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林存富:核心素养背景下教育戏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探究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1-04-14 09:47:24

将教育戏剧策略运用于课堂教学是近几年中小学教学法研究的热点。根据徐俊2017年对近二十年中国大陆教育戏剧相关研究进行统计,在172篇教育戏剧相关研究论文中,关于教育戏剧实际应用的研究有108篇,占比62.8%。

因这些研究成果发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下称“课程标准”)发布以前,研究的方向大多是从教学技巧的角度出发,对学科核心素养的研究涉及较少。

池夏冰、董蓓菲于《教育戏剧在语文课程中的功能与路径》一文中首次将教育戏剧纳入语文课程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研究范畴中,提出能促进学生语言发展的四条实施途径:故事戏剧化、专家外衣、读者剧场和排演室。

随后,笔者提出,教育戏剧将在以核心素养为背景的语文课程改革中扮演重要角色,其运用于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主要有情境法、焦点法、角色法、假设法、冲突法和剧场法等六种方式。

教育戏剧不仅只是一种教学的工具和媒介,更要成为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变革力量。如何将教育戏剧融入核心素养整体培养框架之中,如何让教育戏剧成为学生学习学科核心知识、探讨重大议题内涵的重要途径成为值得探究的重要问题。

一、教育戏剧对语文核心素养的回应

“课程标准”围绕语文学科核心素养4个方面提出12个课程目标,要求教学能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境中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积累丰厚的文化底蕴。

课程设置上让学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学习内容组织上采用学习任务群的方式,学业评价上更加多元。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情境教学成为知识学习的主要方式,教学组织更加重视活动和项目管理。

新的课程标准给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带来挑战,学习任务群的提出,使得传统篇章讲评式的教学显得力不从心,课堂除了追求“语文味”外,还要充分关注跨文化、跨媒介等领域的研习。

语文教学除了语言建构与运用外,还需要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和文化传承与理解上有所作为。

语文课程标准的革新给教育戏剧的发展带来了机遇。教育戏剧是将戏剧与剧场元素运用于课堂教学的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景设置、角色扮演、即兴表演、主题深化、意义探讨等环节中,通过共同创造的戏剧活动和戏剧实作达到学习目标和教育目的”。

教育戏剧与生俱来的教育特性,将使其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语文课堂变革中发挥重要作用。此外,教育戏剧还具有过程性、实践性和反思性等教育特点,能实现核心素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落地。


1.教育戏剧的过程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责任是授权,并且最有效的授权方式是由老师扮演辅助角色。”教育戏剧注重参与性和过程性。

其参与性体现在教育戏剧课堂突破了以知识为中心、以精讲精练为手段的课堂模式,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戏剧活动,在情境中学习知识,在矛盾冲突中体会人物情感,在反思中明辨真理。

过程性体现在学生可通过“角色扮演”“静像画面”“论坛剧场”等方式参与到核心话题的讨论中,他们可随时对同伴的表演或阐述进行评价,他们可随时化身为演员,表达自己的理解和情感体验。

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中,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而这,与“课程标准”提出的“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教育戏剧的实践性让语文活动成为新的学习增点。

戏剧一词的英文drama源于dran一词,含有“去做”的意思。教育戏剧的实践性体现在“做中学”。

学生从学习材料出发,经由教师引导和启发,发掘其意义,并投入到人类经验的复杂地带。学习材料可以是一个概念,一个故事,一段新闻,一张照片,一个剧本,一首诗,一个与某种经验有关的物件,甚至只是一种感觉,都可以成为设置戏剧情境的元素,学生在这些情境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虚构,设置符合情理的矛盾冲突,在充分分析利弊后做出自己的选择,整个过程都是通过行动来实现的,也正是这一系列的行动为学习创造了时机。

“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话在教育戏剧的课堂中可得到充分体现。

“课程标准”提出的以学习任务群为单位组织课程内容,要求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教育戏剧的实践性正好为任务群学习提供载体,学生通过参与各种戏剧活动,身临其境地体验各种戏剧困境,通过表达情感、商议决定、反思结果等具体活动,从而提升语文素养。

3.教育戏剧的反思性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育戏剧与传统戏剧最大的区别在于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学生一方面体验着戏剧扮演的过程,另一方面又要反思、评判表演的主题与细节处理的审美价值。教师作为引导者参与创作和反思过程,与学生一起创作情境,引导学生开展批判性思考,并着手解决实际问题。

“课程标准”强调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语言文字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而批判性思维发生的基础是有意义的真实语言情境,学生创作情境和反思、评判扮演的活动正是将自己的体验、创造、反思通过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后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阐述自己的发现,进而形成解决问题的行动。

二、落实核心素养培育的教育戏剧策略

教育戏剧策略也称之为“习式”,是在教学活动中使用戏剧的手段、元素完成意义构建的方式。著名戏剧教育家强纳森·尼兰德斯教授在其《建构戏剧:戏剧教学策略70式》一书中将教育戏剧活动分为四类:建立情境活动、叙事性活动、诗化活动和反思活动。

不过尼兰德斯教授也强调,这种分类并无前后顺序,“习式”的使用要根据教学情况和学生特点合理地使用。如果只是生搬硬套的话,不仅无法起到启迪学生创造力的作用,反而会造成课堂秩序混乱、学习效率低下等衍生问题。

因此,我们在当前谈论教育戏剧,一定要在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因地制宜地引进或创新教育戏剧策略,才能够真正将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一)焦点策略

这里说的焦点是指戏剧教育中的核心冲突,往往聚焦于有内涵的意义。“在戏剧教学活动中,最常见的错误便是我们在短短时空内尝试和设计过多的立场。一旦你决定了主题或目标,你和你的班级便能掌握戏剧活动中所探索的重要意涵,以及要理解的知识。”

教育戏剧焦点策略散落在众多戏剧教学的实作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尼兰德斯提出的“戏剧作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的设计。


图1戏剧作为主动探究的学习过程

在图1中,让整个教学活动连接起来的是议题和焦点,以习式建构戏剧动作和反思都是以议题或焦点为基础。我们也不难发现,议题和焦点只是在不同活动阶段的学习主题或目标。

因而,教育戏剧的焦点策略是指从原始材料或人类共同的经验中提炼出学习的主题和目标,并通过戏剧活动体验共同经验,发掘普遍意义的教学过程。焦点策略的关键在于呈现和反思人类重要的经验。

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重要课程,与社会生活关系密切。语文学科要承担起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育人功能,而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过程得以实现。

那么,从教学材料中和教育活动中提炼核心价值是日常教学的重中之重。焦点策略为语文学科育人提供了高效、可行的办法。下面以《散步》(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为例,谈谈焦点策略的教学设计。

1.从课文中引发个人和社会议题,定位教学焦点。《散步》讲述的是祖孙三代外出散步,到了走大路和走小路时发生了分歧。三代人对走什么路产生的分歧是文章的核心冲突,也是学习这篇文章的焦点。

2.根据焦点设置戏剧情境,创造学习时机。戏剧情境的设计即人物冲突的设计。这篇文章中有现成的冲突,即祖孙三代到了路口,“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而“我”陷入两难处境:“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这时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让学生体验这种两难处境,再通过“人物定格”“思路追踪”等方法呈现人物内心活动,反思扮演者的扮演行为。

3.反思和研讨焦点问题,提出解决路径。家庭分歧是每个学生都遇到过的生活经历,课文讲述的只是其中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样祖孙三代人散步发生分歧,在爸爸强势的家庭里会怎么解决?奶奶强势的家庭怎么解决?妈妈强势的家庭又会怎么解决?这里的焦点反思研讨又回到了学生真实生活的原点,他们必须运用批判性思维,才能解决实际的问题。

(二)戏核策略

一个好故事都有其独特的DNA,它是这个故事区别于其他故事的本质特性。故事的DNA在戏剧中,我们称为“戏核”。通常认为,“戏核”是戏剧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戏剧主题思想的根基。其关键点在于主角陷入绕不开的困境,必须采取行动。

“戏核”其实是一种创作的策略,在专业的戏剧教育、创意写作中比较常用,而在中学语文教学中鲜有提及。戏核策略对叙事类作品的解读独辟蹊径,恰当运用戏核策略能提高学生审美鉴赏能力,提升审美情趣和审美品位。

“课程标准”指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阅读古今中外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不同体裁的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鉴赏能力”。诗歌、散文抒情性浓郁,篇幅相对短小,在任务群教学中比较容易把握。

小说、剧本属于叙事类作品,一般情况下,篇幅比较庞大,篇章教学的方法显得力不从心,容易挂一漏万。戏核策略为“文学阅读与写作”任务群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途径。我们以《西厢记》教学设计为例,介绍戏核策略的设计步骤。

1.用一句话说出戏核,梳理矛盾主线。《西厢记》的戏核可以概述为:“白衣书生张珙爱上已婚配的前朝相国之女莺莺,他们冲破重重阻挠走在一起。”

首先,这句话体现了全剧最本质的两个问题:第一,张珙爱上和自己门第有差别的莺莺;第二,张珙爱上已经订婚了的莺莺。张珙陷入了绕不开的困境,一个是白衣的身份,一个是已婚的心上人。以上两条都是非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其次,这些问题不解决,主人公会有生命之虞。

2.围绕戏核,分析人物性格特点。白衣书生、前朝相国之女指的是人物的身份,已婚、重重阻挠讲的是人物的社会关系,爱上(一见钟情)是心理特征。

这些戏核中的关键词提示着更深层次的人物性格特点。“每个物体都有三个维度:深度、高度和宽度。除此以外,人类还有三个维度:生理、社会、心理。不了解这三个维度,我们就无法对一个人做出评价。”

我们以“戏核”为基点,对剧中张珙、崔莺莺两位主人公的性格特点从生理、社会、心理三个维度进行分析,才能体会到两人情途之艰难,爱情之伟大。

3.开掘戏核,探究作品主题。关于《西厢记》的主题,学生会不假思索地说出“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这种脱离了戏核对作品主题生吞活剥的解读是毫无裨益的。

《西厢记》的原型是唐代元稹的《莺莺传》。《莺莺传》中的女主人公崔莺莺并非前朝相国之女,也未提及婚配之事。《西厢记》开场楔子就作了这两处关键性的改动,也就是前面所提的“白衣书生张珙爱上已婚配的前朝相国之女莺莺”。爱上已婚人士不管在古代还是在当今都是极不道德的行为,但为何《西厢记》却成为经典爱情故事呢?

原因还是要到“戏核”上去找。首先白衣对前朝相国之女,那是对门第的超越,其次爱上已婚配女主,那是对封建礼教、包办婚姻的反抗和叛逆。在“戏核”这两个重要背景的支撑下,作品讴歌坚贞不渝的爱情,“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的主题思想就更加突出了。

戏核策略不仅只适合设计戏剧文本课程,大凡叙事类的文学作品都可以通过戏核梳理其主要矛盾,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挖掘作品的主题内涵。

(三)论坛剧场策略

论坛剧场是巴西戏剧大师奥古斯都·博奥(Augusto·Boal)“被压迫者戏剧”方法中的一种。其最大特点就是观众从被动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参演者,演出时,一旦观众感觉剧情或对白不对劲,或就某个问题僵持不下时,可以举手示意,用自己的理解参与演出,化解剧中的危机。

论坛剧场的一般流程是先就某个主题创作一出开放性的小戏,选定有一定表演基础的“演员”在观众前表演,观演者随时可以喊停,上台去替换原先的“演员”,将自己的想法化作舞台行动和其他“演员”继续完成新的演出。这样的过程可以多次出现,这其中的节奏把控和秩序维护由引导者来完成。

论坛剧场策略运用到课堂教学,打破了读者(学生)与作者、文本、编者及现场引导者(老师)对话的时空局限,能够营造建设性对话的情境,促进学生批判性思考能力的提升。论坛剧场策略最能体现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提出的创设综合性学习情境,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笔者在执教《喂!出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时,运用论坛剧场策略,设计步骤如下:

1.带入故事,呈现讨论主题。从一名建筑工人讲述一天的奇闻开始,奇怪的叫声和异样飞翔的石头,给附近的居民带来了莫大的恐惧。

2.角色扮演,分析问题的根源。将不同的角色分配给学生,如记者、学者、警察、法官、国防部官员、科学家、居民代表、商人、流浪汉等。角色以外的同学充当“怪洞”周边的居民。指定角色的同学根据建筑工人的描述,到扮演周边居民的同学群中去了解情况。随后,设置一个法庭的场景,让不同角色的同学陈述了解到的情况,并从扮演角色的角度去分析产生问题的根源。

3.即兴表演,找出灾难的元凶。扮演周边居民的同学听完各个角色陈述后,根据自己掌握的情报和理解,起诉在场谁是灾难的元凶,被起诉的角色起来回应并为自己辩解。法官可以由教师充当,起到引导者的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在场的同学都可以随时喊停,并以自己的身份参与到即兴表演中。当方向发生偏离,引导者要及时纠正,重新回到讨论的主题上来。最后会发现,这场灾难和在座的每一位角色都有关联,需要大家团结起来,一起解决问题。

论坛剧场策略有相当大的开放性,我们在使用论坛剧场策略时事先要做好精心的准备,同时可以指定角色,把握住大的方向。

三、教育戏剧融入核心素养课堂教学的展望

教育戏剧自20世纪末被介绍到中国以来,引起了教育界广泛的关注。就像任何外来的新事物一样,都要经历引进、消化、吸收到再创新的过程。教育戏剧必定要经过我国教育改革,尤其是基于核心素养的新课程改革实践的检验,才能够创造出适应我国基础教育发展的教学模式。

(一)教育戏剧创新当代文化参与

“课程标准”学习任务群2指出,引导学生专注和参与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剖析、评价文化现象,积极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强文化自信。文化参与的核心就是文化感受和体验。而“戏剧是以一个赋予学员学识和协同创造的体验为目的的艺术学科”。

英国教育戏剧大师桃乐丝·希斯考特(Dorothy Heathcote)在其“专家外衣”教学模式中提出:“在专家外衣模式背后的原则之一是:一个企业,一个客户和一个问题的建立。”

她曾经带领学生使用“专家外衣”的戏剧方法对中世纪修道院内的生活进行考察和研讨,使教育戏剧突破了时空的局限,具备项目式学习的特征。将教育戏剧运用到当代文化参与中,教师让学生罩上“专家”的身份,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学习知识,以及经历理性和感性的认知历程。像“专家外衣”这一类文化参与性的学习活动,目前在国内的教育戏剧实践中尚属空白。

(二)教育戏剧提供跨媒介学习平台

跨媒介阅读与交流是穿插于其他学习任务群中的重要学习方式。学生通过不同媒介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和探究,提高跨媒介分享与交流的能力。戏剧是跨媒介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学中从书本文字转化为舞台形象,从教师经验转化为学生体验,从语言表达转化为肢体行动的必经之路。

我们在戏剧单元学习中固然离不开舞台排练,但是在其他文体的学习中,也可以利用改编、角色扮演、微电影制作或各种教育戏剧的策略来帮助学生开展有效的表达和交流,提高语言文学的鉴赏能力,丰富语文学习的手段。

(三)教育戏剧培养思辨性阅读与交流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不仅是语文四个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习任务群的具体要求。思辨能力的教学要结合实际问题,避免空洞的讲解和机械的训练。教育戏剧重要策略之一就是创设情境,这里的情境和我们平时所说的课堂导入的情境在内涵上是不同的。

教育戏剧的情境关注的是核心冲突,如前文讲的焦点和“戏核”,这是启发学生进行批判性思维的动力。这一点在当前学术界关注得还不够,无论是教育戏剧的定义还是在教育戏剧策略的应用中,大家都忽视了教育戏剧在具体实作中对学生思辨能力的滋养和提升。

教育戏剧反思性的特点,更是将学生从事件中剥离出来,对活动所呈现的题材或意义进行审视、反思和评论,从而明辨角色行动的动机,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提高理性思维水平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育戏剧运用于语文课堂将会给语文教学带来变革性的影响,这是由教育戏剧与生俱来的教育特性所决定的。在以核心素养为本的语文课程深层次改革中,教育戏剧策略能触及改革的核心需求,提升学生全面发展的能力。实践和探索教育戏剧本土化的成长将是教育改革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

注:本文系浙江省教育科学规划2020年度规划课题“核心素养下,教育戏剧在语文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课题编号:2020SC340)的研究成果。本文刊发于《新课程评论》2020/11「专题」栏目。本文摘要、关键词及参考文献等详情见纸刊。

林存富杭州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戏剧教师,浙江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