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增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乐教新意识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4-05-02 08:59:36
 

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需增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乐教新意识

邹 坚

 [内容提要]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如何创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通过音乐教育增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为地区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以及地方经济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值得大家关注和探讨的问题。近年来,广西在创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音乐教育中,已经形成了以高师音乐学作为基础教育基地,中小学积极推动音乐教育普及和深化,给予爱好音乐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实践平台,并从中培养出有素养后备人才的良性循环。我院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乐教中,设置了一些与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相关的内容和加强了学生的艺术实践,收到了行之有效的成果,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形成了具有民族特色和充满生机的办学机制。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乐教与保护开发;可持续发展。

一、民族地区音乐教育在地缘文化优势中应发挥自身的作用

就广西特殊的地缘文化来说,丰富多彩的不同民族音乐文化随处可见。不同的民族音乐文化在交叉中相互融汇,体现了一种少数民族地区特殊的地缘文化生态环境。

广西有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和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民族地域文化绚丽多姿。广西拥有壮、瑶、苗、侗、仫老、毛难、回、京、水、彝、仡佬等11个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音乐资源。这些年,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就展示出了广西少数民族音乐的魅力。象壮族的分支那坡县的黑衣壮的山歌神秘甜美的歌声,曾在2001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开幕式晚会的序幕上一展风采,并引起社会各界的赞叹与好奇。还有流行于右江中游的平果、田东、田阳县和红水河流域的马山县、大化瑶族自治县以及属邕江流域的武鸣县境内的“嘹歌”,以及龙州地区壮族已有上千年历史的“天琴”弹唱。1981年在马山被发现的壮族三声部民歌“三顿欢”震惊中外,以及侗族三声部民歌“嘎三锁”,从养在深闺人未识,到被誉为传递给世界的亮丽名片。广西的民族民间音乐舞蹈如扁担舞、铜鼓舞、绣球舞、芦笙舞等各具特色;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活动如壮族三月三歌节、瑶族盘王节、苗族芦笙节、侗族花炮节、彝族跳弓节、京族唱哈节等各展风采;广西具有悠久独特的少数民族戏剧和地方戏种,如壮剧、桂剧、彩调剧、邕剧、苗剧、毛南剧等,色彩迥异精彩纷呈。多年来,广西对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挖掘、收集、整理、研究成绩突出。近年来,本土原生态音乐不断被挖掘,有许多少数民族音乐在国内和国际上有着深远重大的影响力。

我们要认同这些丰富多姿的不同民族文化资源在维系民族的团结、生存与发展所起到的特殊作用。同时,也要将这种特殊的作用延续和扩展。没有积极地保护就无法延续,没有科学的开发更谈不上扩展。我们必须意识到保护和传承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步骤。

少数民族音乐是靠世代口头传唱在繁衍和传承的。现今的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文化生活日益经受着非本土和外来文化的影响和冲击,少数民族青少年的文化观念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曾记得八十年代初我们到三江侗族地区采风时,听到侗寨里悄然飘来一阵邓丽君的歌声颇为诧异,当走进侗家看到一群侗族的青年男女,个个脸上充满着好奇的围坐在一台收录机旁欣赏着这些“时代曲”。随着都市文化的影响,他们有的已经不喜欢学唱民歌和弹奏自己本民族的乐器了,寨子里老一辈“歌师”感叹地对我们说:“你们再不来,我们就带着这些民歌进坟墓了”。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少数民族音乐资源逐渐匮缺的严峻态势。一些内地从事民族音乐研究的同仁感慨的说:“我们也对此深感担忧。有时,要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采风搞调研,往往需要打报告解决经费,甚至等上一个很长的时间才能成行,你们民族地区的同仁应该比我们更便利,因为你们周边都是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应该是“近水楼台先得月嘛”。显然,这是鞭策和鼓励的话语。

我始终以为,要发挥我们的地缘文化优势,将课堂音乐教育与普及地方少数民族音乐联系起来,在教学中适当地融入一些具有本土特色的少数民族音乐是必要的,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其目的在于让广大青少年更多地接触和了解我们的少数民族音乐。

二、增强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是时代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做好文化典籍整理工作。一个民族和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丢失自己的文化传承,就等于没有灵魂,就会失去凝聚力。中华文化是世界上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断流的文化,我们要将祖先留给我们的伟大丰厚和灿烂辉煌的民族文化传给我们的子子孙孙。

许嘉璐副委员长在民族文化座谈会上强调“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走过的路所留下的脚印,丢掉了就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也就不知道向哪里去。因此,抢救和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兴衰的重要课题”。

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经过人来进行的,人的意识导致了行为。只有提高了大众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开发的意识,并树立起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科学发展观,才能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如果仅仅视挖掘为“保护”,认为将那些濒临失传、乃至即将消失的文化放进“研究部门”“博物馆”就是在“抢救文化”,那是一种不够全面的保护与开发意识。

然而,纵观各民族文化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足以看到其经世代传承的范围是有限的。从侠义来说,各少数民族的音乐文化是自身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的体现,其自身应是传承本民族文化的主体。而从宏观的角度来审视,需要全社会全民族的关注和肩负起足够的责任感,才能使其在更广的范围流动,在更为大众化的传承中得以发展。

广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发展状况仍处在相当自然和传统的意识中。如今,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着他们的生活方式逐步向城市化趋近,而其原有的生产、生活习俗也在悄然蜕变。同时,有些民歌的体裁和民间音乐,随着老一辈人的逝去而淡出他们的生活甚至失传。例如广西平果地区的壮族嘹歌,是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古老的民歌,而今仅是一些中老年人在传唱。原因是这一地方的铝矿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娱乐生活的影响,多数青少年人都不喜欢学唱了。近年来,经一些有识人士和各方的努力,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平果嘹歌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随之壮族嘹歌上了央视并走出国门。目前,该县正进一步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现在,当地的青少年对传承民歌的有了新的认识,意识到了他们与老祖宗传下来的嘹歌有着割舍不去的脉络和情缘,于是又开始喜欢传唱自己的民歌了。

足以看到,要使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得以保护与开发,首先要在它们孕育的地方给予健康的扶植,并得到更广阔的土壤来滋养,以至不脱离“母体”文化而消失;二是要制定有效措施,更广泛地开展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活动,并扩大其幅射的范围。再就是学校领导和教师要增强对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意识,从思想上真正意识到教育乃是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一个重要途径,在音乐教育中融入有代表性的本土民族音乐,防止在实施中不予重视或有意使其“边缘化”。  

我们应当正视文化生态的改变,现今许多音乐都与社会生活分离。我们的青少年在充斥着现代城市的商品音乐中生活,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历史价值与文化内涵缺乏认识。只有让我们的青少年更深入和全面的了解千百年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文化作为民族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它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与时代共同发展,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教学与实践结合是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有效途径

现今的青少年对传统文化和优秀的民族文化知之甚少,有的甚至认为传统文化是没落的,好象西方文化才是先进的。我们说创新是重要的,但是传承优秀的民族文化更为重要。要让广大的青少年在艺术教育和艺术实践中,懂得什么是优秀的民族文化,我们去保护它、热爱它,珍惜它、传承和开发它是为了自身更好的生存。

对此,我们学院一直将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传承作为一项长效性的工作来抓,形成了教学与实践双轨并行的良好机制。我们学院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增加了与本土音乐相关的内容,引导和启发学生对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和热爱,创造机会让他们了解本土少数民族音乐和开展课外教育与实践,收到了显著的成效。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走出课堂去体验与实践

我们多年来都组织音乐教育专业二年级学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采风,以此来作为艺术实践的常规活动。具体是由理论作曲教研室负责,并派出有经验的老师担任带队和指导。此项活动大致分为四个层面: 

1、在采风中体验少数民族音乐

我们在少数民族音乐常规教学基础上,将教学向课堂外延伸,通过采风来让学生们走进少数民族地区,加深对本土少数民族音乐资源和人文生态的了解。每个学生要调查了解当地的民族音乐资源保护与发展及艺术教育状况,写出调查报告。

2、在体验中加强理论与实践

要求学生所到不同的民族地区采风,要积极地去发现和挖掘民族音乐资源。

每个学生都要收集整理2首以上民歌或学习1-2个当地少数民族舞蹈,并运用理论知识对采集到的民歌进行分析、整理和制谱。

3、给实践搭建展现的平台

学生采风回来后,各个班级都要进行汇报演出。我们设置了“田野音乐风”

的舞台形式,给学生们一个对少数民族音乐“从了解到再现”的展现平台。

4以采风促进教学

多年来我们坚持不懈的抓好这项工作,并组织相关专业老师对采风工作进行总结。关注所反馈的有价值信息,了解少数民族音乐的发展状况及理论与实践的效果。

最让我们感到欣喜的的是,每到“田野音乐风” 演出汇报晚会,采风归来的同学们脸上绽放着满载而归的喜悦,他们将从少数民族聚集地收集整理的民歌及舞蹈向全体师生进行展示,舞台上具有原生态风格的舞美景致和伴着风格各异悠扬动听的山歌和舞蹈,让同学们足不出校门就可以欣赏到一幕幕还原的民俗音乐风情画卷。同学们深有感触,认为参加采风就是对本土音乐文化的亲身体验和了解的过程。同时,将自己搜集到的音乐资料进行分析和展示,也是在运用音乐理论知识和艺术实践的过程,也给那些尚对少数民族音乐缺乏了解的学生起到了启发和引导的作用。

(二)在体验与实践中奠定学术基础

我们的《作曲》和音乐学专业学生在第6学期有两周时间进行少数民族及民间音乐的社会调查,并要提交一份关于其现状的调查报告。在研究生的教学方面,也很重视和强调对本土少数民族音乐的关注和探究,导师亲自带着学生到一些典型的民俗活动中参与调研,让他们参与一些有关少数民族音乐的创作与学术研究。这些举措一是将教学与学生参与研究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二是奠定和增强了学术研究的基础队伍建设,科学地保证了我们对将来的少数民族音乐研究工作方面的持续性。

(三)科教结合参与传承与开发

1科研与教学结合让学生感受民族音乐

我院的民族艺术研究所为本院民族艺术的科研与教学基地。在收集、整理和研究广西各民族的民间艺术,继承和弘扬其优秀传统同时,将研究成果引入教学,促进了我院各相关学科的民族化发展。建立了广西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博物馆,将收集、整理的少数民族传统艺术品实物中的乐器建立了一个展区。同时,音教系还成立了一个由“非吹管专业学生”组成的“民族吹打乐团”,成员基本都是少数民族学生(他们也有进校前就会演奏民族乐器)。所学乐器均是芦笙、啵咧、唢呐等少数民族乐器。当他们身着民族服饰在表演本土民族音乐的时候,无疑增加了对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了解,感受和体验了不同民族文化的性格、特色和文化内涵,增进了民族间的团结与互爱。

2、在实践中参与传承和开发

学校非常重视学生参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开发,鼓励他们到社会文化艺术活动中去实践。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第6学期有两周的社会实践,鼓励和支持他们参加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音乐活动。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是广西具有开发性的一个大型演艺活动,从19992013历届都有我们学生的参与,其中一些具有本土原生态的个人及大型节目都是我们的学生表演的。它不仅丰富了我们的民族音乐文化市场和促进了国际间的民族文化交流,也为各族民众的文化生活提供了精神食粮。他们也在参与中意识到了传承和开发的重要性。

3、特色教育带动文化繁荣

长期来,学校紧紧抓住民族特色为办学特点,在校园中营造出民族音乐文化的氛围,在特色教学的环境中滋养出许多音乐艺术人才,倡导和鼓励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和发展。我院的大学生合唱团在全国首届和第二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分别获得了一等奖的第一名和一等奖,并且参加了在国家大剧院歌剧院“2008国际民歌博览音乐周的展演,并带去了我区创作的民歌合唱艺术精品,与30个国内外民歌表演团体齐聚一堂,在国家大剧院内掀起了民歌热潮。

4、民族特色创作结硕果

我们始终将少数民族音乐资源作为我们最根本的创作源,坚持以鼓励创作民族题材为原则的主导思想。许多师生在国家、省级音乐刊物上发表和参与各音乐类大赛所创作的均为少数民族题材的作品。学校创作的少数民族题材的舞蹈,曾在国家级、省部级专业大赛中获多项大奖。例如:全国第七、八、九届青少年桃李杯舞蹈比赛、第六、七届全国舞蹈大赛、第二届中国舞蹈节暨第五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古典舞决赛、首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第三届广东现代舞展演周的活动中,均取得第一名和金、银奖的优异成绩,并多次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中央电视台元旦晚会;广西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广西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中国-东盟经济博览会“风情东南亚”晚会以及赴港、澳、台地区进行对外文化交流的大型演出活动。

四、加强保护与开发意识是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文化是没有优劣之分的。我国各族的民间音乐种类繁多、个性鲜明、形式多样。我们在维护民族优秀的传统和文化同时,要以审慎客观的态度来对待我们少数民族音乐的保护与开发。避免出现偏向对某些个民族以及过多的渲染,力求做好各民族音乐文化和谐发展。

保护就是组织好挖掘和传承,开发就是抓好创作与创新。各级地方政府和文化部门应高度重视,把创作与开发紧密结合在一起,大力扶植培养中青年创作队伍,鼓励和支持本土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开发是个长期和庞大的系统工程,要在挖掘保护中赢得时间将工作做出实效,不是仅仅依靠少数人或几个“专家”“知名人士”就能做好的,是需要院校理论专家、学术界人士来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同时,也要开展更多具有群众性的创作活动,鼓励支持基层文化骨干和更多热爱这一事业的青年人来参与创研。要提高民族地区民众积极参与保护的大众意识,引导他们在自我发展的道路上大胆探索前进。我们从少数民族地区的一些节庆活动中,看到他们有了一些新的保护与开发意识。他们在参与自己民俗节庆活动的同时,特意将自己的民歌录制成CD和视频光盘,买给那些喜欢民歌和搞研究的人。从挖掘的角度来看,他们为搜集工作提供了一些便利,但就其种类来看存在片面性,而且所记录的并不全出自最具本源性和权威性的歌师之口。因此,很可能造成某种歌体在尚未发现源头和深入调查时就走样变形,使得研究的溯源性价值流失。现今的少数民族对他们自己音乐的传承与发展增加了许多商业意识,就其做法而言也是无可非议的。

尽管我们有着地缘和“近水楼台”的优势,但做好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还要有“忧患意识”,这就是树立一种“保护的紧迫感”和“科学的发展观”。只有这两者的关系得到相一致的认识之后,才能使得我们工作有所成效。

广西作为东盟与北部湾经济开发的一个新热点区域,2010年学院顺应当代社会发展趋势和文化艺术市场需求,在原广西艺术学院高职部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具有前瞻性的新型教学单位即“广西艺术学院东盟艺术系”,这个新建的东盟艺术系,旨在促进与东盟经济的共同发展。学院各类艺术代表团共295人次受邀前往泰国、美国、英国、日本、越南、香港、澳门、台湾等地进行演出、交流、考察。此外,我院尤其注重与东南亚各国艺术院校的联系,先后与泰国朱拉隆宫大学、泰国清迈大学美术学院、越南河内工业美术大学、越南高等艺术学院签署合作交流协议。自去年开始,我院每年都承办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组委会等单位举办的“中国――东盟舞蹈论坛”。为了加强校际交流,2007年学院与与香港英皇集团合作举办了广艺英皇准艺员专修班;2014年与美国西俄勒冈大学合作举办音乐学专业本科教育3+1项目,旨在积极建立与东盟各国及发达国家的民族艺术交流,以此来推动学习先进及新型的教育模式。

民族经济的开发与发展,更需要重视自己优秀传统及民族音乐文化资源的保护与传承。我们既要挖掘那些尚未发现的古老民族音乐,也要抢在那些已丧失生存环境的古老民歌消亡之前进行大量的收集、整理、记录、保存工作。同时,要为少数民族音乐及时寻找到一条能与现实相适应的发展之路,制定出合理和科学的开发途径,这样才能使其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我们民族地区的音乐教育与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传承与发展息息相关,要让我们赖以生存的民族音乐文化生存繁衍,需要培养更多具有一定音乐素养的人才。长期以来我们学校在培养少数民族艺术人才方面非常重视,并且在少数民族比较多的地区的一些中小学设有教育培训基地,一是可以为基础教育做些辅助工作,同时也可以在少数民族地区培养一些好苗子。现在每年都有不少少数民族的学生考入我们学校,占学生总数的46.46%,而且还在逐年增多,为将来的少数民族音乐发展培养了后备人才。我们的学生连续参加了十届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东盟博览会,在地方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我们这一地区民族音乐文化资源开发和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生力军

我们要创建新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首先是要看到少数民族音乐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的艰巨性和持久性。要树立一种宏观意识和科学发展观,让更多青年人投身其中,因为,他们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加强他们的保护与开发意识是民族音乐文化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南宁政务信息网》20080402

[2]新平果网站20080616 宣传部  许裕军

[3]广西艺术学院音乐学院实践教学实施方案

作者单位:邹坚,男,汉族,广西艺术学院艺术教育学院理论作曲系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音乐治疗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中国音协会员,广西婚姻家庭研究会专家成员、中国美育网专家委员会成员、国家社科基金教育学重点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美育类专家组成员。

地址:广西南宁市星光大道11号广西体育局江南训练基地孙小荣转邹坚

邮编:530031

QQ邮箱:1251576368

手机13978890119

2009-4-21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