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成人视觉文化让孩子心智早熟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5-06-16 12:42:33

儿童面对当代文化,没有一道阻隔不良的成人化视觉的防线。

成人视觉文化让孩子心智早熟

为什么我们的孩子越来越心智早熟?光怪陆离的成人世界不加区别地投射在孩子身上,家长却越来越觉得无能为力。到底什么是孩子在童年时代该看的,该学的?在《幼儿教育》杂志上的这篇研究,将影响孩子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矛头指向更广泛的城市视觉环境。不仅仅是成人化的动画片会教坏孩子,各种为家长不察的视觉信息可能都有负面影响。

文/陈迁 郝丹丹

儿童时期是一个人审美观念形成的奠基期与关键期。许多事实都表明,当代的视觉文化正在影响着儿童思考与感觉世界的方式,并在很大程度上塑造着儿童的审美观念。

而当代视觉文化中存在的成人化和庸俗化倾向,正在导致儿童的审美取向产生偏颇与审美趣味品位降低。

在当代,有不少扭曲的、变异的视觉图像充斥于儿童的视野中,如低俗的成人情爱画面、庸俗的娱乐场面等。可以说,由于成人化的视觉文化无孔不入,儿童已被过早置于经过成人干预的、复杂的社会文化生活之中,各种成人化的视觉文化正频频向儿童传递着来自成人世界的思想与意志。

儿童没有一道阻隔不良的成人化视觉文化的防线。通过不良视觉文化,来自成人世界的思想和意志对儿童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弥散性影响,使儿童的整体发展脱离了其应有的平衡状态,造成了儿童心智的过早成熟。

换言之,从某种程度上说,儿童心智的过早成熟,就是渗透于儿童生活方方面面的成人化视觉文化不恰当干预的结果,是它们导致了儿童童心和童真的丧失。

由于儿童具有极强的模仿性,因此沉浸在成人化、庸俗化视觉文化环境之中的儿童很容易受到影响,致使儿童的审美取向偏离正确的轨道。因此,如何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如何提高儿童的审美趣味,是儿童审美教育在当代视觉文化冲击下必须应对的一个挑战。

数字化教育资源对孩子真的好么?

大自然充满着美,它是永不枯竭的儿童审美教育源泉。人们对美的向往与热爱往往是从欣赏自然之美开始的。因此,引导儿童发现、欣赏自然之美也就成为儿童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然而,在当代,视觉图像正在全面取代自然这个真实而动人的审美教育源泉。身处数字化视觉图像包围中的儿童只要点一下鼠标,就可以游览世界各地的美景,只要按一下遥控器就可以看到自己喜欢的动漫节目,只要敲击几下键盘就可以成为网络游戏中的英雄……

总之,在当代视觉文化的冲击下,许多儿童过早地沉湎于数字化的视觉图像世界,享受着电视和网络等数字化视觉图像带给他们的感官刺激与快感。然而,自然环境中的各种审美教育资源,无论是花草鸟兽、森林原野,还是高山流水、长河落日,都在逐渐淡出儿童的生活和视野。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儿童重新回归自然的审美环境之中,如何减少儿童被各种不良视觉文化所异化的危险,如何通过自然之美提升儿童的审美能力,这是当代儿童审美教育必须面对的一个挑战。

视觉文化信息给儿童带来的审美困惑

当代视觉文化的大发展在扩大儿童审美视野的同时,也给儿童带来诸多审美困惑,混淆了儿童判断善恶美丑的审美价值观念。

例如,暴力情节的形象化以及儿童接受与理解的偏差,使得充斥在动漫和网络游戏中的暴力人物形象成了儿童心目中的偶像,儿童盲目模仿这些人物的暴力态度与行为。这些暴力形象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儿童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审美困惑,导致他们在生活中无法正确判断事物的美丑与善恶。

不良的视觉文化之所以会对儿童产生如此大的影响,其原因就在于模仿是儿童的一般文化发展的基本途径之一,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早已明确指出:“儿童在发展过程中开始把那些起初别人对他所采用的行为方式用来对待他自己。儿童自己掌握着各种社会的行为方式并把它们搬到自己身上来。”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低幼儿童还很难对现实和幻想加以区分,他们更愿意去模仿和接受自己所看到的视觉形象,因此,与较大年龄儿童相比,低幼儿童更容易受到不良视觉文化信息的影响,混淆善恶美丑的审美判断标准。

此外,儿童早期获得的这些经验还会产生一种特殊的“行为印刻效应”,即低幼儿童通过不经意的观察与尝试,可以把大量不良视觉信息印刻在自己的头脑中,并能长期保持这些最初得到的不良经验。

如果儿童反复处于暴力行为的“印刻”过程中,完全有可能导致儿童对别人产生不信任感、敌对感和戒备心,不但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显现出暴力倾向,而且对暴力给别人带来的痛苦也会无动于衷。

总之,良莠不齐的视觉文化极易混淆儿童对美丑善恶的审美判断标准,导致儿童的审美观念错位和人格扭曲。在视觉文化的冲击面前,如何解决儿童的审美困惑,如何发挥审美教育的怡情养性作用,这是儿童审美教育面临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为孩子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

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的,他们对各种视觉图像有着浓厚的兴趣,视觉图像中那些明亮的色彩、快节奏的运动、奇特的外观等都会引起儿童的关注。

视觉图像通过对儿童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全方位渗透,对儿童产生了极为显著的影响。因此,能否为儿童提供一个良好的视觉文化环境,将直接关系到儿童的审美取向是否正确。

我们完全有理由说,如何净化儿童的视觉文化环境,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这是当代儿童审美教育首先应该考虑的问题。

为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审美取向,家庭、幼儿园和社会在审美教育中必须对儿童接触的视觉文化加以选择,严把准入关,要为儿童提供真正符合其认知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且符合儿童审美需要和审美情趣的视觉文化,坚决杜绝儿童接触那些审美趣味低下或具有暴力倾向的视觉图像,同时,也应尽量避免将成人的审美取向强加于儿童。

总而言之,为儿童提供的视觉文化环境应该既富有童趣,又富有审美启迪意义。应该让儿童尽可能浸润在儿童化的、美的氛围之中,并引导儿童逐渐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从有益的视觉文化环境中不断获得良好的审美经验。

到户外去,永远很重要!

从审美教育的角度来说,培养儿童的美感主要是指培养儿童健全的审美心理结构,使儿童具有敏锐的审美知觉和对美的鉴赏力,从而达到陶冶性情、塑造心灵的目的。

面对当今视觉文化的冲击,我们更要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审美教育资源。例如,在草长莺飞的春天,可引领儿童到郊外去沐浴和煦的春风,让他们感受春的气息和大自然蓬勃的生机与活力;在天高云淡的秋日,可引领儿童观赏高远明净的天空,品味秋的充实和大自然无私的奉献。

身处这样的美景,儿童很容易全身心投入,其美感在情景交融中会油然而生。此外,在利用自然资源培养儿童美感的过程中,还应因时因地引导儿童进行审美活动,以进一步激发儿童的审美感受,促使儿童从更深的层次上体味到自然景致中所蕴含的美的意味。

总之,在利用自然之美培养儿童的美感时,我们应该注意引导儿童展开充分的联想与想象,体验自然之美,从而陶冶儿童的性情。

可以想象,儿童与草地、鲜花、落叶、飞雪亲密接触时所产生的欣喜,肯定与那些数字化的视觉图像带给他们的快感截然不同。卢梭、蒙台梭利、福禄贝尔等教育家都阐释了自然审美教育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益处。这些教育家的教育思想值得我们借鉴。

家长要及时干预孩子的审美困惑

由于儿童的心理发展尚不成熟,他们往往不能正确判断事物的美丑善恶,且很容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误导,产生各种审美困惑,因此,面对鱼龙混杂的视觉文化,应及时对儿童进行引导。

教育者和家长应及时解答儿童的审美困惑,帮助儿童区分事物的美丑善恶,引导儿童尽量接触良好的视觉文化,同时尽可能让他们远离有害的视觉文化,不断提高儿童的审美辨别能力,促进儿童审美能力的提高。

在当今的视觉文化背景下,我们尤其应注意发挥审美教育对陶冶儿童性情、塑造儿童美好心灵的作用。性情是人与生俱有的感性欲望和情绪情感,是人类一切动作行为的原动力,但其本身具有较强的动物性,因而其本质不都是善和美的,也有恶和丑的方面。

审美教育作为一种怡情养性的教育,就是要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把儿童性情中美和善的方面加以发扬光大,把丑和恶的方面加以摒弃,从而使儿童的感性与理性相协调,使儿童的内在心理需求与社会伦理规范相统一,使儿童能够向着“美善相乐”的境界不断前进。

早在两千多年前,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荀子就充分揭示了美与善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美善相乐”的思想。在《荀子·乐论》中,他提出:“乐行而志清,礼修而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善相乐。”

在当今的视觉文化背景下,我们尤其应该发挥审美教育以美感人、以情育人、怡情养性的作用,在审美教育中陶冶和塑造儿童的美好心灵,不断促进儿童身心的和谐发展。返回腾讯网首页>>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