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农村社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9-20 08:00:04

农村社区儿童美育实践探索

——以重庆北碚农村社区“兼善文化课堂”为例

西南大学美育研究中心  周鸣鸣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开展校地共建农村社区兼善文化课堂探索乡村社区儿童美育的一些实践探索和体会。论述了用美育在儿童的心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以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引领农村儿童美育课堂建设;结合优秀地域文化卢作孚教育思想编写《我爱北碚》乡村儿童美育教材;如何开展以儿童为主体的乡村美育活动让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对农村美的发现、欣赏、表现和创造中走进儿童的生命,成为伴随生命成长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关键词:农村社区  儿童美育  实践探索 兼善课堂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美丽中国”写入报告,为全国人民勾画出国家未来发展的美丽蓝图。这意味着国家建设以人、自然、社会和谐“美”发展为标准的生态文明的开始,同时也意味着美育将在国家建设的层面彰显出更加重大的意义和作用。2013年国务院将建设“美丽乡村”写入了1号文件,意味生态和谐“美”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最高标准和境界进入了中国最广大的农村。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对农村美育问题,也进行了专门的部署。面对我国占有80%农村人口的农业大国,作为一名美育工作者,深深感受到乡村美育在建设“美丽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沉甸甸的使命。

    本文是笔者近年来从事乡村社区儿童美育的一些实践探索和体会,愿抛砖引玉,与学届各位同仁分享,以求高见。

一、用美育在儿童的心中播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种子,以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引领农村儿童美育课堂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30日,在北京市海淀区民族小学主持召开座谈会时的讲话中说到:“任何一个思想观念,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来并长期发挥作用,就要从少年儿童抓起。少年儿童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呢?应该同成年人不一样,要适应少年儿童的年龄和特点。”总书记明确向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从儿童抓起的要求。

早在2006年,我因受中央关于三农问题1号文件精神的感召,和长期以来研究卢作孚及其乡村建设,开始关注农村社区教育问题。记得那一年,组织了全校300左右大学生志愿者,到农村开展了5次教育调查。发现农村社区教育十分薄弱,特别是村民对儿童教育的迫切需求。针对这些情况,我开始在重庆北碚农村探索与地方共建“兼善社区儿童学校”。

我之所以将学校取名“兼善”,是因为上个世纪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卢作孚在北碚开展乡村建设,创建学校时,用了3天时间,经过深思熟虑,用《孟子.尽心上》“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取名兼善中学。卢作孚为了改变中国国民因漫长的农耕生活形成的“只有家庭,没有社会,家庭就是中国人的社会”的自私自利现状和问题,他提出应从培养学生“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家国情怀,以复兴中华。他倾其毕生智慧建设中国人的现代集团生活,并自己身体力行之。他创办民生公司,提出“民生公司的最后意义绝不是为了帮助自己,而是为了帮助社会”在抗战期间,卢作孚倾其所有,民生公司为抢运抗战物资保存国家的工业命脉作出贡献,创造了中国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奇迹,享誉世界卢作孚精神与优秀民族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国家优秀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因此,我们农村社区课堂取名“兼善”也意在继承先贤复兴中华民族大业的遗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优秀民族文化与卢作孚精神结合,用兼善天下的家国情怀,从小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美好的理想。

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理解兼善精神,我们创作了《兼善文化课堂之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传承民族文化,建设美丽家乡。”孩子们在铿锵有力的歌声中,感受到兼善天下的博大情怀,热爱家乡的美丽,建设家乡的自豪。大学生志愿者还用“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样通俗易懂的话语向孩子们诠释兼善的含义,并用孩子们喜欢的手语将兼善精神生动地表达出来。

兼善文化课堂运用美育在儿童心田中播下了“家国情怀”的种子将引领他们精神世界的成长。

二、结合优秀地域文化卢作孚教育思想编写《我爱北碚》乡土儿童美育教材

材其资源具有得天独厚、丰富多彩、触手可及、真实可特点,易于创设儿童真实情感体验的情境有利于儿童自然人文多学科交叉、渗透式的愉快学习有利于儿童德育工作的加强,有利于儿童综合素质的培养,是农村社区育的优势和特色。

    我们学校西南大学所在地重庆北碚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中国的4位乡村建设世界级人物晏阳初、梁漱溟、陶行知、卢作孚都曾齐聚在这里开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教育。晏阳初创建的“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梁漱溟创建的“勉仁书院、陶行知创建的“育才学校”、卢作孚创建的“兼善学校”为我们留下了及其珍贵的文化遗产。2013年北碚民国乡村建设时期的14处文化遗址整体打造为“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旧址群,成功申报第七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如何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用于今天的新农村建设文化复兴,也是我们高校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北碚的开拓者卢作孚先生不仅是一位爱国企业家,也是一位非常杰出的教育家。他对教育情有独钟,他说:“我喜欢北碚胜过我办的所有事业,因为,北碚是一个教育人的环境。”卢作孚有一个很重要的教育理念:“学校不是培育学生,而是教学生如何去培育社会。”一语道出了教育的重要目的,及其与社会的紧密联系。卢作孚在北碚的乡村建设中,兴办学校、图书馆、博物馆、公园、医院,打造北碚教育环境,让凡是有人出入的地方都具有教育意义;丰富多彩,不拘一格的教育形式举办挨户学校、妇女学校、船夫学校、场期学校……;重视儿童的感知、兴趣和经验;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在社会活动中参与、体验学习的方法;实施传习教育方法。“即知,即传,即建设”,重视社会责任,知行合一……等教育思想和方法,都值得我们今天进行农村社区教育学习借鉴。

他独到的美学美育思想和实践构成他与众不同的审美人生,创造了无数事业的奇迹和辉煌。对我们今天建设“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开展乡村美育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他说:

“教育普及是要科学和艺术的教育普及,......是要欣赏建设与社会进步的教育普及。“训练学生最要紧的两点:第一是训练他们运用科学的方法,……第二点,是教他们随时随地有艺术的欣赏,艺术不是限于图画,雕塑,音乐,和其他专门的作品,或专门的活动。是要人们的一切言语行动为所获得或造成的结果,都充分含有艺术的成分,围绕着,浸润着人们,使人们倾所有的感情去欣赏它。

如果乡村的小学校,能够实现以上的办法,培育出来的小孩子,一方面是能干的,一方面是快乐的,必能够创造无数崭新的可爱的乡村,为我们愿意在里边居住的。

卢作孚还有一句感人至深的名言:“愿人人成为园艺家,把世界建成花园一样!”表述了卢作孚复兴中华的美好社会理想,和今天国家提出的“美丽中国”、“美丽乡村”如出一辙。

    我们将卢作孚精神与核心价值观教育结合,组织培训大学生志愿者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的乡村儿童美育教材《我爱北碚》。

1)教材编写指导思想与立意

    指导思想:将卢作孚的教育思想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与现代教育改革最新理念结合农村社区儿童年龄特点、认知特点、审美心理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生活为基础,以地域乡土资源为审美感知对象由近及远除了目前,看到未来;除了本身,看到宇宙;除了现状,看到理想,凡是农业上、工业上、商业上、交通、产业……是一般人民必须知道的知识都应该告诉他们。用美育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落到提高儿童综合素质,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行动上。

教材立意:以农村儿童的终身素质教育为目标,以爱国、爱家、爱学习、爱劳动、爱生活为载体,提高农村儿童审美感知、欣赏和创造能力,适应农村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提升生活质量和现代生存能力,促进其德智体美劳素质和谐发展。

 教材编写指导思想示意图:


2)大纲框架结构

根据卢作孚提出的训练学生行为的教育思想为,将农村儿童的综合素质发展落实到家庭、政治、经济、职业、交际、游戏等5个方面的具体行为上。根据这几个方面的要求,确定《我爱北碚》儿童美育乡土教材大纲的框架结构,共分5个单元,我们将每个单元的标题,用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认知特点的语言表述,所对应的标题如下:

    第一单元:可爱的家          (家庭行为)

    第二单元:美丽的家乡        (政治行为)

    单元:当我长大的时候……(职业行为)

    单元:做个漂亮的我      (交际行为)

    单元:做个快乐的我      (游戏行为)

大纲框架图示



  3)操作

1每年寒暑假,通过学生社团作孚学社在全校招聘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统一组织农村文化员知识和技能培训,包括团队训练、下乡调研、宣传报道、撰写教案、试讲、实地考察、活动组织策划......

2)参加活动志愿者分为5个教小组,每个教小组负责一个板块。每个板块可再细化为若干课时活动。如:美丽的家乡这个单元可分为:发现欣赏家乡的美、笔下的家乡、家乡小导游、让家乡更美环保行动等。每个参加教学学生可以根据参与板块的内容进行调查,收集乡土素材,在此基础上创造性地设计教案。

3)每个教案要有紧扣教材的主题,清晰的知识点,知识内容的呈现和表述要符合儿童的认知和兴趣特点,富有生动、鲜活的美感,授课形式丰富多彩

4)教案撰写要求根据赵伶俐教授提出的视点结构审美化教案模式,力求做到内在逻辑美与外在形式美的结合

5)最后将符合要求的教案编辑为《我爱北碚》儿童美育乡土教材。

   《我爱北碚》以具有艺术感染力的美育活动为载体,将核心价值观教育转化为发现、欣赏、歌唱家乡的美、塑造自身形象美,建设美丽家乡的行动上。

2013年算起,我们招募了6批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约300多名。(2006-2012年的学生没有正式计算为农村文化员志愿者),从教学情况来看,很受儿童和村民欢迎。在召开的家长座谈会上,村民纷纷提出希望这项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这项活动为大学生成才搭建了实践创新平台,大学生在这个创新平台上锻炼成长。承办这项活动的作孚学社获得西南大学优秀社团称号;在龙车村带队的两位志愿者队长,分别获得了国家创新课题,队长已保送湖南大学直接攻读博士学位研究生;副队长保送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参加农村文化志愿者活动的学生有多项调研报告和论文获奖,志愿者原创《农耕文化》微电影入围2016上海微电影国际大赛。数十名志愿者分别获得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西南大学校级“优秀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共青团员”、“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科技创新先进个人”、“青年志愿者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三、开展以儿童和村民为主体的乡村美育活动,这是乡村文化复兴的希望。

说到组织开展乡村美育活动,应特别区别于一些城市单位和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的文娱演出活动。我们强调的在乡村的审美实践活动中儿童和村民的主体参与,而不是只作为被动欣赏的旁观者。只有村民作为主体参与者所产生的审美体验和价值选择,才能在农村扎根,真正带来乡村的文化复兴。这就是送文化和“种”文化的区别。

兼善文化课堂的大学生文化员志愿者每到一村,都要深入调研,在日益凋敝的乡村文化中,发现那些还存留的民间艺人,文娱骨干。每一次组织的与村民联欢的文娱晚会,除了参加兼善文化课堂的儿童,还尽量组织动员村民参加。近年来,我们组织校地共建美好家园的文娱演出近10次,还组织了“龙车村冬季亲子趣味运动会”、“龙车环保小天使行动”、“家乡小导游比赛”、“手工制作”......等多种形式的美育活动。文娱晚会由大学生志愿者和小朋友同台组织,还一起表演《兼善文化课堂之歌》、手语舞《国家》、参加活动最小的只有3岁,还有村民盲人民间艺人和大学生志愿者表演的“莲花闹”、村民原创表扬大学生农村文化员志愿者的快板书......由于村民和儿童参与,每次文娱联欢晚会总是欢声不断,给村庄带来生命活力。

兼善文化课堂还将积淀着祖先智慧的农耕文化作为乡村美育的重要内容。位于北碚蔡家天印村的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是我们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文化工作站”今年刚扩建的一个实验点。该馆的创建人是75岁的老人,一位退休中学教师。20年前,他亲眼目睹了自己的家乡北碚蔡家场的城市化进程中,养育中华民族的血脉农耕文化面临消亡的危险。他倾其全家所有,从拆迁的农舍中收购了大批的农耕生产和生活用品,在自己的家里办起了巴渝农耕文化陈列室,将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农耕文化的器物保护起来。最有意思的是,他还将收集的1000多件器物一一配上诗歌。恢复农耕文化生活的各种民俗游戏,吸引到这里来参观学习玩耍的幼儿园小朋友流连忘返。20年来,到这里来的还有大学的博士、专家学者、艺术家、社会各界人士、世界各国的友人......络绎不绝。那些每一件农耕文化的器物随季节变化和时代变迁带给人们智慧的思考,审美享受和文化价值更是挖掘不尽的,享用不尽的科学与艺术结合的宝库。

刘映升老人保护农耕文化遗产的事迹感动了大家,2014年被评为全国“爱故乡”年度人物。巴渝农耕文化陈列馆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为了让这笔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挥更大的社区教育功能,2016年这个馆被正式纳入我们的校地共建“兼善文化课堂”、“爱故乡文化工作站”项目。

    参与我们开展乡村美育的活动中还很多学校和地方文化艺术人参与,有为我们兼善课堂挥毫泼墨的西南大学90高龄的书法家秦效侃;有守护着民族农耕文化血脉的刘映升;有83岁高龄60年坚持深入农村基层开展群众文艺普及多才多艺的文艺工作者周传勋;有深入农村保护公众河流环境美的北大毕业的年轻志愿者......这些都是蕴藏在民间开展美育工作复兴农村文化的巨大资源,需要去发现和组织。

农村社区教育在教学内容和组织形式上,应该突破学校教学以学科知识、课堂教学、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结合农耕文化、地域文化、农村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和儿童发展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乡村美育活动。核心价值观教育在对农村美的发现、欣赏、表现和创造中走进儿童的生命,成为伴随生命成长的智慧和精神力量。

 

卢作孚.民生实业公司八周年纪念会[A]. 卢作孚文选[C].重庆:西南师大出版社1989年版,第127页.

卢作孚.论中国战后建设[A],卢作孚文集[C]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602页.

卢作孚.乡村建设[A],卢作孚文选[C],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68页.

本报记者:论卢作孚先生谈话——生活与教育打成一片,教育与建设不可分离【J】,《北碚日报》,1948年9月28日。转引自吴洪成著:教育开发西南——卢作孚的事业与思想【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p327..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