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许嘉璐:文化,一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3-03-12 19:20:22
 

原载2006年  中国社会报

                                                什么是文化,一个不能不思考的问题

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民进中央主席   许嘉璐

 

我并不从事文化某个门类的研究,而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但是,现实的刺激又逼迫我不得不去思考文化问题。 

 我们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包括五千年来的文化沉淀,以及一百多年来现代社会先驱、志士仁人的奋斗和在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中烈士们用鲜血铸成的近现代传统。随着西方剩余的资本、技术、产品大量涌入,这两个“传统”受到强烈的冲击,其后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的价值观的迷失、生活目标的迷茫和人际关系的冷漠。 

 同时,以美国哈佛大学教授亨廷顿及其弟子福朗西斯科福山为代表的一批西方学者写了一系列的文章和著作,给了我相当大的刺激。亨廷顿鼓励美国将其现行的文化价值观推广到全世界,为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提供了理论根据。他断言,基督教文化与伊斯兰文化的冲突不可避免。福朗西斯科福山是美国新保守主义理论的代表人,他公开宣称,美国的民主制度是人类历史的终结,人类社会最终都要走向美国的模式,历史将把所有的人都塑造成抱有美国式的价值观、民主自由与个人至上的人。福山的观点不是无的放矢,而是与我们针锋相对。从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认为人类社会的最终目标是大同社会,“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近代的李大钊、陈独秀等引进马克思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努力,把马克思主义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与中华文化对大同世界的追求融合到一起,形成了中国人的世界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所追求的应当是全面发展的人,这样的人应该与他人、社会、自然友好相处,亲密无间。  

“文明冲突”和“历史的终结”的理论不是根据人类的历史和文化发展的规律研究的,而是这些西方学者以自己的价值观所做的思辨与推衍。因此,在和现实碰撞的时候,他们也感到迷茫。但是,我们还不能乐观。亨廷顿和福山每出一本书都能成为学术领域最为风行、全世界销量最大的书,说明他们有着广泛的群众、思想和学术基础。配合着这些理论,视中国为敌的势力相互勾结,通过明的、暗的、物质的、精神的手段把西方的价值观向中国大举渗透。举一个例子,某些外国势力制定了一个计划,要在中国每一个县每一个乡建一所教堂,现在已经建了1000多所了。难道他们真是上帝派来的天使,要把上帝无私的爱带给“受苦受难”的中国人?其实,这些都不奇怪,这是由他们的本性决定的。但是,值得我们忧虑和可怕的是,国人在这些方面还懵懵懂懂,甚至把毒药当糖果吃,眼看着孩子们和父母之间所谓的代沟越来越深,眼看着孩子们盲目地追求西方的生活方式,我们却束手无策,一个个家长只能惊呼和哀叹。 

 这两个方面的刺激逼迫我去思考人类文化的规律是什么,当前中国的文化怎么啦?怎么办?   中国共产党在建党之初就非常重视文化、宣传和教育。从苏区开始到解放全中国,文化就是除了军事战线之外众多战线中的一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文化从中国众多战线中的一条变为建党的三根柱子之一,这是历史性的跨越。从那以后,中共中央推出了很多加强文化建设的政策和措施,直到最近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政协民盟、民进的联组会上提出了“八荣八耻”。这都不断给我巨大的鼓舞,也促使我坚持学习、研讨,当然我也没有停止呐喊。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文化的定义   广义的文化指的是人类所创造的物质的和精神的所有成果。文化必须是人类创造的。比如黄果树的瀑布、九寨沟的风景不是文化,那是大自然的赋予。但是,在黄果树瀑布旁边筑个小亭子,九寨沟藏族姑娘的热情接待,那就是文化。大猩猩、狗熊等动物在画布上用爪印的画不是文化,尽管在西方拍卖行它可能价值几千万。因为文化正是人类从动物里分化出来的一个要素。有的学者说“文化就是人化”,人之所以成为人,就是因为有了“文”,而且“化”了。狭义的文化就是人类所创造的精神成果。谈文化应该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区分开,但是二者又难以严格地区分。   文化的层级   文化无所不在,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文化。人类有如此多的民族、语言,人类的生活又如此丰富,文化也就丰富多彩。要把握文化,首先要将它条理化。我将文化分为三个层级: 

 1.表层文化(又称为物质文化)   这是人类最易感知的文化,是围绕衣食住行所体现的去取好恶。物质本身不是文化,但“去取好恶”赋予在上面就是文化。比如,我选这种衣服,他选那种衣服,是对衣服的“去取好恶”,就是物质文化。 

 2.中层文化(又称为制度文化)   中层文化包括风俗、礼仪、制度、法律、宗教、艺术等等。这一层的特点是要借助物质来体现底层的文化。以前,娶媳妇要有盖头,这是从远古时候抢婚演化来的。当时,抢婚的人怕抢来的姑娘照着原路逃回去,所以把姑娘脑袋一蒙,背着就走。可见风俗要借助着物质来体现。我们举行诗歌朗诵会,通过朗诵古诗、现代诗来激励人心,给人以美的享受,也需要借助物质,比如要借助麦克风,朗诵者也得稍做打扮。   3.底层文化(又称为哲学文化)   底层文化就是人的个体和群体的伦理观、人生观、世界观、审美观。也有人说包括价值观,其实它是伦理观、人生观、审美观的综合。 

 文化层级间的关系   表层和中层反映着底层的内涵,底层内涵渗透于表层和中层。比如,一个人穿什么衣服体现了他的审美观。有些人一身都是名牌,但是搭配不合理,颜色不协调,反映了他的层次和品位,这就是表层文化反映着底层文化。绘画、诗歌、音乐等中层文化也无不体现着底层的内涵。  

表层和中层的变化渗透到并影响着底层,底层引导并制约着表层和中层的变化。比如,有这样一个年轻人,他染着五彩缤纷的头发,戴着耳钉,穿着皱皱巴巴的衬衣,外面罩上一个比衬衣短的牛仔衫,穿着很久没刷的运动鞋。这个孩子这样追求个性,他的思想可能就会慢慢地转变为个人主义,从而渐渐忽略了集体主义。表层的变化就这样影响到了这个人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再如,有一个孩子平时学习很辛苦,放学回家除了做作业就是上网,在网上交了很多朋友,却未把同一屋檐下的爸爸妈妈当成自己的朋友。这种中层与表层的表现,久而久之就会影响和改变着孩子的伦理观和人生观。 

 表层和中层相互影响最为直接,它们相互牵动和制约。电视上明星穿了什么衣服,梳了什么发型,马上就会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形成时尚和风潮。  

简化而言,表层、中层和底层是彼此交互的。孩子生下来喝荷兰奶粉,用进口奶瓶,穿迪斯尼的衣服,蹒跚学步的时候就开始吃麦当劳,再大一点的时候玩外国的游戏,而后要听外国的歌曲,上了大学就要准备出国。这样下去,我们的孩子到底是姓中还是姓美呢?面对孩子们对衣食住行的追求,我们不能任其泛滥、迷恋;但也不是一味拒绝优秀的、文明的东西。现在许多年轻人将模糊的、不知所云的东西视为美,而认为那些明朗的、敲打人心的东西没意思。如果我们的年轻人都变成玩世不恭的一代,中国的未来就要变质了。  

从理论上讲,文化的三层应该是完整的一体。但是在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完整的情况,这就是文化的复杂之处。就说旧中国,有的父母一方面教育孩子要忠要孝,一方面自己花天酒地、无恶不作。社会是复杂的、文化是复杂的,这三个层次就不会是完整的。文化本身就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层级之间要容纳不同的东西。但是,如果各个层级之间出现断裂的话,就要造成社会的断裂。如果我们的文化、艺术、宗教不去适应社会主义社会,而是与西方生活方式相适应,将西方的生活方式作为我们生活的主流,就要影响到法律、政策的制定,最终将导致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伦理观、价值观荡然无存。   文化的系统   文化是一个混沌、庞大的体系。从纵向看,在一个文化整体下有种种亚文化,亚文化下面还有很多次亚文化。所谓亚文化,比如以地域划分,有西部文化、广东(岭南)文化、江南文化、东北文化等等;以民族划分,有汉族文化、蒙族文化等等;以行业划分,有机关文化、学校文化、企业文化、军队文化、农村文化等等;以人群划分,有大众文化与精英文化、俗文化与雅文化等等。所谓次亚文化,比如西部文化,既有陕北文化,也有青海文化。文化的层级和系统间相互纠葛,“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比如,陕北文化基本是农村文化,蒙族文化既有大众文化,也有精英文化。  

文化发展的规律   1.变动不居   文化变化的速度与社会经济(生产力)发展的速度成正比。人类真正具有文化,是在形成了社会,有了劳动剩余时间之后,但那时的生产力并不发达。从原始的房子到面积14万平方米富丽堂皇的故宫,用了三千多年。但在20世纪50年代,我们用了10个月就建造了174千平方米的人民大会堂。工业化使得生产力成百、上千倍提高,文化发展也随之加快。各个民族的山歌是农业文化的产物,是中国文化几千年的沉淀。而现在只要在网上支付一定费用,就可以看到好莱坞的大片。实现从山歌到网上下载这一步我们只用了100多年。 

 文化变化的速度是国家活力的表现。文化发展慢,反映国家活力不足。从“文革”中只听语录歌,到现在孩子们听流行歌曲,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的活力。   文化相对停滞和过速都是危险的。文化相对停滞,国家就处于相对危险的时期了。比如,我国从明朝末期起,文化就基本停滞了,这段时间正是国家最危险的时候。但文化发展过快也不好,就好像人跑得太快容易丢掉身上带的东西一样。在快速发展中最容易丢失的就是精神和传统。丢掉传统的东西就要无根,就要迷茫和迷失。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文化变动的动力,从社会上说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文化作为复杂的系统,还有其内动力,这就是层级和系统内部的彼此冲撞。比如,衣食住行的表层文化改变了,作为中层文化的礼仪也发生了变化。如原来老北京的四合院,父母亲住在正房,儿子儿媳住厢房,早上起来上班之前总要到父母房里说,“妈,您起来啦,我上班去了。”但是,现在父母住丰台,自己在延庆,能打个电话就不错了,总不能开车到丰台和妈妈说“我上班了”,然后再回延庆上班。这样渗透到底层,作为底层文化的“孝”的内涵和形式也都发生了变化。如父母生病住院了,有时子女只能通过请“特护”来代替自己尽孝。  

文化的外动力,就是异质文化的接触和冲撞。如裤子并不是中原人的发明,而是胡人的发明。战国时人们学习胡服骑射,军队开始穿裤子,到了南北朝裤子才在日常生活中真正流行起来。今天我们坐的椅子,其实也是胡人的。 

 2.多元多彩   文化多元多彩是必然的,这也是文化发展所必须的。文化就是人化,人的复杂性导致行动的不统一性,而不同的行动又造成了文化的不同基元;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人有了意志之后,总要追求自己的生活方式,文化也随之不同;文化是人的思想、言论、行动的综合。   对于文化的不同,人力只能进行干预和引导,而不能掌控。汉朝要独尊儒术,朝廷只能去引导社会风气,而不能禁止人们研究儒家之外的学术。我们要使大家统一思想和行动,就应当用高尚、向上的东西加以引导。   多元多彩是文化内动力的基础。比如,民进中央副主席王立平所做的曲子中有传统的因素,也融入西方的元素,让人百听不厌。这肯定对别的作曲家有所刺激和冲撞,可能就带动了歌唱家、作曲家的反思,他们就会来参照和学习,这就是内动力。如果文化发展停滞了,多元多彩的性质就会减弱。也可以反过来说,一个时代是不是多元多彩,可以从文化是快速发展、还是相对停滞中看出来。 

 3.吸收异质   基于不同地理、历史、文化、生产等因素而形成的文化就是异质文化。   “质”的差异有程度的不同,近缘和远缘的不同。青海的花儿和陕北的陕调属于近缘,非洲的调子和我们属于远缘。远缘可以变近缘。美国人在工业革命到了极致,一切文化产品都标准化、工业化后,灵感枯竭了,就去非洲部落寻找灵感,学来了“爵士乐”、“迪斯科”和“抽象画”。本来是远缘的东西进入了美国的文化,又流传到欧洲,就近缘化了。   表层文化很少表现“质”的差异,而在中层“质”的色彩就浓了。佛教、道教与其他宗教,京剧、昆曲与意大利歌剧,国画与“西洋画”,中国与西方的家庭观念的差异要比德州烧鸡与肯德基烤鸡的差别大。  

“质”的差异最主要在底层,越趋向底层“权重”越大。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儒学和道教的实质差别就在底层,就在于它们看待伦理、看待个人价值的观点和态度不同。 

 异质文化的接触和冲撞有战争、商贸和移民三种方式。战争是短暂的,但破坏严重。日本侵略并占领台湾50年,用刺刀加棍棒禁止中国人说汉语,逼迫他们以做日本良民为荣,企图这样由表层到底层将台湾的中国文化全面更换。但是,中华几千年的文化根底不是几十年能摧残的。在台湾光复那天,全岛沸腾,一时间台北、高雄满街的中国话。商贸是由线性扩散的,比如我们通过丝绸之路向沿途传播中华文化,带回西域和波斯文化。但是,这是局部的和缓慢的。移民将文化由面扩散,快而全面。无论是历史还是今天,移民都是成块儿的。比如,匈奴在汉代逐渐归顺了中原,整个部落、部族的几万人南下,汉朝皇帝就划出一块地方让他们住,并派专人管辖。如今,有三十万台湾同胞在上海一个地区居住,台湾本土的咖啡店、槟榔、文学创作也全都过来了。在移民和商贸中又产生了通婚,通婚是文化融合最快的方式之一。商贸和移民是和平方式,是双方自愿的,因而能彼此吸收,也是最稳、最深、最持久的。 

 4.雅俗互动   雅文化与俗文化是互动的,二者没有高低之分。所谓高级与低级的区分,在于百姓是否欢迎,内容是否引人向上,是否能引起人们精神的愉悦。雅文化加工精细,欣赏者少;俗文化加工比较粗,和原生态距离不远,容易取悦受众,欣赏者多。   俗文化是艺犬的源头之一,雅文化是在俗文化基础上形成的。在250年前,京剧是唱野台子戏的,是俗文化。进京后经过精雕细刻才最终形成雅文化。中国的诗歌起源于诗经,最初很大一部分就是男女调情的写照,但后来成为了经典。经汉乐府、六朝文人诗,后来慢慢形成了可以唱的律诗,之后又出现元曲、元杂剧。四大名著,除了《红楼梦》,最初都是说书的话本。雅文化从俗文化中吸取营养而提高,反过来再推动俗文化。比如《梁祝》受到百姓欢迎之后就推动了越剧的发展,有的段子成了南方年轻人传唱的曲调。阿炳最初靠拉二胡、吹唢呐近乎乞讨为生,这是俗文化。但后来他创作的一些曲子,例如《二泉印月》就成为雅文化,反过来又推动了二胡曲的创作,成为大众欣赏的艺术。这种互动循环往复,推陈出新,文化才得以前进,这是非常重要的规律。 

 目前,从事雅文化的人士总在感叹坐冷板凳,而从事俗文化的又看不起雅文化。其实,只要懂得文化的规律,就应当明白谁也不要看不起谁。雅文化要蹲下身来向俗文化学习,因为俗文化贴近百姓,是雅文化的源头之一;俗文化要仰头向雅文化学习,否则难以提高,难以适应人们对文化的不断追求。  

5.表动底静   表层文化就像地球上的山河,底层文化就像大地母亲。山河的形状可以改变,但山河之性无法改变。底层就是本性,最为稳定;表层、中层要向下渗透,久则撼基,其中中层尤其关键。一个社会文化的断裂与否,主要要看中层和底层的关系。比如,我们是吃烤鸭、板鸭还是炖老鸭,这没有关系;但是,歌曲、诗歌是让人颓废,还是催人奋进,这就很重要。如果中层文化和底层文化相抵触,这个断裂就将形成社会的危机,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很多现象就属于这一类。  

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   当前文化问题的症结可以概括为以下六点:1.底层欠晰;2.中层彷徨;3.表层无属;4.俗而无章;5.亚者乏力;6.高雅孤芳。  

首先底层文化欠细、欠明朗。我们现在提倡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又提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但这又不完全是传统文化所提倡的仁、义、理、智、信,也不像孙中山先生提出的忠孝、仁爱、信义、和平。我们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的支柱是什么,目前还不清晰。 

 如果作为中层文化中的宗教、艺术和风俗,与整个国家的文化追求相抵触,我们可以禁止它,这是各国的通例。但要明确,江泽民同志之所以提出中国的宗教要适应社会主义社会,并不是从消极防范出发的,而是根据宗教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从来都是变动不居、从来都要适应所处的时代和国家、社会环境这一规律而提出的。在几千年宗教史上,几大宗教都在不同历史时期有过重大改革,改革的原则和目的就是要适应已经变化的社会现实。 

 现在中国城市的表层文化属于哪一家?风靡城市的消费主义、时尚侈靡之风是什么文化?比如数码相机,从200万像素发展到1000万像素,一年一个新款,我们去跟风、去追逐,一年换一个,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吗?   俗文化目前也没有章法,几乎处于自生自灭状态。美国大片、“贺岁片”以“电影就是娱乐”之名占据了所有电影院线;各色流行音乐、电脑游戏已成为很多青少年的必需品。原有的俗文化呢?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呢?陕北民歌《三十里铺》是曾经流传甚广的一首歌曲,歌曲中“四妹子”的原型现在已经80岁了。记者到歌曲的发生地陕北绥德三十里铺村采访时,问那里的女孩子们有没有听过这首歌,她们都说没有听过,听的都是流行歌曲。俗文化的自生自灭,是因为没章法,“行省”没章法、“道尹”没章法,百姓自然也没章法。现在文化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就是要有个章法。 

 亚文化也十分乏力,比如维吾尔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的民族文化保护情况如何?虽然民族还在,但文化已经没有太多力量了。这样下去很危险。中华民族的文化是56个民族共同创造的,民族亚文化乏力,中华文化整体的活力也不会强。地域亚文化、社区亚文化也是如此。 

 高雅文化却成了曲高和寡。据调查,现在有的剧团、乐团即使有再好的角、唱再好的曲,在演第一场的时候能有30%的上座率就很好了,即使赠票也就只能达到五成的上座率。孤芳自赏的东西很难令大众喜欢,剧团自身必须变革。  

几点对策   一要文化自觉,纲举目张。  

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需要民族的文化自觉,纲举则目张。所谓文化自觉就是领导阶层和知识阶层要对民族文化重要性、传统文化中的良莠、文化前进的方向具有清醒而明确的理性认识。文化自觉并不等于13亿人都明白。从江泽民同志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出“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到胡锦涛总书记提出“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一系列有关文化建设的指示、号召,可以看出领导阶层的文化自觉意识越来越明晰。许多省市的领导都提出要建立文化大省,这也是文化自觉的表现。知识阶层如何呢?惊呼多、哀怨多,沉静思考、深入研究、建议创新少。自觉还有待提高。自觉是纲,底层文化是纲,纲举则文化、教育、社会管理这些目即张,中层文化、表层文化也就会逐渐变化。  

二要三层并举,沟通古今。 

 建设我们的文化需要表、中、底三层一起动,只举一层是不行的。我曾经在国防大学做过3次报告,讲的就是中国民主制度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我认为现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都是中国第一代领导人在传统文化优点,又结合百年来的传统而形成的,并非凭空想象。这是对底层和中层的分析。我希望有更多的人剖析文化的层次,促进三层同步建设。 

 所谓沟通古今,我认为最好的典范就是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是经过党中央深思熟虑,脱胎于传统文化,又结合了时代特色提出的道德体系。“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讲的就是“忠”;“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讲的就是“仁”与“义”;“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讲的是“智”,“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讲的是“勤”与“廉”;“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讲的是“礼”与“义”;“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讲的是“信”与“义”;“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和“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在传统文化中也都属于“礼”的范畴。沟通古今,很容易勾起民族对传统的记忆,因而也最容易传播,人们易于接受。  

三要着眼青年,关注农民。  

着眼青年的道理不用多说了。农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而且在农民那里还保存着我们优秀的文化。前些天,我被一篇新闻报道深深地打动:长春的一个8岁小姑娘,双目失明并可能不久于人世,小姑娘最大的梦想就是到北京天安门看升国旗,但医生考虑到她的病情并不允许,于是几千名志愿者假造了一个天安门升旗的场景,包括旅途中的各种情景。在升旗时,小姑娘想给国旗敬个队礼,最后爸爸帮她抬起了小手,这时候小姑娘笑了。这说明,民族的希望在人民之中,在农民之中,在城市的普通家庭里。 

 四要全民启蒙,学校任重。  

虽然不能要求人人都能达到理性的高度,但我们还是要通过全民启蒙来实现文化自觉。“取法乎上,仅得其中”。学校对学生进行文化启蒙的任务最重。学校是传播、创造文化的重要场所。到2020年,今天幼儿园的孩子就是社会上的基础劳动力;那时的博士生就产生于今天的小学生中;到时的处长就产生于今天中学生里;今天的大学生中到时会有不少司局长;今天的一些博士后到时会当上部长。因此,如果学校还盲目地追求分数,还不做好民族文化和精神的启蒙,后果就非常严重了。  

五要自觉开掘,要在创新。  

“八荣八耻”是做人的基本准则,但要让人们知荣知耻,光凭发文件、做报告、贴标语不行,还要靠大量中层的东西。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文学、艺术、风俗等中层文化,以创新的思维和方法。用人们愿意接受的方式和手段去宣称、去渗透。韩剧的成功对我们来说既是悲哀,又是好事。因为这反映了中国人民对传统的怀念,可惜我们还创作不出这类作品来。甚至禅宗也会给我们以启发,告诉人们在每个人的心中就有善良的一面,只不过被有些东西遮蔽住了。只要醒悟了,意识到自己心中真善美的一面并努力纯化,就是好人、有价值的人。我们要自觉地去开掘和宣传藏于民间、代表民族精神和民族前进方向的点点滴滴。但是,只是一味照搬肯定不行,关键还在于创新。比如,现有的剧种想耍进入寻常百姓家,达到万人空巷的状况,必须对剧种的形式加以改变,尽管这可能很难。只要自觉了,我们就有可能开掘出许多优秀的东西供广大的人民享受。 

 文化问题是一个民族得以强大的最根本问题,正如毛主席所说的,“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全国人民的文化素养提高了,知识分子的文化素养提高了,这时手里的设备和头脑中的技术就可以成倍地发挥作用。文化的强大不仅能够增加精神实力,还可以增加经济实力。文化已经成为当今经济全球化过程中重要的出口产品。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不是汽车,也不是WINDOWS,而是文化产品。目前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比是101,这与我们五千年的文化底蕴十分不符。古代的四大文明中只有中华文明不曾中断,21世纪的小学生可以读公元8世纪的诗歌,这在全世界都是奇迹。可我们好像浑然不觉,似乎祖先什么都没给我们留下,都以追求西方文化为时髦。  

我们要清楚地认识文化建设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利用现代技术手段,靠观念的改革与开放,促成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光坐而论道是不行的,我们要行动起来,为中国文化建设献计献策,为中国文化发展做出我们独特的贡献。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