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张宾华:孔子美育思想对当下“立德树人”的启示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12-14 23:13:40

张宾华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研究孔子、研究儒学,是认识中国人的民族特性、认识当今中国人精神世界历史来由的一个重要途径。本文试着探析孔子所倡导和追求的理想人格的丰富内涵,更好理解中华文化精神之根,探寻其对当下“坚持立德树人”“改善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启示。

关键词:孔子;美育思想;理想人格;立德树人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在中国思想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至今散发着璀璨的光芒。在某种意义上说,孔子毕其一生所倡导和追求的理想人格铸造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造就了一代代仁人志士,促进了社会的文明和进步。深刻理解和弘扬孔子的理想人格,对于我们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坚持立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的要求,对于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无疑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一、孔子美育思想及理想人格

1.孔子美育思想。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基础在先秦时期就已奠定, 而孔子的美育思想又是这一时期美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的美育思想初步形成了自己的体系, 并且一直影响着中国古代美育思想的发展。后世儒家美育思想的基本观点, 实际上是孔子美育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深化和拓展。据论语.泰伯篇第八》记载:“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 1 \* GB3 \* MERGEFORMAT 大意是说人的完善,开始於学诗,自立於学礼,完成于学乐。孔子在诗论、礼论、乐论以及君子之美、山水之乐、人生之乐的论述中都包含丰富的以美育人的思想。他以诗唤醒情感,以礼感化德行,以乐使人成就自己,从而起到教化人心的作用。“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也被认为是孔子美育思想的核心。

2.孔子“成人”理想人格。《论语.宪问》有一段孔子和学生子路的对话,可以认为是孔子对“成人”理想人格的全面诠释和独特理解。原文: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 2 \* GB3 \* MERGEFORMAT 意思是说:子路问怎样做才是一个完美的人。孔子说:“如果具有臧武仲的智慧,孟公绰的克制,卞庄子的勇敢,冉求那样多才多艺,再用礼乐加以修饰,也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孔子又说:“现在的完人何必一定要这样呢?见到财利想到义的要求,遇到危险能献出生命,长久处于穷困还不忘平日的诺言,这样也可以成为一位完美的人。”由此可见,孔子对“成人”的理解,包括了智、廉、勇、艺等方面,然后再用“礼乐”进行修饰和武装,就可以算是一个“完人”了。由此可见,礼乐精神是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我们今天所说“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也就与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遥相呼应。

关于礼乐精神,在《礼记.乐记》也有专门著述,其中“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 = 3 \* GB3 \* MERGEFORMAT 意思是说,乐是自人心中产生的,礼则是自外加于人的。正因为乐自心出,所以它有静的特征;礼自外加于人身,其特征则是注重形式、外表。《乐记》也阐述了礼乐和德的关系,“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大意是说:因此不懂得声的不足以与他谈论音,不懂得音的不足以与他谈论乐,懂得乐就近于明礼了。礼乐的精义都能得之于心,称为有德,德就是得的意思。

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我国美育学者、四川外国语大学王毅、傅晓微在其所撰文《Confuciu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eauty and Goodness》(孔子论美善关系)提出了中国文化“在孔子之前就已经萌芽的”礼乐分立并重的特质,认为先于儒家学说的中国文化已有礼乐分立并重的特质,且重“乐”甚于重“礼”。 = 4 \* GB3 \* MERGEFORMAT 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德育和美育之间的关系有着很好的启示。

二、孔子理想人格内涵探析

1.“诗”对人的情感的唤起。《诗经》是儒家必修之学,又称“诗”或“诗三百”,它不仅包括了关于周代社会政治、生活等各方面的经验,也包涵着真诚的情感和对后世颇具启发性的思想。《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 5 \* GB3 \* MERGEFORMAT 孔子所指“兴于诗”,所兴的是人的情感。孔子认为,通过学诗,可以激发人的情志、使人归于真诚的情性。“诗”能够唤醒人们最真诚、善良的情感,在转变人性方面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更为关键的是,孔子的“诗教”也是一种情感教育,它通过温柔敦厚的情感来调节人的情感美好和谐,塑造君子人格,最终成就善良的人性。

2.“礼”对人的德性的规范。据《论语·颜渊》载,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 6 \* GB3 \* MERGEFORMAT 大意是说“抑制自己,使言语行动都合于礼,就是仁。一旦这样做到了,天下的人都会称许你是仁人。”为了保证情感的真诚善良,孔子非常强调“礼”的概念。孔子提出的“仁”其实是一种内在的规定,代表着人们内心在自然生发出来的“德”。正是这种真实的内在德性引发出来的力量,赋予“礼”以生命和意义。 孔子的理想是要塑造完美的“君子儒”,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达到理想的人格境界就要在视、听、言、行等各方面都符合礼的规范。孔子主张仁礼并称,其中仁是内在,礼是外显。仁是个人的内在自然情感,礼是外在的社会制度约束。礼作为一种外在规范,保证仁的原则能够始终贯彻。从教育的角度来说,一方面要深刻认识礼所包含的道理,不能生硬地要求遵守道德准则,要通过活的情感涵泳培养人们的道德感情;另一方面,礼的仪式需要人们去习练,把仪式规范变成人们的良好习惯,从而做到行动上自然。因此,孔子讲“立于礼”,就是化被动为主动,从被要求行善、守规矩,到自己愿意去做的一个过程。将“礼”建立在情感之上,但又规范情感。

3.“乐”是完美人格的最终完成。孔子通过自己学乐的体会,认识到音乐对完美人格的巨大作用。孔子“成于乐”的观点,也正是基于音乐对人的德行的培育不是靠外在的强制,而是以音乐之美感化人的心灵,使“仁”成为内在情感的自觉要求,所以儒家“成于乐”的思想其实质上还是育人。《论语·述而》:“子在齐闻《》,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 = 7 \* GB3 \* MERGEFORMAT 意思是说:孔子在齐国听到了《韶》乐,有很长时间尝不出肉的滋味,他说,‘想不到《韶》乐的美达到了这样迷人的地步’。相传《韶》乐表现的是舜接受尧的“禅让”继承其统业的内容,代表着天下为公的仁道理想。整个音乐和谐适中,孔子听后称赞它为尽善尽美之作,主要是体会到《韶》乐所达到的极高的人生境界。孔子本身也是音乐大师,他曾经非常形象生动的描述过音乐的演奏过程,乐其可知也:始作,翕如也;从之,纯如也,皦如也,绎如也,以成。(《论语八佾篇第三·二十三)。

《史记·孔子世家》对此事也做了专门记载:孔子学鼓琴师襄子,十日不进。师襄子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已习其曲矣,未得其数也。有间,曰:已习其数,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志也。有间,曰:已习其志,可以益矣。孔子曰:丘未得其为人也。有间,有所穆然深思焉,有所怡然高望而远志焉。曰:丘得其为人,黯然而黑,几然而长,眼如望羊,如王四国,非文王其谁能为此也!师襄子辟席再拜,曰:师盖云文王操也。 = 8 \* GB3 \* MERGEFORMAT

意思是说:孔子向师襄子学习弹琴,一连学了十天,也没增学新曲子。师襄子说:可以学些新曲了。孔子说:我已经熟习乐曲了,但还没有熟练地掌握弹琴的技法。过了些时候,师襄子又说:你已熟习弹琴的技法了,可以学些新曲子了。孔子说:我还没有领会乐曲的感意蕴,还不可以学新曲。我还没有体会出作曲者是怎样的一个人。过了些时候,孔子肃穆沉静,深思着什么,接着又心旷神怡,显出志向远大的样子。说:我体会出作曲者是个什么样的人了,他的肤色黝黑,身材高大,目光明亮而深邃,好像一个统治四方侯的王者,除了周文王又有谁能够如此呢!师襄子恭敬地离开位给孔子拜了两拜,说:我老师原来说过,这是《文王操》呀

孔子认为中正平和的音乐审美态度及其表现固然可以反映人们的情感,“乐”所体现的美好境界代表着人性的完成。孔子将“成于乐”放在最后,意在将乐教的完成视为理想人格完成的终极。

三、孔子理想人格对“立德树人”的启示

1.立德树人与孔子理想人格遥相呼应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是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重大问题,也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根本问题。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就是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中华文化精神品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的历史节点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立德树人,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是党的文件第一次对美育作出重要部署。随后的 20159月,国务院办公厅制定并出台《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国办发〔201571号),对如何加强新时期下学校美育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措施、途径和方法。正所谓“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 = 9 \* GB3 \* MERGEFORMAT 可见,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倡导和追求的美育理想、完美人格思想体系在今日依然有着深刻的意义。在某种意义上说,“立德树人”与孔子所倡导和追求的完美人格遥相呼应,必将产生无穷的精神力量源泉。

2.立德树人应注重以美启德

孔子认为,完美人格的最高境界是尽善尽美。因而在他的言论中,常常把美与善联系在一起。在《八佾》篇中,“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 10 \* GB3 \* MERGEFORMAT 孔子在谈论《韶》乐和《武》乐时,既强调艺术的美,又注重内容的善,只有美善合一,才能达到美的最高境界——尽善尽美。有学者认为,“由于善和美的统一性,所以崇高的道德行为,是德育的内容,也是美育的内容”。所以教育者不仅要从外在手段给受教育者以美的享受,更要重视“以美启德”的内心浸润。

因此,在学校教育教学过程中要融入审美教育,让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只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才能得以充分发挥,审美能力才能逐渐提高,人格品质才会真正得到升华。如,利用组织学生游览、观赏我国名胜古迹的机会,让学生不断地从自然界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慰藉,从而愉悦精神、陶冶情操、开发智慧、启迪灵感。这既是一个审美教育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此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观看大型革命歌舞剧、历史舞剧等,通过视觉与听觉的震撼力和感染力使学生感受到音乐、舞蹈造型等艺术美,在潜移默化中起到净化人、陶冶人、塑造人、激励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将“外在美的形象”与“内在美的思想”结合,德性美渐渐在教育中渗透,达到“以美启德”的效果,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1]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3]孔子,《礼记·乐记》,转引互联网

[4]转引中国美育网,王毅傅晓微,《Confuciu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Beauty and Goodness》(孔子论美善关系)。

[5]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6]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7]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8]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

[9]孔子,《孝经·广要道》,转引互联网

[10]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