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观滇剧《忠诚》 思想受洗礼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24-03-16 09:26:07

——北京高校“知行”工作室组织教师观看滇剧《忠诚》并与演职员座谈交流

本网讯3月9、10两日,春回大地,万象更新,云南省原创现代滇剧《忠诚》在北京国家大剧院上演。正值新学期伊始,首都高校百余名教师走进剧院,观看云南省滇剧院新近排演的现代滇剧《忠诚》,部分教师代表与剧组主创和演职员进行座谈交流。

《忠诚》以全国“公安楷模”“云岭楷模”张从顺、张子权父子英雄事迹为原型创作,展现了父子两英烈的英雄事迹和壮举,他们为我国公安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令人动容,可歌可泣。描绘了父子两代人生死抉择背后的大情大义,反映出他们忠诚于党、忠诚于国家、忠诚于人民的崇高品格,震撼人心,触及心灵,催人奋进,观剧老师们受到了深深的思想精神洗礼。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王慧老师说:观看滇剧《忠诚》被云南边境父子两代缉毒英雄的忠诚品格所打动,这是一次精神洗礼,剧作传递的“忠诚”力量,诠释的家国情怀,激励着我要牢记使命,更好的在教育岗位上担当并奉献自己的力量。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许梦瑶说:观看滇剧《忠诚》后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公安英雄吃苦耐劳、扎根群众、不畏牺牲的精神值得永远歌颂。在感慨云南边防禁毒任务艰难险重的同时,我们更应当永远铭记这些英雄,让他们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贾广联老师谈到,《忠诚》真实上演了“一门两忠烈,英雄父子兵”,生动诠释了“金色盾牌,热血铸就”。作为高校教师,同样需要这份对事业的热爱和忠诚,坚守三尺讲台,潜心教书育人,为建设教育强国贡献力量。

北京体育大学中国武术学院王贵贤老师、人文学院王娜老师分别谈感想。王贵贤老师说,观看了滇剧《忠诚》被人民警察谱写的忠诚赞歌深深震撼着。“忠孝仁义”同为武德精神的重要内核,作为一名武术人,我们要以英雄人物为榜样,忠于党和人民,忠于教育事业和体育事业!王娜老师谈道,看滇剧《忠诚》感触特别深,几度潸然泪下,这部剧演绎平凡人物不平凡的故事,让观众现场感受生死抉择、忠诚无畏的心灵震撼,充分彰显了文艺作品“在塑造英雄中讴歌崇高,在彰显主流中体现担当”的价值。

北方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张雪峰谈到,《忠诚》中父亲张从顺为反毒控毒工作献出了宝贵生命,其子张子权在同样的岗位上,积劳成疾,也献出了年轻的生命。他们一家是人们学习榜样,正因为有了他们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奉献,才有人民的安宁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北京农学院食品质量与安全系三位老师分别发出了感言。杜斌老师说,观看滇剧《忠诚》,不仅让我们对公安英模的崇高精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的信念。作为党员干部,我们要为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伍军老师表示,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两代公安英模,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作为人民教师,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诠释教育的崇高使命和社会责任。李相阳老师表示,英模背后往往有一位伟大的女性作为他们的支持和源泉,剧中描绘了为人妻、为人母的伟大女性的崇高品格;同时,张从顺、张子权父子两位忠诚基因的传承与发扬,传递了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事业的崇高信念。

中国消防救援学院政治工作系贺松说,作为一名消防救援教育战线,我们要继承和发扬缉毒英雄张从顺、张子权父子身上的那种不怕危险、勇于献身崇高精神品格,为培养更多优秀的消防救援人才砥砺前行,为保卫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作出自己的最大努力

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张菁、李雯宇、吕晓娟三位师生分别谈观剧感想。张菁老师说:在剧终谢幕时,一位小女孩笔直站立,随后向演员行礼,可见这个富有教育意义并精心创作的剧,不仅触动了成年人,而且触动了孩童,体现了该剧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方式。李雯宇同学、吕晓娟老师说:剧中展现了张家两代人为国家、为人民,舍身忘死、英勇无畏,舍小家顾大家的无私奉献的精神。作为党员,从剧中人物身上更深切地感受到了什么是忠诚与担当,领悟着忠诚与奉献的真谛,这将会激励着每一位党员永葆初心,勇毅前行。


“知行”工作室,是北京市教育工委遴选出的北京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示范工作室项目之一。工作室组织百余名教师观看滇剧《忠诚》,大家都被剧中缉毒两父子的英雄事迹深深打动,受到了一次思想的震撼和精神的洗礼。老师们纷纷表示,新时代新征程,一定要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大力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师风水平,成为心怀国之大者的人民教师。

“知行”工作室由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化工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北方工业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农学院、中国消防救援学院等十余所高校参与建设。秘书处设在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德育研究院。   苏寄宛(首都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