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王福阳:理想的家庭“审美教养”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09-25 22:48:21

理想的家庭“审美教养”

首届福建省直幼儿艺术节,家庭美育专题讲座稿摘要

王福阳

2017.9.23

王福阳:理想的家庭“审美教养”

王福阳

中国美育网讯王福阳在首届福建省直幼儿艺术节,家庭美育专题讲座稿摘要

 审美教养包括感知教养、美德教养、情趣教养。对家长父母来说是教子理性的预设,对孩子来说是来自感性的体验养成。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组成的社会“细胞”,每个人都处在家庭之中。家和之美、夫妻之爱、亲子之情是人类最基本的感情,也是人类最原始且持久的美感。家庭审美教养特征是:理性的自觉。比学校美育,社会美育更为自然、亲切、影响也更为深远。但本能的占有功利欲,也可能对孩子发展的阻滞、束膊同样影响深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是父母的第二张脸。

当教育与修养结为亲家,

教养便走在教育之前。

当审美与教养合为一家,

家庭美育沁润给孩子的是最美灵魂。

 

            家庭“审美教养”的10个需要

 

1.审美教养需要美德

家庭美育与德育紧密相关。美德是家庭教养重要内容,它与社会、学校教育要求即相向一致性又有区别。孩子是父母身上的“一块肉”“是我生命的延续”“传宗接代的命根”人的动物本能属性,决定了家庭“防盗门”里外隔离下的教养内容、方式的不一致性。如果家长发现自己孩子的言行,家里一套、学校一套“两张皮、双面人”现象,我们是否应该警醒是“门里”还是“门外”出了问题。这种人格扭曲的变态往往会呈现“理所当然”的真实,容易被家庭包容忽视。如果你还抱定这是你的一块肉、你的私有财产,没有认清孩子的“公民”身份“社会人”未来角色,“悔恨”一词,你会理解愈来愈深刻。

当社会经济高速发展期的到来,道德文化建设往往面临适应性挑战,此时美育则显得更为重要。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儒家的“美善相乐”, 道家的“ 美德合一”,现实的善、人生的真实和信仰境界, 都在美那里融合为一了。科学的本质是真、道德的本质是善、艺术的本质是美,以真的科学精神对假恶丑进行批判,以美的精神和事物引导人心求真、向善,真善美紧密关联的正能量,会推动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完善。木心说:“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解救不了。”说的是现代社会的工具理性使人们的人格发生分裂,而审美活动恰是这一心理病症的良药。

一个家庭不管贫穷还是富有,所谓“三岁看大”“穷养富养不如教养”,都饱含美德的期盼,这是孩子们生活的底线,在这条底线之上,我们才有余地谈审美的生活。每个家庭都有企盼完美的愿望,家庭美育将用精神生活理想化, 用审美态度去体验生活不易、去享受工作和学习,并乐在其中。

我们党的教育方针强调要“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十八大三中全会也要求“以德树人”“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这就是我们小家和家族期盼与国家民族同命运、共筑中国梦的审美理想一致性。

2.审美教养需要“担当”

家庭审美教养,更多的是融浸在“爱”的美感养育中,平时看上去不起眼的小事上,比如,家长对待美的事物消极态度,负面思想,粗暴的语言,对朋友、对家人,特别是夫妻的态度和语言及行为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身心成长,甚至铸就孩子终生的人生品格。

父亲,你是多么重要!你是塑造孩子审美理想,是男孩模仿同化的榜样,关系到人格的形成。作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人”,在孩子需要你的一句肯定话时,由爸爸说出来,对孩子的影响力会胜过妈妈。

妈妈,你对孩子的影响是孩子能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要知道母爱在儿童的性格形成和审美能力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你是孩子精神健康,气质品行的温床,不仅仅是“食堂”。

父母需要本身三观正、审美与人文素养底蕴深厚的担当,才有底气教育孩子什么当做,什么不当做。我认为一是温柔坚持的担当,在孩子审美观尚未形成前,父母对于无功利的艺术审美坚持,应表现在对孩子必不可少的精神引导和物质的保障;二是坚毅崇高的担当,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是艺术天才,也没有哪个孩子生下来就没有一切病痛或缺陷,能有的是父母坚毅的崇高美。

生命生生不息,在自家的土壤里不开鲜花就长野草,不要指望别人,担当吧!

简答四个为什么?(有点隐私的)

为什么你总想赢在起跑线,却不慎输在终点站?

因为,父母忽视了孩子感知教养、美德教养、情趣教养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夫妻在装修时候特别容易吵架?

因为,那是你们儿时和学校的审美教养、审美常识缺失程度的冲突。

为什么全家外出去旅游时总有不愉快事件发生?

因为,那是你们缺乏文化理解和艺术体验能力。

为什么家庭在物质水平提升了以后,没有觉得幸福如期而至?

因为,幸福的感知能力也就是感性素质有待提升啊。

3.审美教养需要情趣

情趣有高雅,低俗之分,审美情趣又称审美趣味。这以个人爱好的方式表现出来的审美理想倾向性,决定着人的审美观形成。所以,家庭美育要把培养孩子们的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作为教养的重要任务之一。

审美能力是不是与生俱来,审美品位花钱也买不来。是在良好家风、校园文化艺术浸润的美育情境里以及社会环境,对美的相对稳定和持久价值追求实践中滋养而成。家庭成员特长、风趣幽默的语言和玩法,待人和看事的方法视角不同,会有不同审美情趣的表现,而且情趣会随着人自身和环境发生变化而发展或改变。

孩子从襁褓里开始,就从妈妈唱的摇篮曲,买的彩色玩具中受到美的感染。平时的穿衣打扮常由父母选择,看什么图画书常由家长先做出筛选。到什么地方游玩也受到家长的审美情趣以及家庭生活情况的制约。不管家长自觉与否,家长的生活方式、审美素养对孩子的审美情趣形成和发展,必然带来某种的影响。家庭幽默的情趣氛围是家庭和谐重要法宝。家长要借助想象,机智地运用引人发笑的技巧,使孩子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悟到你要宣示的旨趣乃至哲理。这种艺术手法往往以“笑”为其主要审美特征,你的“内庄外谐”的态度,一定会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与青睐。在幽默可乐的笑声中,发现老爸不只是板着脸的可爱。

在幽默会意的微笑中,化解了家中不和谐的危机。

在幽默善意的笑声中,揭示生活中的讹谬和不通情理之处。

在幽默开心的大笑中,认识了中外幽默大师卓别林、马三立、阿凡提、跳蚤之歌(音乐歌曲)……。

在幽默的情趣中,必将提高孩子的审美感受、情感、想像与理解等心理能力,并使之相互协调,最终使孩子们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以及对美的欣赏力和创造                                                        力。                                                                                

4.审美教养需要回归

远离城市的喧嚣,回归宁静的自然,获得心灵的净化,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所说:“我深信美丽的风景,在青年气质的发展上所具有的那种巨大的影响,教师的影响是很难和它竞争的。”中国古人的自然理想早已透露出审美的情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古人所追求的天人合一的境界仍然在今天的家庭生活美育中有效。

家庭美育,切忌把目光限于家庭生活之中,而是要经常带孩子走出去,到大自然中寻找美、发现美,进而启迪孩子保护美、创造美。让我们大手牵小手开始一段精彩的审美之旅吧!

去发现自然界和人文景观的美,走过的路、遇见的风景都会藏进他未来的气质和修养里;灿烂的朝霞,醉人的落日,闪烁的星斗,嫩芽或落叶都会引起孩子们美的遐想;地上的虫子,空中的飞鸟,水中的游鱼,花间的蜜蜂……都是美丽的小精灵,对孩子们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更是极好的美育资源。

随着孩子的逐渐长大,以下“怎么看”涉及审美思维和生活哲学问题,父母可试着与孩子们一起进行“无标准答案式”探讨:

1.花儿这么漂亮,你不欣赏它,它会有忧伤吗?

2.野外的花草和我们小区里修剪过的花草,他们是一样的美吗?

5.审美教养需要艺术

中国不需要千千万万个专业钢琴家、画家,但需要一代又一代具有审美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的创造和建设人才。毫无疑问,绝大部分学艺术的孩子将来不做艺术家,但他们会非常快乐,因为他们能够把知道的、喜爱的艺术作品甚至作品背后的故事在工作之余与心爱的人一同分享。一个知晓艺术、知晓美的家庭中出来的孩子必定有着更好的情操、理想和志趣,家庭生活也必然有质的提升。

我们知道,在欧洲等高层的外交领域,大家讨论最多的往往是通过艺术家族中的美术、音乐,戏剧、艺术影视等话题得到展开。在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孩子们从小就有去观赏艺术活动的习惯。我在德国时的房东职业是工程师和护士,每到周末和假日,他们总是去看展览、听音乐会、欣赏演出。他们到任何一个新的地方去度假、休息,工作之余总是首选参观博物馆,美术博物馆。我们看到,大多数科学家都具有极高的艺术造诣,爱因斯坦、达·芬奇、钱学森等等等。

当前,我认为最难的问题是解决“功利观”,一开始就带着功利目的入门学习,甚至是被家长“逼”着艺术学习的孩子,恐怕是学一门恨一门,这是我们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有人说“人人都是艺术家!”这是指普通大众都有审美的创造才能,高雅艺术无疑是家庭生活审美方式,而适应当代大众化的审美教育方式,则与孩子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贴近生活的艺术美育普及面更广,也将得到大多数孩子的欢迎。

文学艺术家、翻译家傅雷先生的儿子选择学钢琴了,作为父亲在送给儿子傅聪书上的赠言是“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最后才是钢琴家。”这就是鲁迅在《文化偏至论》中反复论证得出的一个结论,在他看来,“其首在立人,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此亦艺术本质之道。

6.审美教养需要品位

品位决定生活品质,如果父母们抓住幼儿25岁之间这个审美敏感期,多让孩子接触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景象。比如带孩子感受自然之美,建筑、诗词、音乐、绘画、戏剧、服饰甚至饮食之美,孩子就特别容易受到影响,养成良好的审美品位。相反,如果我们没有给孩子建立一个正确的审美观,那么他以后想要补上这一课,代价就相当高昂了。

品味的阶次与审美趣味分不开,是孩子们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知觉力、感受力、想像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例如,家里要买或更新一套茶具,选择方的还是圆形,细长还是扁矮这是造型美问题,玻璃还是陶或瓷这是材质美问题,还有颜色、风格与整体环境、使用者身份协调等涉及无功利的审美问题。功利的实用性就剩能装水多少、方便和价格的功能选择。考验的是家长的实践经验、思维能力、艺术素养基础上形成的主观爱好表现出来对客观的美的认识和评价。这里既有个性特征,又具社会、时代性和民族性。所以,孩子的审美情趣,在一开始很大程度上是受自己父母和周边环境所影响,在潜移默化中,孩子的审美情趣会逐渐向自己幼儿园老师的审美情趣看齐。但这仅仅是盲从、跟从,也可能就会形成一个拥有自我个性的审美情趣,其实,这个审美情趣多数是不符合孩子自身标准的。这个时候,老师的重要性就体现出来了。

学校老师要做的不是将一个标准的审美呈现在孩子面前,而是通过完整螺旋形、连续性的艺术教育体系;通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与学科核心素养内容来实施学校审美教育。家长们要做的应该是配合,积极主动的配合。

我要说,品味与金钱地位不会成正比的,而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生活中品味到情趣、感受到风情、领略出幽默的性情和仪态。

7.审美教养需要气质

五官端正是爹妈给的,技能和知识是可以学的,人的气质装不出来。

决定人的美的根本条件还是人的内在美,即人的精神世界的美。性格气质是表现人的态度和行为方面的重要心理特征。通常所说的“脾气”“性情”就是指人的性格和气质。比如,坚韧刚毅的性格为美,优柔寡断的性格为不美,就是针对人的性格特征所给的一般价值判断。

有资料说,杨澜讲过她25岁时在英国一次面试失败后,披头散发穿着睡衣裹着外套就去了咖啡厅,她被安排坐在一位像伊丽莎白女王一样尊贵和精致的英国老太太面前,老太太没有看她一眼,写了一张便签给她:洗手间在你左后方拐弯。当杨澜再回到座位的时候,那个老太太已经离开了。那张留在铺了细柔的格子的餐桌上的便笺,多了另一句漂亮的手写英文:“作为女人,你必须精致。这是女人的尊严。”她想起自己面试被拒的理由是穿着随意,此刻却发现原来自己的邋遢,是对别人的不尊重。

我们应该告诉孩子们:生活中所有的美都是重要的,你周围的建筑风景,你的谈吐气质,你的衣着服饰,你本人,都是重要的。你都要去了解、去追求、去思考。

我们应该告诉家长们:不管是富养还是穷养,孩子要的是有真正让他感到安全、温暖、亲切愉悦美的教养。你今天给孩子的审美教养会融入进他明天的气质。

我们应该让隔代长辈们明白:让孩子参加艺术活动看那么多绘本、展览,表演、踏青观景不是让他一定都记住了,更不是浪费钱。请你们相信,那事、那景、那些感觉,都融进了他的气质里。对于孩子来说,那些童年的美好不会腐坏,只会帮他照亮未来。

8.审美教养需要沟通

不要指望老师像你一样关注你的孩子。不是由于责任心的缘故,而是由于教师角色不同,关注的方式也不同。如果老师像父母那样对待你的孩子,我认为未必是一件好事。

当孩子或你认为出现问题时,你应运用智慧做好“沟通”的工作。而且是悄悄地与老师进行沟通。老师一定比家长更有理智。不冷静和不理智,流露出对学校老师的不满,甚至当着孩子的面发一通牢骚,后果是不堪想象的。

不要指望孩子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会与你想法一样。当你期望工作、家庭、孩子都不误,现实告诉你隔代抚养的优势显而易见,他们更有时间照料经验和耐心,还可以让你父母在含饴弄孙中享受乐趣。但他们体力不支可能过于限制孩子的活动,容易溺爱,观念和方式上会与小两口发生冲突等等需要你沟通的艺术。审美教养方面长辈们最多的唠叨是一句“浪费啊”“太花俏啊”。没辙,谁让他们是你的父母呢,唯有沟通再沟通。

不要指望邻居都欣赏你。当孩子练琴声自己都受不了,想想还有谁在煎熬。

不要指望孩子都了解你。最近看到一对年轻父母在微信上对话,特别认同:“我们不需要做完美的父母,但要做有觉察力的父母。如何觉察,不在书本和别人的头脑里,而是在真实生活中的点滴去体验和感受。”“是的,方式方法很重要,我有很多地方做的很不恰当,必须要反思及调整,也请大家在我言辞不恰当的时候,悄悄提醒我啊哈”

沟通不仅是倾听,最重要的而是倾听以后能“理解”,更难是表达的语言艺术。看来,审美教更像是家庭中各位大人们的必修课。

9.审美教养需要耐心  

和孩子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需要耐心,让孩子参加一两个艺术培训班,学习一两项艺术技能,不是一蹴而就的。如果能够每天高品质专注地陪伴孩子至少15分钟!全心全意、心无旁骛,没想着工作,没想着压力。那将是孩子的幸事。

应该是不加评判、没有指责、没有轻视、没有打击、没有打断,只是很单纯、很欣赏、很专注、很幸福地、静静聆地听孩子喃喃自说,自娱自乐。

应该是听孩子说一个趣事,一起游戏或打球,一起听一段音乐,一起坐在沙滩上听海浪的声音,是和孩子一起爬山、一起坐在地上研究自然,观察小动物、小花儿、小草树木。

如今我们的家庭经境况普遍有所提高,但决不是浮华、喧哗、纠结索然、没没完没了唠叨,没有家味的低俗家境。以文化人、以美育人、以景感人都在无声的浸润中。我欣赏这样一句话:美育是一个缓慢而优雅的过程。

我认为家长老师的赞美肯定,批评纠错是护佑孩子成长身边两员“亨哈大将”“宝宝,你真棒!棒!棒!Ban!”除了这句话,你就没有别的赞美方式了?自信心是通过经历成就而建立的,而不是通过空虚的赞美而来。纠错与自我纠错的能力养成,那才叫个“棒!”。正所谓“知之不难,行之不易”,唯有,精准与耐心伺候着。

10.审美教养,需要环境

凯洛夫说:“在儿童美育中,起着重大作用的是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无知无觉”。这里所谓的“无知无觉”,其实就是潜移默化作用。家长对美的理解和追求直接或间接地反映在家中家具的选购、布置,窗帘、字画的挂贴,音乐欣赏、花草的种植,特别是家庭成员互相关心、爱护,创造一个愉快、融洽的家庭氛围,从言语到思想行为各个方面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美育环境,将大大有利于家庭成员情感素质的提高,特别有利于孩子的整体素质的提高。

如果说社会是大环境、学校是中环境,家庭就是微环境,有条件的家长可为孩子创设一个有别于学校,又专属于自己的微环境或者家庭小艺术角,孩子一定会乐在其中。比如经常给孩子变换床单图案,告诉孩子能和床单、窗帘上小动物图案成为朋友是一件很美好的事,告诉孩子冬天里用暖色调的床上用品会让人感到温暖,而在盛夏的季节里,冷色调的物品会使人觉得清凉。简单的生活细节中孩子学到了色彩的知识。

社会生活和丰富多彩传统文化艺术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家长应该让孩子们广泛地接触社会,了解风俗人情哪些好玩的趣事,如过年时逛集市、放烟火、踩高跷、家乡戏等特有的风俗等等。通过开心的玩,在乐中观察发现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美,并从中学会欣赏美,进而用自己的画笔和表演去创造美。

 家庭美育的特殊意义并不仅限于环境美等外在的美的教育,是对还处于感觉和想象能力先于抽象理性思维能力发展的儿童来说,无疑是最恰当的教育方式。

 家庭美育理念:家美万事和、家和万事兴!


 报告人:王福阳 教授 福建省学校美育与艺术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特别提示:为避免引起不必要的版权和知识产权麻烦,如需引用本文请注明本文作者及文章来源。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