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涌:在“浸润”中推进新时代学校美育高质量发展——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一周年
一、深刻把握精神实质,增强浸润行动的自觉性
一是深刻把握学校美育的本质属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回信和讲话中全面论述了美育的意义、内涵和方法,把新时代学校美育提升到新高度,为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要深刻认识到美育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全民族审美素养、道德情操和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的重要手段,更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提升学生发现美、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厚植学生心怀天下的家国情怀,激励学生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是深刻把握学校美育的育人功能。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央美术学院八位老教授回信时强调,做好美育工作,要坚持立德树人,扎根时代生活,遵循美育特点,弘扬中华美育精神,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具有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育人功能。做好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胸怀“国之大者”,坚持“五育并举”,全面提升学生文化理解、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等核心素养,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学生身心更加愉悦,活力更加彰显,人格更加健全。
三是深刻把握学校美育的目标路径。学校美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以浸润作为各项工作的目标和路径。无论以美育浸润学生,还是以美育浸润教师、以美育浸润学校,都深深蕴含着美育“润物无声”的学科特性。无论作为教育主体还是教育对象的人,都要在滋润浸染的过程中获得切身的审美体验与审美感知,要遵循教育规律,尊重成长规律,回归美的真谛,回归育人本真,让真善美的源头活水浸润每一个校园,让美育成为每一位教育人持之以恒、春风化雨的日常教育行为,成为每个校园耳濡目染的亮丽风景,最终汇聚、升华为每个学生美好的内心世界,真正实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目标。
二、不断推动守正创新,凸显浸润行动的系统性
一是优化学校美育课程。开齐开足美育课程,学前教育阶段开展适合幼儿身心特点的艺术游戏活动;小学开齐每周各2节音乐课和美术课,初中开齐每周各1节音乐课和美术课;普通高中音乐课、美术课设置必修和选修各3个模块,分别给予3个学分;中等职业学校完成不少于36学时的艺术课程,给予2—4个学分。在落实国家课程的同时,不断拓展美育课程内容,全省中小学将书法、篆刻、舞蹈、戏剧(戏曲)等纳入美育课程,开发编写校本教材,开展研学活动,大力培育高质量美育精品课程。
二是丰富美育实践活动。江苏省中小学在常态化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音乐会、艺术展览等实践活动的基础上,2024年在全国首创开展“阳光下成长”中小学班集体艺术展示活动,活动采取省级项目化整体设计,省、市、县、校四级联动,以班级合唱、班级集体舞、班级小乐器演奏等集体艺术展示活动为主要内容。通过线上线下集中展示和最美班级、最美社团推选激励,推动全省中小学艺术课程开齐开足,助力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目前,全省13个设区市共推出班集体艺术展示视频1179个,在省级网络平台参加展示的中小学生数超过4.8万人次,“班班有歌声,人人浸润美”的局面已基本形成。在
全国首创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省财政每年投入资金数千万元,组织高雅艺术展演2000余场供学生免费欣赏,其中三分之一以上面向农村和薄弱地区学校,惠及师生超过15万人。
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以“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审美与人文素养”为目标,重点建设了411所美育理念领先、艺术课程质量较高、艺术活动成效显著、在地区有一定影响力的省级艺术教育特色学校。面向全体学生普及推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学生民族文化自信心,建成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128所,一批具有浓郁江苏地方特色的优秀文化艺术特色项目走进校园,得到继承和弘扬。培育建设高水平学生艺术团,首批培育建设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32个,有力促进了学校美育教师配备、课程开设、活动开展、设施配套等方面建设。成立江苏省高水平中学生艺术团联盟,下设合唱、器乐、舞蹈、戏剧戏曲、美术工艺五个分联盟,为增进学校交流互鉴,辐射带动所在区域中小学艺术团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数字技术赋能美育。以数字技术赋能学校美育,不断提升学校美育智慧化水平,建立美育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学校美育智慧平台”,现已开辟“美育实践”“美育教学与科研”“精品课程”“美育大讲堂”等多个板块,实现与全省各高校和各设区市教育部门全链接,推进优质美育数字教育资源的共享,提升全省学校艺术类赛事的信息化水平。
三、持续加强资源整合,提升浸润行动的保障力
一是配齐配优美育教师。不断加大中小学艺术教师招聘力度。从2016年起,以每年不少于1200人的指标要求招聘中小学美育教师,乡村美育教师紧缺问题得到有效缓解,预计到2025年全省中小学音乐美术教师与在校生的比例达到1∶220。建立高校与中小学艺术教师、文艺院团艺术骨干、艺术家互聘和双向交流等长效机制。
二是提升队伍整体素质。每年面向中小学艺术教师举办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技能展示活动,连续13年举办全省高校艺术教育师范生教学基本功大赛,从源头上抓好中小学艺术教师培养。每年发布学校美育科研规划课题指南,创办学校美育专业期刊,为美育教师自身发展提供专门途径和平台。努力提升农村艺术教师队伍素质,统一安排省内师范院校和设有师范类艺术专业的高校,分别对接美育资源相对薄弱区域的若干中小学,实施艺术专业师范生顶岗实习和“三支一扶”项目。省教育厅每年安排近3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支持该计划的实施,目前已有17所高校与38所中小学签订结对帮扶协议。
三是优化美育装备设施。坚持满足需求、适度超前的原则制定中小学音乐美术装备省级标准,将美育装备列入教育现代化建设评估指标体系。采取政府兜底、校地共建、社会共享等举措,确保中小学有足够的艺术专用器材和活动场地。开展高校美育场馆设施达标行动,鼓励高校与地方共建共享剧院、音乐厅、美术馆、博物馆等。
四是统筹社会美育资源。支持社会力量开展美育公益项目,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项目为学校美育服务。鼓励学校与社会公共文化艺术场馆、文艺院团等合作开设美育课程、建设美育实践基地。整合校内、校外资源开展美育实践活动,作为解决中小学课后“三点半”问题的有效途径和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的重要载体。推动各类博物馆、美术馆等免费向学生开放,相关美育资源库向学校开放。
四、着力优化工作机制,激发浸润行动的生命力
一是整体构建制度体系。江苏根据教育部《通知》要求,对美育浸润“八大行动”逐条对标,明确落实举措,同时推动13个设区市
教育行政部门因地制宜制定并发布本地区中小学美育浸润行动实施办法。一系列文件政策的出台,从全局和战略高度诠释了包括中小学美育在内的学校美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重点任务和措施要求,从整体上构建完善了覆盖大中小幼各个学段、具有江苏地域特色的学校美育建设发展体系。
二是全面深化评价改革。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部署要求,推进实施中小学和普通高校美育评价改革。制定并落实《江苏省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细则与测评办法》,实施中小学艺术课程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开展学校美育质量监测,定期公布监测结果,每年发布《江苏省中小学艺术教育发展年度报告》。将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和学校美育工作成效作为办学评价的重要指标,纳入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考评,纳入普通高中星级评审和职业学校建设水平评估。注重从政策制度上为学校美育评价提供支持,助力学校美育向优、向好发展。
三是统筹开展专项督导。每年通过对各设区市中小学进行抽查的方式开展美育专项督导。内容包括统筹管理、教育教学、条件保障等方面,核心是督导国家大政方针、省决策部署和工作任务计划的落实情况,发挥好教育督导“利剑”作用,助力学校美育落地落实。
江苏将持续把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进一步加强统筹协调,完善制度保障,细化实施方案,狠抓工作落实,奋力开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新局面。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