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美在浸润 育在融合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4-03-21 15:28:05

美育能够为学生成长注入积极的力量。江苏省南菁高级中学(简称“南菁高中”)依托学校丰富的文化艺术资源,深入挖掘教育教学中的审美因素,将美育渗透到教育生活的各个环节,构建了全过程、全学科、全生活的“南菁大美育课程体系”,通过对课程的整合、融合与综合实现五育并举,让学生身心都浸润于美育之中。

以课程整合思维加强美育的学科渗透

学科中蕴含的审美元素是美育的重要资源,如语文学科所包含的语言之美和思想之美,历史学科中的品鉴之美和人格之美,化学学科的物质变化之美等,无不体现了人类对真善美的追求。南菁高中对学科课程进行整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让学生感受科学和艺术的魅力。

化学教师张静慧开设了《中国传统印染艺术》的学科美育课程,深受学生欢迎。一名学生在作文中记录了上课的过程与感受:

“上星期大家在语文课上学了《林黛玉进贾府》,有多少人看过《红楼梦》原著?”这种出人意料的问题,在张老师的课上经常出现。

“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裀,呆香菱情解石榴裙’大家有印象吗?”张老师说着,迅速在电脑上搜索到这一段,念给大家:“……宝玉方低头一瞧,却哎哟了一声,说:‘怎么就拖在泥里了?可惜!这石榴红绫,最不经染。’”

张老师问道:“石榴红绫的‘不经染’,是因为什么呢?”

“老师,石榴红绫是用的什么染料,是不是容易脱色?”一位同学问道。

“很好!这就涉及我们这节课要了解的传统植物染料了。石榴裙就是红裙子,古时就有‘红裙妒杀石榴花’的描述,但石榴裙可不是用石榴花染的。我国传统的红色染料为茜草、红花、苏木。这些染料直接染色时,容易脱色,一般用明矾、乌梅、米醋作媒染剂,这些物质均为酸性。有的也用石榴皮(含丹宁酸)作媒染剂,使色素牢固吸附在织物上。”张老师在讲台上引经据典、条分理析,大家在台下听得入了迷。

“石榴裙沾了泥水会怎么样呢?大家知道古人用什么洗衣服?”突然,张老师提出另一个问题。

“草木灰浸的水,含碳酸钾,碱性的!”“也有可能有‘香胰子’,那是初级的肥皂,也是碱性的!”学生激动起来,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着……

最后,学生对这堂课的感受是“换一种眼光,从文学名著、古代文物中看到了化学,又从化学中看到了科学之美、人文之美”。

由《红楼梦》中的服饰美学引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在文学的情境中探索自然科学的奥秘,感受着科学之美和艺术之美,张静慧老师开设的课程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学习美育课程开发的思路——学科整合,让审美渗透在每一个教育环节中,实现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以课程融合方式推进美育的跨学科实施

审美具有丰富性、情境性和体验性特点,这就要求美育创设丰富的审美情境,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审美活动,实现感性和理性的和谐。按照这样的课程开发理念,学校通过传统文化教育与艺术课程的跨学科实施,让学生充分感受传统文化意蕴之美和艺术形式与内涵的和谐之美。

在跨学科课程中,“古欹器的复制与探究”颇受学生欢迎,成为学校的“名牌”课程。

欹器是一种灌溉用的汲水罐,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的创造。欹器有个特点:未装水时器身略向前倾;待灌入少量水后,器身就直立起来;一旦灌满水后,器身就会一下子倾覆,把水倒净后,便自动复原,等待再次灌水。古人将这种特点抽象为“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常将欹器放在案头甚至宗庙,提醒自己事事需适可而止,不可过分。

在课程实施中,教师首先向学生介绍欹器的历史,探究“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背后的物理原理,即加水过程中器身重心的变化。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利用杯子、罐子、瓶子等器皿尝试制作一个简单的欹器模型。学生在学习、制作模型的过程中既了解了物理学概念,又领悟到“中庸之道”的概念。

“根据容器形状,用数学方法反复计算,寻找重心,加料配重,再多次实验改进。两个多月后,我终于制作出一个欹器!”高二学生蔡敏在课后的个人总结中这样写道,“我收藏了自己的作品,因为它不仅记载了我多次失败又反复钻研的经历,还可以提醒自己‘谦受益,满招损’。”

“国兰与文化”是另一门深受学生喜爱的跨学科课程,它集兰花养殖、赏兰、写兰于一体,构成具有学校特色的审美文化。

这门课程缘起于学校语文组的宋龙福老师。他酷爱兰花,人称“兰痴”。学校开发大美育课程时,他萌发了利用自己的兰花资源以及对兰花文化的理解开设一门课程的想法。在与同事闲聊时他谈了自己的想法,生物组教师程明、美术组教师孙永和当即与他一拍即合,三人共同设计了一门跨生物、语文、美术三个学科的课程——“国兰文化课程”。

“兰花有‘君子之花’的美誉。中国的兰花属于地生兰,是中国特有的,我们称之为‘国兰’。国兰不仅形态秀美,有花可以观花,无花可以观叶,它的香味也很独特,任何香水都模拟不出国兰的香味。那是一种若有若无的清香,十分高雅。兰生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这是一种操守,一种君子风骨。”宋龙福在“兰苑”与学生谈笑风生,从屈原的《离骚》讲到郑板桥的咏兰诗,学生慢慢地体味到其中的文化意蕴。

配合宋龙福,程明开设了关于国兰的生物科学课程,从国兰的生物学分类界定开始,为学生系统讲授国兰的进化、繁育、特点与药用价值等。孙永和也开设了一门“写兰”课,带领学生鉴赏中国历代书画家笔下的兰花,指导学生以兰花为主题速写、素描。

很多毕业生回忆起校园生活,还能回忆起校园里悠然淡雅的兰香,而养兰、画兰这些美好的生活记忆也都早已浸润了学生的生命。

以课程综合理念营开启美的教育生活

南菁大美育课程坚持综合实施的理念,让学生的全部生活都充满审美旨趣。在校园美学空间建设、学校教育文化的审美凝练和课程活动的综合实施方面,学校也充分体现高雅的审美追求。

自学校的前身——南菁书院创建算起,南菁高中已经有142年的历史。跨越三个世纪的办学历程为学校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校建设时,学校将书院文化融入校园环境文化的整体设计,以书院碑廊、南菁课生名录、箭炬老校门、宗棠古井等历史遗存为核心元素,构建了典雅厚重的校园文化景观。高雅厚重的学校文化总是体现出和谐、包容的特质,处处给人以愉悦的美感,陶冶着师生的性情,孕育出师生心灵深处对美的无限追求,被誉为最有中国文化情怀的学校。校园的建筑、园林、景点都含蓄地表达着学校的教育追求,充满着文化内涵和美感。校园每时、每处、每景、每物都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美育价值。学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正学亭”上挂着南菁书院创始人左宗棠的对联“辅世长民莫如德,经天纬地之为文”,彰显了学校教育价值的传承与追求,成为师生的精神指引。“忠、恕、勤、俭”的校训提醒着师生要践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教育的思想之美。

美育体现在校内,也体现在校外。学校开设特色研学旅行课程,让学生遍览祖国的山川湖海和历史古迹,感受祖国的山川秀美、河海壮阔和灿烂文化。学生在半个月的活动中写下上万字的报告,实现了认知、情感和价值的综合提升。学校还组织丰富的志愿者活动、社会实践活动和校园文化活动,以美育课程的综合实施实现全面育人。

在美育课程实施中,南菁高中以增强体验和呵护学生的生命主体性为原则,激发学生生命内在的对美的欲望,只有蕴含在生命深处对探索未知世界的强烈愿望被激发出来,学生的创造潜能才能真正得以发挥,教育强国的梦想才能真正成为现实。

作者:马维林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