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永科: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推动学校和合发展
近年来,陕西省咸阳市彬州市城关小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教育部全面实施学校美育浸润行动》通知要求,不断深化“五育并举”,落实“课程实施、培训支撑、文化引领、活动推动、情景熏陶、延伸发展”六位一体的美育工作机制,实行全面美育,逐步形成美育工作整体推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格局。
一、“融合化”设计,落实三类课程体系
学校以“课程融合”设计为基础,积极落实三类美育课程。立足于美育核心素养,以体音美健康教育课程为支点,打造美育融合课程,开发出“一线三环四延伸”的美育课程体系,以此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提升美学素养。
“一线”即“实施美育浸润行动 推动学校和合发展”这一主线,“三环”即闭环式形成一个整体的三类课程体系:基础类课程——基于体卫艺基础学科,活动类课程——基于各类艺体社团活动学科,探究类课程——基于学科融合的研学课程;“四延伸”即纵向延伸的育人体系:分别为“以美润心”(体音美健康教育基础课)课程、“以美聪慧”(各类手工、科技创作)课程、“以美激趣”(艺体社团)课程、“以美践行”(研学活动)课程系列。
基础类课程立足体音美基础学科,面向全体学生,着眼于体音美的运动、视听、表演、创作等多方融合,以“心灵美、聪慧美、兴趣美、行为美”为目标,开设运动课程、鉴赏课程、策划课程、创意课程、制作课程、表演课程等六类特色课程。
活动类课程立足社团活动,实施学科融合,因地制宜地开发“艺体+”(三大球类、艺术体操类、美术绘画类、鼓号合唱类、形体表演类、棋艺类)“科技+”(电脑绘画类、创客机器人构建类、科学实验类)课程系列,加强美育与所有学科的关联与融合,生成五育协同发展的融合课程,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多角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探究类课程是依托彬州本土红色资源和历史文化资源,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人与文化为线索规划“赓续红色血脉”“彬州文化探源”“趣话节日风俗”“人与自然对话”“体验农耕乐趣”五大主题的研学旅行课程,打通不同学科之间的美育屏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知美、理解美、欣赏美、热爱美进而创造美。
二、“造血式”培训,提升艺体师资水平
我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名校+(共同体)、校本研修、外聘内培等形式开展艺体教师研修培训,积极构建常态化学习交流机制,创新艺体师资培养模式,进一步提高学校艺体教师专业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
一是构建常态化学习培训交流机制。学校先后组织学科教师参加各类骨干教师培训(网络研修)、教学观摩、与西咸名校开展跟岗学习、教学交流座谈等活动,提高我校艺体教师的活动创意与实践能力、专业技法与教学技能,让美育浸润行动不断辐射带动全体教师达到立美育人、美美与共、和合发展。
二是创新师资培养模式。学校邀请省市专家开展教学问诊活动,促使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同时不断完善青蓝工程,采取“以老带新,结对帮扶”的方式,全力抓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并以教学研究为核心,合作开展艺体教学研讨,加快生本课堂的推进,同促共进,提高全体艺体教师的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水平,推动艺体教学工作向纵深发展。
三是外聘内培拓展培养途径。学校聘请专业艺体人员到学校承担部分艺体社团类课程指导老师,在做好学生社团辅导的同时,对校内艺体老师的专业发展进行相应的指导,这样内外结合,共同促进,提高了学校艺体教师的整体水平。
三、“全景式”建构,做实“九和”文化建设
学校在对校史文化、传统文化和红色文化整合与呈现的基础上,确立了以“和谐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体系,进一步提升校园文化品位。
一是涵养“和慧”精神、构建“和顺”制度、实施“和同”管理。学校将“和慧”作为“精神名片”,引领师生不断提高修养、陶冶情操、涵养德行。加强“和顺”制度建设,激活各方面的创造力,实施“扁平化”管理格局,逐步渗透“自上而下的服务意识”和“自下而上的责任意识”,逐步实现“年级组学校化”和“年级主任校长化”的目标。
二是开发“和润”课程、倡导“和悦”课堂。学校确定了“和风细雨、润物无声”的课程育人理念,把基础类课程、个性发展类课程和项目主题类课程协同发展,创设富有快乐情趣的教育活动,营造和悦教学的优美环境、教学氛围,构建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学生核心素养。
三是塑造“和雅”教师、培养“和正”学生。学校从言行文雅、气质优雅、品质儒雅、师德高雅等方面引导教师成为内外兼修,德艺双馨的高雅之师。通过 “五个一”德育课程和“631”德育作业,落实“星级少年”评选,引导学生学会审美、学会质疑、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学会合作和学会创新,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四是营造“和美”环境、实现“和合”评价。学校精心打造“一条通道、两个基地、三个长廊、四栋楼殿、六个级组”条块文化,让每一面墙、每一块绿地都成为自我教育、展示风采的最佳场所,以实现良好的环境与人的和合发展,并通过三位一体的过程性、结果性和增值性“和合”评价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多点式”活动,强化学生美育实践
学校以学科教学和各种活动为抓手,以艺体社团建设为支撑,以研学旅行为延伸,以启发每一个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开展各类美育实践活动,实现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一是依据学科特点渗透美。学校组织阅读节、趣味运动会、田径运动会、球类比赛、汉字听写大赛、跳蚤市场、科技发明、古建筑文化探寻、艺术展演、劳动教育等活动,在内容选择、组织调动、动作编排、音乐效果、队形变化、服装色彩、学生精神面貌、视觉效果等方面都渗透了丰富的艺术和审美价值,不仅让学生爱上了运动,还提升了审美情操。
二是借助社团活动体验美。学校以三级社团活动为载体,融传统文化、球类运动、艺术实践、科技创作、劳动体验于一体,面向全体开展活动,在多个层面形成人人有特长,个个有发展的美育格局,让学生在这些活动实践中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受到美的熏陶,为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奠定基础。
三是通过校园艺术节展现美。学校通过每年的“五育融合 同心筑梦”系列校园文化艺术节,为学生的发展搭建平台,各项活动紧密围绕主题进行展示,助力学生成长,促使全体学生争做“和美少年”。
四是依托研学旅行传承美。学校充分利用权家桥阻击战纪念馆、金池革命旧址、开元寺塔、诗经风情园、彬州好人馆、非遗馆、校外“百草园”等12个校外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美、感受美、传承美。
五、“情景式”浸润,加大学生美育熏陶
一是凸显班级特色,让个性环境浸润美。各班级以学校的主体文化和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班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发展需要,议定具有班级特色的文化品牌,形成“一班一品牌,班班有特色”的育人氛围,增强了班级的竞争力和凝聚力,彰显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个性魅力。
二是绿化美化校园,让优美环境浸润美。学校投入资金,软化了运动场地,购置了花箱,栽种了各种花草,为各教室配备了绿植盆栽,使校园真正达到了四季常绿、三季有花,春来赏心悦目,夏来青翠欲滴,秋来黄花竞放,冬来松柏挺拔,实现了环境“美”人的目的。
三是重塑校园文化,让各种氛围浸润美。学校利用长廊、楼道等区域实现对古建、诗词、校史、阅读、科技和廉政等文化的艺术创作与呈现,全力打造沉浸式、参与式、全景式育人场所,营造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环境,进一步提升文化“美”人的内涵。
四是创新大课间活动,让优美律动浸润美。学校构建了一张一弛、课内课外衔接、师生全员参与的“五禽戏”“韵律操”“广场舞”“八段锦”等大课间活动项目,通过优美的律动,带动全体师生舞起来,加强了对学生的美育浸润。
六、“延伸式”发展,形成学生美育素养
一是整合文化资源,达到沉浸式美育。学校结合各种文化进行艺术整合加工,确立了学校“和谐”文化品牌,完成了校歌创作,运用校园广播、微信平台等加强校园文化宣传,培养了一批学生播音员、主持人,打造了沉浸式、参与式、全景式育人途径,实现以景感人、以美育人。
二是组织各类活动,落实体验式美育。学校通过组织校园体育节、艺术节、课本剧展演、组织志愿者参与创排学生节目,选拔并指导优秀学生参加上级赛事,为学生创造更多出彩的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美的体验。
三是参与各类大赛,实现全景式美育。学校结合传统节日、纪念日,指导学生参与开展才艺大赛、足球联赛、书画展、文艺展演、手工制作大赛等各类艺体美育文化活动,展示艺体美育育人成果,营造了格调高雅、富有美感、充满朝气的校园文化氛围,形成了学生的美育的素养。(作者彬州市城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