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巧用文学之美 绽放德育之花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1-19 10:43:57

广东省教育厅2015年立项重点课题《以美育为载体的高职院校德育实践》成果论文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2016-2018年度校本化重点课题《让美作主——现代大学生美育基础课程资源建设探究》成果论文

 

巧用文学之美   绽放德育之花

——以惠州城市职业学院“文学美育相融”课堂为例

(惠州城市职业学院  李县飞   广东惠州  516025

 

【摘要】美育不仅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人类实现自身美化、完美人格塑造的重要途径。在当前的大学生德育文化课堂上,我们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充分将美育融入学科教育教学,注意以美启真,以美引善,特别是在大学语文学科当中,充分用好语文教材和网络资源,以文学作品为载体,生动展现丰富的文学之美,以美启德,绽放出绚丽的德育之花。

关键词文学   美育   德育  相融

 

在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新发展形势下,伴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的高校德育模式在不同程度上都陷入了危机。现阶段高职院校中出现了很多新情况和新问题,整体上已无法适应新形势下的德育需求。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大学生价值观念呈现多元化和世俗化、个性化等时代特征。如何在“立德树人”的大理念下,开创高校德育工作新局面,保证学校教书育人功能得以顺利实现?这是我们新时期高校德育工作的时代课题。作为始创3年的高职院校,惠州城市职业学院在办学过程中,以高度的文化自觉,积极思考工作对策,认真筹划美育“大课堂”建设的新路径。

习近平于2016127日参加了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广泛开展文明校园创建,开展形式多样、健康向上、格调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美育作为其中重要的关键环节,如何通过德智体美四育联动,并把美育融入我们的学科教学,形成强大的主流课堂?这是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重要课题。美育课题组通过前期论证,尝试在《大学语文》课程中的文学课堂进行探索,积极引入美育理念,文以载道,以文化人,以美育美,不断提升语文学科课堂的德育“软效果”。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概述一些具体做法:

一、利用诗词之美,解读情感之美

我们知道,一篇唯美的文学作品能以形象感染人,并以感情打动人,在欣赏者精神愉悦中发挥其潜移默化的认识教化作用。在现阶段,文学已成为人们最喜爱的艺术种类之一,通过诗词、小说、散文等多种形式呈现种种精彩与极致。可以说,表现在文学作品中的美就是文学美。

中国是诗的国度,首先让我们来看李白的《将进酒》这一首,该诗是诗人李白遭到诽谤离开长安后所写,当时诗人和朋友岑勋在好友元丹丘家做客,三人常以登山宴饮为乐。借助酒兴和浓浓的诗意,诗人一吐满心的幽怨,首先以排比句开始,“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上一句写尽大河的来势不可阻挡,而去势也是不可回转。下句则以朝暮之间事来比喻年少到年老的人生过程,感叹于人生的短暂。这些都给我们今天的大学生以充分的美的震憾。而后面的“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则让我们的这首“劝酒歌”具备了对成长中的年轻人以一种温情的告诫了。我们在课堂文学分析时,紧紧围绕大学生的人生成长这个视角进行了延展,通过解读诗仙李白的文与字的神韵,来观照一代诗人那种达观济世的人生情怀,并以此照亮现代大学生的精神世界。

而在被称为“古今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这首诗里,则是以诗写史的杜甫在代宗大历二年秋(767年)于夔州触景生情所写。当时,对于杜甫而言,时局危难,家道衰落,仕途不顺,晚年寂寞,生活漂泊,诗人在白帝城外的高台上,独自登高远眺,百感交集,写下这首名作。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特别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作为景色描写的千古名句,由悲凉的景色引发青春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在这幅图景中,天上是“无边”的木叶,萧萧而下;江中则是“不尽”的江水,奔腾而来。很好地渲染出了木叶凋零、江水奔腾的气势,在一仰一俯之间的转换中,把州秋天萧瑟、空阔的景色集中表现出来 ,进而构筑起一个壮丽的境界。而从整诗来看,从“悲”始,由“悲”终,“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则让诗人为国为民而忧虑的情怀也跃然纸上。这一点颇类似于以景写情,以情动人了。学生由杜甫的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到自身精神境界的“登高”,这是一个很好的教学素材,可以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思想的力量和精神的力量。

而在中国文学史上,宋词也是中国经典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宋词源于诗,是一种有别于诗的文学形式,在保留诗歌押韵等特征的同时,它对句式、字数都进行了大胆的突破。这种长短句往往更有自由和广阔的表达空间,在情感表达上更加直白,创作风格更加具有鲜明的特色。我们以苏轼以例,先看《水调歌头》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写了“明月之美”,他在字里行间强调了人的悲欢离合与月的阴晴圆缺一样,都不是我们所能控制和左右的,只有因循大自然的崇高法则,体味“道”的精神,去珍惜身边的美好,凡事积极乐观地对待,这充分反映了作者的旷达胸怀。而在《念奴娇》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对“赤壁之美”的描写,更是写出了豪放派词人苏轼的雄浑情感和对岁月、人生的感慨,由景到人,人由景出,在浩荡东流的滔滔江水之后,紧跟引出千秋万代的风流人物,笔势雄奇,气势阔大,营造出一种历史的深厚感。而以上这些,通过我们在大学语文课堂内外的讲授和提示,让现代大学生充分感受到了中国古典诗词的力量与分量,从生活的角度感知一种美,在《水调歌头》中,我们感知了东坡先生的明月之美。通过诗歌的内容,进而去探究作品后面广阔的社会生活内容和思想内涵。古人常说“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我们在这里做的,应该就是这种效果。而这种悄悄培养起来的胸怀和情怀,恐怕就不是说教式的德育所能获得的成效。

二、利用小说之美,解读人性之美

文学是用语言作为媒介,借助词语唤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以此来反映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感的一种艺术。在文学作品中,小说强调人物、情节、环境三个要素,通过人物形象的视角来展现人性的善恶,在典型人物的典型塑造和故事情节的叙述推进过程中,表达丰富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内容。小说作为特殊的话语系统,它的叙述不受篇幅的限制,可以说是叙事最自由的文学样式,我们来看看《狂人日记》,鲁迅因为他的“阿Q”而享荣誉文坛。一个被误为革命党的农民,被官府判为死刑,他自己却什么也不知道,糊里糊涂地在判决书上画押,他不识字,从来没用过笔,只好画个圈,他想努力画好——这可是官府派给他的任务啊,使劲了平生的力气,结果还是画得像瓜子模样,心里羞惭不已。这个不成样子的圈就给他的人生合法地画上了句号。在这个小说主人物身上,我们第一要注意的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是未庄的短工,没有固定的职业,住在土谷祠里,年龄仿佛很大了,还是光棍,属于未庄弱势群体中的弱者,谁都可以欺负。通过通读这篇小说,同学们感触很深,对人物印象深刻,特别是在小说世界中不同人物形象所展现出来的丰富人性特别有感怀。有人说,“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喧嚣和混杂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走近鲁迅,我们就走进一个伟大的思想世界”,而我们却更认同另外一个结论,“走近鲁迅,我们就在和一个伟大的心灵对话”。

    而在中国古代文学的颠峰之作《红楼梦》这部章回小说中,《宝玉挨打》是其第3334回,在金钏投井、私藏琪官、贾环诬陷的几大因素影响下,让这个不思进取,无心仕途、举止轻佻,不合礼节的宝公子经受了其父三打的身体上的磨难,后导致其母三哭,贾母三逼,而回房后,两个代表性人物宝钗和黛玉的出场探视,则让人醍醐灌顶,若有所思。一个是出场时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到黛玉出场时,只见两个眼睛肿的桃儿一般,满面泪光,“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作者通过人物形象在语言、情态和细节方面的生动刻划和对比式描写,直把宝玉之愚、宝钗之神、黛玉之痴写得活灵活现,让我们的学生颇受启发,充分感受到这种文字的力量和文学之美的分量。在我们讲授这个小说内容时,充分注意到了学科教育教学的主旋律,紧扣课堂安座的这些现代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接连提出了几个生活小问题,对作品内容作深入浅出的处理,将文学承载到的人性之美进行阐释和延展。从课后完成的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学生心灵有触动,心路有留痕,思想有思考。由此可见,我们的课堂教育还是很成功的,达到了以文化人,以美育美,美德相生共融的效果。

三、利用散文之美,发现心灵之美

散文是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人生境遇的文学样式。散文之意境深邃,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美誉。它不受句式长短及韵律的约束,以随性率真的笔调陈述事实,抒发情感,在一定时期内,散文精品短文以其短小的篇幅、自由的形式、广泛的取材、灵活的写法和优美的语言,备受大家的青睐。所以有文学评论说,“读一篇好的散文,就是一次愉悦的心灵旅行”。很多时候,我们都会想起巴金《灯》里的那句话“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这篇文章创作于1942年,当时中国正惨遭日本侵略,作者由眼前灯写到记忆中的灯光,交织进行描写,并进一步指出灯光不仅给夜行者带来光明,指明方向,而且还能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心灵的安慰和鼓舞。第一处是哈里希岛上姐姐为弟弟点在窗前的长夜孤灯,象征姐弟之爱,表现人间亲情。第二处是通过古希腊传说“女教士希洛点燃的火炬,”象征男女之爱,表现人间爱情,第三处则是通过一个投河友人的故事来描写灯光,象征人与人之间的关爱,表现人间真情。由这篇优美的散文,作者借灯光抒发对光明的追求,对未来的希望以及对爱的讴歌,可以说是意蕴非常丰富和深刻。而我在课堂上则顺势布置了一道课外的思考与拓展题,那就是我们现代大学生的人生之灯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去发现和点亮我们心中的那盏明灯?从作业完成情况来看,这道作业题的布置是成功的,很多学生确实都在课外作了深入的思考,并作了比较详尽的表达。通过一篇文章在文学美上的深入体会和点拔,我们可以巧妙地引导我们的学生作更好更多的思考与拓展,这个也是我们德育课所要提倡和强调的重要效果。从这一点来看,文学之美,在于它所作展现的呈生态式跳跃的文字,在于它所承载的丰富的人文精神。通过文学美,以美求真,以美引善,在我们的德育文化课堂上,拓宽教本和课程资源的范围,完全可以达到以美启德的巧妙效果。

 

美育事关审美教育和美感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人们感受美、认识美、鉴赏美,正确地分析、看待周围的事物,增强分辨美丑善恶的能力。作为载体,学科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也是承载美育思想内涵的最基本平台。通过大学语文课堂中的文学教学,让学生在诗词、小说、散文等方面认识语言表现的美,能够感受、欣赏文学作品的美,进而有效实现美的自主觉醒和自我建构,这也是教育的终极目标。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我们相信文学艺术对社会品格的塑造,积微成著;我们坚持文化精神对民族精神的提升,久久为功。

 

参考文献

1.《大学语言》(高等教育出版社,主编:高小方)

2.《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简明读本》(广东人民出版社,主编:钟立明、李县飞)

3.《文与字的神韵——文学美》,(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主编:杨桂青、赖配根)

4.《中华美文》,(晨光出版社,线装经典编委会)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