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马建辉:坚持正确导向 引领文艺发展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10-29 14:54:50

(学习贯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

人民日报:坚持正确导向 引领文艺发展

马建辉

2014102809:45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核心阅读

●人民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正是一个个蒲公英一样的朴素心声和希望书写着中国的未来,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不能不以人民为中心

●人民性被轻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被冷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被怠慢的或许不只是艺术的真谛,更是民族的灵魂

●文艺工作者应确立导向自信,在伟大的人民中去创造崇高的作品,也在崇高的作品中去表现人民的伟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勉励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努力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并对如何落实这一创作导向进行了深入阐发,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密切文艺与人民的联系提出了新的具体要求,也为文艺创作和文艺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首先要反映人民的心声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人民心声是来自人民心底的呼喊,是他们心灵深处最急迫、最真诚的声音。认真倾听人民呼喊,深切感受人民愿望,才能了解人民的真正需要是什么,人民心声才能在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映、流露出来。把坚持“二为”方向落到实处,就是要反映人民心声——不仅是反映,而且还要反映好。怎样才能反映好人民心声呢?我的理解是,一要反映得真实、真诚,二要反映得深刻、充分,三要反映得让人动心、动情。时时处处把人民的冷暖悲欢放在心中、诉诸笔端,文艺作品就会生发出巨大的感染力,因为人民从这样的作品中能够看到他们真实的自己。表现人民自己命运的文艺影像往往更容易激发起人民的共鸣,使人民在对自我影像的观览中获得真切的警醒、激励和鼓舞。在当代文艺创作中,许多关注当下现实的作品是这方面的优秀代表。它们直面人民生活,展现人民的生存境遇、奋斗历程和现实期待,是人民心声的直接流露和表达。实际上,正是一个个蒲公英一样的朴素心声和希望,书写着中国的未来,人民是国家发展的力量源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文艺作品不能不以人民为中心。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是随着时代和社会前进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把握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就要在发展中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文艺的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这是能否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关键。在文艺创作上,提高,是从人民现有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来提高;普及,是基于人民现有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的普及。因此,只有深入了解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文艺创作才可以据此把握好普及与提高的尺度,从而更好地满足人民的接受期许和欣赏期待。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一般而言,当普及不再成为文艺创作的主要困扰时,提高的工作就会凸显出来。当前来看,文艺创作的主要挑战是实现提高和实现怎样的提高的问题。这需要文艺创作及时感应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跟上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成长与发展,从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水平出发切实地去提高,创作更多优秀的文艺作品,不断提升人民的审美品位和人文情怀,不断提升人民的道德境界和精神境界,不断强化人民追求真善美的自觉意识,使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迈上新台阶。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从人民中汲取营养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可以说,自觉地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在人民中发现美、创造美,从生活中汲取诗情画意,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是我们文艺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正像鲁迅先生所说的那样,“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的火光,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前途的灯火”。从人民生活中汲取营养,是为了给人民以营养;用人民的精神来哺育创作,是为了能够以优秀作品去反哺人民。人民是伟大的哺育者和奉献者,可以说,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每前进一步,哪怕是很微小的一步,都有人民的辛勤哺育和慷慨奉献。对于一位文艺工作者来说,如果脱离了人民,将永远失去自我。这是因为人民就是包括内容和形式在内的我们的一切,脱离了人民,失去了来自人民的滋养,我们剩下的将只是一个虚妄的存在。文艺工作者只有让自己的灵魂经受洗礼,才有可能在其创作的作品中表现人民的灵魂、人民的精神。从人民中汲取营养,就是要寻找到我们的根,寻找到我们的生命和灵魂的坚实的依托,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始终和人民在一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艺术可以放飞想象的翅膀,但一定要脚踩坚实的大地。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办法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自觉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始终和人民在一起,与人民同心同德、同舟共济、同忧共乐,心灵才会被理想的阳光照亮,个人主义偏执的阴霾才会被驱散,私欲膨胀的虚妄坚冰才会被融化。始终和人民在一起,就会从人民的角度来看待和认识事物,文艺家内心感受到的就不再只是一己之偏见,而是具有共性的经验。这样,在文艺家的作品中,人民群众才有可能不被描写成消极或者孤独的个体,并坚定人们对美好希望的憧憬和信心,鼓励人们在实践过程中成为推动历史前进的创造性力量。电影《杨善洲》《焦裕禄》传达给我们的,正是和人民在一起所形成的力量,这样的文艺作品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体现。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如果创作被资本所绑架,放任资本所主导的消费主义和个人主义倾向成长为“闯进瓷器店的公牛”,一切只遵循市场的选择,只着眼于货币的增值,那么低俗就会上位,欲望就会横流,单纯刺激感官的娱乐就会成为文艺创作的“金科玉律”。泰戈尔写道:“在鸟翼上系以黄金,鸟便再也飞不起来了。”如果我们只懂得欣赏财富或权力所装饰起来的富丽的光彩,不懂得欣赏劳动或汗水凝结起来的素朴的荣光;只懂得欣赏浮游于高空的云霓,却不懂得欣赏沉默于足下的大地;只注重养眼,却不注重养心;只知道“肥皂剧”明星们的表演,却淡忘了思想家鲁迅们的呐喊……人民性被轻视,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被冷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被怠慢的或许不只是艺术的真谛,更是民族的灵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坚持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最根本的或者说最终的检验标准,在于是否涌现出了一大批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的优秀文艺作品。这就要求文艺家既要有为人民服务的精神,还要有辛勤耕耘、不懈创造的实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并在这一方向的引领下不断地创作精品力作。可以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文艺精品提供着创作的源泉、基础和保障。文艺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都一再表明,什么时候坚持这一创作导向,文艺创作就会健康发展、不断繁荣;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导向,文艺创作就会出现病态、停滞和颓败。文艺工作者应确立导向自信,在伟大的人民中去创造崇高的作品,也在崇高的作品中去表现人民的伟大。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作者为教育部社教中心研究员)



《 人民日报 》( 2014年10月2823 版)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