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赵伶俐 余立新:当代美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与问题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03-02 13:08:21

当代美育研究的主要课题与问题

赵伶俐  余立新

      :最近十数年来,中国美育研究的主要课题及在这些课题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对美育价值的全面认识、美育理论系统的建立、美育传统与现实的衔接、美育研究科学化、美育研究的实践性以及美育与现代化和市场经济等几大方面。这些课题和问题的研究及清晰化,有助于找到美育研究深化或更上一层楼的新起点。

关键词:美育研究  课题  问题  价值认识  理论系统

    课题本来就是对问题的研究,课题研究中的问题乃问题之问题,问题之问题不能得到解决,则课题所要研究的问题也将不能得到真正解决。最近十数年来,中国美育研究尽管有起有伏,但毕竟是大大进了一步。归纳这些研究中主要涉及的课题以及这些课题中主要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找到美育研究深化的新起点,有助于20世纪末向21世纪跨入的最后这几年,把美育研究、美育理论和实践的建设推向本世纪所能达到的至高点。

    一、关于美育价值的全面认识

    在古今中外所有论及美育的著述中,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对于美育的超美育价值的肯定。所谓美育的超美育价值,亦即认为美育不仅能完成唯她自身才能完成的培养人的审美素质或审美能力的任务,而且还有助于促进其它几方面教育所应当达成的目标的达成:有助于德育塑造人的内在品质和外部言行;有助于智育开发人的智慧和创造性;有助于美化人的形体和动作;有助于劳动教育激发人动脑动手,用实际操作把所思所想变成现实等等。总之,在这些理论著述中,美育总是顺理成章理所当然地被看成是塑造完善人格、发展全面素质的教育,即不是仅艺术教育意义上的“小美育”,而是“大美育”。这样的殊荣可以说是其它教育难以分享到的。

    在古今中外的许多美育实践中,也不同程度地证明了美育的上述超美育价值或全面价值。

    在最近十数年进行的几项比较大型的全国美育课题研究中,例如:七·五国家社会科学重点项目“美育心理研究”(主持人刘兆吉);八·五中央教科所重点项目“中国儿童大美育实验与研究”(主持人白天佑);八·五国家教委课题“审美教育对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影响的实验研究”(主持人赵伶俐)等,也相当具有说服力地证明了美育的上述价值。

    但是,另一方面美于美育价值的承认以及由其价值决定的地位问题,却又一直是,至今依然是美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焦点或最令人费解的症结。价值是一种观念尺度,这种观念尺度毫无疑问对行为起着取舍作用。长期以来,在绝对大面积的认识和实践范围中,美育被完全等同于艺术教育,艺术教育又简化为音乐、美术教育,音乐美术教育又简化成了中、小学音乐课美术课,中、小学音乐美术课又简化成了教唱几首歌学画几幅画等最初级也最粗糙的技法教育。关于美育价值的全面认识,大多孤独地存在于那些哲学式的高深的学术讨论之中或零星的教育实践之中,远没有成为大众的观念或者至少是教育界广泛的观念和行动。最近几年,美育受到了国家高层教育主管部门前所未有的重视,这当中有着一个不可忽视但又好像不可明言的重要原因,那就是在新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在现实教育中,我们遇到了若干似乎不借助美育就难以解决的难题。如:德育实施困难、精神文明建设投入与效果间的巨大反差、学生学习痛苦、知识教育与学生能力和创造力发展的矛盾、集体教育与个性发展的矛盾等等。众多学者及教育实践者对解决这些问题的研究和探讨的结果,都似乎殊途同归,找到了美或审美教育这一途径。

    美和美育以其形象性、情感性等带给人们以精神上的愉快,美育能教会人们怎样去感受万事万物中的美,怎样从万事万物中去把握、表现并创造出新的美,从而获得内心愉快,精神满足。面对当代教育的新局面,面对现代新型人才的教育必须是全面素质教育,而全面素质教育又绝对不能或缺拥有全面价值的美育(大美育),这种意识的越来越明朗化,是中国现代教育和跨世纪教育的一大幸运之事。但很遗憾的是,象这样的道理及道理背后更为深层的人类自身内在的需求和文化的原理,依然有大多数从事教育管理的行政官员和教师们,并不知道或知道得远不那么深刻。因此,美育本身在学校教育和人的素质全面发展中应当发挥的,培养审美欣赏、表现、创造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协调发展的功能依然远远未能发挥出来。就是在今天美育受到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视的时候,在很大的范围里关于美育价值的认识以及由认识支配的实践及美育价值依然未得到真正的全面承认和体现。这,依然是个尚待解决的焦点问题,观念问题。

    国家教委体卫艺术司从90年代初便开始有计划有步骤地举办各省教委主任、高校校长、教研机构领导干部美育培训班,就是为了首先从教育领导层解决观念问题。但如果仅由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出面举办这样的培训班,及至培训完全国各中小学校长和教师,恐怕已近下世纪的中期。我们如果容忍中国教育抱着对美育的偏见和误解,抱着陈旧的观念跨入21世纪,那真该是我们这些从事美育问题研究者的羞愧!

    正如我们在《大美育实验研究》一书中指出的:“美育观念的矫正和理论完善,与整个中国教育改革的大背景和发展趋势相关。在应试教育、片面教育被视为正常或正宗的时候,美育观念的矫正和理论完善与素质教育一样只能是天方夜谭”但只要真正言素质教育,则必言美育不可;只要是站在素质教育高度谈美育,则必然是全面价值的大美育。“随着素质教育呼声越来越高,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敦促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力度越大,美育观念的矫正、其价值的全面认识和实现的难度和障碍则将越来越小。也就是说,在‘八·五,或‘八·五’以前,‘大美育’的观念和理论也许难以为人们广泛理解和接受,或者难以令人放心大胆地加以承认和实践,但在‘八·五’以后或跨世纪的最后一个五年计划即‘九·五’研究中,或许将不再是问题的问题了”但愿关于美育全面价值的认识,大美育的观念和理论能早日普及人心,并切实地走向教育实践。

    二、关于美育理论系统的建立

    翻阅从80年代初以来美育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著述,可以见到:指导学生或成人欣赏美,获得某种程度的审美知识、原理的教材性著述多,而关于指导学校教育和教师怎样进行美育的系统理论性著述少。即使已有的美育系统理论著述,大多也显得合乎教育系统构成的内在逻辑体系性不够。

    美育,作为一种功能特殊而且全面的教育,应当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系统。但是,这种独立理论系统建立的基础是什么?是美学,美学原理中美的分类理论?是艺术学或其它社会科学理论的组合?还是教育系统一个方面的剖截面?这涉及到美育的学科归属问题。美育虽然与美学、艺术学、心理学、伦理学等等学科有密切关系,但她却首先是一个教育的子系统,首先与教育的大系统以及从属于大系统的所有其它子系统有着内在联系及一致性。教育终归是一种非常具体的实践活动,教育理论系统的构成与教育实践系统的构成有着十分紧密的内在联系,教育理论系统实际上是教育实践系统的高度概括反过来又对实践系统起直接指导作用。美育理论系统亦当然如此。

    完整的教育理论系统由教育目标系统、内容系统、课程系统、教材系统、教法系统、管理系统、评价系统等几大相互联系的方面构成,完整的美育理论系统也当然应由这几大方面构成。至于美育实践及美育理论必须涉及的美学、艺术学、心理学、伦理学甚至哲学、逻辑学等等方面的理论,则是美育理论系统构成的坚实依据,并有机地体现在上述几大方面之中。

    国内教育和美育理论界迄今尚未见到从完整教育理论系统构成的角度,进行的完整的美育理论系统建构的研究,即使有不少美育理论著述从教育系统的某些方面进行过探讨而且不乏相当深度。包括本文作者1991年所著《人生价值的弘扬——当代美育新论》一书,也曾就美育目标、课程、教法、师资培训等问题进行过专门阐述。但从完整进而完善的教育理论系统的角度来评价,都还有相当遥远的差距。

    美育理论系统的逻辑起点和逻辑框架的建立,是美育理论系统研究深度和高水平、高科学化、高清晰度的基础或基本前提。此外,要富有逻辑性地建立起一个美育理论系统,还有若干必须弄清楚的基础问题如美育与美学、美育与科学的关系问题。如果说1984109~19日,由中华全国美学学会、全国教育学研究会和湖南人民出版社《美育》编辑部,在湖南省张家界联合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美育座谈会,是至少在形式上尝试了美育与美学联姻的话;那么11年之后,1994102529日,由全国教育学研究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在湖北省武昌市召开的第十二次全国美育研讨会,则进一步明确提出了美育与科学联姻的问题。寻找美育与美学、美育与科学的共同逻辑基础是这两项联姻成败的关键。但是至目前为止,在这三者的交义点上的研究尚缺乏深度和力度。

    这种复杂的结合形式,因从事美育和从事美学的人立意多不在一个层面上,因美学与科学在大多数人的思想领域极端对立等,更显示出加倍的难度。1995年,在北京召开了中国首届“科学与艺术大会”,中国各界著名科学家和艺术家聚集一堂,谈艺术和美对科学的启迪和依赖;科学对艺术和美的依赖及促进作用。19951016日中央电视台“焦点时刻”栏目报道了“科学与艺术研讨展示会”,李政道、李可染、鲁小波、李燕、常沙娜等科学家艺术家,现场展示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成果。科学家们以自己的科学技术发明现身说法;艺术家们则当场创造表演以实地呈现科学在艺术和美的创作中起的作用。犹如一次美与科学联姻的盛大婚礼。杰出的科学家艺术家们企盼科学与艺术与美相结合的愿望及已经做出的行动,为美育与科学的联姻带来了曙光。

    完整意义上的美育即大美育,作为跨世纪人才素质全面和谐教育的理想模式之一,急待其理论系统的科学的、也必须是逻辑的建立。

    三、关于美育传统与现实的衔接

    中国教育自古以来有着优良的美育传统。合乎中国现实和未来教育需要的新型美育理论系统的建立,必然离不开久已积累起来的美育实践及传统的美育、美学理论。

    一些著名专家学者,从他们的学科领域出发,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国历史上美育传统的研究,为美育传统和现实的衔接,理论与实践的深化和系统化,起到了重要的奠基作用。如教育心理学家、美育心理学创始人刘兆吉先生从美育心理学角度,对中国先秦和两汉魏晋时期教育家的美育心理学思想和美育传统进行了研究,他对先秦儒家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中的《诗经》、《乐经》和《乐记》,以及《尚书》、《左传》、《国语》等孔、墨、孟、老、庄诸子著作,两汉时的《淮南子》、《论衡》、《毛诗序》、晋时的《文赋》、《文心雕龙》等中以美育人、以美治心怡情的思想的挖掘与提炼,不仅在中国心理学史上占有独特的位置,而且为中国美育传统的研究涂写了浓重的几笔。教育理论专家、教育哲学博士导师黄济先生,从教育哲学思想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至近代的美学思想和美育的发展历程,认为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中“儒道互补是其主要特点”,如何把真、善、美三者和谐地统一起来,又是二者以及后来人们所关注的重大课题。黄济教授指出,传统儒道互补也就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结合,由此结合便引起了美学中美的主客观性、相对和绝对、形式与内容三个基本问题,而由三个美育问题又涉及到了现实美育中有待认真研究的美育三性问题:情感性、社会性、形象性。他还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主要范畴“如文与质、形与神、言与意、刚与秉、动与静、虚与实、巧与拙、豪放与婉约”以及“情景、气韵、神思、情志、风骨、性灵、意象、意境、赋比兴”等出发,对中国美育传统内容及现代美育内容的构成进行了归纳和例举。在当代美学界享有颇高声誉的中年美学专家滕守尧教授,把美育理论的产生与美育的实践结合在一起,从古代追寻到近代、现代,并明确地指向当代和未来,阐述了古今中外美育传统和当代及未来美育在丰富和完善人的精神世界中的一致性。“美育理论是在教育实践活动和艺术实践活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古代的哲人智者,亲眼看到或亲身感受到了艺术的巨大力量——健康的艺术产生的巨大鼓舞力量和病态的艺术产生的破坏力量,提出了种种对艺术加以规范和节制的理论,这就是美育的最初萌芽。在西方,最早提出一套较为系统的美育理论的人是柏拉图,而把美育提高到哲学高度加以深刻阐述的人却是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席勒在中国,古代的孔丘和荀子对美育提出了很多有深刻见解的解释,近代的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和美学家王国维也都为美育的普及作了毕生不懈的努力。”他认为这些学者提出的种种美育思想和美育理想,在现代当代,“在一个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社会主义社会里”是应该得到实现的时候了,也“完全有得到实现的可能性”,“正如我们现在所亲眼看到的,那些在政治上经济上得到解放的人民,对美的要求是何等迫切!”“把美育列入正式教育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工程中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各位专家教授由古代到当代,由西方到东方对美育传统及传统运用于现实,与现实相衔接的问题思考和课题研究,甚至我们还有了几本关于中国美育史的书籍,但是,由于美育理论和实践至今尚有诸多不确定性,广大学者似乎还没有足够精力和从容的态度,来系统考察中国美育传统形成历史,尤其因历史演变形成的现实美育问题,包括为什么自古代起就有的浓厚美育传统到现代却变得如此艰难等敏感问题。中国古有丰富的以“乐”以“诗”等治人美、育人德、启人智、健人身的“大美育”思想和实践,立足于面向现代化,迈步走向未来的中国特色的美育理论系统及实践系统的建立,该怎样吸取和借鉴传统的精华和营养?这一课题的专门化和深入化研究,还需要有相当部分学者的精心投入。

      四、关于美育研究的科学化

    一切研究皆在于抓住现象,寻找支配这类现象存在及发展的原因或规律。而要从现象中准确地找出规律,必须依凭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手段或过程。要使美育理论及实践能在学校教育系统及整个社会教育系统中拥有其本来应当拥有的地位,充分体现其价值,我们进行的美育研究、研究过程和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是重要保证。

    “科学化”的概念,在通常的意义下至少包括三个要素:其一是数学化,即现象的数据化和按照数学模型进行数学推论,从而找出如同数学那样严谨的规律或结论;第二是实验化,即所有关于原因和规律的假设都必须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其三是概念化、理论化,即对现象进行精确的本质的理论概括,对现象的本质进行严格定义,并以概念间的关系揭示和表述现象之间联系的规律。

    在前述美育理论系统和美育传统的研究课题及问题阐述中,我们已经感受到过去美育研究与“科学化”的差距。在研究方法方面,是采用定性的还是定量的以及定量化程度有多高等,一直是考察科学研究质量的一大指标,也一直是社会科学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一大难题。此外,在许多名为“教育实验”的研究中,有相当部分实际上还只是预先有粗略设计的实践,缺乏科学实验研究方法应具备的条件和操作程序。

    在美育研究科学化的三个要素中,最为关键的是量化问题。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是没有主观活动和能动性的自然物体,用数量加以确切不变的描述一般不会有误。社会科学研究的对象则是有主观活动、有能动性的人,教育又是师生两种主体复杂的能动交往活动,而美育则更是自由度大的、特别要强调主体能动性、创造性,个性的师生双向交流活动,用数量加以确切描述,一般认为根本就不可能。然而,科学研究科学化程度的高低又往往是以数量化程度的高低而论的科学研究对事物的性质的确定(定性)总是通过一定的量(定量)作为精确尺度的,即定性应当先定量或以定量为依据。教育,特别是美育,以及美育必须涉及到的审美现象、艺术现象、形象情感现象等等,看上去千变万化,即使面对同一现象,此人和彼人主体个性心理不同,此时和彼时不同,其感受也会不同,几乎不可能或难以用不变的某个数量去加以精确描述。而没有定量的描述和分析,科学化就很难实现。于是,美育及有关研究就陷入了两难境地:仅用语言定性研究,不科学;用数量定量研究又似乎不可能,依然是不科学。但是美育研究要站住脚,要有充分说服力,又必须科学化,其中包括必须达到一定量化程度。继承“七·五”的精神,在“八·五”实验研究中我们更为大胆而且大量地采用了量化的方法。利用了量的确切性和在一定范围多级性的特点,来反映美育及有关现象在一定量的范围内质的特性和伸缩度。例如我们自行设计的用来测试审美素质发展水平的《审美欣赏能力测试问卷》,在项目设计和评分标准上,都采用了这种确切性和多级性相结合的办法,较为成功地尝试了审美活动及欣赏能力量化描述的方法。

    但是,美育研究中的量化研究,依然是一个重大难题。其难点主要还不在有关现象的具体量化上,而在于人们的观念上。绝大多数的人包括一些著名的学者都坚持认为,美、审美现象以至美育是绝对不可能量化的。

我们认为问题并不在于美、审美现象以及美育现象是否可以量化上,而是怎么量化,怎么用数量进行描述上。凡事物和现象的存在都有一定的量的规定性,美、审美、美育如果被证明是有充分逻辑基础的,那么,有逻辑就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量化,可以量化也就有了一定程度的科学性的保证因此,美育研究的数量化,又与美育理论研究的系统化、逻辑化等形成了紧密的、直接的联系。

五、关于美育研究的实践性

美育的理论认识来源于实践,然而这些理论又怎样返回实践,去支持、指导实践,使实践消除盲目性、散乱性,达到更高的质量和水准,是美育研究的又一大尖端课题。也是教育理论以及更广泛的社会科学理论怎么返回实践,使实践成为有系统理论指导的高效率活动的共同课题。通俗地说,也就是必须研究怎么将装在头脑里、写在书上的理论转化成实际操作行为,怎么将科学理论转化为科学技术的问题。在“八·五”课题的理论研究中,我们致力于建立完整的美育目标、内容、课程系统,也由此编写了幼、小、中、大全套美育教材,提出了一系列美育教学操作模式及方法等等,但是怎么通过我们实实在在的工作,实实在在的一步一环,一招一式去操作课程内容以达到目标,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更是美育研究中最有实践性的也最不可忽视的一环

美育绝对不只是如果有空闲时间的话,搞一搞课外兴趣活动、办一办审美讲座、开展一下艺术活动和艺术节。她首先必须要进入学校的正规教育教学和管理系统。各级教育领导对美育的价值有充分和深刻的认识,从内心深处而不仅仅是迫于上级文件或意图来保证在自己管理的范围内系统实施美育,采取措施对美育实践及美育教师教学工作进行管理评价有了这些条件,美育研究才能转变成现实,得以在现实中正常操作,美育研究便自然有了实践性。但是,正如章新建先生在《中国美育十年回顾》一文中对过去几年中国某些地区如安徽省等美育研究及普及工作的出色成就归于省教委、省委、省人民政府支持后,同时指出,在更广大的地区和范围寻求政府部门领导的支持和管理到位,至今仍是美育研究实践化的一个艰巨任务:“美育作为教育的重要指标,还没有引起一些部门足够重视。美育目前还没有硬性指标,可有可无,可抓可不抓,至少没有公认而且具体的测评标准到目前为止,全国没有统一的美育大纲,也没有明文布置各地必须建立美育体系,各地基本上是各搞各的。这种缺乏统一领导统一部署并因此而产生的松散和混乱的状况,对于学校的审美教育无疑是极为不利的。

其二,必须是在课程落实的基础上形式多样。美育有若干丰富多样的形式和渠道,但这些形式和渠道必须在一定的课程形式保证下才可能成为系统实施内容、全面达成目标的渠道。除了已有的音乐美术课以外,是否有必要再增设专门美育课或将音美课改置为“大美育”意义上的美育课,对学生系统实施审美素质教育从而也系统促进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的全面和谐发展,这也是争论激烈的问题。尽管实践已证明,开设或改设这样的专门美育课,其教学和教育效果远远大于不开设这样的课程。问题在于使广大的实践领域接受这一课程,将其纳入正常学校课程系统之中,如同真正接受美育的超美育价值观念,接受美、审美和美育的逻辑性科学性观念一样,有相当难度,需要相当时间。

其三,必须培养大美育意义上的师资,重视实践操作。如果说至今我国教育中音乐、美术教师数量严重缺乏,质量不高,那么全面美育即大美育意义上的教师更是寥寥无几。至今我国师范系统中有音乐、美术专业,但尚无培训大美育教师的专业甚至尚没有培训这类教师的明确意识。一切美好的教育思想理论都要靠教师的操作才能切实转为现实,没有教师,没有具备相当操作能力的教师,美育研究的实践化就是一句空话。建立起美育教师而不仅仅是音乐、美术教师的培训系统,是当代和跨世纪教育的又一项艰难的实践课题。

六、关于美育面向现代化和面向市场经济

现代化是物质的现代化也是精神的现代化。美育是高水准的人的精神教育,如同审美是人的高水准的精神活动。但这样的精神教育和精神活动又与物质状况甚至与物质的高水平发展紧紧相连。只有当物质发展到一定水准,人们从最为基本的生存物质的困境中摆脱出来时,美和美育这样的精神要求才充分地呈现了出来。从这一意义上看,追求美和实施美育到今天才这么强烈地受到肯定和重视,也有着她的物质理由。况且今天的中国,已经不可逆转地从计划经济走向了市场经济,任何理论和任何教育都不能不面对这一现实。美育也一样要面对市场经济,面对物质的冲击和挑战,它必须在弘扬人的精神世界的美好价值的同时,又要依赖和促进经济与物质的发展,这是20世纪向21世纪跨越的美育研究面临的又一挑战。因此,在今天,美育面对市场经济几乎就成为了美育面对现代化的指代词当然,美育面对现代化的意义远不止于此。在面对以发展物质文明为直接目的的市场经济的同时,也必须面对人的精神需要。美育所具有的特性能使物质和精神的现代化发展高度融为一体。

中央教科所前副所长、教育理论家和事业家滕纯先生以《美育与“三个面向”》为题发表看法,他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的素质、审美能力的需求越来越高谈及了现代化经济发展和竞争与人的素质教育及美育的种种关系。他例举说:过去计划经济对产品的审美要求不高,产品几十年不变也是“皇帝女儿不愁嫁”,技术美学缺少发展的机制,如今买方市场选择商品不仅要实用还要好看、欣赏价值高,没有精美的工艺和漂亮的包装,产品质量再好在国际市场上也没人要因此,市场经济已在呼唤技术美学,呼唤具有审美素质的劳动者,而没有经过美育培养的劳动者不可能生产出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产品。审美教育物化到产品生产中去,会发挥极大的社会经济效益,现代化经济建设需要美育。经济建设现代化也就是社会审美化的一部分,是精神美的物质呈现,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化是运用科学技术和美的内涵,更好地创造美的过程由此看来,美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问题,它美系到今后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面向世界和国际市场接轨的大局问题。章新建先生在《中国美育十年回顾》这篇长文中,就著名华裔美籍物理学家杨振宁博士和日本学者界屋太一的有关论述,系统发表了自己关于美育面向市场经济和现代化的看法,认为“他们的论述给予的启发起码可以在以下几方面有所深入:一、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使人们的才能和价值评判能力,尤其是审美创造能力,要在竞赛、竞争中更充分地展现。美学和美育都不能停留于书斋和某门艺术的一隅,而应当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发展各方面需求结合起来;为更多方面发展人的审美能力(包括审美创造能力)发挥更大作用。二、现代美育学应当以现代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里新近获得发展的审美价值学说和一般价值学说作为理论支柱,从而去更生动有效地解决现代化进程中向美育提出的问题。三、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国家民族和其成员创造力发展如何,很大程度上要看是否善于利用美育来加以培育和激发。”甚至有学者直言:“我国实业不发达的缘由,除大家认为缺少资本、机器、人才三端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与实业息息相关的,就是——美育。原理是办实业者预先经过美育的陶冶心纯神快,对于业务自然奋发猛进;否则,便可能失之为奢逸、挥霍,易为外物引诱。二是办实业者必具美术思想,其产品含美术之味,销路广大否则可能失之为粗劣、笨拙,难以发展。由此可见我们既要振兴实业,那么对于实业界的美术知识和美术训练,还可等闲视之吗?

可见,美育面向市场经济需要面向现代化,只有美育本身能以适应现代化需要和发展的立意全面、系统、科学地立起身来,实现美育现代化,进而才有可能充分发挥其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作用。美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经济的意识,不仅科学美和科学美育、技术美和技术美育的说法得到了强化,而且还产生了诸如“企业美育”“职业美育”的新说法。

美育面向现代化、面向市场经济,实质上是将美育从学校教育的围墙中推向了广大的社会,为美育开辟了更为广大的伸展空间,也向美育提出了如何面对市场经济和现代化,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培养适应时代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这一新型而富有挑战性的课题。

当代中国美育研究面临的上述几大课题及问题,已经成为和定将成为广大美育研究者跨世纪研究的重点关注领域。

:(略)

(转自《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