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吴泽泉:近现代教育学语境中“美育”概念的生成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1-03-02 19:57:4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教育作为行为实践在中国古已有之,但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概念确立、教育思想形成,却是1920世纪之交西方教育学输入以后的事情。分析古文献中的教育,可以发现以下两种基本意思。第一,父母或长辈对孩子的教诲以及抚育。《宋史》卷三百记王鼎:事继母孝,教育孤姪甚至,自奉养俭约。第二,国家对于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的教化、培育。宋代胡瑗《周易口义》卷六:圣人设为学校,教育天下之材,然后登之朝廷之上,任之以天下之事。总体来看,古文中的教育一般针对士人、知识阶层而言;教育的内容,则主要是儒家经典、纲常伦理。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挽救国家危亡的迫切需要,教育兴国成为中国知识界的普遍共识,新式学校教育的开展成为如火如荼的运动。与此相对应,教育学也成为近代中国的一门显学。20世纪最初的20年中,教育学几乎可以说是中国最重要的学问。20世纪初教育学的一大特点,是其与哲学、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等现代学术具有密切交叉关系。20世纪初教育学论著中最常见的论述,是从现代心理学、生理学的基本知识出发,阐述教育的宗旨、目标。王国维《论教育之宗旨》(1903)提出,教育之宗旨在使人于身体、精神两方面为完全之人物,而精神之中又分为三部,知力、感情及意志也。对此三者,而有真、美、善之理想……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美、善之三德。从现代心理学及生理学知识出发,强调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全面发展的人,是近代教育学论著中的核心观点。

    近代教育学的另外一个核心观点,是主张教育面向全体国民,成为造就多数之国民的手段。罗振玉《教育私议》(1901)指出,环球各国无不谋教育之普被,国民必受普通之教育,俾具国民之资格。中国欲兴教育,首宜注意于此。罗振玉认为,从教育普及的角度看,小学校为教育机关中最重要者,必令各府、县每处立小学堂数所,逐渐推衍至数十百所,务使村野细人、里巷贩负无不读书识字,悉具国民之知识乃可。进入民国以后,国民教育的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高凤谦《敬告教育部》(1912)说:国民程度何以进?兴教育,斯国民程度进矣……教育为国家之根本,而国民教育又根本之根本,不待言也。

    与古人笔下的教育相比,近代教育学中的教育概念具有特定的内涵。教育被认为是以心理学、生理学、伦理学、哲学等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的系统、科学的工程,而不再是泛泛的教诲,或儒家经典的诵读与学习。教育的对象不再是少数的知识阶层,而是全体国民。使全体国民都具有一定的知识、素养、觉悟,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身心的健康圆满,被认为是教育的首要目标。

    20世纪初的教育学译著、论著,包括政府颁布的教育法规中,有大量关于审美、艺术在教育中地位、作用的论述,这些论述为美育概念的提出以及流行奠定了社会基础。

    立花铣三郎著、王国维译《教育学》第2编第2智育提出,想象是人类智识活动的重要方面,为促进儿童想象力的健康发展,应当注意环境美化,丑于眼者,不但害眼,且害想像而延及道德上;此外,还应注意声音的作用,使闻可生审美之感情者,如乐器之音,又如唱歌,皆能生美感者,而为养成审美的并道德的之方便。牧濑五一郎著、王国维译《教育学教科书》本论第2教育之方案中,图画、唱歌被列为中小学教育方案中两门重要教科,该书认为:就精神作用中感情及意志言之,其为国语之助而使眼与手发达,兼使感美者,习字及图画是也。又练习耳与发声器,兼养其美感者,别有唱歌科。禄尔克著、王国维译《教育心理学》(1910)第20方法论提出,自然、美术、文学三者为养成生徒之美感之要道

    中国学者的教育学著述中,美术(绘画)、音乐、文学作为中小学教育科目也经常被提及。蔡元培《学堂教科论》(1901)主张以图画、自在画、正书、小篆、伦理诗歌、景物诗歌、伦理小说、政治小说等作为普通教育之一大类课程,使其与其他类课程共同发挥作用。罗振玉《学制私议》(1902)建议6—12岁为义务教育年限,其中10—12岁为高等小学阶段,高等小学教科共10门:曰修身,曰读书,曰算术,曰作文,曰图画,曰地理,曰历史,曰习字,曰体操,曰理科。

    教育界关于教育与图画、音乐、文学的观点,很快就体现在学校学制中。1912年,蔡元培主持的民国教育部先后出台了《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规定高等小学之教育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与清末《奏定高等小学堂章程》相比,唱歌直接取代了古诗歌国文取代了中国文学图画则未变。《教育部公布中学校令施行规则》规定中学校之教育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体操,其中国文要旨在通解普通语言文字,能自由发表思想,并使略解高深文字,涵养文学之兴趣,兼以启发智德图画要旨,在使详审物体,能自由绘画,兼练习意匠,涵养美感乐歌要旨,在使谙习唱歌及音乐大要,以涵养德性及美感

    20世纪初教育学论著、教育法规中关于审美与艺术的内容,至少从两方面促进了美育概念的发展:第一,为美育概念的提出及流行准备了舆论环境;第二,为美育概念提供了部分学术理论资源。

    在教育学成为显学、现代教育概念确立,教育与审美、艺术的关系受到普遍关注的时代背景下,美育概念进入了人们的视野。

    学术界一般公认,王国维是较早将美育概念引入汉语世界的人。1902年,王国维翻译的牧濑五一郎《教育学教科书》本论第2教育之方案中,出现了美育概念:又文科、理科之教育,谓之知育。图画、唱歌等,谓之美育。王国维自己的著作中,最早提出美育概念的是《论教育之宗旨》一文。在这篇文章中,王国维提出人类精神分为知力、感情、意志三部分,与这三部分相对应,教育之事亦分为三部:知育、德育(即意志)、美育(即情育)是也。王国维认为,美育一方面可以使人之感情发达,以达完美之域,一方面又可以作为德育与智育之手段。

    与王国维情况相似的还有蔡元培。民国初年,蔡元培对于美育的宣传使美育概念真正广为人知。在《对于新教育之意见》(1912)、《一九〇〇年以来教育之进步》(1915)中,蔡元培提出实利主义教育、军国民教育、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等五育概念,主张以世界观教育与美育补另外三种教育之不足。在《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1919)中他主张科学教育与美术教育并重。在这些文章中,蔡元培论述的出发点是教育的一般宗旨、方法以及中国教育面临的普遍性问题,在论述这些宗旨、方法、问题的过程中,他自然而然地提出了美育

    与泛泛地主张将音乐、美术、文学列为学校教科,以艺术、文学教育国民的观点相比,美育概念的鲜明特色,是突出审美、艺术在国民教育中的独立价值。从教育学的一般性的观点、主张到美育是一个飞跃,但是另一方面,二者之间又具有明显的连续性。20世纪初教育学的两个核心基本观点——教育应面向全体国民以及教育的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美育概念中均有体现。无论是王国维还是蔡元培,都将美育作为普通教育、国民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都从心理学观点出发论证美育有助于健全人格的养成。可以说,20世纪初教育概念奠定了美育概念的基本意涵,教育学构成了美育主张的基础、前提。

20世纪上半叶,有一些学者并没有明确提出美育美感教育”“审美教育的概念或主张,而只是围绕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文学教育等发表了一些看法,但他们所阐发的见解却与美育相接近。

    19224月,在为直隶教育联合研究会所做的名为趣味教育与教育趣味的演讲中,梁启超提出了趣味教育的主张。梁启超认为,教育最重要的任务,是培养趣味,而所谓趣味,其实质是一种无所为而为的艺术化的人生态度。教育的目标是人生的艺术化、审美化,这是从教育的角度来说。如果反过来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说的话,就是艺术、审美应参与教育事业,帮助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培养趣味。

    与趣味教育的主张差不多同时,梁启超还提出过情感教育。在为清华大学文学社所做的系列讲演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1922年春)中,梁启超提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情感可以说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但情感并不都是善的、美的,所以自古以来的宗教家、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而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是艺术。在为学与做人192212月)的演讲中,梁启超又将情感教育简称为情育,他认为情育的目标是让人不会忧得失我只是为学问而学问,为劳动而劳动,并不是拿学问劳动等等做手段来达某种目的他的生活,纯然是趣味化、艺术化。从这段描述看,梁启超的情感教育趣味教育在内涵上是相通的,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培养一种艺术化、审美化的人生态度。

    与梁启超一样,从教育出发强调审美与艺术的重要性但又很少直接谈论美育的还有朱光潜。在写于抗战期间的《谈文学》中,朱光潜将审美与教育的问题落实到文学上来。《谈文学》第五谈文学上的低级趣味(下)我认为文学教育第一件要事是养成高尚纯正的趣味,这没有捷径,唯一的办法是多多玩味第一流文艺杰作。朱光潜认为,一个对于文艺有修养的人决不感觉到世界的干枯或人生的苦闷,他自己有表现的能力固然很好,纵然不能,他也有一双慧眼看世界,整个世界的动态便成为他的诗,他的图画,他的戏剧,让他的性情在其中怡养’”

    不论是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情感教育,还是朱光潜的文学教育,最终指向的目标都是一种艺术化的人生态度——以超脱的、欣赏的态度做人做事,使整个人生都成为艺术的、审美的,在实现这一目标的过程中,艺术发挥关键的类似于催化剂的作用。趣味教育”“情感教育”“文学教育与王国维、蔡元培等人倡导的美育之间,有诸多的相通之处。在宽泛的意义上,它们都从属于近现代中国的美育思潮。所不同的是,与美育相比,这几个概念与近现代教育学的关联更直接、更明显。尤其是梁启超的趣味教育概念,直接就来源于近现代教育学中的重要概念、命题。这一现象提醒我们,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写下浓重一笔的美育概念,同样具有深厚的近现代教育学的渊源、背景。(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