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美育》佳作选登(邹荣主编)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10-09 11:27:02

在秋末冬初的季节,我们接到了邹荣老师从上海发来的文件,这是邹老师亲自编辑的《美育》会刊。读罢全部文章,再次为邹荣老师为中国美育事业殚精竭虑,不遗余力的精神所感动。我们在此大声呼唤:让中国涌现更多像邹荣老师这样既注重理论研究又躬身亲历实践的美育专家吧,那将是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的福祉啊。本站精选其中文章如下,以飨读者。

生命感悟篇       

               

代沟、理解与感恩

 

朝春中心小学  贺帼卿

 

                                                                                   人生格言:美好的生命应该充满期待、惊喜和感激。

教育到底培养怎样的人,这一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文章中所提及的代沟这一现象,如果从它的产生、表现、发展及本质,我们可以明确:家庭代沟的主要责任在于子女。其实,不论多深的“代沟”,有多大的分歧,编者认为问题的关键是子女缺失一种理解与包容。亲情不应因代沟打折,而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品德、一种责任。 

常常听到周围的一些学生说,爸爸妈妈不理解他们,成天唠叨,跟不上时代潮流,总是把作为父母的思维和想法强加于自己,只知道管这管那。也常常听不少家长们说,现在的孩子真是越来越看不懂了,要什么有什么,生活条件那么好,琴棋书画想学什么都有,可还叛逆的主意一大堆,年纪小小就埋怨我们不理解他们,可他们又理解我们多少呢?

如果说夏天的小虫子,难理解冬日的寒冷,这是因为时间的局限性草地里蹦蹦跳跳的小麻雀,难以理解展翅高飞的大鹏,这是由于空间的局限性那么,人与人之间,因为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性一样存在,所以造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不畅  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代沟问题,大致是因为成长环境和年代的不同而常常不能避免

有人说不得不惊叹造物主的精彩:人的脖颈不能转一百八十度,以致无法轻易看到背后,也因此滋生出无数次忽略和遗忘。

我记得曾看到这样一个故事:年近半百的父亲将儿子送往外地大学就读,并为他打扫寝室收拾床铺,安排得周周到到。末了,他担心儿子不适应独立生活会吃苦,便决定留下陪他几天。夜深了,儿子说累了想睡了。父亲抱了张草席睡到了草坪上。整整一夜,做儿子的始终没出来看一眼,更别提说一句谦让的话了。望着半明半昧的星星,父亲阵阵心酸和失落。萧萧秋风深深凉意直侵骨髓令他簌簌发抖。后来,慈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他还小,没想到这一点吧。”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生命中,我们每一个人都承受着无数的恩情,故此我们就必须懂得感恩,学会感恩。然而,现在的不少孩子由于一直处于家庭的中心,往往只知一味的接受关爱、恩情,而忘却了回报,忘记了感恩。因此,家庭代沟深了,与家长的关系疏远了。由于不知感恩,一些学生任性自私,无视他人、家庭、社会,甚至导致灵魂的扭曲。于是,现实中便出现了令人痛心的一幕幕情景。

教育到底培养怎样的人,不得不引起我们的反思。我认为,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必须要重视引导学生感悟恩情、学会感恩。而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可以采取以下几个途径:一是开展主题班会活动。如有的班级在母亲节这一天,开设以“感恩”为主题的班会,学生用小品、讨论等形式感悟了对恩情的看法和观点,在活泼而热烈的课堂气氛中,各抒己见,各表胸臆。有的同学真诚地向曾经有助于他的同学表达了最诚挚而有朴实的感谢;有的同学向大家叙述了他的老师对学生无私的爱,甚至有一位学生在课堂上深情地喊出了:“爸爸妈妈,我爱你们。”在浓浓的感情包围中,让学生真切的感受恩情,懂得感恩。再则可以通过观看教育片和阅读文章的方式,借由其中直观而形象的故事和真实又打动人心的文章,可以使学生感同身受,使他们反省自己的行为,思考自己的生活,不要总埋怨父母给予的太少,管的太多,不跟父母交流,不懂得感谢父母。而是应该多与父母交流,多体谅父母,多想想父母对自己的关爱,更要多关心父母。比如在父母身体不适时,关心问候一句:“哪里不舒服?”“要多注意休息。”在父母疲劳时,主动地帮助干一些家务,以减轻父母的负担;当父母生日时,可以送上自己的祝福等等。

感恩不是一时的冲动,感恩是一生一世的行动。在水中放进一块小小的明矾,能沉淀所有的渣滓;如果在学生的心中培植一种感恩的心情,则可以沉淀许多的浮躁、不安,消融许多的不满和不幸。学会感恩,每天发生的琐碎小事将变得亲切而感动;学会感恩,心灵将沉淀一份美好,生活将增添一份从容;学会感恩,别人会因你的存在而快乐。

 

母亲的“谎言”

玉华中学  许文琴

                                          人生格言:对亲爱的孩子,永远不要说“放弃”。

    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不能没有信念。在信念的鼓舞下,人们的意志是坚强的,行为是坚决的,而且始终不渝。人生可以没有很多东西,却不能没有亲情。亲情连着人的心,只要有“情”,不在乎艰难险阻,也不论天涯和海角。

前一段时间,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个女孩,没考上大学,被安排在本村的小学教书。由于讲不清数学题,不到一周就被学生轰下了台。母亲为她擦着眼泪说:“满肚子的东西,有人倒得出来,有人倒不出来,没必要为这个伤心,也许有更适合你的事情等着你去做。”

后来,她随本村的伙伴一起外出打工。不幸的是,她又被老板轰了回来,原因是剪裁衣服的时候,手脚太慢了。母亲对女儿说:“手脚总是有快有慢的,别人已经干很多年了,而你一直在念书,怎么快得了?”

女儿先后尝试过许多工作,但无一例外,都中途失败。然而,每次女儿沮丧地回来时,母亲总安慰她,从没有抱怨。

30岁时,女儿凭着一点语言天赋,做了聋哑学校的辅导员。后来,她又开办了一家残障学校。再后来,她在许多城市开办了残障人用品连锁店。

有一天,功成名就的女儿问母亲,前些年自己连连失败,母亲为什么对她那么有信心?

母亲的回答朴素而简单:一块地,不适合种麦子,可以试试种豆子;豆子也长不好的话,可以种瓜果;如果瓜果也不济的话,撒上一些荞麦种子,一定能够开花。因为一块地,总有一粒种子适合它,也终会有属于它的一片收成。

也记得语文阅读训练中有这样一个材料:

含辛茹苦的母亲独自拉扯着儿子。

儿子上幼儿园了。家长会上,老师说“你的儿子有多动症,在板凳上连三分钟都坐不了,你最好带他去医院看一看。”回家路上,儿子问母亲,老师都说了些什么?母亲告诉儿子:“老师表扬了你,说宝宝原来在板凳上坐不了一分钟,现在能坐三分钟了,宝宝进步了。”那天夜里,儿子破天荒吃了两碗米饭,并且没让母亲喂。

儿子上小学了。家长会上,老师说:“全班50名同学,这次数学考试,你儿子排49名。我们怀疑他智力上有些障碍,你最好带他去医院查查。”回去的路上,她留下了泪。然而,当回到家里,对坐在桌前的儿子说:“老师对你充满信心。老师说了,你并不是笨孩子,只要能细心些,会超过排在21名的你的同桌。”儿子暗淡的眼神一下子充满了光,第二天上学时,去得比平时都要早。

儿子上了初中,又一次家长会。老师告诉他:“按你儿子现在的成绩,考重点高中有点危险。”回家路上,母亲扶着儿子的肩膀:“班主任对你非常满意,她说了,只要你努力,很有希望考上重点高中。”

高中毕业时,母亲对儿子说,她相信他能考取理想的大学。最终,儿子将清华大学招生办公室的特快专递交到母亲的手里……

两个故事里,母亲的鼓励帮助女儿成功,母亲的“谎言”伴着儿子成长,两位母亲执着而不绝的信念和爱创造了奇迹。

或许,在他人的眼中两个孩子没有明天,然而两位母亲的眼里却看到一片充满生机的绿和姹紫嫣红的收获,他们眼中凝聚着对生命之树开花的一种信念,于是乎她们用“信任、鼓励”取代了“责备、失望”,孩子在信念和爱的浇灌下,终究收获了累累的硕果。

两个故事在面对孩子失败如何处理的问题上给我们上了很好的一课。

 

                                   什么也改变不了

                                曹杨职校 邵彩洪

                                 人生格言:与其哭着面对挫折,不如笑着迎接它,即使失败那也是无悔。

    父亲是个坚强的人,无论生命中遇到什么艰难险阻,哪怕是死神降临,他都毫无惧色,微笑面对。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什么也改变不了他这种信念。

2002年,53岁的父亲在下班的途中,不慎从进村的小木桥上摔至桥下,这一摔真的是不巧,有人曾从三楼坠落也未见生命危险,而我的父亲这小小的一摔竟致C2-C4脊髓损伤导致了全身瘫痪。到医院诊治,医生不止一次的提醒着我们:“这样的病人即使救活了,也是在床上躺着需要人照顾的。”已经记不清签了多少张病危告知书,心理祈祷着只要父亲能够活下来,一切都可以。

两个月父亲出院,鼻腔里喉咙里都插着管子,这样的情形使淳朴的乡亲份外同情,都觉得这样的人活一日便少一日,纷纷聚集到我家来探望。可我的父亲却不接受这些,他对母亲说:“让他们现在不要来看我,等我好了出来和他们搓麻将玩。”这句在外人看来更像告别的话使这些善良的村人潸然泪下。

然父亲求生欲望非常强烈,虽然插着管子,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为了不让自己尿湿,他一天就喝一次水,母亲对他说,多喝点,没有关系的,尿湿了我给你换。但是父亲每次都非常善解人意的说,我不渴。回家后的第三个月家里发生了火灾,原因是父亲那天说冷,于是母亲开了那个2200W的取暖器,家里电线老化,阁楼发生了火灾。于是那年准备给我结婚用的嫁妆全部烧光。火灾后的父亲着实沉默了三天,三天后,他对母亲说:“给我加一条棉絮“,从此他再也不喊冷。半年后,当他知道弟弟和女友分手的原因是因为女方家人认为男方家里有个瘫痪的老爸,怕女儿过门后受苦。他慎重地对我和弟弟说:“给我一年时间,我要站起来。”天哪,我和弟弟都认为父亲刺激过头了,C2-C4脊髓损伤本身就是全身瘫痪的代名词,现在“要走路”简直是天方夜谭。可父亲这么说了,也这么开始做了。

在回家后的半年,肌肉都开始萎缩的时候,决定站起来走路。你可以想象,接下来父亲要面临多少困难,可是为了让自己的孩子都能有完整的家,他不顾一切。而今我的父亲,不仅看到了自己子女结婚,而且还升级做了爷爷和外公,每每儿孙环绕的时候,他就说:“我阿港是能掐住死神喉咙的人,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

2008年的10月底我开始发高烧,各项检查均无法诊断我的病因。持续的高热,让我觉得自己肯定是指日不多。我每天以泪洗面,一旦有人给我打电话安慰我时,我都泣不成声。大多时候,我都是在床上发呆,很少说话也很少吃饭,我觉得死神就在我的身边。

没有想到父亲知道我生病的事情后,便叫了车从郊区赶到到了市区。看着我手上密密的针孔,摸着我发烫的额头,望着自己昔日走路都带风的女儿现在如同一团棉花一样软软的歪在床上,他转过身抹了一下眼睛,第一次我在父亲的双眸中看到了——眼泪。临走父亲取出了一篮鸡蛋,母亲后来告诉我,那是父亲听说散养的鸡蛋能补元气以后一家一家去收集的。我真的难以想象,半身不遂的父亲是如何拄着他的拐杖走遍分散各处的邻居家要来的!

父亲没有很多安慰我的话,只念叨:“我阿港的女儿应该像阿港。”

我反复回味着父亲的话,想起当初父亲瘫痪在床,他都没有掉过一滴眼泪,在自己女儿生病的那一刻决堤了。而我这个曾经是他老人家为之骄傲的孩子,一直是他活下去的勇气。记得母亲告诉我,当年我在医院因为知道了父亲不想治病的事情后,气呼呼的告诉他,“哪怕你是植物人我都要把你养在家里”的话时,父亲就决定要好好的活着。母亲告诉我,在这个世界上,父亲谁的话都听不进去,谁都不害怕,但是就怕自己的女儿不管她,就听女儿的话。他说他不会让闺女的钱白花的。而今,自己心心念念的宝贝女儿病的如此憔悴,他怎能不心痛?

父亲没有多少文化,但是他总是说,什么也改变不了他对生活的热爱。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但是父亲从来没有过让自己孩子辍学的念头,只要我们学得进他不遗余力;父亲瘫痪的那些日子,他从来没有埋怨命运的不公,反而更坚强的活下来,纵有累累债务,用他的话来说,只要活着就有希望;而今对于我的柔弱,他除了心疼,更希望我微笑面对。

因为,唯有对生活充满了热爱,才会有走下去的勇气。

是的,我懂!

接下来的路,我知道该怎么走,一如此刻我的心情。

生命的花开是那么地不容易,但是什么也改变不了我对生活的热爱!我要让我们的生命开出不败的花朵。

追回淡去的情感

树德小学  陈  琦

                                                                                   人生格言:有心能知,有情能爱,有缘能聚,有梦能圆。

生活里不是缺少感动的事情,

而是缺少发现感动的眼睛和心灵。

虽然也害怕别已不怕流泪,

眼里所有的付出和所得都理所当然。

我们不再感动

然而,这种淡去的情感必须追回。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相信我们对这首诗耳熟能详。然而,当我们在煞有其事地吟诵的同时,内心是否也有着和作者同样的感受与体验呢?是否也有着对母亲深深的眷恋呢?

    每教一个新班,总会碰到一些无奈的家长来到我面前哭诉孩子的不是:在班里表现乖巧,可在家里,不能接受家长的教育,有的甚至态度强硬。是什么让现在的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长辈的一片爱心和苦心熟视无睹、麻木不仁?

如何正视现状,以生命美育的专题教育课为载体,有效地实施“感恩”教育,成了摆在我面前的一个课题。

以镜头勾起回忆

生命美育的真正意义在于每个学生个体生命的参与和整体的发展。对学生来说,在课堂上,认知和情感的源泉都来源于自身的主体价值意识。于是,我精心编辑的一组镜头和深情的讲述,拉开了主题教育课爱的序幕。

人的眼睛是用来观察和欣赏周围事物的,可是我们很多人对他所观察到的事物很快就习以为常。而生活中美丽的事物、令我们感动的事物,实在是太多了。美就在我们身边,感动也与之常在。让我们一起去体会生活中的感动瞬间。

日落的街头,一位妈妈牵着女儿在漫步。小姑娘依依呀呀,妈妈满脸慈爱,你不感到这种亲情的温馨吗?

寒冷的冬天,妈妈骑着自行车,后面坐着她的小宝贝。小宝贝全身包得严严实实,只露出一双圆溜溜的黑眼睛。我们是否听见妈妈在教孩子背诵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眷眷的亲子之爱,怎不让人动容?

……

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一段段动人的乐曲冲击着学生的视觉和听觉,触动着学生的心弦,帮助学生回忆,使他们有了更多情感的体验。随后,我带领着学生参与‘听妈妈说我诞生的故事’这一活动,了解并体会着妈妈养育自己的艰辛;又在‘听妈妈说我成长的故事’的活动中,感受到了许多母爱。层层深入的活动中,学生有了真正的体验。“感谢您,妈妈”这份情感不是老师告诉学生的,是学生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体验到的,这种发自心底的轻声吟唱,是学生道德认识得以生成的核心。

感恩以行动回报

曾有人说:只有等到自己为人父母后,才能真正体会“可怜天下父母心”这句话。然而,我想真要到那时候,可能已经太晚。因此,引导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尤其是将感恩落实于自己的日常行动中。真正理解母爱、做到关心、孝敬妈妈是教学过程中我首先想落实的一件事。

    我带领学生收集起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于生活细微之处去静心寻找每一段“妈妈爱我的故事”。学生们在“送我上医院”、“深夜赶织毛衣”、“让我吃好菜好饭”中具体生活内容中,学着用心体会着母爱的伟大。

    母爱在大家的交流中被一点一滴地挖掘出来。更有孩子道出了这样一段内心独白:“我曾经嫌妈妈为我织的毛衣太难看不肯穿,可当我看到妈妈灯下为我做鞋套的时候,我才知道妈妈有多辛苦,白天要上班晚上回家要做家务,还要抽空为我做这做那。以后无论妈妈为我做了什么,我都要把它穿在身上,还要自豪的告诉别人这是我妈妈做的。”

    孩子们的一番话,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了母亲在自己成长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并逐步放下了“我是家中小皇帝”的想法,他们也开始学会用一颗感恩的心来回报自己的母亲。

作为教师的我为之动容,同样接受了一次感恩的教育,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也有感而发,主动表示要和学生们一起加入“为父母做一件事”的行列,因为我不仅是一名教师,也是父母的女儿,也应该和学生们一样做一个会感恩的孩子。

在生命美育的实践中,我们体味着母亲的艰辛与伟大,感激着母亲为我们所做的一切,在心中种下了一颗感恩的种子。更会与我挚爱的学生一同去牢牢抓住生命里逐渐远去的情感!

生命礼赞篇

 

 尽孝,趁母亲健在

——“感恩母亲在行动”续篇

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  邹  荣

        人生格言:

    我的道德底线:千丢万丢亲情不丢;千做万做缺德事不做。

《上海老年报》编者按:2008年10月21日,本报刊登了《感恩母亲在行动》一文,文中六兄弟精心侍奉母亲的片片真情令人感动。今天再次刊登邹荣先生的文章,目的只有一个,呼吁人们孝顺长辈要趁早,莫等日后空悲切!

母亲入住张江卫生院已四个月了。2008年11月6日下午,我们兄弟六人送母亲住院的情境历历在目。经主任医师初检:人已休克,呼吸困难,血压60/30,还有两处褥疮并感染。要求住院,家属必须签字。作为大哥的我,只得无奈地写下:“不转院,尽力抢救!如有意外死亡,责任由家属承担”。生平第一次,当签下自己的名字时心如刀绞。

医生护士组织抢救:输氧,吊液,用上急救药,重症监护仪也放置到床头。一张写着“多脏器衰竭”的病危通知单沉甸甸地递到我手里,如此凶险的病情始料不及……

经过四个月的治疗,母亲奇迹般地转危为安,褥疮已痊愈,除了导尿以外,体征基本正常,饮食情况也好转。母亲能恢复到今天这样,当然离不开医生的对症下药,护士、护工的精心护理,但弟兄们的尽心侍奉、倾情照料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医生开出药方,卫生院没有备药,要求立即外买,我们千方百计去买到,什么白蛋白、沐舒坦、长皮膏……母亲想吃什么,只要能增加营养,想方设法办到,什么猪肝、桃片糕、猕猴桃……

春节到了,每年大年夜祭祖定要办好。母亲住院回不了家,我和夫人花了两天完成祭祖,老母亲终于放下了心。老人家自称是菩萨保佑,祖宗保佑。

母亲病重四个月,看望的人难以计数,按母亲的心愿,有来有往,不欠人情。春节期间,我和弟弟代表母亲去看望了姨母等几位老人,了却了母亲的心愿。

“孝顺母亲,一要“孝”,二要“顺”。母亲想到的我们去做了,母亲没有想到的,我们也去替她做了。只要母亲称心,我们竭尽全力去做,每做好一件事都向她汇报。

住在母亲同一个病房的有五个九十岁左右的老人,陪伴的子女也倾情照顾尽孝心,但偶尔也听到不和谐的声音:“老妈,你的毛病已治不好了,医生也没有办法,我们有啥办法?你身后有什么要求提出来……病重的老母一生气就把针头拔掉,不吃也不喝。听说没过几天,就离去了。老人临终前,未能听到儿女们的温暖话,在寂寞中远行了。

孝顺母亲要趁早。当我们年轻的时候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远无法弥补。

24年前的“五一”劳动节,我因公务在身,没有按常理回浦东老家。当时还没有像现在电话联系很方便。父亲为我们晒好被子,是等待我们回去的。等到刚过“五一”节,乡下有人赶到我家捎信,说父亲脑溢血病危。我急忙回家,见到父亲已深度昏迷,守护了四天四夜,他终于昏迷不醒,就这样永远地睡着了。这给我留下了终身遗憾,永远无法弥补。

什么是“孝”?作家毕淑敏说得好:“‘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为母亲尽孝,趁母亲健在,绝不能让生命的链条断裂,再也不能留下遗憾!

我贴着母亲的耳朵说:“妈,你现在97岁,活到一百岁还有几年?”母亲平静地说:“还有三年”。我说:“老人不生气,能活一百年。您就这样轻轻松松活下去,我们不能没有您!”母亲默默地点点头。精心侍奉,慎终如始。亲情无价,孝心无价。活到百岁不是梦,但愿母亲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在为母亲值日的记录本上,我给弟弟们留言:“为母亲尽孝,一定要抓紧啊,趁母亲健在的光阴!”

(刊《上海老年报》2009年3月3日;刊《新普陀报》2009年5月13日)

* 母亲住院已有一年半,除四川的弟弟外,在沪的五兄弟坚持轮流为母亲值日,精心侍奉,慎终如始。母亲现年98岁,心态平和,思维清晰,她的精神已达“忘我”境界。

 

 

                         让生命中多些赞美

朝春中心小学  奚 洁

                                              人生格言:欣赏别人的优点,善待别人的缺点,尊重别人的隐私,快乐自己的人生。

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

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

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哲学家詹姆士精辟地指出:“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要求是渴望被肯定。”热情、向上的小学生更是如此。教师的赞美是阳光、空气和水,是学生成长不可缺少的养料;教师的赞美是一座桥,能沟通教师与学生的心灵之河;教师的赞美是一种无形的催化剂,能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教师的赞美也是实现以人为本的有效途径之一。教师的赞美越多,学生就越显得活泼可爱,学习的劲头就越足。

在教学中,我碰到了些较为有个性的学生。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名叫小磊的一年级学生。初识小磊同学,是在刚入学的第一节美术课上,我让全班小朋友画一张自己最拿手的画,全班几乎都拿起了画笔,惟独小磊同学还在玩弄桌子上的油画棒,我问他为什么不画?他竟然干脆地说:“我不会画”。弄清原由,我告诉他:画画很有趣,只要你大胆画,即使是乱涂乱画,也会从中发现美的东西。我让他用点、圈和线试着乱涂几下,然后让他在这里边找图形,并涂上颜色。于是,他勉强进行了第一张作业的练习。

接下来的几节课,我又发现小磊同学对学习美术缺乏积极性,总觉得自己肯定会画的很差,并且喜欢随意跑出座位。一次在上绘画课时,小磊又一次在教室里“乱串”,我问他在干吗?他说在帮其他同学传递绘画工具,同时看看其他同学的作品,我说:“你热心帮同学做事,很好。想欣赏同学的作品也很好,你想看到没的东西,老师也很希望能看到你的作品,你能不能也画一张,让我们一起欣赏?”尽力赞美了他为他人着想的好行为。此后,于是在美术课中我极力关注他,对他的些许进步就鼓励他,表扬他。我又从他的绘画作品中找到闪光的地方,并及时给予表扬。渐渐地我发现他变了……

开学一个多月后的一天,小磊悄悄地走近我身边,低声对我说:“老师,今天我带来很多漂亮的手工纸,您这节课要教我们做什么呢?”我感到一阵惊喜,他终于从一个对美术学习缺乏兴趣的孩子到主动地要求学习,这是多么可喜的一步!我问他:“你喜欢上美术课吗?”他点点头。我鼓励他:只要你有兴趣,就肯定能学得很好的。这节课中,我注意观察小磊,他做得多么认真呀!是呀,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这种兴趣转化成持久的情感,将帮助学生终身受益。

小磊一天天在进步,他不会再随意跑出座位,而且能积极举手发言了。特别让我感动的是他的作业经常是别具一格,颇有自己的特色。如在上《会滚的玩具》这课时,我给学生展示了用废弃的卷筒纸芯做成的会滚得玩具,并告诉他们做这种玩具的方法还有许多种,材料也有很多可以选择,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在学生制作过程中,我发现小磊同学制作的玩具很特别,问他为什么,她说:“我看大部分同学做的都差不多一样,我就是要做得跟别人不一样。”多么有个性的孩子!我们不是倡导创新精神吗?此时,不正是开发创造潜能的最佳时机吗?我立即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了她的做法,并告诉学生,这就是“创新”。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善意的赞美实际上是一种投入少收益大的感情投资,是一种驱使人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作为教师细心观察,捕捉学生身上的每一个闪光点,及时把赞美送给每一个学生,使之发扬光大。使每个学生都感到“我能行”,“我会成功”。实践使我懂得,教师一句激励的话语,一个赞美的眼神,一个鼓励的手势……往往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教师对学生小小的成功,点滴的优点给予赞美,可以强化其获得成功的情绪体验,满足其成就感,进而激发学习动力,培养自信心,促进良好心理品质的形成和发展,有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奋发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多给学生一点赞美,因为他明天的成功,就蕴藏在我今天的赞美之中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