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王晓芹:美育与欣赏——美育教育教学与探索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1-03-04 16:40:09

摘要:美育,美就是好,漂亮。育是培养,孕育。美育就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美育,作为我国教育方针的五字内容之一,与“德、智,体、劳”并举。美育,重在欣赏,认识美的本质,创设欣赏方法 ,掌握联想欣赏法,才能学会欣赏、学会欣赏,是美育的关键。欣赏人事景物,阅读和写作文章通用,提高审美感悟和表情达意的能力。建议开设美育课程,培养学生欣赏美,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的能力。达到美的人生的最高境界。

    《美育与欣赏》是我的课题。最初用于素质教育活动课的题目。后来以此为题开设过选修课。为什么把欣赏和美育放在一起,我想先要交给学生欣赏的方法,学会欣赏,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才能发现美,追求美,塑造美。美育,美就是好,漂亮 。育是培养,孕育。美育就是培养审美能力,陶冶情操。 我认为,美育,本来应该就是,我国教育方针的五字内容“德、智,体、美,劳”中的“美”。作为劳动教育课,可能小学有劳技课,不知道中学有没有;至于“美育”课好像从来就没有过。我想,小学的音乐,美术课会涉及到欣赏音乐和美术作品吧,这可以说在音乐和美术课中渗透了美育内容,那么,中小学没有设置美育课吗?老师们将美育寓于各科教学中了么?教师教学中,能够渗透美育,教欣赏方法,当然是难能可贵的,但渗透也罢,寓于也罢,都不是真正的美育。我感觉,在我国,美育一直被冷落,处于靠边站的地位。

“德、智、体、美、劳”,缺一不可, 这“五育”应该并举,才能称作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

美育重要,并且特殊,因为美育的内容包括“德、智、体、劳 ”。可以说美育集德育、智育、体育、劳动教育于一体,美育贯穿在其中。很多教育专家和老师们重视美育,一直有将美育寓于各科教学之中的说法。这很好。但,“渗透”,“寓于”完不成真正的美育教育,美育需要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系统的教学。

关于美育的一般定义:

“美育,又称美感教育。即通过培养人们认识美、体验美、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从而使我们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格和美的素养。”

这是从美育的任务和目的角度说的。

狭义定义是认为美育专指“艺术教育”。这点已经是历史,绝对不可取。

广义的美育,认为:“ 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

这里说“真正的美育是将美学的原则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的教育”,这个定义提到“美学的原则”很重要,但说“渗透于各科教学后形成”, 还是没有摆正美育应该作为一个系统学科教育的地位,说到底是不理解和不重视美育的内涵和意义。

首先,我们认为,美育,必须首先从了解美的内涵和美的本质开始。

那么,美的内涵与本质是什么,关于美的本质,在美学中是最基本的理论基础,是认识美,欣赏美,塑造美的根本。这个问题是历来美学家们的重要研究论题。

下面我们来分析理解一下美的内涵与本质:

(一) “美的内涵是指能引起人们美感的客观事物的一种共同的本质属性,但它本身是一种主观感受。……虽然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但是在回答"究竟什么是美"的问题时,答案却千差万别。”

抓住三个关键词语理解:

美感 客观事物,主观感受,进而思考几个问题:

   1、“客观事物”怎么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呢?

   2、“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是什么关系呢”

分析辨正: 并不是人们都能感受到美,并且能够识别美”如果这样,就不用学习美学和美育了。

(二)美的本质

   根据美的内涵,人们试图来概括回答美是什么的问题

   总结前人的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下列几种:

   美是形式的和谐(古典主义);

   美是上帝的属性(新柏拉图派);

   美是完善(理性主义);

   美是愉快(经验主义);

   美是关系(启蒙主义);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德国古典美学);美是生活(车尔尼雪夫斯基)等等。”

以上都有各自的理解和合理判断,归纳概括有六七点,我们选取可用的四种。

   1、美在客观说。代表人物有狄德罗和车尔尼雪夫斯基等。

   2、美在主观说。代表人物有休谟、康德、柯罗齐等。

   3、主、客观关系说。认为美既不在客观,也不在主观,而在二者的结合中。

   4、社会实践说。认为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是合目的性和合规律性的统一,真与善的统一,是自由的形式。现在,美在主、客观关系说比较普遍,我认可。但主观和客观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怎么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前面提到的问题:

   “客观事物”怎么能引起人们的“美感”呢?

   “客观事物”与“主观感受”是什么关系呢”需要我们研究探讨。

在上述4“社会实践说”中给了我们启发,“美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自然的人化 ”,理解为欣赏对象与人的美好生活联系在一起,美感就产生了。

我们认为:“美是能够体现或使人联想到人的优秀品质,幸福的生活等有意义的内容的人事景物 。”(这是我的观点概括)

二、 实践与探索

我们的研究创新,都是在美学家们论断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美学家的观点要认真学习,思考。我的大学老师就是在课上给我们讲解各位著名美学家的论断时,我们师生两个都产生自己的看法观点的。

为了说明我的观点产生于学习思考的实践,下面分享一个小插曲。

在大学里唯独值得回忆的是当时作为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才有权利上的几节美学课,可惜就上了几周的课,当时没有选修课,这几节美学课也不算必修课,可能就是赐给我们中文系学生的,或许因为我们需要欣赏文学,小说之类作品,但是,老师没有给我们讲诗歌,小说等作品如何应用美学知识来欣赏,而是主要讲了美的本质。

我印象最深的是,我的美学老师在列举完美学家们的关于美的本质论断后,说的那一句“我(老师)认为美是……”,或者说,恰恰在这几秒钟内,我(学生)心中默念道“我认为美是……”

下课我就和老师交流,达成共识。大意即美是能够引起人们联想到有意义的美好生活等内容的对象。

课后,我开始自读美学书籍,进一步为自己的观点寻找佐证,真正开始了大学的研究性学习,研究的初步成果为毕业论文,题目为《自然美与景物诗》,运用自己创新的自然美的本质的观点,分析阐述诗人欣赏自然景物的一般过程方法,从而凝练为诗意,以诗句的表现形式表情达意,自然美的本质认识是关键,将自然美与景物诗联系在一起。这篇毕业论文从观点到论据内容完全是我自己的独创。当时得到我所在这届中文系学生毕业论文少有的选材立意都是“优”的好成绩。

大学毕业,工作不久,在区新任大学生和继续教育培训中,为完成“将美育寓于语文教学中”的课程作业写下了论文《情景交融写法试析——以<荷塘月色>为例》,得到授课老师“优,有创见”的评语。后来,本论文在区级论文评比熊获奖。在教学实践中,几乎所有的写景状物的散文,都是作者在欣赏景物,产生美感,有所感悟,以联想到人的优秀品质和有意义的人类生活的内容为立意(中心思想),写作出来的。这个过程为审美过程,具体说,是作者抓住景物的特征联想,不仅是事物本身的形式美,最主要的是由此产生的联想,想象的内容美。我因此创设了“联想欣赏法”,并且创设表达形式:美=形式特征+联想内容。后来写了论文《一把钥匙开三把锁:联想与欣赏、阅读、写作》,论文评比获奖,并发表在《语文报》高中版上。 获奖论文《联想是通向美的境界的桥梁》的论点都来自我对美的内涵和美的本质的创新观点。

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有意识的引导学生阅读欣赏,以作者的审美过程,引导学生联想欣赏,掌握联想欣赏的方法,从阅读理解课文中学会欣赏、立意、写作。

比如,课文《长城谣》,《荔枝蜜》,《风景谈》等,甚至引导学生挖掘鲁迅小说《祝福》中主人公祥林嫂能够质疑灵魂有无的思考美。以此,将美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同时解决了诗歌散文“情景交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难题。

如今三十多年的教学生涯,无论语文教学渗透美育实践,还是素质教育活动课以及选修课《美育与欣赏》的探索,都在一直践行我关于美的本质认识与欣赏方法的创新运用。

我曾在普通中学开设过《美育与欣赏》活动课,直接给学生讲欣赏方法,学生感到新奇,老师们也赞赏,我曾带学生欣赏过校园旁边的玉兰花,到雕塑公园欣赏雕塑,紫罗兰花藤,要求学生现场记录所见所感,作业是写下欣赏过程和感受,实际上写出来就是写景散文片段,选修课也一样,不能带学生外出参观欣赏,也可以欣赏校园里的人事景物,选择一个对象来欣赏,写作,除了欣赏诗歌散文外,还可以欣赏风景照片,雕塑工艺品等实物,音乐歌曲,绘画,书法等,还可以让学生课后在校外游玩等寻找美的人事景物,用相机记录下来,自己欣赏和提供大家共同欣赏,写美文,做美篇。可惜过去这些课持续时间都很短,真想,从选修课开始,从高一一直开到高三,学习效果会很好。如果学校能够开设美育必修课就更好了。

三、 美育建议

这一部分,首先以我的文章为例,题目是《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和领会美》,这是被编辑压缩成主要观点的短文,发表在《北京教育研究》杂志

98—1期上,看题目可知是教师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的建议。

主要内容摘录如下:“美是生活”这是著名的美学家车尔尼雪夫斯基的论断。人在生活中不断的追求美,欣赏美,创造美,人间处处存在美,我们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感知和领会美。我们不论教什么课,都可渗透美育,美育与其他各育有密切联系。……音乐、美术课,只讲音乐、美术理论知识和歌唱、绘画不够,还应该教学生欣赏音乐、美术作品、歌曲的知识和方法,因为学生不能都成为音乐家、画家,但他们都有欣赏的权利。……

不论是哪一科,什么专业的老师都应该学习美学,认识美的本质,掌握有效的欣赏方法,将美育寓于教学之中。

美是生活,但生活不都是美的,首先我们要认识美的本质,特性,没有规律性的认识,没有审美的眼睛,尽管处在美之中,也熟视无睹,不以为然。还有的学生是非不辨,美丑不分,现在很多孩子不喜欢游山玩水,主要原因在没有掌握欣赏美的方法,我推崇“联想欣赏法”,具体可参见我的论文《联想是通向美的境界的桥梁》《一把钥匙开三把锁:联想与欣赏、阅读、写作》。这是第一个建议。

第二,各级各类学校适当开设不同层次的美育课程。

只是学科“渗透”美育和美育“寓于”教学中是不够的。 至少在目前的状况下,美育应该和心理课一样纳入中小学课程设置计划中。

第三,大学美育更要有深度,我认为应该开设美学课程。并且作为和大学语文,英语,马列,心理一样的公共学习的课程(普识课)来教学。以我为例,得益于大学的几节美学课。

第四,我们职业高中更不能忽视美育教育,因为他们在中小学可能没有美育教育,并且多数学生没有机会上大学学习美学通识课(当然这是我的美好设想,美学目前还没有成为大学的通识课)

最后,不能不给我们老师提出建议,我们都要懂点美学,可以不是理论研究,而是认识美的本质规律,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自己获得审美经验,总结欣赏方法,这是美育教育的基础前提。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认识规律,由浅入深,教学欣赏美的方法,使学生能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

同时,感谢我的大学,也许借中文系的光,上了几节美学课,学习思考,感悟创新,使我爱上美学,能够将美育寓于语文教学之中,收获匪浅。

现在正在进一步学习积累,处在《美育与欣赏》课的计划与教学设计中。美育是我国教育方针的要求,美育是教师的职责,我,时刻准备着,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北京市外事学校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