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肖朗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05-07 18:57:39

美育不等于艺术教育

 2016年05月05日 13:49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肖朗 

审美教育和艺术教育都是人类认识世界,按照美的规律改造世界、改造自身的重要手段。二者有紧密的联系,但是也有较大的区别,不可混淆。    审美教育同其他教育比如德育、智育和体育有相同的一面,都是促进人的成长进步,但作为特殊的美感教育,它有着自己的独特性。审美教育的独特性表现在它具有强烈的情感性,而且有别于理论说教,审美教育中的情感因素很大一部分是通过某种形象手段来实现的,因为美的事物是具体可感的形象,这样才能给人以愉悦的感受。审美教育以各种美的形象来感染人、打动人,使人产生情感的共鸣,所谓“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作为教育者来说,审美教育不能靠理论的说教,仅仅流于形式的话,往往适得其反。由此,艺术成为审美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教育是通达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作为社会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艺术主要是满足人们多方面的审美需要,从而在社会生活尤其是人类精神领域内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但是除了艺术,通达审美的手段还有很多,比如自然美、社会美,甚至生活本身也是审美教育的重要形式。因为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之境,美意味着使人从非审美状态走向审美状态,也就是从非自由走向自由。在生活中,我们发现即便原本并非艺术而是技术性的东西,达到了某种自由之境,也可以变成审美,比如庄子讲的“庖丁解牛”的故事。在这种自由和审美之境中,最根本的特征是解放了人自身的束缚,亦即人的身体和心灵的束缚,人克服身心的分裂,而成为身心和谐的人。我们在美中看到了人与万物的相互生成,美的存在境界不仅带来了人与人的和解,而且也带来了人与万物的和解,人与精神的和解。  

由此,艺术不能等同于审美,审美也不能等同于艺术。一方面艺术可以表达除了美之外的很多复杂的人类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艺术都要经过技的阶段训练,而这个阶段一般不会美。艺术和技术的联系本身就比较紧密,“艺术”这一语词本身就表明了它是一个技艺的活动,因此技艺是作为艺术自身最直接的规定性。虽然艺术和技术区别很大,但是毫无疑问艺术也是从技术开始的,而这个阶段不仅不美,反而使人痛苦,一方面是大量的重复性的训练带来的,另一方面,对于很多练习艺术的儿童来说,他们还不大明白美和自由等高深的问题,而只能辛苦地做基本功训练。  

但是,功利化的艺术教育颠覆着艺术的价值,在艺术教育方面,无论学校、家长还是孩子都纷纷走入误区。各种 “艺考”现象背后折射着人们的认识盲区和就业压力。似乎懂一点儿艺术常识便能有一个基本的职业设定,同时又能得到社会的尊重和认可,于是部分青年人以为选择 “艺考”这条路便是选择了就业的终南捷径。他们并不懂得真正的艺术是什么,由于对一般性艺术技艺和艺术的混淆,造成了对于艺术的严重误读。如此庞大的 “艺术选择”之人靠着自己的功利心和学校的功利化“培养”之后,根本不能成为社会所需要的艺术人才。与这些盲目冲动相伴随的,是目前的艺术教育偏重于技术和技巧的训练,违背了审美的初衷,如此功利化的艺术教育不但与审美教育脱离,甚至完全背离了审美教育,导致艺术教育不但不是培养完美的人性,反倒使人背上了沉重的精神负担,这种艺术教育的现状无疑与审美教育的本性背道而驰。即便在高校艺术专业的教学中,也往往会存在侧重技法、技巧的传授和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生人格、性情等方面的培养,因此很难实现审美教育培养完满人格的目标。  

由此,我们应时时把握审美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辩证关系,要做到二者兼顾,既要有基本的技术训练,又要立足于人品、学问、才情、思想和人格精神的培养,特别是对学生来说,美育更重要的是通过适当的艺术相关训练引导自己的兴趣,让学生享受这个过程,而非一定要达到一个什么水平和高度,这对于走出我国当前艺术教育重技巧、轻视传统审美精神和文化,以及艺术商品化的困境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