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王德岩、王文革主编《大学美育讲义》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8-10-19 17:33:30

内容简介

本书修订版在现象、范畴、理论三个层次上,做了一次当下视野中的寻美之旅。从我们自身的人生之美入手,依次对生活美学、社会美、自然美进行了现代解读,在对比中剖析了最能代表中国审美追求的意境之美和最能代表西方审美追求的悲剧之美,观照了最有现代色彩的怪诞之美,最后归

结到对西方美学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的体味中。

本书适合高校学生和各层次有审美关怀的读者阅读。


美育到了大学,变得不再那么单纯。除了指点美的所在,对于美育这个事本身,也要有些道理可讲。特别是很多专业跟艺术、文学之类一点关系没有的学生,除了听听你说“美是什么?”,都会问一句:“为什么要美育?”

前一个问题我们是有准备的,有哲学的、美学的、艺术学的很多回答方法。后一个问题反而更不好说。

但我们理解,这个问题不是代教育部问为什么要把美育列入教育大纲,为什么要设美育课?而只是关心“我”为什么要“美育”?

每一本书、每一个教材都是有自己所期待的“隐含的读者”的。能够这样问的同学,是我们的理想读者。这样的问法,与我们这本教材的想法合契。

当我们说“美育”的时候,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主要不是像哲学、艺术、文学这样在专业上与审美有特殊关联的学生,而是在专业中可能压根想不起“美”这回事的人。

在专业学习的同时,在未来自己工作之外,学习的好坏和工作的成败之外,大家都要面对自己作为一个人的存在。这个人,不是指的身份、职业、年龄、关系织成的那个抽象的人,而是活生生的,承载着自己的行住坐卧、喜乐忧惧、病痛命运的那个完整的人。我们有时会忘记它,但最终要面对它。它承受我们的幸福。

在大学中,专业是特殊的,这特殊的一面,有许多老师在教我们当如何学,如何走。但作为一个普通、完整的人的这一面,是更普遍的问题。我们希望我们的美育课,我们的教材,面对这个问题,能成为一条小径,大家漫步其中,不是走入幻境,而是回到自己,在美中得到丰富、慰藉甚至安顿。

一个更完整、更丰富的人,也是一个更幸福的人。

这样一个人,不仅要有专业,有技术,还要有趣味。丰富的感性,十足的个性,事事处处,都有一个活泼泼的人在。也因此,他们创造的技术,也会是有趣味的技术,令人感到温暖的技术。

不仅要有趣味,还要有品位。趣味是个人的事,品位意味对一个群体的认同。这个人不是孤立的,是一个社会存在,当趣味提升为品位而不失去自我,我的存在就升华和扩大。

不仅要有品位,还要有观念。大学是一个人的理性思维养成期。感性和理性的充分涵容是现代美育最核心的意义。不仅有审美的趣味,高雅的品位,也形成自己的审美观,审美观中包含着成熟的理性。趣味告诉你喜欢什么,但审美观则超越了喜欢不喜欢,有了与他人共通的标准,即便是不喜欢,我也知道它是好的。趣味是“各美其美”,审美观的成熟使我们走向了“美美与共”,我们在美中辨别,也在美中相互包容与欣赏。

不仅要有观念,还要有理念。理念是最根本的文化观念。每一种文化中根本的观念就那么几个。要最充分地理解美、体验美,我们最终要进入文化的视野之中。美中有文化,美中有“道”。所谓“文化”,所谓“道”,才是我们这个整体的生命的最终安顿处。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这本教材的“美育小径”,以对完整“生命”的观照为中心,发轫乎“人生之美”的追问,落足于身边当下的“生活之美”,由个人生活进入与他人共同的生活,这就是“社会之美”,由个人生命扩展为宇宙间更广大的生命,这就是“自然与生态之美”。

由丰富的现象和生动的体验,进而去把握更深刻的观念,我们选择“意境”和“悲剧”这两个能代表中、西文化审美精神的范畴进行了剖析;由观念更进入文化,我们概要而完整地考察了中国与西方的审美精神,考察了审美之“道”。至此我们的“完整生命”,才有一个美的归宿和安顿。

这也是我们的完整思路。

最后我们以现代美育的奠基人习勒的一句话作为结尾,:

只有当人在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席勒:《美育书简》)

游戏,就是我们的审美状态。现代美育的初心,就是回归到“完整的人”。

《大学美育讲义》第二版后记

《大学美育讲义》自20107月出版以来,已经过了6年的时间,印刷也超过5次了。

本书的作者,都在高校中教授“大学美育”或“美学”,书中的内容,多是研究、教学的心得结晶,也不断在美育教学中得到检验和补充。

教材出版之后,接到许多老师和同学的反馈和交流,作者们也有些新的想法,我们据此进行了本次修订:

1.在形式上,在文字上进行了一些删节,调整了图片。每章后增加了思考题,供大家把握问题时参考。

2.在内容上,增加了讲“怪诞”的部分。“怪诞”体现了近代以后产生一种新的美学精神,是我们理解很多现代艺术、现代文学、现代戏剧的观念钥匙,希望这一章的内容能对大家进入更丰富的审美世界有帮助。

3.对所有的引文和材料再次进行核对,引文注重采用权威版本,模式规范统一。

4.对某些不够精练的章节,适当加以压缩和调整。

有些同学和老师还希望有些能引导大家欣赏艺术和文学的内容,这也是我们从年从事美育教学都会遇到问题。我们计划专门写一本新的教材,角度就是非文学、艺术专业的学生如何以一个普通人的眼光去欣赏、享受各类文学、艺术中的审美精神,让文学艺术丰富自己的生命和生活。所以在这本教材中,我们就不再设专门的艺术或文学篇章。

北方工业大学的“大学美育”课是国家级精品课,也是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这本教材是整个教学团队共同的成果,教材内容是大家不断交流切磋的产物。

在此基础上,本书的撰稿分工如下:

王德岩 总体负责,并撰写前言、后记、第五讲和第六讲。

王文革 负责文稿审校,撰写第七讲、第八讲和第九讲。

李海燕 负责撰写第一讲和第三讲。

张轶 负责撰写第二讲。

王鸿博 负责撰写第四讲。

董树宝 负责撰写第十讲和第十一讲。

特别感谢北京是师范大学哲学系刘成纪教授,应邀撰写了本书第十二讲和第十三讲,为我们展示中国美学精神。

本次修订,第九讲为新增内容,其余各讲由撰稿老师各自负责进行核对、删减、调整。

本次修订,依然要感谢为本书的编写提供过指导和帮助的史仲文教授、郭涛教授、秦志勇教授和张加才教授。

同时,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编辑王巧珍老师细致、耐心、专业的工作!

当然,修订版的完成,最要感谢的就是本书的读者,热切希望大家继续予以批评指正!

编者

20173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