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王一川:美育需要跨学科性质的美育学科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0-09-03 15:24:13

来源:中国美育网-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教育报

编者按 2018年8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央美术学院老教授的回信中指出,加强美育工作十分有必要,要做好新时代美育工作,让祖国青年一代身心都健康成长。美育学科建设是加强美育的基础性工作和迫切任务。加强美育学科建设,是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美育理论的需要,是培养美育理论和实践优秀人才的需要,是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需要。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两周年之际,我们特邀有关专家学者提出建议,以期推进美育学科建设。

美育在当前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带有跨学科、跨媒介、跨门类和跨行业等特点的专门行业,而这种专门行业需要培育专门人才而承担行业职责,故美育的学科建设需要加强。

不过,要理解美育,首先需要对它同艺术教育的关系略加辨析。美育,作为审美教育的简称,顾名思义,与艺术教育之间有同、也有不同。美育与艺术教育之同,突出地表现在两者同样都是人的一种教育形态,即同样运用感性的媒介及形式去唤起受教育者的体验并对其产生情感感荡及思想启迪等作用。正是这样的共通性或相同性,使得美育和艺术教育可以一道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和劳动教育等其他教育形态。

但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同,更需要指出来。与艺术教育致力于通过单一或多种艺术门类的创作实践或作品鉴赏过程令受教育者获取艺术体验、涵养艺术知识或从事艺术学思考不同,美育要利用自然美、社会美、科技美和艺术美等多种审美形态令受教育者获取审美体验并进而产生信仰的涵养或灵魂的熏陶。这就是说,美育与艺术教育之间的不同主要表现在,它以审美(含艺术)为手段而获取个体信仰或灵魂层次的感动。艺术教育可以仅仅停留于艺术体验、艺术知识或艺术学思考等层次,而并不必然指向个体的以审美为导向的信仰或灵魂感动层次,但美育却必须力求从审美感发层次进而升华到信仰或灵魂感动境界。蔡元培于百年前之所以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命题,恰是由于一方面痛感全球化境遇中的现代中国人在信仰层面的严重缺失,另一方面传承古典“诗教”“风教”等传统,看重现代美育所具有的宗教信仰的替代品的特殊作用。他大力倡导和推进“美育”,就是要通过审美体验手段而解决现代中国人的信仰或灵魂的皈依问题,尽管他那时缺少真正有效的具体措施。

今天发展美育正当其时,可以通过多种审美与艺术表现手段,探索由全球化时代、互联网时代、大数据时代、融媒体时代、人工智能时代或百年未有之巨变等若干词语去竞相定义的当下时代中国人的信仰养成或灵魂皈依途径。尤其重要的是,在美育已成为国家教育方针、人才战略及文化战略等组成部分的背景下,美育已经从蔡元培时代的专业教育和业余兴趣教育而变成一种具有大致确定的范围的交叉性文化教育类行业了。也正像文化艺术管理行业、文化艺术媒介行业、文艺评论行业等一样,美育行业同样需要一大批行业专门人才持续地投入其中服务。

也正由于美育已成为专门行业并需要培育专门人才,美育学科问题就需要认真考虑。美育不能被简单地归入哲学、文学、艺术学或教育学等学科门类下,那样都过于分散和孤立,而应当考虑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灵活方案。在当前由13个学科门类组成的中国学科制度格局下,可以采取一种灵活的跨学科设置办法。这就是:让美育学科以跨学科或交叉学科的方式设立起来,并可以自主选择设置在哲学门类、文学门类、教育学门类或艺术学门类下。至于究竟定级为一级学科、二级学科还是三级学科,并非要紧之事,关键还是看它是否能够有效地和持续地从事美育行业人才培养工作,培养出国家和社会需要的美育行业的专门人才。

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理论学科评议组召集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王一川

《中国教育报》2020年09月01日第8版 版名:新闻·专题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