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崔晏海再论《让中国人民美起来》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05-30 16:46:02

让中国人民美起来

中国美育网:崔晏海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审美趣味变得低下龌龊。与这样的审美趣味相伴而来的是中国被侵略、被践踏甚至被占领被统治等等一系列厄运。

说审美趣味的变异导致了中国历史上的一系列耻辱和灾难。这话会有人相信吗?那我们就来说说看:

笔者不是历史学家,但可以从大致的历史进程中揣摩中国人审美趣味的演变。在远古时期,人类在大自然面前显得很弱小,很畏惧。那时候,人们喜欢大的东西,因为大代表着生存的力量,代表着胜利的可能。崇尚大,以大为美,这是那个时代的审美取向。盘古开天、夸父追日,后羿射日、大禹治水、女娲补天、共工怒触不周山、黄帝战蚩尤、刑天舞干戚等等,这些人物都是身材高大伟岸,顶天立地且力大无穷的英雄。这段历史时期,人们的审美趣味将审美取向导致于对大和强的塑造和追求之中。由于人们置身于浩瀚的大自然之中,天高地远,满目洪荒,百兽出没,瘟疫流行,洪水泛滥,生死无常,自感人类的渺小和生命的脆弱,他们对大和强的向往追求显得无比强烈,而且发自内心。包括后来的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巨大工程建设也都在崇尚大,追求大的心理需求下出现的。也正是由于这样的审美取向推动一个伟大的民族渐渐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又过了漫长的几千年,中国人随着进化和文明的日益完善,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已经逐渐凸显到可以破坏大自然的程度。这时候,人们觉得自己已经大到了极点。于是,对于大的审美倾向被渐渐淡化了。取而代之的是,人们逐渐开始爱起“小”来。在爱小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小为美,以弱为美的审美取向。认为小代表巧,小代表精致。弱,代表善,代表柔。这种审美取向导致了人们崇尚小、喜欢小。人们怜爱的大多是弱和小的。人们塑造的英雄也开始由大变小:孙悟空(小猴子)、沉香(小屁孩儿)、尤其是一本《红楼梦》汇聚了清朝晚期国人中说不清的小和弱。吟诗作赋的白面书生、三寸金莲的文弱女子、病态愁容的深宫闺秀。这些小的、弱的成为美的标志,大的、强的被逐渐等同于蠢的、笨的、凶的、猛的、坏的、不文明、没智慧的。这间接影响了国人的思想境界和审美眼界,限制了国人在大的方面的创造性思维。所以,大的人造物,如大炮、轮船、飞机、火车、高楼大厦、火电厂、机床厂、钢铁厂、锅炉厂这些大型的工业文明在内的产物,没有一样是中国人创造的。中国人在那个相近似甚至更早些的年代里发明了烟花(所谓火药)、造纸、印刷、指南针,这号称四大发明的发明物当中最大的也就是不足一平方米的纸张,稍后还发明了玩儿蛐蛐儿,逗蝈蝈,鼻烟壶、皮影戏之类的。号称舞台经典的中国十大悲剧和十大喜剧中的艺术形象绝大多数是才子佳人之类,高大、强大、征战型的英雄人物极其少见。生活中运动项目的蹴鞠消失了,代之的是踢毽子,打乒乓球,羽毛球,围棋等等,。中国人爱小爱到了极致,爱到了亡国的地步。这种爱小的遗风至今还在左右着我们的审美倾向,我们很难分辨下面这些常用语是从何时开始的,但至今还在被高频率的使用着:小宝贝儿、小心肝儿、小蛮腰、小鲜肉、三寸金莲、樱桃小口,柔弱、纤弱、窈窕、苗条、娇小、娟秀、清秀、玲珑、雅致、灵巧等等。这些都充满了对小和弱的赞美与怜惜。国人眼里有了太多的小,因此,大,便离我们越来越远。直到有一天,帝国主义将粗壮的大炮摆在了中国的门前。我们才领略到“大”是何等威猛、何等可怕。

说到大和小,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要说大,中国领土面积比那些帝国主义的列强们要大得多,可是,我们喜爱和崇尚的却是小。而小小的日本却自称是大日本帝国。那些列强帝国与中国相比也可谓小,可他们却崇尚大,追求大,在自己的创造中实现真正的大。所谓工业化时代,实际上就是一个追求大,创造大的时代(包括威力巨大的原子弹)。

新中国建立以来,为了鼓舞人民的斗志,坚定人民对共和国的信心,我们逐渐开始推崇“大”和“强”。于是:大建设、大发展、大跃进、大炼钢铁、三大革命,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追求钢铁巨人,军事强国。这样的倡导和召唤,的确在轰轰烈烈之中改变了人们的审美倾向,也在客观上提升了国民的士气,引发国民对国家命运和民族前途的忧患意识,这是积极有效而且可圈可点的,但由于盲目求大,浮夸作假也导致的一些灾难性后果,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盲目求大的急切心理和盲目自大的豪迈心态为后来的文化大革命留下了潜在的祸根。

文革期间求大造大,几乎失去了底线。把大和强与正和胜等同起来:文化大革命、大批判、大宣传、大串联、大字报、红海洋等等等等,似乎大就是革命,不大就是不革命。就拿当时最流行的毛主席纪念章来说,刚开始的纪念章比五分钱的硬币略大一些,戴在胸前看上去很有装饰的作用,可是,这么小的徽章很快被淘汰了,取而代之的是瓷制的大像章,而且是一批比一批更大,直到大得像一只磁盘子人们才不得不停下,这时的像章戴在胸前,除了表示衷心的程度之外已无任何美感。

在当时的人们眼中,苏联修正主义和美帝国主义都是龟缩在无产阶级巨大铁拳之下的一小撮跳梁小丑,只要革命的铁拳砸下去,全世界立马就红透了。由于政治导向过度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也就势必导致了人们审美取向的扭曲和审美价值的变异。小的、弱的艺术形象和同情弱小的审美倾向都被冠以资产阶级情调统统予以打击、批判,扫地出门。于是,红卫兵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强硬形象开始渐渐演变成人们的审美取向,革命者必须穿绿色军装,背绿色挎包,梳两根羊角短辫,左臂佩戴红袖标,吃忆苦饭,唱语录歌,跳忠字舞,早晨要“请示,”睡前要“汇报”,连小两口照个结婚像也要胸带纪念章,手捧语录本,这已经不仅仅是政治要求,而是演变成了一种审美时尚。一些政治上的仪式和方式变成了全国人民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内容。同时,以造反派为模板的英雄人物开始统治舞台。这些人物由于没有从人的本身出发,而是为了政治的需要,大多数逃不出空洞、说教和口号的模式,终不能作为艺术精品流传下来。这些严重违背人性规律的政治文化,造成了中国人在人与人关系上的极度紧张和疏离,更严重扭曲了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导致了审美与政治的过度紧密。

远古时期,人们追求强和大,是出于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对自身生存的忧患。而新中国所热衷宣扬的强和大,却是由于中国处于两个超级大国包围之下,一种国家危机意识演化成的具有示威意义的逞强和造势,尤其是文革期间,国内政治斗争和国际政治斗争都为这场声势浩大的逞强示强提供了生成和发挥的广阔空间。

爱小爱到极致,爱大爱到荒谬,这是中国以往人文历史的两个极端。根源在于中国人的个人理性判断始终处于官方政治理念的笼罩之下,个人的审美总是被政治的诱惑和强制所左右,大多时候,政治上的“对与错”成为了人们判断“美与丑”的客观标准。

改革开放不仅解放了生产力,也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市场经济在搞活了中国经济的同时,也间接搞乱了人们原来形成的既带有民族传统认知又带有极左倾向的思想体系,我们又陷入了另一个怪圈,那就是:当政治逐渐淡化对人们生活和思想的捆绑式统治之后,人们反而茫然了。大家不知道该信仰点什么好了。这就导致了人们的审美向度变得多元甚至混乱。由此引发来的是“后现代”的逆反和异化:美,被庸俗化、游戏化、怪异化、恶搞化、荒唐化,甚至以丑为美或以耻为美。美,随着人们价值取向的迷茫而正在迷失美的本身。一个活人的心中,一旦没有了美感和耻感,那剩下的就是如何对付法律,如何对抗政府,如何满足私欲。没有了美感,就没有了做坏事丑事的羞耻感,没有了耻感,那就什么都无所谓了。看看近期网上热传的帖子:在公交地铁情侣持续接吻11站路程,在繁华的商业街上,甚至在故宫景点公开裸体拍照,在职教学院的教室里男女生······等等,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尊严和人格,也伤害了民族的传统和美德。让他们的亲人家长情何以堪,让我们的政府和学校情何以堪?可是请注意:这样的人已经不再是极少数人。这样的一批甚至一代人会建设一个什么样的“美丽中国”呢?

中央提出建设美丽中国,这个目标很宏伟,很诗性,总体是为了把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和谐统一起来。这个被冠以中国梦的宏伟目标,不可谓不壮观,不可谓不美丽。但却又触及了另一个话题:那就是什么人来建设美丽中国?什么样的中国才是美丽中国?美丽中国与中国人民是怎样的关系?从目前来看,国家高层的解释和回答都局限于政治和经济及法律的层面,却没有从哲学尤其是美学的角度予以更加科学和更加人性的解读。

下面,我们尝试一下从美育的角度来解读美丽中国:

首先,什么样的中国才是美丽中国?答案是:能够呈现在审美视野之下并且具有审美价值的中国,才是美丽中国,这里说的审美包括自然审美、人文审美、生活审美等等。第二,什么人能够建设美丽中国?答案是:热爱美、追求美和具有审美修养与创美能力的人才能够建设真正的美丽中国。最后,美丽中国与中国人民是怎样的关系?答案是:美丽中国首先是他的人民是美好的,没有美好的人民,就没有美丽的中国。综上所述,要建设美丽中国,必先培育热爱美、欣赏美、珍惜美、追求美、创造美的一代代新人。也只有这样的人民才能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梦想。这样的人民之美,是一种内外兼修之美,刚柔相济之美,大小适宜之美。这样的人民他不会因为政治上的短期利益而践踏人之本性,也不会为了追求金钱福利而葬送心中的美好。这样的人民不再为“大与小”,“强与弱”而纠结缠绕,莫衷一是。

如果说我们的人民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境界,那么,美丽中国的建设之路依然遥远。

要让中国美起来,须让中国人民美起来,让中国人的意识形态美起来,让中国人的人格境界美起来。也就是要从精神上美起来。这涉及到人的品德之美、言行之美、创造之美等等,也就是人的综合素养之美的培育和养成。

让中国人民从精神上美起来,是继政治上“站起来”,经济上“富起来”之后的历史性选择。有人说,应该在“从精神上美起来”前面再加一个“从军事上强起来”,其实,这种说法是把人民和国家两个概念混在了一起,让军事强起来,那是国家和政府的事情,虽与人民有关,但毕竟离人民还有些距离。

让中国人民美起来,首先要让我们的政府和官员美起来。因为政府是人民的向导,是向导就该把人民导向美的境界和对美的追求之中。官员是人民的榜样,榜样就应该使人民感到正义、公平、民主力量的存在,让人民感到这样的榜样之美值得追寻,值得跟从。

让中国人民美起来还要让我们的社会制度、社会形态美起来。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就会形成什么样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这里还将牵扯到更多的哲学话题和更深的理论探究。

当然,说一千道一万,如果中国的教育不美,讲什么都白废。中国教育美起来的那一天,也就是教育真正从技能培训,应试考试,淘汰式选人用人的育人窠臼里解脱出来的日子。也就是中国人民用审美的心态看待社会、对待生活的真正开始。否则,喊一万年素质教育也比不上一场少数过关,多数淘汰的升学考试或艺术大赛更让人崩溃和悲催的了。只有让美育彻底冲破应试教育和应试的艺术教育的阻碍和扭曲,才能真正走上“以美立德,立德树人”的科学美育的轨道。

中国教育美起来还要求中国教师从素质上、境界上、教学上、师表上、学识上美起来。教师美起来,教师的教学也会相应的随之美起来,这是由于教师的审美素养和学识水平所决定的。教师不美,学生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美起来的,因为他没有师范的引领和熏陶,没有教学的渗透和体验。他们不知道该怎样美。或者说他们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美。不知道什么是美,自然不知道什么是不美,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丑,什么是耻,这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啊。

这里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一个荒凉的小山村,几十户人家,几十个孩子。有个破学校,却没有专职的教师,一天,民兵连长来代课,讲1+1=?,举了个例子给学生:战士小王用菜刀砍死一个敌人,战士小李用石头砸死一个敌人,同学们算一下,他们一共杀死了几个敌人啊?下面的孩子们沸腾了,大家纷纷举手问老师:老师,他们为什么要杀死敌人呀,敌人不听话可以告诉老师啊,怎么还给杀死呀?老师,什么是敌人呀,敌人长什么样啊?有老师你这么难看吗······;连长恼火而去。第二天一位掏粪工来代课:同学们呀,你拉一泡屎,我拉一泡屎,咱俩加起来,一共拉了几泡屎呢?下面又沸腾了:“什么老师啊,臭死人了”,“嗷——老师要拉屎啦,好臭啊”······掏粪工讪讪而去。第三天,村长在县城读高中的女儿回家,正好被村长拉来上课,女高中生让学生们跑到外面草地上,每人采一朵自己最喜欢的野花回来。孩子们很兴奋,不一会儿都采了野花回来。高中生夸赞了一番同学们采的花如何如何美丽,还让大家比一比各种花儿形状有什么不同,又让大家闻一闻,各种花儿是怎样的香味。然后说:小华采了一朵野菊花,小芳采了一朵石竹花,同学们,他们一共采了几朵花儿呀?下面的孩子们开始掰着手指头认真地算起来······

这是笔者根据自己童年的一段经历改编的故事。这里没有艺术教育,但却是实实在在的学科美育。第一个教师是在客观上教孩子们怎样杀人(用菜刀或石头都能杀人),教学目的被误导;第二个教师教孩子们计算“拉屎”的数量,这违背了正常的审美趣味,让孩子们感到恶心,自然被起哄。第三个教师却让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养成对美的感知和热爱。美育是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的美感熏陶,包括美的教学形式,美的教学内容,美的教学语言,美的教学课件等等,美育不是仅仅靠艺术教育来实现的。但无论是艺术教育还是学科教学,都应该把“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作为教育和教学的出发点。

中国教育还在这样或那样的改革中实验着,折腾着,徘徊着,郁闷着,但也应该看到,一些先进和科学的措施还是在陆陆续续的推出来,至于能不能落到实处还是另一回事,比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这对中国教育尤其是学校的教学改革无疑是一个喜讯,但是也还存在许多无奈和混淆。比如,在贯彻美育的措施中要求“全面加强和改进”,但在检查和验收方面却还局限在“艺术素养”方面,似乎艺术素养高就是实现美育目的的标志,那样来说,艺术类的专业院校就不存在美育方面的任何问题了。美育的问题不能彻底全面的解决和落实,将影响到培养造就具有审美修养和创美能力的一代人这个伟大目标。

我们的国家和政府还需在如何实现中国梦的起点和路径上认真梳理,科学规划。我们的美育工作者更是责任在肩,任重道远


行文至此,想起一件大事:哦,我只顾写自己的观点,忘记搜寻和引用别的大家、专家、名家与我相似的观点了。没有旁征博引的文章还有什么学术性可言呢?那——我这还叫学术论文吗?

我一直费解:我的观点就是我的观点,对也罢,错也罢,都是我自己的。为什么要去引用别人的话来为自己撑腰呢?写个破论文,怎么弄得跟打官司一样,还要有“证人证言”才行。要不要把毛主席老人家请过来说两句啊。呵呵,还是别请了,万一他说:我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到你这怎么变成美起来了?,难道“站起来”还不够吗?我的天,那时我可怎么办啊。

唉——我去引用谁的好呢,马克思还是黑格尔?蔡元培还是毛泽东?列宁、尼采还是席勒、朗德?老子、孔子还是萨特、康德?康定斯基还是海德格尔?各位看官您等等,我去图书馆找找看。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