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李兴旺:真正制约美育的是唯分数论教育观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10-02 10:45:05

真正制约美育的是“唯分数论”的教育观

www.jyb.cn 2015年10月02日 作者:李兴旺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蒲公英评论网

继教育部近几年颁布一系列关于艺术教育的文件后,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又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等构想。“美育”比“艺术教育”的提法更科学、更全面,它不仅涵盖了“艺术教育”,而且还涉及到学校教育教学的各门学科以及家庭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一直以来,说到艺术教育和美育,一些执行不力的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总是用“师资”、“设备”等“硬件”缺乏为由来搪塞。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固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学校美育的开展,但这些其实并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而且,除了艺术教育,各学科的教学都应该包含美育的内容。事实上,真正制约着美育活动开展的,首先并不是“硬件”问题,而是以升学为全部目的的教育观,以及由此衍生的唯分数的评价方式。

比如艺术课程,音乐、美术、书法等都不属于中考、高考的必考科目,成了“副课”,学校安排这些课程的任课教师时往往是随机搭配,根本不考虑教师能否胜任,或者直接分配给“主课”教师任其自由支配。毕业年级,往往干脆取消,由名存实亡变为名实俱亡。又如“主课”,以语文为例。语文中无处不在的美育内涵恐怕是无须论证的了,但现在的教育教学管理却奉行“不考的不教”和“考点教学”,“不考的不教”已经把语文课中丰富的美育蕴涵排斥在外了,再把一首古诗、一篇小说“解构”成一串具体的“考点”进行机械操练,“美”还能栖身何处呢?

审美意识、审美能力是人的一种精神素质,是人之所以为人的一种特质,它能够从根本上支配一个人的行为方式、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但它无法用一个具体的“分数”来定量和定性。可目前我们的教育管理和评价完全是“数字化”的。学校按分数给学生排名、分类,用分数对教师进行量化考核并决定所有利益分配,甚至他们的去留;教育管理部门用分数考核、奖惩学校和教师,还常常祭出“末位淘汰制”的杀手锏;家庭只关注自家孩子考试的分数和排名;社会对学校教育只以分数论成败并一年比一年更变态地炒作“状元”……

因此,要真正贯彻落实国务院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和改进学校的美育工作,就必须改变目前“唯分数论”的教育目标追求以及教育管理和评价方法。

第一,学校要全面贯彻美育原则。开齐开足各门艺术教育课程,因地制宜地开设民俗、戏曲等课程;更要在各门文化课的教学中发掘课程美育资源,将美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的全过程。在学校管理中,文化立校、美育立校,创造条件、开展活动,将师生引导到生动活泼、积极健康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去。让师生少一些唯分数的拼搏,更多地感受精神净化和升华的美好和愉悦。

第二,教育部门要切实转变管理观念。摈弃“唯分数论”的管理思维,更多地变“检查”为“服务”。如果对学校仍主要进行兴师动众的“检查”、“评估”、“验收”,就很难避免学校新一轮的“美育造假运动”。教育管理部门应服务好学校美育工作,比如组织、开展各种生动活泼的、有师生广泛参与的活动,积极协调社会、家庭与学校之间的关系,从各方面做学校美育工作的坚强后盾,等等。

第三,尽量影响和改变社会的教育观念。首先,做好家庭的教育与协调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家长充分认识美育工作的意义,从而理解、支持学校的美育工作,并且创造良好的家庭美育氛围。其次,做好学校美育和社会美育沟通的桥梁。比如让学生走进博物馆、剧场,让戏曲剧团走进校园等。其三,改变对学校教育“唯分数”的社会需求,将“育人”作为对教育的根本需求和基本评价标准。要创造良好的美育氛围,杜绝各种粗糙、低俗或者腐朽的“文化”污染社会环境,影响学校美育工作。(作者李兴旺,蒲公英评论特约评论员,文章第44次入选“锐评”栏目)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