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李新生: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04-29 10:43:26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

李新生 

内容提要:社会和谐的发展与建立,关键是如何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而生态的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本文从生态美育的视角入手,重新审视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如何抓住生态的美的特征对大学生们进行审美教育,有利于从精神上提高大学生们的思想境界和生命意识,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将对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建立与发展和谐社会,提高人类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生态美育 高校艺术教育 社会和谐

从世界范围的时代背景来看,二十世纪以来,人类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辉煌文明,这些文明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的同时,也带来了始料未及的负面效应。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在危及世界和平与发展,世界的发展很不平衡,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还没有根本改变。国际恐怖主义严重危害着广大人民的安定与生活,贫困、环境恶化、毒品泛滥的状况更为突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仍在扩大。我国与周边国家领土、领海争端不断。这些都是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严重障碍,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仍然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的国际形势。从国内的时代背景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的伟大成就。但同时还应看到,我国社会正处在剧烈转型时期,出现了不能不慎重面对的一些矛盾与冲突。例如,我国仍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些空前的社会变革,既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另外,从社会状况看,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医疗、住房、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体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不健全。一些社会成员诚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领域的腐败现象仍然相当严重。再有,各种社会之间的冲突、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人自身心灵的冲突日益凸现。比如,各种社会风险增多,社会不公现象严重存在,贫富差距悬殊,不同阶层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突发性事件与暴力事件日益增多,社会矛盾日渐加剧。不少社会成员思想困惑,信仰危机,一些人的价值观产生混乱,以致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如精神病逐年上升,自杀人数逐年增加,尤其是在高校,大学生自杀现象还很突出。还有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明显出现了不平衡状况,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经济、政治与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等。

正因为当前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了这些矛盾冲突,所以我们提出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人类社会总是在矛盾运动中发展进步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我们要更加积极主动地正视矛盾、化解矛盾,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地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由此可见,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不和谐矛盾与困境,是我们高等教育当前所面临的亟待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

当然,我们所面临的这种自然和社会生态严重失衡的问题,不仅是一个现实问题,更重要的是观念问题和生存哲学问题。正确的生存观和较强的生态意识是人正确处理与自然关系、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进行更美好生存的基础。生态存在观是当前最能反映人与自然关系本质、最符合生态存在规律的存在观。对生态的认识如能提高到生态审美之境,那么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就更容易进入一个空前和谐的境地,更加有力地促进社会和谐和发展。

因此,社会和谐的发展与进步,关键是如何解决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生态平衡问题,而生态的问题关键是人的问题,所以从生态审美入手,抓住生态的美的特征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有利于从精神上提高人的境界,从根本上建立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这将对于当前我们正在进行的生态保护和人类生存质量的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生态美育的核心就是以其生动形象的生态美进行审美教育,对大学生们能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这是其它形式的生态教育与审美教育所不能比的。生态美育重在培养新一代“诗意栖居者”和“生活艺术化的艺术家”,将“经济人”转化成“生态审美人”。未来社会生态保护进展的情况和人类生存质量,以及社会和谐发展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今天生态美育开展的情况。

生态美育从根本上提升人的精神,把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物质利用的功利关系提升到了精神交流、沟通理解、和谐平等的审美关系,这对保护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生态美育基于对生命存在的关怀,推动与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并以审美的方式,以情动人,以美启人,以和为贵,潜移默化,它的效果是任何其它教育都不能比拟的。而生态美育的确立与实施正是这一目标的重要保障与途径。值得强调的是生态美育的实施手段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艺术教育来实现。也就是说,我们高校的艺术教育也应该从生态美育的视角重新审视自身的价值与功能。

因此,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如何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充分发挥和拓展自身应有的价值与作用:

一、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能够积极地评价自我,促进着自我身心的调节与和谐,从而达到个人心态、精神心态的和谐统一与平衡。

通过审美活动包括艺术实践和艺术欣赏,人所感受和体验到的正是人的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正如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所讲,审美欣赏就是人作为审美主体 “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这是由于艺术与其他的精神形式例如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比较起来,艺术不但有理性的认识、感性的魅力,而且在反映人类自然人生等方面的内容时,还具有全面具体的性质,也就是说,在艺术作品中,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领域都能相互关联呈现为一个整体。同时,艺术作品的感性特征能呈现出外在世界于我们内在世界(如情感)的具体性,这样它就能使我们细致入微地体验自然与人类的内在生命人生的悲欢苦乐、现实生活的复杂性与丰富性等。这就意味着,艺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们更全面更具体地感受到现实生活的意义,享受体验到生命的快乐与充实。显然,生命感与生命体验虽有共通之处,但并非每个人都有敏锐而准确的生命感和生命体验,很多人的生命感和生命体验被多种因素(枯燥烦恼的学习、生活与就业的压力等)钝化了,因此,他们已经感受不到生命的真实状况而产生各种空虚、无聊、茫然、压抑、焦虑等情绪,严重影响到了他们的身心健康。而艺术教育就在于它培养了大学生们去敏锐准确体验生命感和生命意义,逐渐地增强自我意识,不断的排泄生命的束缚感与情感压抑等,获得一种生命与心灵的启迪,从而使整个人格精神获得一种完善。

我们知道:节奏明快的音乐使人精神振奋、欢欣鼓舞;旋律优美的乐曲使人心情舒畅、轻松愉快;雄壮激越的进行曲会使人热血沸腾,豪情满怀;悲哀凄凉的乐曲使人悲泪雨下,愁肠寸断。日常生活中,当学习、生活受到挫折,一曲《命运》会使我们从消极苦闷中解脱出来,重新鼓起与挫折抗争的勇气,当与朋友产生矛盾、隔阂时,一曲《春江花月夜》会使我们怒气顿消,情绪稳定而与朋友握手言欢。可见,音乐最能叩击人们的心弦,激扬人们的意气,培养人的爱心,使人的个性气质更为高尚典雅,树立起人的正能量。

艺术教育活动是一种审美的过程,而审美是“认得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是人实现对美的对象世界的创造。正是在这种创造与审美的过程中,人与对象世界、个体与整体、有限和无限都能得到暂时的统一与和谐,追求中获得心灵的自由和快乐。这是因为当前社会上极端的物化与拜金主义已形成了对人的支配,是一种无生命的对象对有生命主体的支配。主体的对象只能是主体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认,人们对金钱的崇拜已经超越了一切,这无不意味着主体人格的一种丧失,这种对狭隘物质利益的依附。必将导致人的精神与人格单调和片面,限于粗陋的实际需要只能具有有限的意义,而不具备永恒的意义。人的想象力被功利的绳索捆绑在现实的事物上,不能跨越现实的阻碍而达到理想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以艺术教育为核心的审美教育复活人的主体地位,使大学生们在自觉不自觉,主动能动地不断确证着自身,逐步地树立主体意识,而主体意识的形成恰恰是健康人格的前提。同时,由于在这种艺术审美的过程中,人们依靠自由的想象,情感评价的形象思维,吸收人类创造的丰富的审美境界,使自身从各种忧虑、苦闷、压抑、不幸、痛苦中得到解脱,并体验到自由与解放的快乐,重新赋予饱满的热情与充沛的生命的活力,从而有力地推动主体的人格力量,使心灵得以净化与升华。

正是通过艺术教育活动使大学生们感受和体验自己生命价值、生存的意义,人才找到了自己生存的根据、生命的依托,享受到了自己生命的安宁、快乐、美满和幸福,从而达到积极地评价自己,觉得自己生命高贵、有尊严、活得值,活着真好,最终唤醒人对自己生命的热情,善待自己,珍惜生命,与自我处在一种和谐与完美状态。

二、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不断提高着大学生们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增加和扩大着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思想、道德与感情基础。把人放到了生活更加突出的地位,促进着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和谐相处。

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使大学生们通过参与审美实践的审美欣赏,包括创作艺术作品和欣赏艺术作品等,不断提高自身的思想觉悟、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也在最为本源的生命层面不断增加和扩大着人与人之间共同的思想、道德和感情基础,减少人与人之间思想、道德与感情上的冲突、分歧与意见,这些都有利于缓解人与人之间由于利益问题所导致的紧张关系,从而促进人与人之间团结友爱,互谅互让,彼此包容,和谐相处。德国著名美学家席勒就曾讲:“只有美的交流,才能使社会团结,因为它关系到一切人都共同的东西。”

人总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这些关系无处不在。马克思明确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社会要维系人类群体的共同生存、共同利益,势必要建立一种能够统一无数个体生命的规范和秩序,这对于整体的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是必需的,也是必要的,然而这种规范和秩序对于个体生命和感情冲动来说无疑是具有一定程度的压抑和束缚,而置身规范和秩序中的个体生命,总想突破规范和秩序,以超越现实的方式获得生命和心灵的自由。这必定会形成与社会普遍原则的某种矛盾。同时集团与集团、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必然有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和冲突。如何化解个体与个体、人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冲突的有效方式,一靠社会法律制约,而靠心灵沟通。艺术教育和艺术活动正是缓解冲突、平衡关系、实现和睦相处,共谋发展的特殊媒介。

在一定程度上,人际关系的好坏决定着一个人的生活质量,尤其是情感态度。个体的人际关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并非无关紧要,艺术教育对协调人际关系有两方面的价值,一方面能够以美的形式,美的观念抚慰人、感染人、教育人,从而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对待自己和他人,另一方面作为沟通和交流的特殊手段,推动人际关系趋向和谐。比如,艺术教育总是受教育者的团队意识认同,强调美善统一,强调物我交融,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人超越时空、超越种族、超越国家、超越自我的局限,使不同的个体、不同的群体之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不知不觉地形成一种群体意识或人类共识。不同种族、不同阶层的艺术作品通过艺术教育的方式得以沟通、交流、理解、包容,使陌生者相互了解,使仇视着相互理解,进而化干戈为玉帛,创造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社会学研究表明,人在低级和原始的无意识的水平上,仅仅追求自生、自然的运动和组织规律之间的一致或同一,而在高级的、艺术的水平上,却要求自身与他人、群体与全社会之间的一致和交流—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是要借助语言、符号完成的。艺术作品作为一个由多种符号形成的形式系统,无论其在表现上如何具体,都必须有一种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所共同接受的普遍性。当然,,由于符号构成的原则并非与生俱来,但符号的构成、创造与理解力则必须通过艺术教育才能获得。作为艺术教育的任务,就是要运用不同的符号系统,来训练大学生们的读和写,或者用不同的方法去解释,最终促使人们运用这些符号传递思想与交流感情。而艺术教育正是这种传递与交流的最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讲,艺术教育变成了从精神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们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个体感性存在同社会存在相统一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手段。

三、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不断使大学生们创造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热爱自然美,自觉地保护自然环境,逐渐地形成他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崇高的社会风尚,从而促进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

 自然不仅是我们衣食父母,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而且更有美价值,可以给我们带来美感愉悦和精神满足,是一种重要的精神资源、心灵财富,但是,长期以来,围绕发展和壮大经济,我们侧重于自然的经济意义,忽视了它巨大的审美价值,造成我们毫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破坏了自然的生态平衡,引发了一系列自然灾害和生态灾难,包括资源枯竭、草原沙化、河流干涸、沙尘暴天气、一些物种灭绝等,直接和严重地威胁到人的生命和人类生存。

这种情况,不仅极大地影响着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我们当今建设的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很不适应,与我们建设的和谐社会也很不适应,而且是一条人类走向自我毁灭的危险道路。历史已反复证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自然最终都会无情地报复人类。为了改变这种状况,除了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等,美育在这方面也能发挥积极作用。美育通过审美实践和审美欣赏使人不断地创造自然美,欣赏自然美,热爱自然美,这种情况,必然会使爱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文明逐渐地形成为人们良好的生活习惯与崇高的社会风尚,从而不仅有利我国经济的永续发展,也必然促进人与自然亲密无间,和谐相处,人活得无忧无虑,从容不迫,优雅、高贵,享受有品位、高质量、有尊严的生活。

在工业文明时代,人的欲望不断增长和膨胀,意志也成了欲望的工具。人不仅在自然中进行索取,同时还根据自己的意志来安排自然,以此满足自己的欲望。欲望一方面把生命带向了外在的物质世界,一方面也使人与自然的距离越拉越远,以至生命无法靠近自然,也不能直接面对自然。从此,人与自然之间便被隔离开来。人无法向自然说话,同时也听不到自然之声——那富有亲切感的声音。

  人与自然的和谐失去以后,生命在寻求中仍然无法找到,必然会带来生命的一系列混乱,人与自己在欲望中所建构起来的外在环境(社会)以及处于相同环境中的人与人,还有失去平衡的人与人自身等,平衡与和谐关系全部失调,构成了工业物质文明所造成内在危机。

这就迫使我们要跳出传统的视野,重新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创造出新的自然生态,选择新的生态审美观。由此,人类实践正经历了一个从原始社会顺应自然到逐渐战胜自然,再回到现代社会保护自然这样一个否定之否定的发展历程,这是从人类生存和自然科学的角度理性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积极保障人类的尊严与安全,创造出人类与自然形成和谐状态的新价值体系,就必须依靠人与自然的重新协调,所以环境保护意识和对大自然的审美意识所综合起来的生态美育便成了刻不容缓的工作。而这种生态美育所建立起来的人与自然之间的审美情感和关系,将启迪人们从环保的、艺术的、审美的角度加以思考,有效地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生态美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种物质化的心结构。它一旦产生,就具有对于世界的能动静化力。它能优化调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能优化我们的生存时空。并用美的原则净化万物大地。

总之,生态美育通过净化人的情感,摆脱人的本能欲望,超越利害关系,提升人生境界,对塑造和谐人具有独特作用。在审美化的人生境界中,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和升华,生命的价值得到完整的体现。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借用诗人荷尔德林的诗句——“诗意的栖居”来表达这种生存境界。进入审美境界的人,就会趣越物利的困扰和人生际遇的羁绊,即使处于困境,也会恬淡悠然,活得洒脱,使人从“自然的限制”超脱出来,摆脱低级趣味,达到人生的和谐。

  综上所述,生态美育视角下的艺术教育通过培养大学生们的自由超越的人生态度,自由快乐的生命意识,沟通他们的心灵,活络人际交往,从而有力地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最后,美育通过培育人与自然的亲情重建人与自然的原初统一,从而大大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当实现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时候,人终于成为自己能与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己本身的主人——自由的人。也就是最终进入了完美和谐的社会。

参考文献

[1]滕守尧. 回归生态的艺术教育[M].南京: 南京出版社,2008:5

[2]丁永祥,李新生.生态美育[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2004

[3]张立文.中华和合人文精神的现代价值[J.社会科学研究,1997,(5):54.

[4]王德胜“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37.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4年度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项目“生态美育与社会和谐发展研究”(项目编号:2014ZD11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李新生(1959—),男,河南新乡市人,北京大学艺术学硕士,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主要从事美术理论和美术教育研究研究。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