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朱晓虹:构筑高职美育新样态 用美育涵养美好心灵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3-05-14 15:13:04

淄博职业学院  朱晓虹

 要:美育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在培养“工匠”、“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同时,深刻认识到美育在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人文素养和创新能力等方面的独特作用, 聚焦课堂、营造场域、深耕文化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培元,构筑新时代高职美育新样态。

关键词:审美素养以美育人、高职美育、新样态

一、实施背景

随着职业教育规模的大幅度增长,中高职学校作为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人才规模上已分别占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半壁江山功能定位由“谋业”转向“人本”,更加注重服务人的全面发展。淄博职业学院现为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建设单位、国家示范校优秀建设单位。近年来,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立足地域实际、强化顶层设计、创新育人体系,坚持以美启真、以美引善、以美怡情、以美载道,将中华美育精神和优秀齐文化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涵养师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服务地域经济建设和发展做出了积极地贡献。学校荣获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齐地匠心文化全国职业院校一校一品校园文化中华传统美德品牌项目

二、主要做法

美育是一种独特的教育方式。“美育之目的,在陶冶活泼敏感之心灵,养成高尚纯洁之人格”。从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四个维度,构建“三融三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体系,挖掘“课堂之美”,探究“实践之美”,激活“生命之美”,将齐文化精髓有机融入教育教学,培养学生德技并修健全人格、陶冶人生,具有审美修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聚焦课堂“主阵地”推进课堂“主渠道”引擎效应

1. 秉持“三融三进”育人理念,催生课堂审美效应随着泛娱乐化思潮的兴起,多元化价值观极大地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审美情趣、审美素养亟待提高。美育融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人格教育于一体,潜移默化地影响人、陶冶人、促进身心和谐统一和健康发展。课堂教学占据学生在校的85%,为确保每一堂课都实现“随风浅入夜,润物静无声”的育人效果,根据各专业特点和行业特质,坚持传授知识与价值塑造相结合,端正审美态度,拓宽知识广度,关注社会热度,提高思政高度,提升育人温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美育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头脑,铸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实的育人阵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的美育思想,通过核心课程《高职美育》的学习,引导学生欣赏中华优秀文艺作品,赓续中华美育精神,让美融入感知,内化于行,激活生活每一瞬间,进一步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美育(实用礼仪)课程团队获得山东省教学能力大赛一等奖,《高职美育》被评为学校课程思政创优示范”样板课程。

2.筑牢德技并修育人目标,提升职业人文素养。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给美育工作带来了新的契机。发挥新媒体作用,以课堂为革命,从“听—视—知—触”四方位,将审美感知,审美体验,审美互动,审美探究、审美鉴赏“五环”教学理念设计到课堂教学中,撬动学生积极主动、勤于思考的内驱力,从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旋律、动人的情节中,把“教书与育人”、“匠心与巧匠”融合在课程教学中,让学生在场域空间、生活空间、美育空间感受审美愉悦和情感体验;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学审美全过程,通过“审美与人文素养”“双提升”的路径,引领学生主动探寻、充分挖掘、不断创造身边的美,多维度提升审美感知力、审美辨别力和审美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发展,实现“以美促德、以美促教、以美促情、以美促才”的审美目标。


(二)赋能场域“活力源”孕育生活“大课堂”联动效应

1.互联互通,创新课程审美实践路径。创新思维的核心是想像力,美育有助于培养人丰富的想象力、坚韧的意志力和巧妙灵动的思维能力。基于“双高计划”任务驱动下与人才需求相匹配,注重多学科交叉和深度融合,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在开好《高职美育》《美育(实用礼仪模块、文学欣赏模块、音乐欣赏模块、美术欣赏模块)》《齐文化今读》等课程同时,建设学校特色美育课程、公共选修课程,并在《第二课堂》课程中设置文体活动模块,加强学生美育课程修读管理,实现了所有专业、所有学生美育教育全覆盖。建设普惠人人享受美育的“核心课程”+“自选课程”+“生活美育”课程体系,囊括了自然、科技、文化、艺术和社会等各领域,加大审美实践的深度、广度和宽度。引导学生以审美的眼光去发现、认识、理解、评价世界,探寻人生、探寻真理,实现核心课程与专业课程和生活审美的互能互动、互融互通、互促共进。课堂小“剧场”和学校大“场域”有机结合,激活培养启智润心、精益求精、铸魂育人、工匠精神的新路径,推进德技并修人才培养出彩出新。

2.融合贯通,实现场域多为均衡发展。美育与德、智、体、劳的关系是美与善、真、健的结合。作为高职院校职业生活本身要在基本行业规范之上构建行业的最高审美标准,包括优美的职业流程和崇高的职业精神等。把职业教育引向生活,搭建美育与专业、美育生活、美育与实践的桥梁,用艺术手法激发学生审美内驱力,化抽象为形象。充分发挥美育对专业之美、劳动之美、身边之美,创造之美的“浸润”与“渗透”作用,激活美育与第二课堂、实践教学和人生大课堂的互通联动。拓宽审美载体,将美育延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围绕宿舍文化、公寓文化、教室文化、校园文化等各场所沉浸式审美环宇创设,审美教育无处不在,无处不有,使广大教师拥有文化的理解力、高雅的生活情趣、超越思域的宽阔胸怀和超越世俗的精神气质,以此带动激活学生爱美、会美、善美、乐美、享美的主动心态

(三)深耕地域“齐文化”,涵养齐地匠心

1.涵养品格提升人文素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淄博是齐国故都所在地、齐文化的发祥地,学校深挖齐文化精神内核,精细塑造“齐地匠心”特色校园文化品牌。开发知行合一的齐文化“课程超市”,将《齐文化今读》确定为公共必修课,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开设《齐国成语故事今读》《齐国名人那些事儿》《齐地文化旅游》等25门公共选修课,将齐文化礼义廉耻“四维”教育纳入入学教育课程,探索形成了学校地域特色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方案。依托学校自建的齐文化体验馆、稷下创客汇进行实践教学,加深学生对地域特色陶瓷、琉璃、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切身理解长期下来,师生对齐地文化核心要义,齐文化所蕴含的职业精神、工匠精神,以及蕴含在科技、文化、自然、社会美的直觉与理解,变成了对生活审美的自觉态度,成为发展自身创造才能传承和创新匠心文化的推动力量。创新性构建实施齐文化“一课两库三平台”育人新模式,获批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和教育部职业院校德育和思政教育典型工作法。

2.汇聚文化熔铸高尚品格以美育人,非一日之功,需脚踏实地,久久为功。中华民族拥有5000多年灿烂文明。依托在线教育平台,拓宽艺术研创领域,丰富社团审美实践,创设“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潜移默化”的美育环境,“基础+”大美育框架体系的科学运行下,通过情景启动、项目驱动、知识推动、体验带动、审美行动“五动”教学,全力打造职业院校的课程教学、实践活动、校园文化、艺术展演“四位一体”的育人品牌。校内校外、线下线上在探索齐地文化的实践教学中,通过陶琉制作、蹴鞠表演、扎染体验、中药炮制等沉浸式文创体验开展高雅艺术进校园、大学生文化艺术节、《稷下新语》《齐文化三句半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喜闻乐见的活动将创造精神、奉献精神、仁爱精神、精益求精等“齐地匠心”文化精神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寓庄于谐贴近学生,开阔视野,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坚定文化自信

3.植根素养塑造审美品位。面向人人,让美育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锤炼优秀匠德、优润匠治、优质匠镜、优远匠行为核心的文化理念,全面铸就高技能“工匠”“巧匠”人才培养以及会生活的“艺术家”。研制“内隐+外显”“动态+交互”式审美素养评价标准,通过优化评价、问卷调查、课堂互动、活动参与以及审美案例分析等项目,一课一析,一业一评,构建涵盖“知识、技能、素养”和“课堂、实践、生活”的“多元、多位、多体”的评价体系,在“育人为先、同频共振以评促动、激活创造”的理念指导下,实现“课堂引导、过程激励、审美养成、陶冶情操”的激励机制,温润心灵,涵濡化人。教室搭建“文化蜂巢”“心灵驿站”;宿舍创建 “书香驿站”“爱心驿站”“梦想剧场”;以”“等主题命题楼宇、道路和广场,齐文化特色校园导视系统等展现校园人文色彩,引领学生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厚植深厚民族情感,构筑积极、向上、多彩、丰盈的人生世界。

三、主要成效及经验

(一)成果成效

以美为媒,育心育德,用美育涵养齐地匠心学生在愉悦的审美体验中,感悟知识的内涵、生活的真谛、将中华美育精神内化于心,构筑“全员崇尚美、文化倡导美、课程渗透美、科研探究美、实践追寻美”审美新样态。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下,人才质量持续提升获黄炎培职业教育奖。近三年,学生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4项,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获奖131项,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获奖2015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学习强国、中国高职高专网、中国教育网、中国报道齐鲁网等新闻媒体报道

(二)经验总结

“审美体验与情景交融,价值引领与实践交融,传承力量与生活交融”的审美实践与探索中,“主渠道”引擎,唱响“主旋律”,“大课堂”联动,点亮“心路灯”,审美“大舞台”托起未来美好人生。

1.突出主动性,激发学生发现美。树立教育是引导、感化、影响的理念,激发学生表现动力,以此唤起学生审美期待和审美冲动,保持积极主动开放自我的主动心态,内心深处的审美欲求

2.突出探究性,激活学生创造美。美育培养与理性协调和谐的丰厚的感性,促进知觉、想象、情感和直觉创造力,促进学生人格的协调平衡,使生命充满激情活力,具有持久的创新

3.突出长效性,激活学生追求美。“十年树木,百年育人”的耐心,把美的种子播撒在学生的心中,为学生引路,“努力在学生心灵中纺织出一幅和谐的图案”,助力学生追求未来美好生活。

(三)反思不足

美育的目标和功能不仅仅是使受教育者增加审美知识“教本”变成“学本”,在接受美的教育,享受了美的陶醉、震撼、惊叹之后,不断引导学生以净化心灵的定心反思,塑造创新的思维、担当的意识、优美的仪态、健谈的举止,追求一个有意味、有情趣的完美人生有待于继续加强和推进

美育重中之重在“育人”。在全面深入“中国制造”的今天,“工匠精神”已成为全社会、全民族的价值导向和时代精神。立足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核心要义,全面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和人文素养,建构新时代高职美育新样态,让人文情怀和“工匠精神”竞相迸发。

参考文献:

[1] 杜卫.美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12月

[2] 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出版社,2014年03月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