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以美育代宗教的文化解析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08-02 10:43:16

                  以美育代宗教的文化解析

在中国现代美育史上,蔡元培先生既是一位又有影响的理论家,又是一位实践家。在新文化运动中,他不止一次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著名口号,强调“美育是一种重要的世界观教育”,并规划出一幅全民美育的蓝图。先生的美学思想,无疑是我们美学史和教育史上的一份珍贵的遗产。但长期以来,先生“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不仅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而且存在种种误解。就是先生本人,生前也没能对自己的命题展开全面的论证。193828先生为萧瑜(子昂)编著的《居友学说评论》一书撰写序文说:

 

 余在二十年前,发表过“以美育代这宗教”一种主张,本欲专著一书,证成此议;所预拟的条目有五:()推寻所自出的神话;()论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与美育; ()论哲学、科学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惟有美育;()论附宗教的美育,渐受哲学、科学的影响,而演进为独立的美育;()论独立的美育,宜取宗教而代之。此五条目,时往来于余心,而人事牵制,历二十年之久而未成书,真是憾事。

 

由此可见,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口号,决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的策略问题,而是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人类文化发展的一种必然结果。自从蔡先生提出以美育代宗教以来,时间又过了半个多世纪,其间美学、哲学、文化学、宗教学等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因此从新的视野上来审视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揭示这一命题的深刻内涵,是美育理论研究和美育实践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原始宗教中的美育因素

人类最早是没有宗教的,那时大概也不会有美的观念,当然也谈不上什么美育了。随着人的进化,人的智力不断发达,宗教便产生了,美的观念也随之产生。宗教的产生大约是4——10万年前的事,在这一时期人们开始埋葬死者,有的墓地用红色的颜色染过,有的死者还佩戴有装饰品,有的墓地里还发现有撒过鲜花的痕迹。这些材料既是宗教性质的,也是审美性质的。在欧洲曾发现了洞穴壁画,画着栩栩如生的动物,有许多学者把这种原始艺术看作是原始宗教的产物,其根柢或者是巫术的,或者是仪式的。

 人类学、宗教学、考古学的发展,已经对原始宗教的思维形式进行了研究。泰勒曾提出原始人的”万物有灵观”;列维布留尔提出原始人受“互渗律”支配的“原始思维”的特征;维柯则把处在神话时代的人的思想称为“诗性的智慧”。一般认为,原始宗教中的巫术观念,迷狂情感,神话思维或灵感思维,正是人类审美本质的一种表现。蔡元培欲证出“以美育代宗教”的第一条是“推导所自出的神话”.便是以此为根据的。当然,蔡先生这里仅仅是讲了神话,实际上神话即是原始宗教的最典型的表现形式,神话从来就不是单纯的叙事故事,它总有宗教的、智力的、伦理的、仪式的、审美的要素混融其中。

 神话总包含着一个解释系统,要在超现实的神灵观念上叙述宇宙的起源,人类的起源、制度及事物的起源,向原始人传达的是一种原始的知识。神话要叙述民族英雄的丰功伟绩,讲述文化英雄的伟大创造,无疑对原始氏族部落的人起到道德的教育作用。人类学家对神话和仪式进行功能主义的比较研究后认为,并不是像一些人认为的那样仪式是按神话的解释要求举行的。相反,是仪式在前,神话在后。宗教仪式是史前人类加强集体秩序,维护首领权威,对氏族成员进行情感教育的一种手段。如原始人普遍举行的成丁仪式,图腾仪式等。伴随着仪式,往往讲述神话,叙述宏伟的史诗,这就是一种原始的美育活动。它构成了美育中形象直观、情感体验的心理原型。

 正是建立在原始灵感思维基础之上的巫术仪式活动,导致原始审美文化的产生。如诗、歌、舞三位一体的艺术活动的起源,就与这种巫术仪式密切相关。戏剧的产生是直接与仪式活动相联的。造型艺术,如绘画、雕刻的最初功能,都含有宗教魔法的意义。在原始宗教中,普遍存在的对自然神(日月星辰、山川河流、植物动物等)的崇拜,无疑也培养了原始人对自然的观察力和深切的情感性。神话和传说把这种人类远占的文化历程通过超现实的神灵和英雄的活动情节表现出来了。

 人类的语言和文字,往往积淀着人类最古老文化的复制密码。拿汉字的“美”来看,从羊从大、下面的“大”字最初不是大小的大,而是正面站立的人,《说文》“大,人也,大象人形。”因此,美的本义应为人头戴羊的冠饰(一说上部为羽毛),羊应是图腾的表征。中国远古西戎有羌族,他们是华夏人的族源之一。随着羌人的由西向东的文化发展,这个字成为中国人审美观念中的一个基本概念。人戴羊的冠饰,只有在宗教仪式上,在和图腾神交通的仪式上才有神圣的意义。人冠以羊的头饰,是宗教化装舞蹈的一种表现,是远古古老民俗中的一种傩蜡之风。“大”又可以指“大人物”即部落氏族的巫师、酋长们。在宗教仪式上,他们冠以氏族的图腾神()像,有一种交通神灵的特权,而原始人则把这种沟通天地的人神形象和行为视为美。因此,原始的美育就包含在“美”字的文化遗传密码中。美的原始意义即是指与神灵相交通的行为和形象,是迷狂的宗教仪式中的诗、歌、舞的巫术本身。所以原始的美育是从原始宗教中产生的,在荒山野岭埋葬死者的葬礼上,在涂有壁画的洞穴深处举行的巫术仪式中,在石头村里举行的旨在悦神的歌舞表演中,美育便从神话中演绎出来了。吕思勉说:“盖迷信深重之世,事神之道必虔.故礼乐之具必设,其后迷信稍淡,则易为陶身淑心之具矣。”即说明了这一过程。《尚书·尧典》已有制定礼法,对后代进行美育,并设立专门的官职来负责此事的记载:

 

 帝曰:“咨,四岳。有能典朕三礼?”佥曰:“伯夷。”帝曰:“俞,,伯,汝作秩宗。夙夜惟寅,直哉惟清。”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声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1]]

 

 神话时代,原始宗教意识中的美育因素由此可见一斑。

 

二、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与美育

 斯宾格勒在《西方的没落》一书中主张一切文化都是从宗教开始的,以后达到烂熟遂一转而为非宗教的而没落了。著名宗教学家麦克斯·缪勒认为:“宗教不是新发明。它即使不是和人世一样古老,至少也和我们所知的人世一样古老。我们所知的古人的思想感情,几乎都处于宗教的领地之中,或者完全被宗教控制了。无论什么地方,最古老的文献几乎都是宗教的。正如赫德所说:在我们的世界里,所有较高文化的种子,都可追溯到宗教的传统,无论是文字的还是口头的’” 。这些看法虽然有的略有偏颇,但也可见出宗教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曾有过极高的地位,是人类久远的普遍存在的现象。宗教从原始思维中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当人类组成氏族社会部落时,宗教在原始人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和巫术礼仪中便逐渐走向兴盛;当氏族部落组成了联盟,国家逐渐形成以后,宗教在社会功能和人的情感需要的驱动下,也走向了它的全盛时期,在整个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宗教都雄霸在人的意识形态之上。宗教就隐藏在埃及金字塔旁司芬克斯的微笑里,刻画在古巴比伦的泥板中,雕刻在中国古老的彩陶纹和青铜器上,写在印度古老的经卷里。不可一世的君王曾经俯伏于庙堂之下,叱咤风云的英雄也曾跪拜于神座之前。在宗教的全盛期,人类的文明几乎都包含在宗教文化之中了。其他的文化现象,意识形态的其他领域,都受到宗教的影响。伴随着奴隶制和封建制集权主义的形成,宗教也由多神教而走向一神教。宗教在西方的中世纪达到了其巅峰,其影响也遍及社会、生活和意识的各个方面。在宗教的极盛时期,智育、德育和美育都被宗教所垄断。你要追求智慧吗?宗教说最高的智慧就是神和上帝的存在;你要了解自然的奥秘吗?宗教说神灵是自然的主宰;道德要寻求最高的幸福和善,宗教说最高的幸福和善是对神灵的信仰和爱;艺术要创造伟大的美,宗教则说终极的美来自对上帝的直观:你要受高等的教育,宗教向你传授的是神的信仰。

 麦克斯·缪勒在他的名著《宗教学概论》中说,世界历史上的宗教很多,但拥有神圣经典的则很少,它们在世界宗教史上扮演着主要的角色。据他说,这类角色主要是雅利安人、闪米特人,后来他又加上中国人。三大种族的宗教构成了历史上几种主要的宗教。他认为雅利安人中的印度人和波斯人创造了婆罗门教(后发展出佛教)和琐罗亚斯德教;闪米特族系中的希伯莱人和阿拉伯人创造了摩西教(后发展为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中国则产生了两个宗教,一是儒教,一是道教。尽管孔子的教诲是否可称为“儒教”,“四书五经”是不是宗教经典尚可争论,但我国自夏、商、周以来,就有一种源于巫教的国家奉为神圣的、以敬天拜祖为中心的宗教则是不成问题的。在这些宗教典籍中,记录着人类最古老的智慧和道德的信条,收集着优美的诗歌,它们成了宗教全盛时期包办智育、德育、美育的典型代表。

 就中国而言,传说中的夏铸九鼎时代,就把各氏族部落的神鬼怪物的图像收集起来,铸刻在铜器上,执行使民知“神奸”的教化功能。商代的君主就是宗教的首领,干大事之前都要举行沟通天地神灵的宗教仪式,以占卜的方式来决定事情。一部《周礼》则记录了周代的各种建立在原始宗教信仰上的礼乐教化。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的儒教和道教,都有其史前的宗教文化作为思想来源的基础。这个时代产生的文学作品,如伟大的《诗经》和不朽的《楚辞》,如果不结合原始宗教来分析,是决不能真正认识其本质的。《诗经》中的雅、颂,就是对贵族及百姓和后代进行智育、德育、美育的最好教材。

 在西方,古罗马以后,基督教的势力恶性膨胀,德、智、体、美的教育也就被基督教所垄断,人性被神性所压抑与歪曲。

 

三、哲学、科学发展以后,宗教对于智育、德育两方面逐渐减缩,以至于全无势力, 而其所把持所利用的惟有美育

 在今天哲学、科学和宗教是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但在原始思维的早期,科学和宗教是很难区分的。对人类科学的发生史进行的研究表明,最初的科学是从原始宗教中脱胎出来的。如天文学和占星术是密不可分的,原始的医学和巫术是很难区分的,正是人类的炼金术中产生了化学。神话中的解释系统,无疑是哲学起源的基础,道德和法律与原始的禁忌和神判密不可分。当然,原始文化像现在的文化一样,也存在世俗的和神圣的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工具的制造,按季节的耕种,用火来烧制陶器;另一方面,又有许多人类无法认识和了解的事情,如做梦、疾病、死亡、宇宙的来源等。对前者的探讨追溯就产生了科学,后者则产生宗教与神话。对这两者进行反思,则产生哲学。世俗的和神圣的文化属于两种专司不同种类文化的类型,但又是相互影响和转化的。原始宗教和神话中存在许多虚幻的成份。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人们就会发现其中的虚假性,于是人们便会从科学的方面来代替它。久而久之,科学便战胜了神话。几乎在人类狂热地信仰宗教的同时,人类也开始创造科学。

在古代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古代中国科学就开始萌发,但真正形成有影响的科学和哲学则是在古希腊完成的。古代世界的各条知识之流都在古希腊汇合起来,经过一些天才人物的过滤和澄清,而导向一种更加有成果的新的途径。尽管在古希腊人的观念中还存在一个奥林匹斯山的众神系统,但居住在小亚细亚的爱奥尼亚的自然哲学家学派的思想家们,则开始用理性主义的眼光来看待世界了,他们想以自然的物质属性本身来理解、解释和支配这个世界。同时,毕达哥拉斯学派一方面直接从奥菲教义继承来神秘的态度,同时也很愿意进行观察和实验,形成了建立在数基础上的形式哲学。从此,科学、哲学逐渐和宗教分庭抗礼,展开长达几个世纪的较量。随着科学、哲学的发展,宗教势力也在恶性膨胀,在迷信和狂热的支撑下,漫长的中世纪宗教用手中的权力来压制科学与学术的发展。同时,由于科学毕竟是富国强兵的最有效的手段,所以仍有贤明的统治者和追求自然奥秘的科学家们在提倡和钻研科学和学术。到了12世纪,寺院和教会包办一切的教育形式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日益增长的教育的需要,促使新的世俗学校开始建立,终于形成了现代的大学教育,这成了科学战胜宗教的一个里程碑。欧洲的学术出现了复兴。宗教包办德育、智育、美育的现象再也不能维持下去了。宗教只在信仰和情感方面,采用审美与崇拜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职能。可以说世俗的学校教育,是使科学最终战胜宗教的必要的手段。而师范院校的产生,是专门为这种教育培养合格人材的必然产物。

 

四、附属宗教的美育向独立美育的演进

 宗教和艺术都是从形象上来把握世界,都作用于人的情感。宗教活动,必然利用艺术的手段,通过审美来达到影响人的目的。所以早期的美育总是附属于宗教之下的。原始的巫术和艺术之间,存在着极其相似的地方,至少在调动情感上是如此。今天我们称为最原始的艺术,总是带有宗教的痕迹。在宗教全盛期,当氏族国家把宗教作为攫取权力的手段,对人统治的工具时,他们对宗教倾注了空前的热情,创造了雄伟的宗教建筑如教堂和陵墓。在宗教建筑中,陈设着用最珍贵的物质材料制成的偶像,绘画着优美的宗教故事,保存着一代一代传袭下来的宗教艺术和经典。世界上最伟大民族的伟大创造,往往是宗教性的。古埃及的金字塔,成了法老灵魂不死轮回转生的象征;巴比伦的通天塔,以观察星相来预卜人世的变迁;在今天仍然屹立的古希腊神庙的断壁残垣里,曾保存着令今人赞叹的最精美的神的塑像;印度史前的佛像雕刻,至今仍给我们以美感。其它如波斯艺术、拜占庭艺术、凯尔特艺术、基督教艺术、哥特艺术等等,无不与宗教有密切的关系。著名的非洲木雕、玛雅文化中的石碑、印地安人的图腾柱、中国的青铜礼器以及遍布名山大川上的寺庙道观,哪一个不是与宗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可想象,如果没有宗教的热情,人类的艺术会制造得如此精美和宏大。如果没有这些宗教的艺术,艺术或许只是一个没有灵魂的躯壳。

 今天,宗教已由它的全盛期逐渐走向衰落,科学最终将占领更多的地盘和领域,但附属宗教的人类的那一部分艺术创造,并不能被科学所完全替代,宗教的文化遗产,则成了人类审美文化的一部分,继续执行着它发挥美育的功能。

 无论属于宗教的艺术在创造它时包含着多么深奥的宗教信念,但一旦它被创造出来就成了一件被审美的艺术品,不同的欣赏者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知识背景下会产生不同的审美判断。虔诚的宗教信仰的冲动,可能被其优美的表现形式所代替,在后代不信宗教的人来看,形式本身便执行着审美的功能,或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象征,而具有了文化史的内涵,留给我们的仅是对人类伟大创造的惊叹。人们总爱四处旅游,看看世界各地古代人们的伟大创造;人们总爱到名山大川去观光,流览自然风光之外,巫、道、儒、佛的圣迹也在陶冶着人的情操。

 在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灿烂的人文主义的曙光,照彻了来自黑暗的中世纪的通向现代的大道。在宗教文化的背景下,张扬着一种新的价值观。但丁的《神曲》,在天堂、地狱、炼狱的篇章下,倾注了对人的同情,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美的追求。在达·芬奇、拉斐尔以宗教题材而作的绘画中,圣母成了农村的村姑,脸上一扫阴霾的中世纪的神秘、悲哀的气氛;米开朗琪罗的宗教题材的绘画和雕刻,无不高扬着一种人性和美的力量。我们看到,人类的美,终于渐渐从宗教中走出,汇成洪流,冲刷出一个崭新的世界。

 在中国,殷代是在“率民以事神”的宗教祭仪乐舞中来实现美育的功能,到了周公“制礼作乐”时,则发展为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孔子并用这六艺来教育他的学生,表明中国在先秦时代,已经开始了从附属宗教的教育,向德、智、体、美的教育发展。汉以后,佛教人中土,道教也形成一定的规模,但都没有像西方中世纪那样能包办一切。同时,由于统治阶级的倡导,孔子的学说则被提升到国家宗教的性质。远古源于原始敬天崇祖的巫术礼仪,与儒、道、释杂糅在一起,形成了中国古代宗教的多重合奏曲。在这种情况下,艺术几乎全部是为宗教服务的。在中国,最出色的建筑、雕刻以及山水风景画,都保存在各地的寺庙中。宗教和戏曲、舞蹈、音乐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宗教性的民间杂剧中,那些识文断字的人们所具有的大部分学识都来源于一些道德箴训、通俗经典以及各地寺庙和宗教团体的讲经故事和教徒传中。

 在传统社会中,宗教和艺术总是密切联系、相互配合的。音乐、戏剧、绘画、雕塑往往以其形象性和直感性,引导那些普通思维不能把握的神秘王国,传达着连那些最聪慧的人也难以付之于言辞的深奥的概念。作为直觉的辅助物和传达独特的象征内容的工具,艺术长期以来是人们窥视神界的一扇窗口。由于在中国宗教中,天是至高无上的,天即自然,即道,在世俗的领域便培养出中国艺术中发达的自然观,“天人合一”、“回归自然”就成了宗教和艺术的极致。当宗教的虚幻性不再为民众所信仰时,宗教艺术的功能就自然而然转向了纯审美的领域。

 

                   五、独立的美育取宗教而代之

 在人类文化的发展中上,最早是以宗教代替美育的。这并不是人为的原因造成的,而是人类文化自律的结果。宗教的产生已使人摆脱了动物的无理性状态而走向了人,但由于人类智力的误用,使宗教本身又表现出一种矛盾的两面性,人按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人又去顶礼膜拜之,就使人的本质产生了异化。人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人能创造一种文化又能超越这种文化。当人类文明不断发展以后,当科学已成为一种人的认识世界和掌握世界的一种普遍的武器以后,宗教的虚幻性、信仰性、落后性、反动性就表现出来了。这样,美育就必然要代替宗教。

 美育代替宗教,是科学世界观胜利的一种必然表现。当原始宗教发展为人为宗教的时候,一些想攫取权力的野心家利用宗教观念来为自己腐朽的行为辩护,一些僧侣死抱住僵死的教义不放而迫害科学人士,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而科学世界观戳穿了宗教所编制的一套谎言,使宗教的基础受到了动摇。如天文学的发展提示了宇宙起源的奥秘,说明了日月星辰运动的规律,那么上帝创造世界,神秘的占星术就渐失去了存在的基础;达尔文进化论的胜利,就使上帝造人的神话和教义变得荒谬可笑;心理学、生理学对人心理生理规律的提  示,使人明白了人的生老病死的生理基础,以及魔鬼神怪信仰的荒谬。

 在西方这一转变过程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的,文艺复兴打着古希腊科学的旗帜,给予中世纪宗教以致命的一击,经过许多人文主义学者、启蒙运动思想家的鼓吹,美育便成了争取政治自由、思想自由、培养全面发展人的一条必由之路。席勒是这一时期提倡美育的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在中国这一过程是在结束了封建的皇权以后,在“五四”运动的“科学、民主”的旗帜下展开的,蔡元培正是这一运动的倡导者。以美育代宗教口号和实践的伟大意义也在于此。

 在传统的教育中,德、智、体、美的教育在宗教教育包揽一切的情况下就存在了,但都还没独立出来。随着近代世俗学校教育的兴起,其才分科而教育之,宗教逐渐成了一个信仰的问题而退到一隅。人类的情感教育随之发生了变迁,如舞蹈由宗教礼式上的娱神而转向悦人;音乐由古代的礼乐教化而转成陶冶性情;神秘的祭祀歌剧的表演仪式,也转化为话剧、电影和电视剧;由礼拜堂里的祈祷,发展为到电影院里的观赏,去卡拉OK厅的演唱。本来由宗教来维系的情感,转到了由美育来维系,所以我们认为,现代的文化是一种真正的审美文化;未来的教育也就必然是一种审美教育。

 以上我们从文化发展的角度对“以美育代宗教”的命题进行了解析,可以看到这一命题深刻的内涵。一方面它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中,宗教与美学的关系;另一方面又揭示了未来文化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以美育代宗教,不仅是一个教育政策的问题,也是一个现实实践的问题,对以美育代宗教说的文化解读,可以帮助我们在现实中正确地开始美育活动。对以美育代宗教的理论说明,可以使我们认识到美育在现代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近几年,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 美育的问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注意。人们认识到,社会主义不仅要实现经济繁荣,而且要实现社会的全面进步,美育对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提高全民族的精神素质,抵制邪教的歪理邪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宗教作为人民的精神鸦片被抛弃以后,美育就成了陶冶人情感的主要手段。通过美育,使人的身心得以净化,成为情操高尚的,全面发展的人,这是实现社会全面发展的根本保证。

 

【注释】



[[1]] 孙星衍撰:《尚书古今文注疏》,第6870页,中华书局1986年版。

(原载于《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录入编辑:莫得里奇)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