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文艺的时代绽放——2024中国音乐艺术透视
2024年是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十周年,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提出一周年。在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指引下,我国音乐事业不断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特别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召开以来,广大音乐工作者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积极感受时代、耕耘生活、采风创作,在产行业场景更趋多元和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审美潮流迭代更新的浪潮中,努力推进音乐事业高质量发展,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音乐力量,留下了温暖而有力量的中国声音。
本年度,我国音乐事业繁荣发展,呈现5个突出特征。第一,人民性日益成为主题创作、音乐演出与文化交流活动的取向。其中,由中国音协主办的4个不同类别(钢琴、声乐、二胡、合唱)的中国音乐小金钟展演活动,彰显了中国音协为推动新时代音乐艺术创新发展所作的突出贡献;由中国文联、中国音协共同主办,中央音乐学院、中国文联音乐艺术中心承办的“礼赞新时代奋进新征程——2024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作为“礼赞新时代”系列音乐会之三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本场音乐会的上演也为“十年·答卷——第六届中央音乐学院10·15艺术节”拉开了序幕,令人印象深刻。第二,在“第二个结合”的引领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音乐相融合,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音乐文化发展新潮流。第三,音乐产业增量发展势头明显。其中,基于灯塔专业版数据可见,音乐类演出票房和观演人次均较2023年高涨70%以上,基于AIGC的音乐生成工具在国内市场应用率已达35%,贡献增量产值逾150亿元。第四,融合发展不断深化,各类跨界融合的音乐艺术与文旅品牌活动,为音乐发展提供了创新亮点。其中,既有年度爆款电游《黑神话:悟空》音乐的海内外巡演与全球热议,也有从大银幕走向舞台的IP音乐剧《无间道》年度首演,还有时装与音乐牵手的2024青岛国际时装周音乐节的举办等。第五,国际音乐交流亮点频现,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观念深入行业自觉。世界音乐经典与中国原创之声在音乐厅堂和谐共鸣,引进原版音乐剧的票房与国内本土音乐剧票房旗鼓相当。
“礼赞新时代 奋进新征程——2024大型原创交响作品音乐会”作为“礼赞新时代”系列音乐会之三于2024年10月在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上演。
创作:文艺精品创作百花齐放
2024年,各种题材、体裁的原创音乐创作品类繁盛、数量众多,涌现出诸多优秀作品。其中值得一提的有交响乐《五色枇杷》《九歌》《玛纳斯》《征程·光明》《交响编码》《无锡序曲》《东方旭日》等,原创民族歌剧《柳柳州》《义勇军进行曲》《八一起义》《李清照》等,音乐剧《大江东去》《扬名立万》《北上》《雄狮少年》《飞天》等,歌曲《瓷魂》《盛世莲花》《枕着光的她》《小美满》《我引绿洲接长路》《见一面少一面》等。这些精品佳作,极具艺术特色。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彰显“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情”。其中较为典型的歌曲有由中国文联、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浙江省委宣传部、山东省委宣传部组织创作的歌曲《天山放歌》;由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南山区委宣传部(区文联)、腾讯音乐娱乐集团联合出品的歌曲《枕着光的她》……这些歌曲主题鲜明、旋律晓畅、曲调悠扬、打动人心。《天山放歌》融汇新疆的缤纷色彩和多民族的人文风情,有最能反映新疆多民族共通的根源性的音乐元素,勾勒出新时代新疆的新景观和大气象,荣获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在《枕着光的她》中,“枕着光的她往前走,路上难免风吹雨打;叫上一声老伴啊,便有人应答,她就晓得到了家。”写出了生活的质地与人们心中的期待。 《枕着光的她》成为华为音乐2024年度榜单热播新歌第二名,更荣获了第十七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热辣滚烫》的主题曲《小美满》等传唱度极高的作品,传达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
体现“新中式”审美追求。“新中式”作为一种审美潮流,其内在的美学观念充分体现了“两个结合”精神,具有文化内涵的传统性与形式的现代性的双重品格,成为新时代文艺创作的重要现象。例如,《瓷魂》的词作中,对传统文化礼敬之情殷切,通过“五色泥尘”“炎黄汗青”等意象志向的表达,明确了“瓷”与“中国”,造瓷与“中国历史”间的象征关系,继而托物兴志,“涅槃与重生”,表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与宏大使命。两首歌曲分别通过用典和比兴的手法借古抒志或写史壮志,表达了时代精神与理想追求,较好地反映和体现了中华美学的内在精神和价值趣味,丰富了当前的听觉审美。再如音乐剧《飞天》等作品,立意深刻独到,一方面反映文明交流互鉴共融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表现“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可贵精神。作品通过创设被自然侵蚀和人类毁坏而失去了面目的莫高窟壁画人物以及壁画幻象空间,进行了东西风格交融、梦幻与现实交织的舞台空间营造。它以常书鸿为原型,通过“守护人”和“赶路人”的角色设定,将人物性格的典型化与人物角色的普遍化相结合,反映出人民创造历史的生动实践,饱含着浓浓的“中式”情怀。
AI创作兴起。本年度受到高度关注的还有AI作曲。当下,无论是从作词、作曲,还是到后期的编排和演唱,AI已然渗透到音乐生产的各个环节,即便毫无乐理知识的普通人,也能借用AI工具,在极短时间内创作一首独一无二的歌曲。2024年,在世界数字教育大会开幕式上,由中央音乐学院人工智能作曲系统创作的《欢迎》成功演出,展现了科技在音乐创作领域的无限潜力,反映出国内音乐人工智能研发的新成就。2024年4月,全国首台国乐与AI音乐会《零·壹|中国色》在上海1862时尚艺术中心首演,亮相第39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9首原创曲目《东方既白》《松花》《娇红》《菡萏》《轻紫》《揉蓝》《玄天》《茶色》《色雅》,将国乐与中国传统色和古典诗词相融合,探索人工智能音乐创作的新图景。
演出:增量与交流互鉴的活力市场
音乐表演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是音乐审美价值实现的核心。通过观察音乐演出的整体局面和不同构成可把握音乐发展的态势。
一、文化主题性音乐演出“美美互鉴”
音乐演出侧重文化价值,强调社会效益优先,包括注重价值导向的文化主题性音乐演出和侧重艺术学术交流的音乐演出。
本年度文化主题性音乐演出数量众多,主要有以下这几类:一是东西方艺术碰撞的音乐演出,如去年10月,在北京音乐厅举行的音乐会上,李心草执棒中国交响乐团与吴巍、朱慧玲共同演绎的“西方作曲家笔下的中国音乐”,演出主题的思想性予人以思考。二是国风国潮风格主题音乐会,最具代表性的是本年度第二届全国民族器乐展演,共遴选出10台民族管弦乐音乐会、31个乐种组合进行演出,参演团体中,既有活跃在田间地头的乐班乐社,也有职业院团、专业院校,丰富多彩的表演内容与艺术形式全面生动地展现出中国当代民间乐种组合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三是城市人文主题类音乐演出。本年度,中国音协主席叶小钢为四川成都创作并首演了大型原创交响组曲《一览千年》,贾达群为浙江丽水创作并演出的《绿青诗篇·致丽水》均属此类。同时还有各城市深耕的音乐品牌活动,如“深圳十月音乐汇”等,都是在推动音乐惠民和城市文化繁荣方面作出贡献的典范。四是着力培养优秀青年音乐人才的演出,代表性的是“艺苑撷英”——2024全国优秀青年中国民族弓弦乐演奏人才展演音乐会。
本年度侧重学术交流的音乐演出活动频繁,主要有:1.彰显专题学术意义的音乐演出,如2024北京现代音乐节——中国当代室内乐作品音乐会;第五届杭州现代音乐节,包括10场专场音乐会、1场与维也纳“环球音乐出版社”共同举办的国际管弦乐作曲比赛、 5场驻节作曲家与音乐学家讲座等。2.学术研究主导下的音乐演出,如深圳市光明区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基于“艺术与科学”议题举办粤港澳大湾区暨全国艺术院校作曲家研讨会期间演出的《碰撞·交汇》《引领·光明》室内乐音乐会等。3.专业教育实践类型的音乐演出,如《“大乐永和”浙江音乐学院国乐音乐会》《“清风语”中央音乐学院民乐专场音乐会》等。
二、“商业主流”音乐演出市场不断增长
本年度的音乐演出产业呈现出两大特点:一是音乐演出市场成为我国最大规模演出市场。据灯塔专业版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2月30日,本年度音乐演出票房为201.96亿元,占全国演出市场的92.3%,本年度音乐类观演人次为3296.7万,占全国观演总人次的77.8%;二是音乐演出市场保持规模化高速增长,相较上一年,本年度音乐演出票房增长了87%,观演人数增长了71%,演出场次增长了42%。可见,当今我国音乐演出市场呈高速增长之势,达成了演艺领域最富活力的市场表现。
其中,“商业主流”音乐演出是注重商业价值与经济效益的音乐演出,主要有大中型演唱会、流行音乐节、音乐剧演出、古典音乐市场、Livehouse音乐演出等。演唱会和流行音乐节在音乐市场中占比较大,约为全国总票房的7成以上。相较而言,知名音乐节IP,以及有优质演出阵容、丰富市场经验和运营服务能力的音乐节票房均高于前一年。音乐剧演出票房市场份额虽不足全国音乐总票房的一成,但属于十分活跃、富有潜力且规模不断增长的市场化音乐演艺类型。《2024年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1月至10月,全国音乐剧演出场次1.36万场,同比增长5.5%;票房13.96亿元,同比增长26.7%;观众人数582.13万人次,同比增长4.6%。据北京天桥艺术中心票房票务系统显示,2024年5月15日零点其总票房正式破亿,是其自开业以来票房破亿速度最快的一年。
总体来说,本年度“商业主流”音乐市场呈结构性高增长发展态势,主流化或头部化特征明显,但在不同细分类型中“主流化”内涵侧重不同。比如,在流行音乐节市场中,知名IP与口碑品质最有票房号召力;在古典音乐市场里,名家名团名作是可靠的票房保障。
2024中国江苏二胡之乡民族音乐盛典暨中国音乐小金钟——全国二胡展演闭幕式音乐会现场。
传播:多元与有效推动音乐文化高质量发展
艺术作品的生命来自于“接受”,没有传播就没有受众。本年度,音乐的传播有两大基本类型。
一是线下传播。主要是涵盖所有音乐领域的表演传播,在不同领域呈现不同的表现形态。在严肃音乐领域,最为重要的类型是乐团音乐季演出。商业音乐领域传播重点各有侧重,年度演唱会传播重心在于大众广为熟知的歌手以及他们广为流传的代表作的演出。据统计,本年度演唱会票房前几位分别是张学友、邓紫棋、刘德华、张杰、薛之谦、五月天等歌手和组合。这些举办50次以上演唱会场次的歌手年度动员观众人数超过200万人次。而这些歌手的代表作也均在线下广泛传播。
本年度音乐剧传播的焦点作品也有多部:国产音乐剧中传播度较高的是原创音乐剧《将进酒》(2023年首演),据《2024中国音乐剧市场年度报告》显示,音乐剧《将进酒》荣登2024年中文音乐剧票房榜top10第一名,完成了近100场的演出,观众达11万人次。原版引进音乐剧中传播度最高的是《剧院魅影》(1986年首演),去年在北京、上海、深圳、成都、西安等多地进行了逾百场以上的巡回演出。其中,去年10月,仅在上海便演出了59场,实现100%的上座率,收获8000万元票房,影响力可见一斑。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音乐剧《猫》(1981年首演)的演出,也深受广大观众喜欢,获得了票房口碑的双丰收。二是线上传播。在当下,人们刷抖音音乐短视频、选择背景音乐制作短视频、观赏网络音乐直播、购买平台单曲或专辑等,因此成了线上音乐的消费者、使用者、传播者。线上音乐的传播情况,可从终端用户的音乐使用量、平台歌曲下载量以及各类线上歌曲排行榜中了解。从市场反馈较为活络的华为音乐2024年度先锋榜单、抖音热歌榜、腾讯音乐由你榜等榜单发布的情况来看, 2024年热门传播歌曲主要有两类:一是年度原创热门歌曲,如周深的《小美满》、任素汐的《枕着光的她》、王羽泽的《见一面少一面》、刘阳阳的《人间半途》,以及王超然的《你来了一阵子》等;二是因翻唱而走红的歌曲,如鸭蛋等翻唱的《苹果香》、周祥等翻唱的《战马》、郭有才翻唱的《诺言》、单依纯和汪苏泷翻唱的《如果爱忘了》等。
话题传播从本年度来看是音乐传播的另一线上主渠道。目前网络上基于兴趣而形成了许多内容社区,比如微博超话,由于社区内用户兴趣一致、话题集中,不仅可深入交流又可共享各类信息,故成为线上推动音乐传播的重要力量。本年度因话题热播推动歌曲使用,成就了一批年度热歌,如《苹果香》《暮色回响》《若月亮没来》《人间半途》《不如见一面》等。此外,2024年度十分值得一提的是“出海传播”“展演传播”等。
2024年度音乐“出海传播”成绩显著,据了解,2024年共有中国交响乐团、香港管弦乐团、中央民族乐团、无锡交响乐团、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等40多个国内院团(校)走遍五大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举行了100多场音乐会,演出中国音乐作品230多首(部)。其中传播或演出频次相对较高的管弦乐作品是《瑶族舞曲》《我和我的祖国》《金蛇狂舞》和《茉莉花》等,民乐为《赛马》《彩云追月》《春江花月夜》《贵州恋歌》《好花红》《花好月圆》《木叶声声》,声乐作品为《大江东去》《红豆词》《玫瑰三愿》《双调·新水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阳关三叠》《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交响乐演出频次最高的是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同时,依靠中国音协等权威行业团体组织开展的各类音乐展演活动,有效地推进了音乐作品传播的深入。2024年度中国音乐小金钟展演活动通过指定展演曲目和开幕式音乐会等方式,有效推广传播了中国音乐,如“长江钢琴第四届全国钢琴展演”推广了《黄河钢琴协奏曲》(冼星海曲、殷承宗、储望华、刘庄、盛礼洪改编)、《落花天》(叶小钢曲)、《刘天华即兴曲三首》(崔世光曲)、《八板》(陈怡曲)、《中国之梦》(张朝曲)等;全国二胡展演推出了《光明行》(叶小钢曲)、第六二胡协奏曲《山河颂》第3乐章《颂》(关乃忠曲)、《第五二胡狂想曲——赞歌》(王建民曲)、《阿曼尼莎》(王丹红曲)、《巾帼》(王云飞曲)、《楚颂》(李博禅曲)等。
结 语
通过盘点,2024年中国音乐发展可谓繁荣发展、盛情绽放,无论是在年度推出的作品类型和质量,还是在音乐产业市场规模方面,都达到了新的历史高度,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在创作领域,推出了一批打动人心、触动情感、体现“新中式”美学的年度佳作;在演出方面,音乐产业与事业协同发展,实现了强劲跃进,打造了音乐文化主流势场,并奠定了中国商业演艺在全球的不俗地位;在传播领域,音乐不仅顺应民心,丰富了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成功传播了中国声音、中国情感与中国美学精神,展现出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然而,在成就斐然的背后,中国音乐产业仍有值得关注和努力的领域。例如,如何优化中国音乐产业的结构,平衡流行音乐与传统音乐、高雅艺术与大众文化的关系;如何推动中国高雅音乐更广泛地融入市场,获得更大的社会影响力;如何让中国音乐文化在“走出去”的基础上“走进去”,深度融入全球文化格局,产生更持久的国际影响力。这些问题和挑战为未来的发展提供了空间和方向。
站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我们既要为本年度取得的成绩感到自豪,也要以此为新起点,不断奋进。有风自南,翼彼新苗。中国音乐文化产业事业将在新的一年承继过去一年的辉煌与盛情,谱写新年的丰硕篇章,推动中国音乐在多样化、全球化与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迈向新辉煌!(文章来源中国艺术报)
作者:丁旭东 作者系山西师范大学文学艺术学部副部长、教授,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音乐学院文化发展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