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11-25 10:40:06
 

                      美育: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
                               

                                  来源:中国教育报 作者:刘好光

 

于文书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华夏文化促进会美育研究院院长、烟台大学美育研究所所长。长期从事大学美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与实践,著有《宣传美学》、《大学美育》等。

 

人不是为了求知才需要美学,而是为了自由才需要美学,审美教育的目的之一便是让人超越现实的束缚。CFP供图

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是境界的升华

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三者如同世界观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

高校要改变理论上缺课、实际中缺美的倾向

本报记者 刘好光

 

美育关系到人才培养和人的全面发展

记者:2010年教师节前夕,胡锦涛总书记在考察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观看学生们的艺术表演后说,艺术对陶冶情操、和谐身心很有帮助,希望同学们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艺术修养,真正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新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重申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强调德智体美是一个有机整体。作为长期从事审美教育和研究的学者,您如何理解德智体美有机结合的提法?在学校育人中,如何看待美育的作用?

于文书:德智体美有机结合,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时代要求,也是实现素质教育战略的根本方法。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和培养什么样的人。教育规划纲要强调德智体美是一个整体,所实现的教育目的,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方面获得全面和谐的发展。

长期以来,人们对学生要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提法没有异议。但在教育中要给美育以独立的地位,却经过了长期的反复的认识过程。许多人认为德育、智育、体育已包含了美育,美育不应再有独立的位置。这是一种认识上的误区。不可否认,德育、智育、体育蕴含了美育的某些内容,但是代替不了美育。美育的目的是培养人对美的感受、鉴赏、创造的能力,是为了培养人的和谐、美好的情感,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可以说,审美教育的目的也是唤醒和照亮人性之美。

教育的基本社会职能有两条:一是通过教育活动使受教育者接受知识和技能,二是传授一定社会所需要的思想意识、道德规范、生活准则。对于个体的人来说,教育同时也是满足人类身心发展和审美情趣的需要。德育、智育、体育、美育都是作为社会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担负着不同的任务。把思想品德教育寓于美育之中,可以塑造心灵美;美育能够开拓学生的视野,吸引学生去探索真理的奥秘;美是体育所追求的目标,体育运动本身就包含着美的因素。而最根本的是,美育可以健全人格、完善人生。

因此,我把德智体美这四育的关系总结为:德育是方向,智育是基础,体育是保障,美育则是境界的升华。

记者:实际上,德智体美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理想的教育就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但在我们的学校教育中,重智轻德不要的情况大量存在。智育被极为重视,德育被高度强调,但美育往往被忽视。据您调查和了解,目前学校尤其是大学美育现状如何?

于文书: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要尽快改变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十几年过去了,我认为,学校美育工作薄弱的状况并没有真正解决。可以肯定地说,德智体三育已经拥有相对完备的研究和实施体系,可美育到目前为止研究还有待深入,教学和实施还没形成体系。据我们的调查显示,大多数学校没有审美教育机构、队伍以及实施的计划,领导重视不够的情况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育的理解也有很大的偏差。在教育中,由于对工具理性的强调和审美教育的缺失,致使一些学生情商偏低,审美感受能力迟钝,创造性思维较差,呈现出综合素质欠缺的单面人症状。如果这一问题不被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就是一句空话。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对高校美育提出新要求

记者:记得上世纪40年代,美学大师朱光潜在美感教育的演讲中这样说过,一个民族在最兴旺的时候,艺术成就必伟大,美育就必发达。改革开放30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华民族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我国的教育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民族兴旺美育必发达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于文书:中华民族已走上了复兴之路,民族兴旺发达,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物质基础逐渐丰厚,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改善。在这样的条件下,人们对精神生活必然有更高的追求。毫无疑问,以艺术为核心的审美体验就会成为这一时代的重要内容。两千多年前墨子就曾说过,食必常饱,然后求美;衣必常暖,然后求丽,这是其一。其二,一个民族兴旺发达的决定性因素是科技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正是需要通过艺术教育开发人的想象力、创造力。

由此,我想起了美国的零点项目。苏联于1957年首次发射人造卫星成功后,引起了美国朝野的震动,启动了美国全社会对美国教育的10年大反思。一些教育家提出这样的观点,美国的科学教育是先进的,但艺术教育却是落后的,两国科技人员不同的文化艺术素质导致了美国空间技术的落后。经过10年的讨论,美国决定于1967年在哈佛大学教育研究生院创立了零点项目。用表示对艺术教育认识的空白,决定从头开始。艺术对创新思维、科学研究的作用如此,对整个国民素质的提升也是如此。我国的实际情况如何呢?正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我们中国人除专习文学艺术者以外,一般人对于艺术都漠不关心。这是最可惋惜的事。它多少表示民族生命力的低降,与精神的颓靡。这虽是在70年前讲的,但这种现象基本上还是现实,不能不令人担忧。

记者: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迫切问题和时代主题。实现经济转型,实质上就是从旧的增长模式向新的增长模式转变,从价值链低端向价值链高端转变,这就是人们称之为的大审美经济。这种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学校美育提出了什么样的要求?

于文书:所谓大审美经济,就是超越以产品的实用功能和一般服务为中心的传统经济,代之以实用和审美、产品和体验、生活与艺术相结合的经济。人们进行消费,不仅仅是买东西,更希望得到一种美的体验或情感体验,并在这种体验中获得快乐。

大审美经济的发展新模式,对学校美育工作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培养的一大批人才,将是社会的管理者。一个不懂审美、不重视审美的管理者,将把社会管理成什么样?所以,高校必须使美育理论研究以及实践能力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从而使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更加适应这种全新的经济社会的要求。这就要深刻认识审美教育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营造一种审美教育的大环境,从而使学生在美的环境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审美教育有助于建设和谐社会

记者:幸福是人们很感兴趣的话题。经济学家研究发现,经济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国民幸福水平的同步提高,人的最美好的生活应该是使人产生完整的愉快体验的生活。而这与人的审美教育有关。朱光潜说过:美感教育是使人在丰富华严的世界中随处吸收支持生命和推展生命的活力,充分地感觉人的尊严。我想要问的是,审美教育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

于文书:从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倡导和谐为美的观念,到上世纪60年代,著名美学家周来祥先生提出美即和谐的观点,都表达了美与和谐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构建和谐社会即构建美的社会。

从构建和谐社会系统来考量,美育具有三大功能:个体塑造、文化建构和社会整合。

个体塑造功能,就是培养和谐社会中的和谐个体。审美教育可以提高人的情商,使人懂得美,懂得爱,理解人,善待人,能够营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高雅的审美活动还具有抚慰和激励人精神的作用,会使人在学习、道德生活中所承受的各种压力、困惑、失衡,得以淡化、超越乃至解脱,从而促使潜能、创造性、个性得到充分的开掘与协调发展。

文化建构功能,就是积聚和谐社会的内凝力。在审美形象中,往往蕴含着一个民族或一个地域的文化理念、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美育可以通过这种形象化的感染作用,使受教育者体验、领悟到一个民族或地域的文化内涵,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的吸收和建构,从而积聚社会和而不同的内凝力。

社会整合功能,就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和谐结构,主要体现在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整体联系。美育可以有效地实现人与人之间在审美体验瞬间的自由交往,在活动中实现感情的共鸣。

审美观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尺度之一

记者:我记得您在上世纪90年代末就提出要重视大学生的审美教育,在加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的同时,要对大学生进行审美观教育。审美观与其他三观是什么关系?

于文书:过去,我们在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时,强调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几个方面无疑是带有根本性的。但仅此还不够,应该加上审美观这一重要内容。审美观正确与否,是衡量一个人的素质高低的尺度之一。

审美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它和世界观的其他组成部分互相联系、互相制约。世界观在审美观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审美观与人生观关系密切,人生观的基本观点都是同美与丑的判断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人的审美态度、审美理想、审美趣味,直接影响到人生追求。审美观与价值观密不可分,从某种意义上说,审美观和价值观是否正确,往往以对社会是否有益为尺度。正确的价值观,可以指导着人们为社会的美好、和谐而无私奉献;正确的审美观,可以使人们从更高的层次上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三者如同世界观的三根支柱,缺一不可,失去其中一根,就可能使一个人的世界观发生扭曲甚至坍塌

记者:当前社会上流行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实惠主义以及娱乐低俗化,无疑会影响到在校学生,使他们的价值观尤其是审美观不同程度地发生扭曲。大学生审美观的缺失有哪些表现?

于文书:我们可以将这个缺失归结为理论上缺课,实际中缺美。所谓理论上缺课,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没有对学生系统开设审美修养课或者是美学课,以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审美教育或美学知识教育。据我们调查显示,从未系统地接受过艺术教育的学生占调查总人数的67.8%。所谓实际中缺美是说有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不懂得审美。由于缺乏审美观的教育,使他们爱美不会美,也不知道通过提升自身的审美修养健全人格、完善自身。特别是一些学生缺乏对美丑的辨别力,不懂得何为美丑,甚至以丑为美,出现了一种扭曲的审美倾向。

记者:调查资料显示,高校流行语中,郁闷一词高居榜首。大一学生为现实中的大学与想象中的象牙塔不一样而郁闷,大二学生为敏感的校园人际关系以及校园内部贫富差距显露的社会不公而郁闷,大三和大四学生则开始因为考研、就业与恋爱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而郁闷。郁闷是人的一种由于现实的影响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审美教育如何化解郁闷

于文书:现代生理学和心理学研究表明,心情愉快能促进思想的健康发展。针对学生的郁闷,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产生心理愉快的体验,积极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进大自然,让他们面对美好的事物、神奇的山川、浩瀚的江河,激发他们的心灵,实现自我追求、自我完善的过程和人格的升华。要积极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将审美教育作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以美育人。

记者:审美教育对大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作用是毋庸置疑的。现在大学生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都面临着就业还是创业的艰难选择。这就需要加强学生的生涯规划,进行合适合理有用的就业指导。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的生涯规划有哪些帮助?

于文书:大学生毕业后,无论有什么样的生涯规划,无论从事什么职业,都至少要具备四种基本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心理环境、创造精神以及较高的生活品位。我认为这是审美教育对大学生生涯规划起到作用的最重要的四个方面。

和谐的人际关系,可以形成一种心情舒畅、积极向上、乐于奉献的精神状态。良好的心理环境,能使学生体验到人生的乐趣与生命的完美,从而保持健康的心态。而一个人的想象力与创造力是成正比的,学生通过审美教育就会在科技创新、艺术创作、学术交流、环境美的创造、文化艺术活动的设计等方面,不断迸发新的火花,从而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较高的生活品位,也就是高雅、文明、健康的生活,这有利于避免被今后生活中某些低级庸俗的负面事物所影响。

多种途径实现以美育人

记者:您在长期的审美教育与实践中,提出了以美育人的教育模式。在大学开展审美教育应通过哪些途径?

于文书:以美育人的教育模式,即以文明教育为基础、以艺术教育为核心、以做人教育为根本。这种教育模式教导学生求知以真、厚德以善、树人以美,使其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实现情感、艺术和人格的自我完善。在大学开展审美教育,我认为至少应通过以下途径:

第一,以文明教育为基础,包括良好的文明意识、规范的言行举止、高尚的道德情操、优雅的仪容仪表、高雅的审美情趣等。文明教育要将贴近生活,生活中贯穿美,日常中展现美,培养学生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

第二,以艺术教育为核心。艺术教育是审美教育的核心和重要途径。可开设艺术类的选修课,让学生们在艺术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

第三,以做人教育为根本。崇德扬善,以美引德,达到善和美的统一,是审美教育的最高境界。

至于具体的做法,每个学校都有自己的实际情况。仅以烟台大学为例,除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还开设艺术教育课程,现已开设美育选修课50余门,并以学分制的形式要求每个学生必须修满2个美育课学分。同时,强化美育实践,以社团为依托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活动。

记者:审美教育不仅是一个学术问题,更重要的是如何践行。作为美育研究专家和实践者,您认为学校教师在审美教育中应该怎样做?

于文书: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教师是关键。教师是学生接触美的直接施行者。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工作中,要处处为人师表,以美育人。首先,教师要自觉地学习美学知识,成为学生的美的引导者;其次,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要以美示人;再其次,教师应把审美观念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给人以美感。教师还应多参与并指导学生的审美实践活动,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