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艺术审美立身、人工智能赋能,影视艺术教育新格局”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成功举办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4-12-24 20:06:00


本网讯张建梅20241216日由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和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承办的“艺术审美立身、人工智能赋能,影视艺术教育新格局——北京长沙双城研讨之北京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楼成功举行。此次会议聚焦数智时代背景下艺术教育的发展路径,以“人工智能赋能影视艺术教育新格局”为主题,围绕艺术审美教育、影视艺术创作与数字技术深度融合等关键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强调了数智化、智能化时代艺术教育在影视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探索了人工智能在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前景,邀请来自高校的知名学者、影视教育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参会,共同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如何深度赋能影视艺术教育,推动行业新变革。


在开幕式上,北京师范大学二级教授,教育部戏剧与影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副会长,国家一级学会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会长,教育部高中艺术课标修订组组长,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周星教授致辞;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指委副主任,中国舞蹈家协会理事,教育部教育促进会理事,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科技融合创新中心主任肖向荣教授致开幕词。

本次会议特邀校外专家,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电影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曾任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执行委员,亚太区分会主席钟大丰教授;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理事王志敏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博士生导师,英国南安普顿大学访问学者,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教育专委会理事,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史学专委会理事,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委会理事王利丽教授;河北大学影视艺术系系主任,戏剧影视学学科带头人,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戏剧影视文学专业负责人,中国高校影视艺术委员会理事郄建业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中华爱子影视教育促进会理事,湖南省本科高校音乐与戏剧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李琦教授。北师大校内专家,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七、八届戏剧与影视学课评议组召集人,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胡智锋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影视传媒系主任、博士生导师樊启鹏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博士生导师,教育部义务教育艺术课标修订组专家兼舞蹈组组长,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成人教育协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杰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高级访问学者肖艳;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艺术学理论学会艺术教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高中艺术课标修订组秘书长任晟姝;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协会会员、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影视评论专业委员会理事陈亦水;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国家级实验教学中心工程师,中国高校影视学会实验教学专委会理事王赟姝出席本次会议。与会专家共同从多学科交叉的视角,探讨影视艺术教育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未来路径。

周星教授提出本次研讨会旨在应对数智时代艺术教育的新挑战,探讨人工智能与艺术审美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来自艺术教育、人工智能、影视产业等多领域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推动影视艺术教育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开辟艺术教育新天地。面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周星教授强调,人工智能能够为艺术教育开辟出新的天地。在全球哲学视野和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共同蕴含下,艺术教育需要不断创新,深度融合人工智能技术,推动艺术审美的新时代发展。

院长肖向荣教授对本次会议的主题给予了高度评价,他强调美学作为艺术创作与教育的根本,是艺术持续发展的核心基石。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为影视艺术教育提供了广阔的新天地。通过与国际前沿的哲学思想相结合,并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人工智能能够为艺术教育的未来开辟崭新的路径,拓展艺术审美与创作的边界。“人工智能与艺术教育的融合不仅是技术进步的体现,更是人文精神与现代科技携手共进的必然趋势。”

在会议中,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李琦对长沙会议的整体筹备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为即将召开的长沙会议的规划与定位。她表示,北京会议的顺利召开为此次研讨会奠定了扎实的理论基础,而长沙作为中国影视产业的前沿地区,将进一步聚焦于实践创新与产业应用层面的深入探讨。李琦院长特别强调,长沙会议将汇聚影视创作者、技术开发者与教育实践者,围绕人工智能技术如何赋能影视创作、教学方法创新与产业转型等热点议题,开展更具针对性和应用性的研讨。李琦院长的发言展现了双城研讨会的高度协同与前瞻布局,引发了与会专家的热烈反响。双城联动的形式不仅拓宽了本次会议的学术影响力,更为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影视艺术教育中的应用与实践探索提供了坚实的支持。


随后,由任晟姝副教授主持会议第二阶段,正式发布了新书《影视艺术概论》。该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是全国影视教育领域重要参考书籍的再版升级。

胡智锋教授的发言为本次会议注入了深刻的理论思考与实践洞见,揭示了未来艺术生产与传播的多重可能。他提出的融合化、沉浸化与智能化理念,为探索新时代影视艺术教育的创新路径指明了前进方向,胡智锋教授指出,“艺术审美的未来必将走向融合化与沉浸化”。在人工智能和数字科技的赋能下,传统的艺术文本不再是孤立存在的文化产品,而是逐渐向“鉴赏者与作品交互式体验”的模式转变。艺术传播不再局限于单一媒介和固定形式,而是以跨平台、多终端的方式实现更广泛、更立体的文化触达。

胡智锋教授特别提到,随着增强现实(AR)与虚拟现实(VR)等沉浸式技术的发展,艺术体验逐渐与个人深度交互融合,带来全新的文化体验形态。例如,数字艺术作品《消失的法老》和国产游戏巨制《黑神话·悟空》,不仅改写了传统影视艺术的欣赏方式,还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沉浸式文化体验。他认为“数字化与网络化的发展,正在倒逼艺术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当代艺术生产已经进入了高度依赖智能化的阶段,人工智能不仅仅在艺术后期制作和内容分发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开始渗透到艺术创作的前端。从内容生成到用户交互,智能算法和数据分析已经成为现代艺术生产链中的核心驱动力。

钟大丰教授指出,“专业教育与综合教育的关系正经历深度调整与重塑。” 在新时代背景下,综合性大学与专业性大学都在根据自身定位不断调整专业设置与课程设计,“综合专业化与专业综合化” 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一变化不仅回应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也为影视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多样化的路径。他强调,当前教育改革已经打破了传统专业的界限。学科设计与专业设计正在朝着更具包容性和适应性的方向拓展。例如,编剧概念已经突破了传统影视剧创作的范畴,扩展至新媒体、互动叙事、数字内容创作等更广阔的领域,反映了专业教育与时代需求相结合的重要趋势。

钟教授进一步指出,影视艺术教育不仅局限于高等教育层面,正在向基础教育领域渗透并逐步普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的融合,是培养未来影视艺术人才的必然途径。” 他强调,基础教育阶段对艺术审美能力的培养,将为学生日后的专业学习奠定坚实的审美基础与文化素养,而高等教育则需要在专业化与综合性之间找到平衡,精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创新型人才。

王志敏教授表示,“艺术审美立身”是影视艺术教育发展的核心议题,也是艺术价值的根本体现。王志敏老师指出,艺术离不开美学,美学是艺术立身的基石,孔子所言“志于道,居于德,因余人,游于艺”深刻揭示了艺术、道德与人文关怀之间的内在关联。他强调,艺术的存在不能脱离历史与人文背景,必须建立在道德与真理的稳固框架之上,否则将失去其真正意义。

在探讨人工智能赋能艺术时,他引用法国哲学家朗希埃的观点,认为人工智能的介入不仅能够为艺术开辟新的天地,还可以进一步深化对艺术与哲学的理解。然而,王志敏老师提醒,对于人工智能需要保持正确而积极的认知态度,充分认识其作为人类智能延伸的潜力。结合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他指出,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人类智能的一面镜子,只有在科学态度与人文精神的双重指引下,人工智能才能真正为艺术服务,推动影视艺术教育迈向新格局。

郄建业教授指出,近年来,影视专业课程逐渐深入到基层教育体系,各类学科与影视专业跨界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这不仅体现了影视艺术教育的普及与重视,也反映出新技术与新媒介背景下艺术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方向。他提到,“人工智能与数智时代的到来,为影视鉴赏提供了更加多样化的体验。” 随着技术的发展,数字工具和智能算法为影视艺术教学创造了新的可能性,让更多学生能够通过先进的技术手段接触影视艺术,提升审美能力。针对当前艺术高考政策的调整,郄建业特别提到艺考内容的取消对影视艺术专业的影响。他表示,这一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考验了学生们对于影视艺术专业的真正热爱与理解,也将促使艺术教育回归本质,注重内在素养的培养而非功利化的学习路径。

郄建业教授进一步分析指出,尽管中央戏剧学院等高校已开展了如“数字戏剧”等新兴课程,但对于地方高校而言,数字化影视教育的落地实施面临不小的难度。他指出,技术资源、师资力量、资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都限制了基层高校在数字化影视教学方面的发展速度。此外,郄建业还强调,河北大学影视系的教师们将在未来与同行进行深入交流,探讨如何通过人工智能技术与影视艺术课程的结合,推进影视教育向基层更广泛地普及,并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与实践机会。

王利丽教授围绕着数智时代影视艺术的转向与动向进行了主题发言,专家在发言中深入分析了数智时代对中国电视剧内容生产与海外传播的深刻影响。他指出,内容的质量依然是影视传播的核心,随着精品化趋势的推进,电视剧的数量逐渐下降,但创作的精细度和深度却在不断提升。数字化技术,尤其是数字虚拟拍摄,已经成为推动影视创新的关键力量。例如,《延禧攻略》便成功利用这一技术,展示了数字虚拟拍摄在影视中的巨大潜力。中国传媒大学成立的首个数字人虚拟实验研究中心,也标志着数字赋能和虚拟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为未来的影视创作提供强大支持。

随着媒介融合和网络的迅猛发展,数字技术不仅带来了虚拟新形态的兴起,也加速了影视创作形式的多元化转型。在这个信息和技术高度交织的时代,影视创作对技术的依赖性愈发增强,媒介生态的变化正在深刻影响着整个产业链。专家强调,未来的影视专业院校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它们需要适应这一全新的创作和传播环境,培养出具有跨界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同时,竖屏微短剧、桌面电影等新兴形式,以及影视与互动游戏的深度融合,预示着影视产业将在未来进入一个更加动态、互动和沉浸的新时代。

李琦教授围绕新时代影视艺术的文化转向、技术逻辑与教育变革进行了深刻的主题发言。她指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影视艺术已不再仅仅承载娱乐和审美功能,而是成为文化交流和价值传播的核心载体,具有提升中国国家形象与软实力的独特作用。专家强调,随着ARAI等前沿技术的迅猛崛起,影视艺术的创作手法、表现形式和产业生态正经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这不仅使得影视艺术突破了传统的边界,也为其赋予了新的文化价值与美育意义。

她进一步阐述,技术革新对影视艺术带来的影响不仅体现在创作层面的突破,还为高校美育教育开辟了新的路径。在这样的变革中,影视艺术教育的理念与实践正发生着深刻转型,从而更好地回应全球化时代对文化交流与价值传播的需求。专家的发言深刻揭示了技术与文化的深度融合如何赋予影视艺术更为丰富的内涵与功能,并指出,影视艺术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正引领着未来艺术教育的新方向,塑造着新时代的文化格局。

王杰教授在发言中以人工智能舞蹈项目《天鹅湖》为例,深入阐述了人工智能对艺术领域带来的深刻影响。她指出,人工智能的融入打破了传统艺术的边界,推动了艺术创作的无边界扩展。这一技术的引入不仅促使艺术形式由综合艺术转向跨学科、交叉学科,甚至向“超学科”层面发展。传统艺术学科间的界限逐渐被模糊,艺术创作的内涵愈加多元和包容,不再局限于单一学科,而是实现了各学科的深度融合和交织。

王教授进一步强调,人工智能的多学科特性对艺术教育和创作提出了新的要求,特别是在素养培养方面。他指出,这一转变标志着“知识本位”向“人为本位”的重构,强调创新思维和创造力在艺术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人工智能不仅是技术工具的革新,更代表着思维方式和创作观念的深刻变革。通过这一转变,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能够更自由地突破传统知识体系的局限,开辟出新的创作空间,推动艺术实践的创新与跨界融合。这一过程对艺术教育体系的构建提出了新挑战,也为培养具有跨学科视野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提供了全新的方向。

樊启鹏教授在发言中围绕影视教育的本体论特征展开了深入讨论,提出影视教育的外延和内涵已经日益丰富,各高校在进行影视教育时,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并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流。他强调,美育在影视教育中占据着核心地位,影视教育不仅仅是学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审美能力与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

樊教授从四个层次深入探讨了影视教育的本体论特征。首先,影视作为审美对象的价值不容忽视,影视教育应当引导学生将影视作品视为艺术品进行感知与欣赏;其次,影视教育应当被视为一种艺术样式的教育,特别是在专业教育中,通过对影视创作技法的学习与实践,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与创作能力;第三,教授指出,影视具备媒介属性,影视教育应当致力于提升非专业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能够在信息化时代中,具备批判性思维与文化理解的能力;最后,影视作为教育工具的功能同样不容忽视,影视不仅能够丰富课堂内容,还能促进人格的完整与健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身及社会。樊教授结合了多项在中小学实施的实践案例,指出影视教育在中小学阶段的广泛应用,不仅能够有效解决教育中的实际问题,还能大大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具有巨大的教育潜力和社会价值。他的观点为影视教育在各个层面的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持,并强调了其在未来教育体系中的重要性与发展方向。


会议最后,北京师范大学周星教授为本次会议作总结发言,从学科发展、人文情怀与技术赋能等方面,全面回顾了会议成果,并对影视艺术教育的未来发展提出了深刻见解。在总结中,周星教授特别指出,艺术教育是“人的事业”,人性情感始终是艺术创作与教育的核心。面对人工智能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周教授坚定认为,“无论技术如何高超,艺术形态如何变化,人都是最重要的。” 他强调,影视艺术教育必须回归对人性情感的关怀,培养真正具备审美素养、情感深度与创造力的艺术人才。

同时,周星教授也热情地表示,“相聚长沙,我们将继续探讨艺术教育的发展与创新路径。” 他期待双城研讨会的下一站长沙会议能够进一步深化交流,推动中国影视艺术教育迈向更加融合、开放、创新的新阶段。

SHAPE \* MERGEFORMAT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