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李田:中国人文美育创想(修改稿)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2-17 18:08:52

中国美育网重要启示:

李田教授的《中国人文美育创想》在本网站发表以来,在美育界引发激烈反响,甚至有人评价说这是拯救中国教育的一条新路径。本网站从即日起在全国教师中征集对该文的评论文章,要求五百字以上,或褒或贬,观点鲜明,说理充分。本网站在发表同时,还将给予奖励。

  

中国人文美育创想

——扬起中国现代美育的人文主义旗帜

李 田

导  言

人文美育中国现代美育的新概念、新思维、新形态,是中国现代百年美育变革重建,创新发展的结果和标志,是从中国美育原生本有的人文内核——“人文自我”中升华出来的,是完全充分实现了美育的人文自我而成为一种人文教育形态的美育,也是中国现代美育找回失去的人文自我,返回人文自我且创新人文自我的产物,也可以说,人文美育就其实质就是美育原有的人文自我的新化身,是人文自我的新构形。

可见,人文美育并不是“非美育”,不是“异化美育”,而依然就是美育,是美育本身的美育,其“人文”二字也不是外加给美育的,不是为美育新贴上的文化标签,而是标志着对美育内蕴着的“人文自我”的一种发现与确定,一种彰显与弘扬,标示着对被美育长期埋没而沉睡的人文自我的一种揭蔽、一种唤醒、一种澄明与照亮,也标示着中国现代美育重新升起她的中国人文光环,挺起她的中国人文脊梁。

    然而,这一切皆出自笔者所秉持践行的中国美育的人文主义,是这人文主义观照的结果。因为正是这人文主义发现并确定有一个内在于美育本身的“人文自我”存在,是美育的精神内核、美育的生命之魂,也是人文美育的本体、本质、本源之所在,正是它决定了美育原本就是人文美育。

这人文主义就是人文美育的旗帜,就是人文美育的思想体系,是人文美育的理论大厦,是人文美育的核心理念和信仰,是人文美育的中国文化支撑。而如此的人文主义,乃是中国本土的人文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的人文主义,而不是复制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的“中国版”,也不是西方后现代美学美育的“审美主义”和“艺本主义”的中国代名词。并且是对它们的一种超越,一种中国文化上的超越。因为这人文主义是从中国传统的美育原本就有的人文性质、文化品格及其以美化人的真谛与规律中提炼出来的,并且是它们的形上抽象与现代创新。人文主义作为一种中国的美育观,其核心是中国美育的人文教育观,是由中国美育的美学观、人学观、文化观、教育观和价值观的综合集成,并形成一部中国美育的博大精深的人文教育哲学。从而它认为人文美育应是人文教育大家族中的一员,并且是最卓越的最富有教育力的一位大员。她的最高境界是她的人文情怀,她的人文精神境界,她的卓越品质是她的以美化人的人文品质,她的最大的教育力和教育功能是体现在她的美对人的教化作用上的人文力量和人文功能,她存在和运作的最高价值和意义就在于她通过以美化人达到“成人”“立人”的人文价值和人文意义。

而这里的“人文”是立在“人”上的,是以人为本的,是指对人的美的教化和文化教化,其核心是“化人”。而化人在中国传统文化意义上则是在“以美化人”与“以文化人”同一性的同化上体现来的,是指对自然人的“美之化”与“文之化”,以达到成为和立起人作为人的最高标志的文明人。《易经》云“文明之止,人文也,”“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周易》贲-第二十二)这种中国的文化教化的人文现象,一开始就包含“美文化”(本文认为各种美和各种艺术都是各种文化现象,可总称“美文化”)教化的美育在内。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游于艺”(《论语·泰伯·述而》)的美育,其深层内涵就是美文化对人的教化,其旨在教化成人、教化立人。至于荀子说的“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之谨为之文”(《荀子·乐论》)则是更具体地直指美文化对人的教化现象。而作为中国现代美育首创人的蔡元培虽然并未使用“人文”概念,但他所论的美育皆立足于美育对人的教化的人文性上,并将其定性定位在“美的对象”对人的陶养之上,并以“陶养感情为目的”其内容皆体现出美文化的“化人”作用,“陶养”即“化人”,也是这种美育的人文观成就了他的“文化运动不要忘了美育”,“美育与人生”和“以美育代宗教”的创见。而鲁迅的美育也是建立在美文化的“化人”以致“立人”之上,认为“其力足以之性情崇人之好,亦可辅道德以为治”认为能“以美善吾人之性情,崇大吾人之思理......以移人情,使即于诚善伟美强力敢为之域”而这也正是李泽厚所说的美育在于建立人的“文化——心理结构”,人的“内在心理——精神文明”ƒ

可见,出于中国人文主义美育观的人文美育体现出了美育的中国文化觉醒、中国文化自信中国文化担当和中国文化坚守,以致造成一种人文美育的美育文化——教育文化的兴起。她将昭示我们只有立足作为一种美育文化的人文美育高度上才能看到美育已经成为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力量、文明力量,这就是在后现代文明时代使“自然人”化成“文明人”,“单面人”化成“全面人”,“物化人类”化成“文化人类”乃至人类的“实利生存”回归“诗意居”(海德格尔语)——此岸的人文精神家园的一种神圣的文化先导力量,一种人文教化力量,一种最具魅力的文化教育力量,从而才能使我们对美育刮目相看,以致重新理解美育,重新善待美育,进而才能在当下将处在为功利教育中的狭隘贫乏小气却又很权威的应试教育所排挤压缩冷落而蜷曲在边缘角落的美育解救出来,提升起来,以恢复她的以美化人的人文美育身份。恢复她的最美的教育的尊严和荣誉,恢复她的对整个人的素质教育地位,恢复她的靠美的规律、美的魅力、美的趣味、美的游戏来教育的快乐教育形象,从而释放出她的全部的人文教育力量.这样我们才能看到只有这样的美育以其全新的人文优势、文化优势去成功地助力中国21世纪和谐社会与文明社会的建设,应对尚美时代、文化复兴时代以及以人为本的教育振兴对美育的前所未有的重新认识、普遍需求和未来呼唤。

那么,如此的中国人文美育具体说来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则可以在以下诸层的描述中见出。

一、 是人文美育生成的原点,是人文美育的生命之魂

作为人文美育的母体和本体的原美育即一般的美育的生成,就是人文美育的原始生成。而这生成,则可以看做是美与教育交合一体的产儿,或者是美的种子播撒在教育沃土上所结出的果实。他身上传承积蕴着美与教育两种基因有两种决定性,美决定了美育是一种美的教育,教育决定了美育是一种教育活动。然而,必须看到,美是美育生成的原点,是生成的逻辑起点,也是美育的缘起因素和先决因素,或者说正是美决定了美育的生成和存在。正是美决定了美育的个性和形象。这可以从几个方面来看:

其一、对于美育,美是先在的,是来源,也是一个前提。事实上是有了美才有了美育,无美何以美育。如果说美与教育走到一起生成美育是由教育主体引美入教用于教育而造成的,那么教育主体能够引美入教则是由美决定的。是因为有美存在并且对教育有用,这美就是指在人类文明特别是文化文明和精神文明中生成的作为这文明高端的理想精神的形象显现的美。是这文明的最高价值追求的“真善美”价值体系中的美,也包括各种美文化达到体现这文明的理想高度所显现出来的文化之美。有了这美的对象性存在,才被引进教育的可能。

其二,正是由于将美引进教育并作为一种来自外在的客观对象的教育内容形式确定下来即教育的美的内容、美的形式和美的方式,才决定了美育这教育的实质是一种用美来教育的美的教育,正是因为美才决定了美育这种教育不同于其他别种教育的独特性。因为,用什么来教育是各种教育的根本区别点之所在,用美来教育的美育就不同于用思想道德来教育的德育,不同于用科学文化知识理性来教育的智育。也不同于用人体活动来教育的体育等等。这也就是说是美决定了美育这种教育的教育个性及其不可取代性不可混同性。

其三,正是美决定了美育卓越的教育品质和独有的教育魅力。由于用美来教育就必然将美自身的自由性、快乐性和超越性卓越品质及其作用于人情感的感性形象魅力带给了教育,使得这种教育具有感性性、情感性、自由、超越性、快乐性、趣味性和游戏性的卓越教育品质,成为一种魅力型的教育,一种快乐型的教育乃至一种艺术化的教育,致使这种教育的优势在于她不靠知识传授,不靠理性说教,不靠技术训练,也不靠强制、不靠压力、不靠死记硬背,而是靠美的活力、美的魅力去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唤起学生的美的兴趣和美感愉悦来达到美的教育目的,使受教育者获得欣赏美、追求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由此可以看到这种教育在各种教育中是最具教育吸引力、教育凝聚力,最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育,因而也是最能达到乐教乐学的最高教育境界的教育。

其四,即便是美育的人文性也是来自于美,是美的人文性在美的教育中的体现。实际上任何一种美都是人类文明的产物,是一种文化现象,并且一开始就是因人而产生的,为人而显现的,以致无不打上人的烙印,是一种见诸于人的感受的对象性存在,说到底是人创造了美,是人的文化创造。所以无论是艺术之美还是自然之美都是人文之美。正是这样的美走进了教育,才使得这种教育具有人文性,决定了美育在本质上皆为人文美育。

至此,我们就会发现造成上述状况的根本原因是美对人的作用,即陶化人的作用。正因为美有这种作用,教育主体才会引美入教,用于教育。美对人的作用是美育立身运行的基础,是美育一切的核心和轴心,也是美育之所以是美育的标志,因此说美育就是在说美的作用。在西方最早的柏拉图说美育就是在说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呼吸一阵清风来呼吸他们的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而且还说:“音乐教育比起其他教育都重要得多......节奏与乐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它们就会拿美来浸润心灵,使它也就因而美化了。”④ 显然这是在讲美的作用和作用的结果。而勒的《审美教育书简》(被誉为美育宣言书)实质是在“美对人的教育”问题,其核心是揭示、肯定和评价美对人作用及其最高价值,这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也是他的美育理想主义的依据。在这里他将美的作用和价值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认为人的问题和社会的问题都可以而且应该由美来解决。他认为要“让美在自由之前先行”,“因为正是通过美,人们才可以走向自由”。认为“只有美才能赋予人合群的性格”,“唯独美的意象使人成为整体”、“唯独美的沟通能使社会统一,因为它是同所有成员的共同点发生关系的”,“唯有美才会使全世界幸福”⑤。而作为著名的美育实践家的苏霍姆林斯基所体会到的美育实质也是在指美对人的作用。他说“美是照耀世界的明亮之光,借助这种光,你能看到真相真理和善良,这种光照之下,你会体验到一种献身精神和毫不妥协的精神,美能教会你认识恶并与其进行斗争。我把美称之为心灵的体操,是因为它能矫正我们的精神、我们的良心、我们的情感和信念”。还说:“美似乎在打开客观世界的眼界,长期在美的世界里熏陶,再碰上坏的、丑恶的东西突然会觉得不能容忍。教育规律之一,就是把邪恶与丑恶现象挤跑。”⑥

这样我们就可以说所谓美育就是美的教育,而美的教育的实质就是在教育实践中充分发挥出美对人的陶养化人的作用,也正是因为美有这样的作用并且在教育中能够发挥这样的作用,美育的功能,美育的力量,美育的价值也都源于此。我们才说美是人文美育生成的原点,是人文美育的生命之魂。

二、 人,是人文美育的目的,完美人是人文美育的终极关怀

这里首先要说的是,我们是把美育作为一种教育来认定的,是一种教育活动。教育是美育生存的家园,教育活动是美育生命的本体之所在。这就是说这美育不再只是美学理论体系中的那种理论的美育,而是从美学高阁走下来回归到教育实地的美育,是见诸于教育活动的实在的有生命的美育,因而是真实的美育。而那种美学理论上的“审美教育”的美育不过是一座美育的“海市蜃楼”。其次要说的是,正因为是一种教育,而教育又是以人为本“人为目,”以“育人”、“成人”为宗旨的人的教育,美育才必然体现出这种人的教育本性和本色。而且是以美作为美的教育的独有的内容和方式体现出来的。而这种人的教育也正是人文美育的本质,是人文美育的标志。因为”人文“的本质在人,”人文“是就人而言的。

这样,我们就可以以人的教育的视角重新看到美育在人的教育上的独特优势及其高超的功能和价值。看到美育是对整个人的教育,是使人最终成为完美人的教育,是对人再塑造。对整个人的教育是指对整个人的整体素质的完全教育,也是对现实的活生生的生命个体人的整体教育,是使生命获得完美价值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建立在美对整个人的作用的基础之上的。列夫·托尔斯泰说:“艺术就是这美的灵魂的表现,艺术的目的是教育——不仅是智的教育——这是学者的事;不仅是心的教育,这是布道者的事,而是整个人的教育”⑦这里的整个人是指人的全部,也包括属于整个人的情感、心灵、精神和身体、外表、行为,而这些也都是作为一个整个人的必有标志。因此,我们常说的美和艺术对人的感动,激发,震撼,看来是情感上的,而实际上是通过情感而对整个人的作用。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梁启超把美育看作是“情感教育”并认为“情感教育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邪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⑧这也是体现了对整个人的整体教育。

人文美育的功能优势和价值优势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只有诉诸整个人的教育才更具有人的可接受性和乐接受性。美对人的作用,对人的教育之所以可能实现,是因为美的自身魅力和凝聚力。也是因为人本身的人性心理基础。即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求美之欲,人皆通之”。人对美的可接受性和乐接受性正是基于美对人的这种爱美之心和求美之欲的激活作用。二是只有这种整个人的教育才能更有效地实现人文美育对人的教育目的。因为人文美育的人文目标,必然体现在丰富人的人文素养,提升人的人文精神境界,建立人的崇高人文格的诸多方面。当然,这只是人文美育的初级目标。她要达到的终极目标则是人的完美,使人成为完美的人。所谓完美人,就是理想的人,是高度文明的人,或者说是集真善美于一身且高度充分实现了“文化化”的人,也包括能成为文化巨人的人。也就是现在教育中所说的:个性自由、全面发展,富有创造力的高素质的人。显然,这完美人是就整个人而言的人,是整个人的完美。

这样的人文美育就必然会要求她充分发挥美对人的作用,在对整个人的教育的意义上向着完美人的终极目标全面挺进。于是我们将用美的力量去把整个人的全部的情感激发出来。将整个人的精神世界照亮,形成充满阳光的崇高的精神品格。将整个人的爱美求美意识唤醒,形成鉴赏美和创造美的意识与张力,将束缚人和异化人的实利与物欲的绳索解开,成为一个精神解放的人,将人的自由之门打开,以美的自由去给予人的自由,使人成为一个个性自由的人。从而将使我们看到用美的力量重新塑造人、塑造完美人的可能,实现人文美育理想的可能。

  三、全景美育支撑起人文美育的宏伟大厦,彰显人文美育的整体  形象

由于人文美育是发挥美对人作用的美的教育,而美又是普遍存在、多样存在的。这个美是对一切美各种各样美的总称。所以引美入教在事实上应是引各种各样的美“全美”入教,这样才能完全的充分发挥美对人的作用,而且还要在整个教育的全领域全过程中实现即进入“全教”,这样才能在整个教育中全面发挥出美对人的作用。而这样的全美全教便构成一种“全纳美育”、一种完全美育,本文称作“全景美育”。

正是这“全景美育”支撑起人文美育的宏伟大厦,构成了人文美育宏大的美育实践体系,彰显出人文美育的整体形象。

也因为是“全景美育”,就不能只是所谓“艺术教育”的美育单独构成,而必须是由各种美的教育的各种美育综合构成,这样在其中国性、现代性和普世性的文化意义上,她至少或主要地有这样六种美育构成。

(一) 用艺术美来教育的艺术美育

    艺术之美是艺术作品自身所拥有彰显出来的美,属于人创造的美,是艺术家创造艺术作品同时创造来的,她体现了艺术的审美理想和美的追求,因此,在各种美当中,艺术美是更理想的美。而这种美只有在那些最优秀的经典的艺术作品中才能更全面更深层更典型地表现出来。并且,艺术与美是交融一体的,互为表现的,可以达到既是美的教育也是艺术的教育。因而艺术美育要求必须引那些最优秀最经典的艺术作品入教,包括各种经典的音乐、舞蹈、绘画、戏曲影视等艺术作品,其中不可缺少中国的书法艺术、昆曲、京剧艺术和陶艺、剪纸、蜡染、刺绣等各种民族民间艺术。

    人文美育对艺术美育的教育教学有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其一,要重在引导学生对艺术和艺术美亲身参与、体验中的深层感受和全面感受,从而全身心投入接受那艺术和艺术美的魅力的感动、激动和震撼,以致感受艺术和艺术美对情感和心灵的陶养、化育作用。这是艺术美育的根本之所在。其二,在感受的基础上和前提下引向对艺术和艺术美的审美鉴赏和评价,从而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和鉴赏评价能力这也是艺术美育应该肩负的使命。其三,不能排除各种艺术的知识、技能、操作方法方面的教育,不能排除组织学生参与演唱、表演、绘画、书写、弹奏等艺术活动的教育,这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艺术趣味和创造艺术的能力,也有助于学生能够操作种艺术以致精通种艺术,从而丰富和提升人的艺术素养。而艺术素养也是人的文化素养人文素养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人文话语中说一个人的人文素养很高往往就说此人是“诗书琴画无所不通”,在现代意义上,也是一个全面发展、高素质的完美人所应有的修养,这也是人文美育中的艺术美育的意义和价值的一部分。其四,艺术美育要求学生要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参与社会,去参观各种艺术展览、参加音乐会、观赏戏曲演出,参加民间艺术活动等等,形成开放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艺术美育新局面。

(二) 用自然美来教育的“自然美育”

自然之美就是大自然自身形象显现的美,也是自然生态景观的美,也往往是自然环境、氛围和意境的美。因而用自然之美来教育就要求要走进自然,去感受自然、体验自然,从中享受到自然之美带来的美感愉悦和快乐心情,进而产生对人的陶养作用。这就有如孔子所赞同的那种“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的活动。然而这种走进自然感受自然之美的活动,在现代的特别是城市里的学校是很难组织的,尤其让全校每一个学生都参加、都体验的大规模的活动更是难不可为。但这并不等于说这种自然美育是无法进行的。实际上只要是看重它就会有办法实现它,就可以用各种途径各种手段来实现。诸如:

其一,可分期分批,可以年级或班级为单位组织小型多样的走进自然的活动。其二可以与专业的旅游机构合作组织学生的旅游与考察、参观等活动。其三可利用假期组织引导学生参加具有专题性质的野外考察、露营、观赏等体验活动。其四可引导学生参加相关的展现自然景观之美的各种活动,以间接的方式走进自然,感受自然美。其五可以在校内组织放映反映大自然生态之美、神秘之美的视频画面,培养学生对自然美的向往和审美愉悦。

自然美育是人文美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她可以在自然美的力量作用下,使人能够热爱自然、善待自然,建立厚德载物、天人互生的自然伦理情怀,能够发现自然,探索自然,创造出自然科学新成果,也能够激起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和由此生成的爱国情感。而这些都是一个完美人所不能缺少的修

(三)用生活美来教育的生活美育

生活之美是进入一个尚美时代的现实生活和时尚生活所显现出来的美,她包括显现于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和生活情调,生活趣味和生活行上的美,也包括显现于各种生活用物上的美等等。但就其总体本质乃是指诗意居,和谐共处文化乐生的幸福生活所创造所显现出来的美,是生活美。只有在这里才能让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美是生活”成为他所愿意过、喜欢过的那种生活,或者说为那种“生活就是美”的美学观⑨提供了支持。这就要求学校教育敞开生活之门,即走进生活,请进生活,使教育与生活融为一体,导致生活即教育。这样才能让学生走进生活,感受到生活美。引进生活美来教育也包括把生活美指出来,让学生感受和认识到这种生活美例如指出网络生活的美在哪里,还能让学生感受到网络的美而不是网络中的丑恶

生活美育的价值和意义,就在于让人感到自己生活中的生活美,从而能够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正确的生活审美观,从而能够让创造的生活是美的生活,而不是丑陋的生活。

(四)用人的美来教育的“人的美育”

    是构成人文美育的重要支柱人的美,是一个高度文明的人所显现出来的美,是人的文明之美,她包括人的体貌美、心灵或精神美、行为美、道德之美(即美德)在内,这人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统一,并以内在美包括精神与道德之美决定因素,是一个成为美的人的美。诸如当下不断提到的“最美的中国人”“最美的妈妈”“最美乡村教师”等等那些人自身显现的美,就是人的美。

用人的美来教育其实就是用美的人的活的形象来教育,它体现出一种教育上的“榜样效应”,人的美对人来说是最有魅力的一种美,最有同类感、亲切感、最容易激起人的感动、人的敬重和崇拜、最具有对整个人的心灵上的震撼力、情感上的感染力,以致感动得热泪盈眶,泣不成声。而且这样的美对受此教育者就像一面镜子,能照出自己的美丑并产生向其学习的冲动,要像对方那样做人处事和生活,也要成为像对方那样美的人。而这样美的人无疑也是成为完美人的条件。因此这种“人的美育”也是人文美育最本色的体现。

这种人的美育,要求对这样美的人的面对面的直接感受、活的感受,如果做不到也要间接感受到,诸如听他的事迹报告看他事迹的电视看他的事迹的报刊等等,因为美的教育,必须体现为人对人的教育,在人对人的教育中体现美的教育。

(五)用科学美来教育的科学美育

科学美育是指科学本身的美,包括科学现象的美、科学成果的美、科学理论描述的美。这种科学美正如杨振宁所说“科学中存在美,所有的科学家都有这种感受。”“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憧憬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⑩ 而罗素则具体地指出“数学不仅拥有真理,而且也有至上的美。”⑾而门捷列夫也认为“在科学的大厦的协调系统中”包含着“最高度的美”。⑿居里夫人说:我一直沉醉于世界的优美之中,我所热爱的科学也不断增加它崭新的远景,我认定科学本身就具有伟大的美。一位从事研究工作的科学家,不仅是一个技术人员,而且是一个小孩儿,好像迷醉于神话故事一般,迷醉于大自然的景色。《现代人的智慧》剑捷译 

正是用这种美来教育,能够使学生在接受各门科学教育的同时也接受各种科学美的教育,从而产生对科学美的美感认同,进而认识到美与科学是相关的、相容的,而不是对立的、无关的,美与科学是同生同在互为表现的,并且要进一步发现,美也是科学发现、科学研究、和科学创造发明的先导力量,激发力量。哥白尼的日心说作为伟大的科学发,就是源于他观察感受到天体结构和运行的美“这座最美的神庙”的美,“有一种美妙的和谐”。所以在他的《天体运行论》的第一句话就说“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的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⒀著名量子学家大卫·玻尔说:“数学美在量子力学建立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特殊形式的数学美,是我们通向微观世界、美的王国的必经之路。”⒁而狄拉克体会到“如果你遵循你的本领提供的通向美的向导而前进,你会获得深刻的真理。”⒂

所以说,科学美的教育对提高学生的科学发现能力和科学创造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学美的教育,首先要在进行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育中能明确指出它们的美,并唤起学生的美感认同。其次,要在学生参加的各种科学实验活动中指引它们意识到科学创造美和美引导科学探究是普遍存在的。第三,要在组织参观科学展览及其科技成果展时让学生能看到美与科学的关系。

(六)用大美来教育的“大美美育”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最早提出大美概念的是庄子,他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这大美是超越具象的大意境的美,一种空灵之美,是“听之不闻其声,视之不见其形,充满天地,包裹六极”的美(《庄子·天运》)也是老子所说的那种“大音希声,大象无形”(《老子·四十一章》)的超越之美。这种美实际上是指天地存在和运行的规律、法则、品质的“大道”“大理“大境界”的美。也可以说是天人合一的至真至善达到极致所显现的美。这有如“太极”境界之美,有如科学奥秘之美,即爱因斯坦所说的“我们认识有某种为我们所不能洞察的东西存在,感觉到那种只能以其最原始的形式为我们感受到的最深奥的理性和最灿烂的美”。他把这美看作是“那个在存在事物的有秩序的和谐中显示出来的上帝。”⒃

显然这大美需要深层的审美,需要心灵的感悟,需要大智慧的认同,需要超越一般视听感觉的玄思能力,需要张开那无天地界限的想象神鸟的双翅才能飞进大美的仙境。

这大美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产物,是见诸于感性与理性统一的中国文化之魂,是中国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国文化达到巅峰境界才能升起的文化光环。因此,用大美来教育的大美美育,乃是中国美育、文化美育的最高标志。同时,这也是因为大美对人的作用,是人的高素质上作用。她能够开启人的大智慧之门,提升人的玄思能力,想象能力,进而提升人的科学发现、科学创造的能力。而这些见诸于大智慧的能力,无疑是一个高素质的人所不能缺少的,也是一个完美人所不能缺少的部分。

大美教育需要用专项或专题的形式进行,也可以在哲学美学乃至科学教育中体现出来。但最好是在高中以上的教育中进行。

诚然,全景美育不能只有这六项美育,应该包括一切各种美的教育所形成的各种美育在内,诸如:用中国美来教育的中国美育等等,但即便是只有这六种美育就已经能够撑起人文美育的全景美育形象,支撑起人文美育的宏大的实践体系。

四、 教育美育是人文美育的高度完善,是人文美育的教育创新

   教育美育就是用教育之美来教育的美育。他不是全景美育的一种美育,而是全景美育的创新性补充。她属于整个教育整体的美育,这也是以往的原美育中所没有的。

    这是因为以往的教育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没有意识到她自身的美,似乎教育与美无关即便是教育所拥有的美育也只是因为引美入教,用外在的美和艺术来教育,这样的美育似乎与教育自身包括美育实施者、操作者的美丑善恶毫无关系。甚至导致那些不美甚至丑陋的教育也在实施美育的不和谐现象,因而也就不会有什么用教育之美来教育的美育出现。所以,这教育美育乃是人文美育创新提出来的,她既体现了人文美育体系的完善,也体现了人文美育进入全新的高境界、大境界。

既然,教育美育是以用教育之美来教育为根本标志,那么教育自身美,就是她生成的基础和前提,无美何以美育。这就必须提出“教育立美”这个命题。

所谓教育立美,就是在教育自身建立美,使教育有美,成为一种美的存在。而立美并不是将教育之外的美拿来加给教育,而是将教育原本内在蕴含的美开掘出来,确定下来,彰显出去,这也包括将失去的美找回来,包括将教育本身原本不美的部分改变成美的。所以这种立美必须首先认识到教育就其本性原本就是一种文明之美的存在。而这种文明之美是建立在教育的诗性品质的基础上的。而诗性品质正是教育的文明本性的诗情画意表现,使教育本身就是一鲜活的人类文明的诗篇,一种最美的教育诗篇。因为教育乃是一种人类文明中最美的事业,太阳底下最光辉的事业,她用人类文明创造的最优秀的文化成果来教育人,从而传承着、发展着和创造着人类文明。以使人类文明不再断裂,不再倒退。教育一开始就置身于人类文明的摇篮,那里充满了人类文明中的崇高、圣洁、理想、希望、快乐和幸福编织的诗情画意的美。那里,仁爱的眼睛总是朝向人类的未来、理想和希望,充满关怀和希望地面对着“祖国的花朵”,“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毛泽东语)“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那些诗意的对象)充满了博大“母爱”,伦理深情,纯真友谊和成长的关怀,那些最美的诗情……那里有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先生、园丁、导师、红烛等尊贵而神圣的诗意的称谓,那里是人类文明世界里希望的净土、理想的绿洲。而理想是教育的灵魂。黑格尔说“理想是本身充满的美”⒄

然而,由于现代的各种异化,狭隘的实用主义,单纯的商业意识,物欲横流,拜金主义和“应试教育”的深度影响,致使教育的诗性之美遭到亵渎和泯灭,因而,立美也就意味着教育诗美本性的重新回归、彰显、张扬和光大。

    不过上述的描述还不过是从教育的诗美本性来看立美基础,至于什么是教育之美,她在哪里,怎样才能立起,还要进一步说明。

    教育美就其本质和内在规定而言,乃是教育的“真、善、能”统一于一身的形象显现。而真善能统一于一身就标志着教育的崇高境界、卓越品质和强大功能,标志教育美的内在生成。所以立美的基础和前提在于立“真善能”。

    真,是教育的合规律性、科学性和真理性,她体现出教育自身的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实事求是的本质,这要求任何教育教学内容、教材和活动,任何教育教学思想和行为,任何文化知识的传授和考核都要持续不断的追求和坚守。在这里任何的违背规律、不合科学、掩蔽真理包括错误、荒谬、无知、造假与欺骗,都会导致教育的丑陋,导致教育的不文明,这是因为真是美的条件、美的内涵,只有由真才能上升到美,美是科学的表现,美是真理的光辉,所以无真不美、不真不美,立美必先立真。

善,是教育的合目的性,体现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和教育境界。教育是以人为目,以育人为宗旨的目的性活动。她充满了对人的关爱,一切都为人的发展和未来着想。包括教育教学内容、形式、方法,教育教学的环境、设施、用品等,也包括教育教学管理者和执教者都要体现出人的目的性,体现出育人的需要和为育人服务,也正是在这里看出教育无私,教育为公的品格,看出教育者的忘我、敬业和奉献精神,看出教育道德、教育人格和教育境界之所在,教育的善之所在。在这里任何不合人的目的的造假、欺骗、以教谋私、金钱贿赂,包括买作业、买论文、买分数等等都会导致教育的“伪善”,教育的丑陋。

善是美的灵魂,美是善的象征,无善即无美,所以不立善就不能立美。

能,是教育的合需要性,体现为教育的能力、教育的力量、教育的功能。

教育是功能性活动,能体现出教育塑造人的功能素质,包括教育教学的操作能力和效应,它要求教育教学操作者,能全面遵循教育教学规律,精确掌握教育教学内容和特点,熟练运用教育教学方法、技巧和各种工具,从而达到运用教育教学技艺——艺术的自由操作的高超境界,有如庖丁解牛那样能熟知对象,掌握规律,能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之止而神欲行”,而“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游刃有余地矣。”以致如舞如乐的自由操作的艺术境界(《庄子·养生主》)。如此的教育教学就体现出教育的最高的“能”。正是这教育的“能”,能生出教育的美。在这里,教育的无能就意味着不美,而教育的拙劣就意味着教育的丑陋。所以,立“能”才能立美。可见,真善能都是教育美的重要支柱,教育立美就是在立真立善立能的基础上立起来的。但是教育美是指整个教育整体的美,而不是教育哪一方面的美,因此,只有在整个教育中的“真、善、能”和谐统一才能产生。虽然真善能都是美的条件,但谁也不能单独支撑起整个的教育美。比如说只有真而不善又低能,只有善而缺少真又低能,只有能甚至是高能而缺真又不善,那就会由于整个素质的不完全亦即内在品质的残缺而注定不能美。而只有真善能同在并相互作用、彼此协调、交叉渗透、优势互补,从而达到整体上的和谐统一,才能在达成优质教育即高素质、高境界、高功能的教育基础上生成教育美。教育美实质上乃是优质教育、卓越教育的整体形象显现出来的美,是教育的文化之美、文明之美。能够如此的教育就是一种美的教育,或最美的教育,成为一种美的存在,一个美的世界。

这样,当学生走进教育时就会感到是走进了一个美的世界,身临其境,切身感受到这种高层次教育的文化之美、文明之美。从而在接受各种文化教育、文明教育的同时,也感受到了这种教育之美的熏染与陶养。这就在事实上构成了一种用教育美来教育的美育,即“教育美育”。

“教育美育”具有独特的美育优势,她是一种高层次上的综合性的美育,她以教育自身的文化之美、文明之美来教育,对学生的文化心理、精神文明,具有更深层更高远的影响作用。她以教育自身的美来教育,就不用引外在的美入教,而且她对学生的教育更有直接性、切身性和随时随地性。因而也更有吸引力和凝聚力。她是高品质的人文美育所不可缺少和不可替代的一部分,并且是人文美育最高层次上的标志,是人文美育最闪光夺目的亮点。也许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在我们创构和倡导人文美育之时就不能不把这种教育美育推出来。

结语

(一) 

人文美育的提出建成与兴起,必将对当下现存的中国现代美育亦即自20世纪初在中国新文化新教育运动中从西方引进而首立并延续至今百年美育构成根本性影响,甚至会导致她的返本开新的变革重建。这至少要体现在这几个方面:

其一、将百年美育原本蕴含的但却被长期埋没而一直沉睡的“人文自我”唤醒,并予以彰显与大,从而充分实现“人文自我”,走上人文美育之路。其二、颠覆所谓的“审美教育”,向中国美育的美的教育原点返本归根,因为审美教育来自西方后现代的审美主义,用审美遮蔽并取代了中国美育中的美,导致成为“用审美来教育”的无美失美的“审美美育”怪态。这是因为在中国美育的概念体系中原本并没有“审美”二字,“审美”是在引进西方美育同时引进的,而且审美也是从美这个原点衍生、延伸出来的,是指美的接受主体的一种特定的审美意识和心态,也体现为一种审美活动,是美对人的作用、“中介”、“桥梁”和“场”,没有客观对象的可确定性。所以审美不能取代美,如果将美的教育偷换成审美教育,那就必然造成用审美作用于审美,用审美教育审美的荒谬可笑的后果。那既不符合美育的逻辑,也不符合美育的事实。其三、改变只有艺术教育的美育以及用艺术教育代替美育的不合理现象,从而建立如人文美育那样的全景美育的新体系。造成用各种美来教育的开放的鲜活的丰富多彩的美育新格局。其四、改变只有音乐和美术教材的美育教材和课程的现象,建设一套作为美的教育的全景美育大教材及其课程体系。创编出一套全景美育的教材,它包含原有的音乐和美术教育的基本内容,但失去了独立性,它是一套真正的美的教育的教材,名字就叫美育及其美育课。它将古今中外各种经典的美的形象(以中国美为主)集中在一起,分类成册(书和光盘)在各种美的下面都附有精短的介绍和评价、欣赏感受等文字和声音。并附有相应的思考题、练习题和引导美的创造的操作题(可参考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的《美育》教材

(二)

    人文美育进一步发展将导致整个教育的“美育化”,即“教育美育化”

    其表现就是(1)各种教育包括学科教学中均有美育;(2)各种教育教学都以美育的形式、方式和方法进行,都是美育的教育和教学包括教学艺术化形成教学美育;(3)各种教育教学中都体现有各种美的教育,使美育成为各种教育教学的美育;(4)各种教育都成为通过美的教育,在美育中实现的教育。

上述四种美育化全面实现的结果必将是美育与教育,或教育与美育的完全融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以致教育即美育——美育即教育。

我们就可高高扬起教育的“美育主义”旗帜。美育主义来自王国维的《孔子之美育主义》一文,其中有孔子“其教人也,则始于美育,终于美育”之说⒅。

(三)人文美育将成为21世纪中国现代新美育的代名词。

注:

(1)《蔡元培全集》第六卷、599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年

(2)《鲁迅全集》第一卷69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

(3)《李泽厚十年集》第一卷451页安徽文艺出版社1994年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第6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

(5)希勒《审美教育书简》第152——153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

(6)苏霍姆林斯基《怎样培养真正的人》第52页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

(7)列夫·托尔斯泰《论艺术》第2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

(8)《梁启超全集》第七册3922页北京出版社1999年

(9)车尔尼雪夫斯基《生活与美学》第六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

(10)杨振宁《美与理论物理学》见《自然辩证法通讯》第十卷53期1988年

(11)转引自《生命之舞》第37页光明日报出版社1995年

(12)转引自《审美教育问题》第十九页知识出版社1983年

(13)转引自《美与理论物理学》同(10)

(14)转引自《科学美学思想史》第629页,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15)转引自《美与理论物理学》同(10)

(16)《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第243页

(17)黑格尔《美学》第一卷 第184页商务印书馆 1979年

(18)《王国维文集》第三卷第157页中国文联出版社1997年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