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互联网革了当代艺术形态的命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9-11 17:59:57
 

互联网革了当代艺术形态的命(刊发于《证券日报》)

(2012-08-12 10:37:05)


1980年,美国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The Third Wave)中已经预见,人类在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之后,将进入信息化时代,迎来一场思想、政治、经济、家庭领域的革命。今天,我们看到当时的预言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互联网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引发了人类思维方式的革命性变化,从而也改变了当代政治、经济、文化的结构、状态。对于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而言,互联网所引发的变革更加具有特殊意义。2010年以来,以微博为代表的网络交流平台已经不仅仅是一种便捷的通讯技术,而是在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重要时刻,变成了强大的公众舆论力量,动车、地沟油、郭美美等事件,都是微博时代特有的社会景观,由虚拟信息的传递直接介入、改变社会现实。

 

经济体制上,互联网商业成为“92派”之后重要的市场模式。如果说“92派”是以个体姿态从原有经济制度的铁板缝隙中争取了生长空间,那么互联网商业则以信息科技的生产力革命性地开拓着中国的自由市场。据悉,2011年中国电商成交额已达5.88万亿,相当于国内生产总值12.5%,网络零售总额已经超过7825亿。

 

生活方式的变化,势必引起人们观念的变化,人类社会的文化形态和知识结构也因此不断刷新。安迪沃霍尔早就已经暗示,随着经济自由化和信息自由化,以任何名义营造的意识形态将被瓦解,“一切坚固的东西烟消云散”,大众文化、流行文化将成为当代文化的发展趋势,人人可参与、可制造的状态,将是文化的自由状态。英国批评家斯塔拉布拉斯的《当代艺术》中专门论述当代艺术的方向之一,就是利用互联网将社会关系变成一种新的艺术媒介,将艺术从高高之处拉进平民,从沉重的博物馆里拖曳进日常生活,艺术将从艺术制度和艺术理论中解放出来,以亲切而难以察觉的方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当下中国当代艺术,正面临着一场互联网带来的革命。

 

在此之前的艺术,实际上植根于过去的知识结构和观念体系中,同时适应于以往的文化体制和经济形态。随着信息科技对这些旧有事物的瓦解,原有的艺术形态已经显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主要体现在如下一些方面:

 

艺术观念体系的陈旧:

在当下,我们仍然能够感受到许多过时的、陈旧的、老套的理念,穿行于当代文化之中,老气横秋,缺少时代精神和鲜活感。受到中国传统艺术观念、艺术制度的影响,艺术行业存在着许多不合时宜的观念:论资排辈,动辄大谈师从某某,“艺术家越老越值钱”,深入人心。这种“师傅带徒弟”的文化等级制度,很大程度上实际是封建保守文化观念的遗留。在当代开放社会,艺术的观念也在不断刷新,社会的发展为人们提供着与以往不同的生存经验。许多所谓的“老前辈”,实际上其思想的创造力已经枯竭,由于不再身处社会变革的前沿,不再关注科技对生活的改变,也自然无法获得新环境所提供的生存体验,他们的知识体系里面没有微博、微信,也没有安卓,他们所做的工作,大多是为一个过去的知识体系添砖加瓦,他们衡量、评判当下社会现象的标准,却是一堆过去的经验和知识。

 

艺术的权力化:

由于中国长期以来审美教育的缺失,全民的艺术修养普遍低下,建国以来,社会所带给人们的生存经验,是政治经验、经济经验,而没有审美经验。这就导致了“艺术”成为少数专家才能懂得的“黑话”,艺术的评价标准、话语权也因此被垄断。一直以来,中国当代艺术其实并非是开放的,艺术的评判权力在于特定的群体:批评家、策展人、画廊,公众对于艺术并没有话语权。这些冠以专业、学术的话语权,与艺术市场结合起来的时候就变成了利益的垄断,这也是当下许多所谓的学者和策展人名不副实的根本原因。当这些评判者的观念老化的时候,他们对于艺术的评判权实际上是值得质疑的。

 

垄断的艺术市场机制:

中国的艺术市场经验,一方面来自于传统社会书画收藏市场的模式和经验,一方面平移了西方画廊、拍卖经验,基本上处在一种自给自足的“文化小农经济”状态。这种相对封闭的模式,可以适应以收藏为主的艺术市场。然而,中国艺术市场接下来将进入产业经济阶段,原有的市场逻辑已经完全不适应新的历史阶段。产业经济的前提,就是大众市场的开启,没有大众消费凝聚起来的庞大购买力,仅靠投资市场和收藏市场,完全不足以支撑产业经济。

 

以收藏和投资为主的旧有艺术市场机制,其盈利的核心,实际上是借助于中国审美教育缺失而导致的信息垄断,这导致中国的艺术市场带有很强的“黑市”色彩。价格,资源,藏家,都在这个系统中被神秘化。某种意义上已经构成一种垄断机制。如果不经由画廊选择,艺术家就无法进入这个市场机制,无法获得“合法”的作品价格。而回顾经济史,我们发现市场的方向必然是自由、开放。

 

艺术的封闭化、圈子化:

现代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的重要特点就是信息的公共化。政治权利的垄断,滋生腐败,而腐败就是隐瞒本该公共化的信息;而市场垄断也就是通过或者刻意制造信息不对等,来拒绝公平竞争。

当代艺术在成名之后,越来越失去公共性、开放性特征,而日益成为封闭的圈子,脱离社会步伐和时代进程,成为文人雅玩、私密沙龙性质的小团体。同时,中国社会正酝酿着越来越剧烈的变化,在伟大的可能变革的时代,艺术却因为其保守,封闭,圈子化特征,逐渐失去参与时代、见证时代的机会。

 

 

 

前面说的几个问题,互联网都具有极强的针对性。在知识体系方面,互联网能够瞬间提供最新的知识信息,并且实时更新我们的观念,并且不断提示,我们的知识体系随时滞后,这很大程度上消解了以“继承”为主的文化系统隐含的惰性;在市场方面,信息化将生产和需求中间的环节尽可能减少,为艺术市场提供了流畅的通道,艺术资源的垄断时代已经过去,艺术那种“神秘”的附加值也从账单上取消;艺术品开始大众化,进而产业化。

 

在这场变革中,青年人将会成为主角,而且这与老套的夺权理论无关,青年人的优势完全基于他们对新技术的掌握、知识体系的进化。生物界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规律,同样适合于社会进程:社会总是在向前进步,而拥有新的知识结构、创造能力、想象力的人们,才能不被新时代淘汰。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