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温儒敏: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2-06 17:25:24

温儒敏: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

 http://www.gmw.cn 2011-12-12 14:57:22 来源:光明网-教育频道  [字号:  ]

 为了孩子健康快乐成长教育论坛由国务院参事室、光明日报社、中国教育学会、中国教育电视台共同举办。来自社会各界350名嘉宾学者为让孩子健康快乐成长这个共同目标,共思教育基础之痛,共谋改革创新之路,共绘中小学基础教育发展的广阔蓝图。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温儒敏出席论坛,以再论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为题作报告,演讲全文如下:

去年六一儿童节过后不久,我曾经在《人民日报》发表过一篇短文——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因为触及了一个很实际又很敏感的话题,引起相当广泛的反响。很多人支持这篇文章的观点,也有不少人并不赞同我的看法,彼此发生热烈的讨论。这种讨论是有价值的,起码引发人们对这个问题的重视。下面我把这篇短文引录如下,然后就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发表一些意见。下面是《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是误导》全文:

六一儿童节刚刚过去。关注儿童健康快乐成长,是每个家长乃至全社会的责任。如今的孩子们比父辈们享受着更好的物质生活,更加见多识广,但我们也看到,他们过得并不轻松。

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极大地影响和制约着千百万家长。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的口号,没有经过科学论证,且可能误导几代人。一个人的成长不是短时间的,是十几年几十年的,就如同跑马拉松,一开始在起跑线上就绷那么紧,能跑下来吗?可是这种似是而非的观念,几乎成为 集体无意识了。

家长有现实的考虑,比如孩子是否能上名校,以后能否找到好工作等等,这都可以理解。但是,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起跑线的阴影下,大家都无奈,都紧张,都参与。现在不少幼儿园把小学课程内容提前教了,许多地区学前班办得非常活跃,还有各式各样的胎教。不少年轻母亲,刚怀上孩子几个月,就开始上各种学习班,听音乐、读诗,朗诵莎士比亚的经典剧作。真的如某些宣传说的那样重要,甚至是决定整个人生发展的吗?我很怀疑,因为这不符合教育规律。

现在社会生活节奏紧张,儿童生活节奏也跟着紧张。就拿儿童阅读来说,本来一般小学三四年级进入阅读兴趣的高值段,现在到六年级就落入 低谷了。而初中的阅读兴趣比小学低,高中又比初中低。

社会上商业化的、蛊惑人心的东西很多,伪科学很多,针对儿童教育而赚钱的现象非常严重,可是很难听到真正可靠的科学的声音。比如,学前教育的在哪里?双语教育对儿童思维发育是否有利无害?小学二年级之前是否应当学数学?奥数是否对所有学生包括小学生都必要?现在都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缺乏科学结论。但这不妨碍一些报纸铺天盖地、大幅刊载广告,说你想你的孩子获得美国孩子的思维吗?请到双语学校来!

我们的基础教育之所以存在那么多问题,归根到底,还是因为对一些最基本的问题,缺乏研究,总是在拍脑袋。然后,大家都被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和观念,弄得很紧张。

要解决这一点,也只有发挥专家学者们实事求是的精神,科学的态度与方法,给千百万家长一些可靠的认识。我们再也不要被类似不要输在起跑线上集体无意识误导了,我们再也不要让孩子在人生伊始,就绷紧神经参与竞争快跑了。毕竟人生的路,很长很长。

这篇文章主要是反思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其实也是普遍的观念与社会心理,我把它说成是集体无意识,指的是大家都司空见惯,认可这种存在,并不感到有什么问题。这种观念甚至已经渗透到整个社会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一种弥漫性的生活理念。我们把这种错误的理念凸显出来,让大家感到某种陌生化”——重新打量这个观念,大多数人都可能会突然意识到这是错误的观念,的确是一种误导。

这种错误观念的流行,并不只是人们观念的错误,而是现实的逼迫。情况就是这样,现在教育资源分配是存在严重不均的,虽然讲义务教育,可是城乡中小学教育条件有天壤之别,同样在城市,学校所享有的教育资源也相差悬殊。这种差别是残酷的事实,你家长是在城市还是乡村,附近中小学是名校还是一般校,你属于什么阶层、是否有能力把孩子送到好的学校,似乎都决定着孩子未来的命运,这种教育资源严重不均,本身就是并不一致的起跑线,怎么能不影响千百万家长的心理?孩子的出生是没有选择的,有的出生在都市,有的出生在偏僻乡村,有的出生在富贵豪门,有的出生在贫困之家,这当然也可以说是起跑线,很难做到完全一致平均。问题是,我们本来可以做到、可以尽量有所平衡的,起码在基础教育阶段让教育资源分配稍微均衡一点,但现在却是放任了。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但并不意味着可以放任与无所作为。不是要实施课程改革吗?我看教育资源分配严重不均就是个瓶颈,是个必须重新认识和高度重视的问题。这些年政府对基础教育的投入有所加强,办学的硬件改善不少,但办学的软件,基本上没有得到解决,甚至越来越严重。比如,很多原在西部或者相对落后省市工作的优秀教师,纷纷都被到京、沪、粤等省市去了,一些普通校的优秀教师也集中到重点校。农村情况更严重,乡镇中学基本上被摧毁,一个县的重点县中,往往囊括了全县半数以上教学资源。我觉得最近十多年,虽然出台一些措施抑制教育资源的失衡,但是事实上呢?情况似乎越来越糟糕了。一边是学校本身的两极分化,是教学资源的愈加畸形的分配,一边还要讲消除社会上的紧张心态,让家长们放心让孩子就近上学,减少负担。这怎么可能?凡是有点权力的人、或者有钱人,都把孩子送到资源优厚的重点中小学上学了,这个起跑线一开始就不是一条线,社会怎么能不紧张?所以,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仍然会严重束缚人们的观念,除非我们政府和相关部门能很有诚意地、切实地在抑制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这个问题上做出更多的努力。不是没有办法,是既得利益的掌权者能否容许实质性的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改革,哪怕是只改一部分也好。

此外,要有强硬的措施摒除市场化、产业化对教育的严重影响。市场化给我们这个衰老的国度带来活力,使我国经济得到飞跃的进步,尽管市场化也带来整个社会许多负面的东西,我们也不必过多责怪,注意和调整就是了。我理解科学的发展观,不只是指注意抑制GDP泡沫,以及防止环境污染等等,更应当包括抑制产业化、市场化对教育的伤害。这种伤害可以说日益严重,是致命的伤害。原因是教育投入仍然严重不足,再加上教育资源分配越来越不均。没有钱怎么办教育?老师们生活艰难,怎么安心教学?校长们都去创收了,谁真的还在研究教学?说是不容许中小学收费,可是哪个学校不再收费?说是老师不让兼职办班。可以查一查,有多少老师,特别是所谓名师,还在参与办班?令行而不能禁,这就是现实。其实教育产业化、市场化已经成为中国特色,国家投入不够,学校就要自己去赚钱。赚了一些钱,可是风气坏了,人心野了,老师哪有心思教学?现在学校的商业气氛越来越浓,越来越世俗、庸俗。市场化对于教育的伤害是致命的。这个问题不解决,不抑制,而去讨论什么克服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是很不现实的。

再说,不要输在起跑线上本来就是商业操作的口号。你这边搞课改,提倡减轻孩子学业负担,可是那边商家和学校某些环节结合,要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你这里规定不能让学生陷于题海战术,不得在学校推销教辅。可以说,极少学校不再以各种方式推销教辅。教辅已经成为很难摧毁的产业链,这个产业链和教育主管部门是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于是一边课改,一边学业负担加重。政府部门如果想实施有效的课改,就必须对这种损害教学秩序的商业行为有切实的抑制措施,关键是切断商业机构伸向教育领域的管道,那么这就要动一动某些既得利益阶层。否则,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会继续被商业操作利用,继续忽悠误导社会,制造紧张与焦虑。

当然,我们的宣传部门与传媒对于抑制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误导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要让一些负责任的专家出来说话,从科学的立场说明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观念是不科学、也不利于孩子成长的。现在都在搞提前量,中学的课提前到小学来学,小学的课提前到幼儿园来学,其实是很愚蠢的,可是都这样干。科学家应当出来说话,说说什么是发展心理学,为何不能一蹴而就,为何不能拔苗助长。我们的报纸网络应当有更多科学的声音,不能听任不负责任的无良商家在那里继续制造不要输在起跑线上的紧张。

面对目前教育界某些乱象,我不禁想到五四。当时鲁迅、周作人等一些先驱,破除封建礼教对人的精神束缚,实行思想启蒙,他们提出过一个鲜明的口号,就是发现妇女和儿童。在古代中国,妇女和儿童不被看作是完整独立的人,特别是儿童,并不受到普遍的人格的重视。即使重视,也只是作为传宗接代、光宗耀祖的工具。所以,五四发现儿童,是中国迈向现代社会的一大进步。七八十年过去了,我们的儿童是否被发现了呢,是否得到人格上的尊重呢,是个很大的问号。现在的家长很多都很紧张和焦虑,他们在随大流,勒紧裤腰带,也要送孩子上重点校和各种课外班。他们几乎一刻不停紧盯着孩子的学习,可是孩子的天性和感受并没有受到重视。我们的教育紧张和巨大的努力,并没有培养出多少可以问鼎世界科学高峰的杰出人才,这是为什么?大家好像都清楚,却又无奈、焦虑。

面对不要输在起跑线上这种集体无意识和普遍的焦虑,我想重新强调我在《人民日报》那篇文中的那句话:童年的价值不只是为将来的生活做准备。童年本身也是生活,而且是人生最美好的一段生活,童年如果负担太重,不快乐,就失去了人生美好的序曲,对于将来也会有负面影响的。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