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加强二次元文化的美育研究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8-09-25 15:39:38
2018年09月25日 06:39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冯学勤
所属学科:艺术学关键词:二次元文化;话语;中国美育;人工智能

    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国家经济战略结构的调整和移动互联网技术、数字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中国动漫游戏的产业化发展进程得以开启,二次元文化随即也在“90后”的青少年之中进入了影响力的加速扩张期。动漫游戏之中的经典作品和经典形象,不但存在于由大大小小的屏幕构成的二次元空间之中,同时与广告和产品设计、旅游及休闲产业相结合,并大量通过衍生消费品的形式,进入到当代国人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宅文化、萌文化、燃文化、腐文化、丧文化等形形色色的二次元文化类型,流行于中国广大青少年之中。

    无疑,二次元文化的影响将越来越强、越来越深。面对这种影响力,当代美育理论研究是迟到的。不但针对二次元文化的美育研究成果不多,更是缺乏理论系统性和阐释有效性。作为一种本土现代性话语,美育是20世纪初由王国维等从西方审美现代性思想资源中引进的;引进的目的,是要通过审美和艺术教育,以感性启蒙的方式,实现对国民性的改造。因此,美育话语于20世纪上半叶在本土学术界中普及开来。然而,在当今这个科技、文化等快速发展的时代里,我们所面对的却是一个由小到智能手机屏幕、大到IMAX宽幅巨幕所构筑起的“二次元空间”。在这个空间中,大众流行文化、新兴媒介文化和消费主义文化混流发展蒸腾起泛娱乐化热力。于是,体验的“娱乐化”“碎片化”“世俗化”和“浅表化”似乎正可成为道德批判话语的基本准星,而二次元文化似乎就是代表了这个时代一切肤浅体验的最佳标靶。然而这种极易做出的道德批判本身仅具有提示时代症状的价值,甚至自身也已构成一个症状,即提示着当代美育理论迟钝于新兴文化现象、无能于提炼其正面价值而只能诉诸道德话语的症状。

    因此,从当今的语境出发,加强二次元文化的当代美育研究,具有十分紧迫的意义。面对二次元文化,美育理论研究有三个关注重点。

关注二次元文化新颖而多元的感性经验

这首先是来自美育的基础性意涵亦即感性教育的知识规定。大多数二次元文化类型,往往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感性经验范畴而成形,比如“萌”“燃”“腐”等,这些感性范畴中具有的感觉经验、情感内容、心理内涵或哲学意义,与中西方传统美学中那些经典的感性经验范畴如优美、崇高、阴柔、阳刚等存在着十分复杂的关系,本身具有学术研究的价值。更需指出的是,在一个数字技术和人工智能越来越发达的时代,未来也许只剩下体觉、感觉、情感、想象等活生生的感性经验,是无法被基于数字技术的人工智能所复制的。尽管今天最为尖端的人工智能技术,已在尝试由机器人写诗或作曲,然而这种指令性或指向性的排列组合所产生的文艺创作,仅仅是对人类创作的模拟而非真正的创作——除非我们认为创作仅仅是一种不需要任何感性经验或生命体验的信息输出。出于这种重要性,对二次元文化所产生的感性经验的关注,就已具备超越单纯的美育知识规定的意义。事实上,二次元世界的扩张,正是数字复制技术不断壮大的一个表征;受二次元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各种新奇体验,正构成受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的第一代人活生生的历史文档。记录并研究这种文档,意味着今天的人类需要更加敏锐地把握自身的感性经验,以便在一个机器越来越像人、智力上越来越超越人的时代里,更加深刻地理解我们自身不可替代的物种特性。

关注二次元文化之于健全人格养成正负面影响

    这是来自美育的第二个意涵——作为人格教育的美育的规定。人格教育是来自中国美育传统的历史凝练,是美育与德育的视域重合部分,而健全人格的养成是中国美育的历史宗旨和文化理想。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现代奠基者王国维,把孔子“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思想解读为“始于美育,终于美育”,表明美育是人格教育的起点和完成形态。“成于乐”,意味着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格理想。当然,这种克服了个体与社会矛盾的古典人格理想,具有文化乌托邦色彩,却为美育研究者提供了一个价值坐标和本土立场,我们可以借此立体估量二次元文化的利弊。需要指出的是,本土ACG产业虽经过多年发展达到了一个相当大的生产规模和市场体量,然而那些形构本土二次元文化圈的核心形象或内容,绝大多数仍然是来自日、美的文化产品。因此,中国的二次元文化仍具有较强的外来文化色彩,因文化异质性和社会差异性而对本土青少年健全人格的养成具有潜在弊端,不少二次元文化类型往往呈现出“负能量”的表象或触碰文化禁忌的面目。我们要提炼和凸显二次元文化在促进本土青少年个体成长、身份构建、社会交往、文化理解等方面的积极内涵,同时摒弃其负面的东西,不但能从美育话语的角度引导二次元文化的本土化进程,更将为本土美育注重个体修身的历史传统注入新时代内涵。

关注二次元文化创造性价值

    创造教育是美育最具形而上品格的意涵,就当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趋势而言也最具引领意义。中国古代传统的使用中也并不具备多少玄妙意味,然而这个词却在中国思想文化现代性的百年历程中汇聚了越来越强烈的超越精神,并直接指向本土经济社会发展的未来驱动力。从艺术形上学的角度看,创造指一个从无到有的生成进程,人类在创造出新事物的同时也生成着新的自身。作为朝向未知的世界与自身可能性的双重探索,人类的创造活动总是离不开幻象,因为幻象同时也意味着蓝图、理想和梦境——人类的创造和生成总是趋向自身梦境的实现。作为“三次元”亦即“现实”的对立面,没有任何范畴能比“二次元”更能清晰地代表幻象了。也正是出于这种语义上的对立,二次元文化在人们心目中极易留下诸如平面、单向度、肤浅、与社会现实脱节等刻板印象,进而其价值难以得到最充分的肯定。因此,将二次元文艺提升到艺术形而上学的高度去体认其创造性价值,首先针对的正是这种刻板印象——人类并不仅仅创造幻象,而是在创造幻象的进程中改变自身。当然,二次元文化的创造性,不仅可以得到艺术形上学的阐明,更是大量存在于普通受众的日常经验之中,通过虚拟社区、同人创作和COSPLAY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广大受众早已习惯于运用各种虚拟元素进行自我身份建构,从而十分微观而又极为深刻地影响到整个现实世界。

    总之,围绕着这三个关注重点所展开的美育话语研究,正是要将二次元文化最为积极的意涵提炼出来,最终穿透二次元文化爱好者常说的“次元壁”。事实上,二次元文化从来不发生于二次元空间中,因为“文化”一词本身就意味着人类物质精神生活的现实性。从这个角度讲,二次元文化实际上是虚拟世界向现实世界的外溢所形成的中间地带,他们用这样一个概念去说明这种文化的独特性,同时表明自身身份构建的独特性,因此才存在一个区别于现实世界的“次元壁”。美育话语体系的构建,不是要去取消这种次元壁进而取消这种文化的独特性,而是要促使它成为像生物细胞壁那样的、具有去浊纳新能力的有机体。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构建研究”(16ZDA110)子项目“当代中国美育话语体系的核心理论内涵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杭州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院)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