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李林凤:论美术课堂上的美术批评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1-12-21 17:27:37

学生能够做到把美术鉴赏的直观感受用批评特有的语言说出来,就是美术批评。美术作品鉴赏和批评活中,乃是美术作品和学生自身独有的语言体系展开碰撞和交融的过程。在这过程学生在教师针对性指导,越是能够熟悉美术特有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就越有利于他们对美术作品的理解,从而加深对社会生活的理解。当然,这是一个有步骤和连续学习的过程。

本文以《这样表现:想改变什么》课堂教学为例,分析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美术批评教学的方法,促进学生在体验中发展艺术感觉。

一、美术课堂上“个人反响活动”

根据对美术批评概念的界定,学生鉴赏美术作品最初的,最原始的反应是非常重要和关键的。教师在教学中创建了一个轻松自由,可以畅所欲言的氛围,引导学生自己观察马格里特的作品后,踊跃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感情,不带任何偏见和约束表述。

师:我们再来看看下一幅作品,也是这位艺术家的作品


1:这些作品都把头裹起来是不是都蕴含着封建、封闭的意义。

师:好的,请坐。她说作品中都把人的头部裹起来蕴含着封闭的意义。

2:和前面的作品一样,都有一种区别于其它作品的视觉效果。

师:很好啊!他都用了专业词汇——视觉效果!很好!

3:背景和这个头罩使我感觉非常的凝重!

师:今天同学们的回答都自然地采用了一种美术批评的方式,针对作品阐述个人的观点。

4:把脸遮起来要人不由得联想,是不是这个人有什么脸部缺陷!

师:哦!脸部有缺陷!

5:这样的作品会让人联想他们到底是什么表情,天马行空的思想都能加在这个画面上!

师:你的回答真是精彩!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个画家的另一幅作品!这个作品是不是与我刚才将那位同学的脸用布盖住的画面形态有些类似啊

(学生回答不一样”。

师:谁能说说哪里不一样?

1:前面几幅作品都是把头部遮起来,这张是全身都给遮住了。

师:全身都遮住了

2:前面的作品是把两张脸都遮住,这幅是把一个人全身都遮住而另一个人都不遮住,画面让人产生猜测!

3:我觉得前面的几张脸(头部)都是正面的,这张我就觉得不一定是正面的,很有可能是人的背面。

师:啊,这个同学感受的可深刻了,他感觉似乎是画面上人物的背面朝着我们!

4:我感觉可能布里罩的不是一个人!

师:布里是不是一个雕塑?是不是一块木头?

5:我觉得前面的几张都大致的告诉我们,怎样的环境,是什么东西,在干什么。但这幅作品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和一个未知品在某个地方,好像是更深刻的想让我们去猜测这到底是在干什么!

师:大家讲的都很精彩,真是不得了啊!

从学生的表述中可以发现,由于学生的生活背景知识积淀和审美经验的不同,观看作品后产生的各种视觉反应也就不同,属于基于个体生活经验基础上的知觉与对话。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面对学生回答的各种表述都不加以个人的评判和定论,而是让学生自由地表达对这些艺术作品的认识和情感描述学生的表述都是非常自由和感性的而就在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对话式交流中,问题的置疑性因素逐渐增加,一些学生开始在对话中深化思考,开始产生疑问:可能布里罩的不是一个人?只是告诉我们一个人和一个未知品在某个地方,想让我们去猜测这到底是在干什么?这样的疑问和猜测,激发了学生对艺术作品的含义、价值甚至艺术家本人更深的探究的欲望。

滕守尧先生认为,美术鉴赏教学中,教师必须通过课堂对话的方式,引导学生对眼前的艺术作品观看、倾听和阅读。在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师生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以及大家一起与学生的对话。 当然,将作品中各不同艺术要素与成分之间的形式感分析透彻,需要教师在对话过程中巧妙运用美术批评方法,并引入美学思维、美术史、艺术家创作方法与技巧等知识,培养学生综合的审美感受。因此,在鉴赏作品环节里,教师的指向性是充分启发学生对问题的置疑,由此可以生发学生思维上的多线索。这样引导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作品之间的深入对话搭建了平台,要加大对作品的知觉感受,让学生更深入描述作品,解释内涵意义,美术批评语言越来越深刻、巧妙。

二、美术鉴赏学习中“概念和技巧教学”

为了让学生能够对作品的含义及价值得到理解,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去思考艺术家的这些作品到底运用了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

师:大家说的都很精彩,真是不得了啊!希望大家更精彩!下面这幅作品,老师要换个方式了,小组讨论1357排同学回头坐,进行小组讨论。

问题一:艺术家为什么这样表现?大家注意,这幅作品还是之前的艺术家画的。

问题二:艺术家到底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给大家时间,讨论问题。一分半钟后,请每个组推选一位同学来说说对作品的看法

 

第一小组:这是一只和平鸽,艺术家用鸽子挡住人的脸,来表现出只要是喜欢和平,爱好和平的人,无论高贵贫贱,长相如何都是美的心灵。

师:好!这是你们组的意见!

第二小组:艺术家这样表现为了要更和谐的融入环境,表达只不过是一只鸽子碰巧挡住了他的脸部;另外一层深层的意思也就是这个人的内心是代表和平的。

师:内心代表和平!是挺深层啊!

第三小组:很想知道他的脸到底是什么样的!

师:哪组来说说他到底用了怎样的表现方法

第四小组:我们认为,画家用了一种神秘感的表现方法!

师:如何神秘感呢?

第四小组另一同学:为什么老是遮住脸啊!看起来就很神秘!

师:那表现方法呢?

第五小组:我觉得他是用夸张的表现方法!因为鸽子刚飞到嘴边,好像是他想吃了!

师:哦…是嘴馋!

第六小组:我觉得他是用实物重叠的表现方法!鸽子刚好重叠在这个人的脸上!

师:你的回答精彩呢!这位同学说了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第一个,大家注意——实物。第二——重叠!(学生们相互看着,没有回答,教师开始分析)他说是实物重叠,老师接着他的话分析,鸽子是实物吧,人物也是实物…对吧!那么可以这样结论,艺术家采用了实物重叠的方法来表现这幅作品。我觉得这个同学回答的非常精彩,而且比较准确

通过小组讨论和自由发言,学生开始由感性认知转向理性思考,开始总结出实物重叠、遮挡、分解、重组等艺术表现手法。滕守尧先生认为只有那种将艺术知识和直觉反应有机结合起来的批评,才是具有教育意义的批评。也只有这样的批评,才能起到一种联媒作用,把读者(观看者)和作者(艺术家)、社会和艺术、教育与鉴赏连接起来。 这样结合之下,学生才能够将自己与作者以及艺术品深刻的连接起来主动探究艺术作品产生的背景以及艺术家本人生平等内容。这证明了在美术批评的教学中,反复和有规律地去描述在艺术作品中所鉴赏到的内容……联系讲述他们在作品中鉴赏到的艺术元素:色彩、线条、形状、结构、明暗和空白他们可以在画面中找到安排这些艺术元素的艺术原理学会探寻出一件艺术作品的中心点,并能阐述视线被引导到作品的焦点的过程试图分清艺术家协调暗部与亮部的方法,艺术家如何重复使用一种形状形成一片图案。他们会发觉虽然艺术家的画法有很多,然而画面效果却始终完整和谐。 学生对马格里特作品的逐步理解,是在其对美术作品中艺术元素的分析基础上产生的。

对马格里特作品中视觉形象特征、艺术要素的识别,是课堂中最重要的内容。但是,要想识别组成一件作品的各种要素及其特征,需要的是一种审美知觉,而不是日常知觉。这两种知觉的区别在于,处于日常知觉中的人在观看画面时,往往会跳过这个对要素和性质的审美识别阶段,一下子进入艺术品再现的内容, 美术批评对话环节最有价值的亮点在于,教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调节高中生的知觉习惯考虑到普通高中生所存在的日常知觉习惯会在美术鉴赏课上自然出现的问题,因此,设计了艺术家到底采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方法?问题将美术批评格调提升到某个高度。于是,才有了师生之间精彩的对话,才生发了比较深入的美术批评话题,落实了对作品之特征和艺术要素识别的教学目标。生们能够对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才能逐渐对第一个问题艺术家为什么这样表现?也就是本课教学最终的目标得以理解。

三、美术鉴赏课堂“学生研究活动”

为激发学生的探究心理,教师简单介绍艺术家的早期生活,以此引导生去发现艺术作品最宝贵的价值——艺术家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教师一直在强调问题: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表现?这样表现是为了告诉我们什么?其实一直在引导学生留意作品的内在部分,不断深入挖掘。教师鼓励学生重新审视自己最初的描述,透过艺术作品的表面形态与图像符号,洞察其深层的含义和价值,逐步掌握美术批评的方法。

师:马格里特就是一位非常奇怪的艺术家。最后一幅作品!你看到什么?

1:烟斗

师:画面上除了烟斗还有什么?

2:文字

师:大家一起读一下烟斗图形下面这段文字

生:这不是一只烟斗、你看见的不是烟斗。

师:马格里特为什么要在画面的下面加上这样一段文字呢?

3:是不是一个水龙头

师:水龙头?你开始怀疑自己的眼睛了?

4:越看越像巧克力、高跟鞋……

师:好!其实啊马格里特的这个观点很重要他是在说,烟斗是我们可以看见的实在物,下面加上这样一句话表达了一个观点:这不是一个烟斗!他是想改变我们的什么?

生:改变我们的惯性思维!

师:改变我们的惯性思维!很精彩的回答也很准确!画面上有可见的烟斗,画面上再添加这段话究竟说明什么呢?他想说明我们眼睛不可见的到底是什么?到底在想什么,我们一直都不知道马格里特自己就说我是个沉思者,我不是个艺术家。他在我们提问题,我们就要思考。他的每幅作品形态表现的都是一个现实的、真实存在的物他的画面背后有一只不可见的手,那就是他的想法他的想法就是思想。艺术家告诉我们,眼睛可见的是某种形象不可见的呢,是他的思想,是他的创意,是他所带给我们的不可思议

把鉴赏之所得用批评特有的语言说出来,就是艺术批评。不管是鉴赏还是批评,都需要一段有指导、有步骤和连续学习的过程。 美术批评探索三个阶段,学生不再死气沉沉教师能够灵活运用美术批评教学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在实践中成长,在体验中发展。美术批评教学的实质,是通过批评作品来批评生活,认识生活,热爱生活,这体验积累对于学生来说是终身受益的。

美术鉴赏教学的目标之一,引导高中生把握作品的含义,“除了对作品形式、再现和表现性的知觉外,教师还必须引导学生把握一件艺术作品的意义,这就是解释。” 马格里特作品“烟斗”叫《形象的叛逆》。面对“烟斗”,学生的视觉思维进入更富有想象力的层次思考作品表达的意义,思考艺术家的目的或意图。要使高中学生达到这个学习目标,就必须在作品《形象的叛逆》(烟斗)的画面形式和马格里特想要表达的意之间建立联系。画面上作品的符号含义《形象的叛逆》作品形式和烟斗肖像式描写所揭示的意义或意味”这两种“意义”是教师在此教学环节里重点引导的,学生们的美术批评对话也是围绕着两种“意义”展开。教师采用强化思维引导的方式,引导学生们朗读画面下的文字解释,这行文字的置疑激发对问题意义的再思考。教师只要设法掌握了这种意义,就会指导学生更敏锐地把握作品的形式和表现。

美术批评功能,是优化学生的感知能力,探究与评估艺术作品文化的、美学的、艺术史方面不同内涵意义,改进学生思考艺术、体验艺术的思维方式

将自己的美术感受用语言以及逻辑形式表达出来,是美术批评的基本方式而不断地深化自己的表达,就是在积累自己的创造性感受经验,逐渐生成艺术感觉,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理论之重要性由此得以诠释。拉尔夫·史密斯先生认为学生通过美术批评提升了“感知能力”,就“意味着在艺术和文化问题中具有成熟的洞察和感悟能力”。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