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梅:浅谈核心素养视域下的童声合唱教学
内容摘要:
“核心素养”是当前世界范围内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也是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方向。要深入推进音乐课堂改革,就必须准确理解和把握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目标,在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音乐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和文化理解四个方面,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如何在音乐课堂上有效落实音乐学科核心素养,浅谈个人的看法。童声合唱是一种高雅的音乐艺术表演形式,优美动听的合唱,不仅可以引导青少年步入丰富多彩的音响世界,而且还能使他们得到情感的满足,获得美的熏陶,培养良好的音乐感和高尚的艺术情操,有利于发展学生的综合音乐素养。
关键词:审美;艺术表现;合作实践
一、首先合唱队员需要音准好,音色美
1.良好的音准是使合唱队的演唱做到和谐、统一的重要保证。音准训练应先从中声区开始,再逐渐向高音区两边扩展。
2.音色是受发声方法影响的,合唱队要求有统一的音色。指导学生歌唱,用“轻唱法”使学生的音色和谐、统一。
3.合唱队音量控制的大小,主要体现在歌曲演唱时的力度表现上。可先做连音练习,再做跳音练习,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再将这种力度感觉逐步带到歌曲的强弱需要中去。其实歌曲中强弱的对比,也是演唱者音量大小的对比,我们的学生若能较好地控制音量大小,那么他们演唱歌曲的表现力也就大大地加强了。
二、体验歌唱中的呼吸
合唱训练根本在于气息,气息决定合唱基础质量,如果没有良好的气息支撑能力,歌唱就会失去原动力,所以,从气息训练开始,始终贯穿于合唱排练之中!
1、缓吸缓呼:在练习呼吸过程中,不管是“呼”还是“吸”,都要把握自然松弛的状态,首先,吸气位置正确,吸到哪个具体位置,以横膈膜为支点,随着气息不断吸入,使两肋,腰部有扩张感,做这个练习时,要求学生吸气要像闻花或打哈欠的感觉来体会缓吸的动作,吸气要慢而深,不耸肩,颈部放松,呼吸时气息均匀,平稳,连绵不断。
2、急吸缓呼:这种呼吸方法主要用于演唱那些没有休止符的长乐句或两个乐句紧接相连而又没有充分吸气时间的时候,在实际演唱过程中,自由运用急吸的动作,将气息保持住,并能有效控制呼出的方法,既不破坏歌曲旋律的连贯,又能及时充分地吸足演唱所用的气息,保持歌曲音乐形象的完整性。
三、在聆听过程中获得音准
高水平童声合唱队除了必须具备理想的音色,准确的节奏外,还必须有良好的音准,否则这个合唱队就不能唱出和谐优美的歌声,因此,音准训练出现的问题需要关注几个细节。
1、多听:在以往的合唱教学中,“听”的训练环节不太关注,一首新的歌曲,在没有“听”准的情况下,就开始填唱歌词,唱着唱着,就出现跑音的现象,甚至个别变化音都难以唱准,这就是在学唱歌曲前“听”的练习环节忽略了,练习的不够扎实,所以就出现唱不准的问题,只有听得准才能唱得准,首先借助钢琴进行听觉训练,要求学生唱准上下行的自然音阶,其次进行听辨和模唱练习,先听辨单音,然后到和声音程,最后到听辨和模唱简单的旋律。
2、多唱:对于歌曲的难点之处,教师弹奏单音反复让学生聆听,加上教师范唱,直到学生唱准为止,不断的加强听觉训练,才能演唱的更准确,又比如,听辨和声音程过程中,学生分好高低两声部,首先分别弹奏两个单音,:(1、3)低声部同学用“U”模唱 1 ,然后高声部同学也用“U”模唱 3 ,这时,两个声部同时模唱进行,保持住每个声部音高的位置,和声效果马上就呈现出来了,在此基础上,再来一组音程模唱练习( 2、5)(3、6)(5、2)...,从三度变化到四度,在增至五度、六度等音程练习,不断加大难度,循序渐进,学生的和声感慢慢的就建立起来了,为音准,二部和声打下夯实基础,童声合唱的音准得到了进一步提高。
3、清唱:在课堂教学中经常遇到这样现象:学生在演唱歌曲时随伴奏能够流畅的演唱歌曲,但是一旦离开了伴奏就难以准确开口演唱,不是唱不出声,就是演唱跑调,因此,我认为清唱是考验学生对音准的把握,对学生的演唱能力也是一种检验。例如:课堂中,在学生能够完整的学会演唱歌曲后,教师不提供伴奏音乐,让学生清唱,听听学生能够演唱出什么样的效果,然后,教师给以评价指导,哪个小节之处跑音了,教师就用钢琴单音弹奏让学生唱准确,反复练唱,再一次让学生清唱,这样反复几次练习,学生的歌唱能力得到了培养,也加强了学生对音准的把握能力。
四、咬字吐字的艺术表现
歌唱是音乐与语言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声音的动听,必须与优美的语言相结合,也就是说,动听的歌声是正确的发音与咬、吐字相结合的产物,通过字正腔圆才能提高歌唱的音质,增强歌唱的表现力、感染力。
1、了解咬字吐字:所谓咬字,就是把字头的声母按照一定的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出声咬准;吐字就是吧字腹的韵母,找准着力点,予以引长吐准并收清字尾。也就是说把唱词分成字头、字腹、字尾来处理,字头发音要短而清楚;字腹要长而有力,字尾收清。
2、咬字吐字的方法:
在合唱教学中学生经常出现吐字不清的现象,教师要引导孩子轻声且富有感情,正确的朗读歌词,在朗读过程中按“出声”,“引长”,“归韵”来处理好每个字。在教学中,首先对新歌曲的学唱前,对歌词内容要熟悉,轻声朗读一遍,朗读过程中,发音要高位置朗读,这样有利于歌唱中歌词声音的位置的统一,也就是所谓朗读调值要高一些。
案例1:如合唱歌曲《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中“少年”一词,反复出现多次,那么在咬字吐字“少年”时,“少”字是“shao”,翘舌音,不能吐出平舌音,教师让学生反复几次练习读词,然后加上音高演唱,唱清楚,唱准为止,一定高位置咬字,这样也能够避免白声出现,让学生形成高位置咬字吐字的好习惯!
案例2:在歌唱时,咬字吐字不仅达到正确、清晰、整齐,还要有呼吸支持和富有感情。不同风格和情绪的歌曲,对咬字要求也不一样,一般说,唱轻快,活波的歌曲时,咬字吐字相对要轻巧一些,例如歌曲《哦,十分钟》节奏欢快,流畅,“下课的铃声,送来十分钟,来吧来吧......”,旋律紧凑,歌词演唱速度稍快,要求学生吐字咬字要短而清晰,这就需要学生多多练习,按节奏读歌词,先慢读,读熟以后加快节奏读词,嘴的动作相对快而小一些,加上音乐伴奏填词演唱。
3、吐字咬字的重要性:教师应掌握这样一个教学原则:既要使学生在唱歌时把字交代的清清楚楚,又不能将字唱的过于生硬,把字句分割的零零碎碎,那样就会影响感情的表达,对年龄偏小的学生往往更多地重视唱名,五音中的舌尖音,双唇音与唇齿音,翘舌音与平舌音的学习;对,中高年级的学生应加强从字头到字腹的过渡训练,在延长字腹时,口型保持不变,字尾要收得干净,归韵要整齐有力。
五、感知真假声
1.轻声歌唱要求学生有良好的气息支持,稳定的喉头状态,绝不是那种消极的漏气声音。它的好处在于:能使学生安静下来,头脑冷静,精力集中,随时能听到教师的提示,按要求和提示去做;便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放松喉肌,正确打开喉咙,减少声带负荷,避免损伤嗓音;便于找到明亮、轻柔的头声,有助于伸展音域,轻轻地唱出高音;只有轻声练习,才能体会“假声”的感觉,放开喉咙大唱大叫,是永远也找不到“假声”的。
2.轻声与大声是相对而言的。当儿童独自一人边走边唱时,他的歌声总是自然、轻松、愉快的。如果将这样的声音用力度记号标明的话,高水平是p与mp这个范围内进行。
3.先说后唱、用“念”带“唱”,找明亮集中的头腔共鸣。让学生用“打喷嚏”的感觉吸气,再用“打呵欠”的感觉唱歌;也可以用向远方人召唤的方法。“说”对再“唱”,且要保持“说”的感觉与声音的位置。用“念”带“唱”实际上是用“假声”带“真声”,达到一假声为主,真声、假声糅合在一起的训练方法。我们不需要向学生阐述什么是“假声”,以及“假声”发声的生理状态,只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先让学生像京剧中的韵白那样“念”,唱的时候轻一点、柔一点、暗一点、直一点便可。坚定不移地要求学生做到“轻、柔、暗、直”的歌唱,既能保护儿童的声带不受伤,嗓音不损坏,又能达到用假声获得头声歌唱的发音方法。
六、在声音训练技巧上
1.由于合唱队员每个人声音波动频率各不相同,如不加以训练和控制,就会使合唱整体音响的统一和谐受到影响。而用直声训练法,就可解决这个问题。所谓直声训练法,就是训练学生的直声演唱能力。
2.在指导学生用直声演唱时注意两点:①在旋律起伏变化时,要求的歌唱状态要保持稳定,尽量减少波动。遇到音程跳度较大时,要直上直下,减少滑音。②当音乐旋律处于进行时,要求合唱队员的声音要平稳,直线进行,不准有丝毫波动,就如同平静、光滑得没有一丝波纹的湖面一样,音色也宛如清澈见底的湖水一样纯净透明。
3.用意境想象法:就是在排练合唱作品时,启发学生进行意境想象。在排练过程中,教师根据作品的风格、内容、要求等,用简练、生动、形象、感人的语言来描述作品的内容,启发学生进行意境想象,引导进入“角色”以此来调动学生的真情,让他们能够十分投入地演唱,以便获得比较理想的演唱效果。我认为意境想象法是童声合唱训练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它的目的在于调动学生的“真情”以此达到声情并茂的目的。
七、理解作品风格,培养综合素养能力。
1.首先从欣赏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合唱兴趣入手,运用听赏的训练方法。听赏训练包括“听”和“赏”两方面的内容。“听”就是在排练时,把队员的演唱声音录下来,然后让学生听,这样做的好处,就是让队员从一个旁观者和欣赏者的角度,去听自己演唱的声音,发现问题,找出差距。在排练合唱作品时,为了使学生能够准确地把握住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演唱情绪基调,我找来一些作品艺术风格相类似的合唱作品和器乐作品让学生欣赏,并指导他们在欣赏的同时,注意作品的艺术特点和具体处理手法,运用到排练中去,这不仅能提高排练的质量,而且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2.要求学生用标准的普通话朗读歌词,个别重点字、词、句要抽出来反复咏诵,纠正咬字、吐字、发声中出现的错误,直到完全满意后为止。
3.合唱歌曲的分析要言简意明,准确精当。各声部都是互相补充,相辅相成的,它们既丰富了旋律,又加强了气氛。训练合唱时重点放在副声部上,要求声部均衡,音量平衡,换气统一,强调合唱队员务必熟悉合唱歌曲的每一声部,即唱此声部的学生又要学会唱彼声部,并使各声部自然靠拢,配合默契,做到速度一致,力度一致,强弱一致,感情一致。这样,听起来就声部和谐,歌声优美,感人至深。
4.将合唱部分的重点、难点乐句提出来,抄写在谱板上,作为课前练声曲进行重点练唱。学生集中精力攻其一点,合唱难关就较容易突破了。
5.先不要急于学唱合唱部分的歌词,教师可根据歌曲的不同风格和节奏特点,分别结合合唱声部旋律选配上“啊”“哩”“咪”等富有地方民族特色的衬词进行练唱。由于衬词单一,咬字、吐字方便,即使是较复杂的旋律,学生练唱起来也不会感到吃力。
八、加强实践,创设艺术活动,展示成果
近几年来,学校的合唱团经过每周一次合唱训练,在合唱技巧方面得到了逐步的提升,合唱曲目《茉莉花》、《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红旗》、《星星月亮太阳》分别获得市、区艺术展演特等奖,一等奖,其中,合唱团的几名学生在声乐,表演方面在省,市级比赛当中,获得一等奖的好成绩。不仅如此,定期开展校内,班级合唱会演,以及校与校之间的合唱交流活动,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进了集体意识和合作精神,提高艺术表现能力。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艺术表现能力的提升,更可以借此找到艺术表达的自信和愉悦感。同时,学校应该尽可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展现自我才艺的舞台和机会,使童声合唱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结语
总之,训练一支较为有素质的合唱队不是件简单、容易的事,教师不仅要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而且还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和劳动,还必须在指挥训练、作品理解分析、以及童声的声音特点上不断充实自己。通过各种教学方式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再让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通过音乐实践活动提升艺术表现素养,最后达到文化理解的高度。真正将多声部音乐能力的培养渗透在音乐教育教学实践的全过程中。我相信,本着认真钻研、积极探索的精神,我们对音乐学科核心素养的认识和理解会越来越深刻,我们的合唱队会更加充满信心地去迎接音乐教育美好的明天!
注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5页
②《合唱知识大全》有关合唱排练、训练、教学等方面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