顶层,有科学的内涵和历史的积淀,只有正确认识理解其内涵,才谈得上如何构建;只有产生了行动的愿望,才能主动构建。实施美育,之所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体现在认识上、观念上。如何正确认识美育,成为一件值得认真对待的事情。

    人类的活动基于人类的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该理论将需求分为五种,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逐级递升,分别为:生理上的需要,安全上的需要,情感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1954年,马斯洛在《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探讨了求知需要和审美需要,他认为这二者应居于尊重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之间。在他看来,人类价值体系存在两类不同的需要,一类是沿生物谱系上升方向逐渐变弱的本能或冲动,称为低级需要和生理需要,一类是随生物进化而逐渐显现的潜能或需要,称为高级需要。人都潜藏着这七种不同层次的需要,但在不同的时期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的迫切程度是不同的。人的最迫切的需要才是激励人行动的主要原因和动力。人的需要是从外部得来的满足逐渐向内在得到的满足转化。在高层次的需要充分出现之前,低层次的需要必须得到适当的满足。低层次的需要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要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要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要取而代之。这七种需要不可能完全满足,愈到上层,满足的可能性愈小。一个国家多数人的需要层次结构,是同这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水平、文化和人民受教育的程度直接相关的。可以说,我国公民的审美需要正在逐步变为现实。

    审美需要作为一种高级需要,有其独特性。审美不是认知和功利需要,不等于生理的快感,而是内在情感需要,积淀了丰富的理性内容。甚至可以说,审美需要已经摆脱了低级的性欲束缚,经过理性的洗礼,辉映着审美理想的光彩,是对人自由本质的肯定。审美对象的秩序、匀称、规律无不体现着人蓬勃向上的生命意志,体现着人对自身本质力量的自信态度。

    如何推进学校美育工作,让审美需要变为现实?实践表明,不能仅仅用行政命令、检查督导、我说你做的办法来推进,实施美育不能离开主体自觉。美育不是不要管理,而是如何管理的问题。

事实上,管理已经进入现代治理阶段。基于参与,因为理解,出于认同,自愿遵从的治理新理念应该落实到实施美育过程中。

    “基于参与,就是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要形成学习型组织,在过程中接近美育,在活动中感悟美育,在细节中体验美育。因为理解,就是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通过自己的观察、体验、思考,丢弃偏见,达成共识,理解美育。出于认同,就是在理解的基础上,改变自己固有的认知结构,树立起美育价值观念,形成自己的美育思想,变要我办为我要办。自愿遵从,就是视美育原理为自己的思想,视美育规则为自己的行动指南,主动开展美育实施美育。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