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6-03-25 08:33:32
美育的当代使命: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
2016年03月24日 11:00 来源:《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1996年第02期 作者:罗筠筠
字号


作者简介
:罗筠筠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内容提要 20世纪上半叶,针对科技进步与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单面人”,许多人文学家都认识到割裂感性和理性,片面强调理性给个体人格发展带来的巨大伤害,承担起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但是在今天的社会转型期,却出现了另一种“单面人”,即仅仅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本文针对当前社会审美文化中种种现象对这种“单面人”出现的影响,从审美教育进而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对如何面对和扭转这种现象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 审美教育 审美文化 单面人 感性世界 理性世界

当代审美教育理论对于审美教育的性质已经有了全新的定义,即审美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促进个体的审美发展。也就是说,是为了使个体形成和具备成熟的审美态度、审美直觉感兴能力和审美趣味。具体来说,是要通过从儿童、少年、青年、成年直到老年适时而不间断的审美教育,逐步使个体获得对于艺术与生活的正确的审美需要、审美态度、审美知觉、审美想象、审美领悟、审美偏爱、审美标准、审美理想,从而使他们能够进入并适应日益丰富的艺术世界,更重要的是使他们能够以成熟的审美态度对待复杂而变幻的现实人生。

使美学学者对审美教育产生这种崭新认识的原由,很大程度上是由于20世纪科学技术的进步与社会的现代化进程中所造成的对人类个体全面发展的遏制。自从马尔库塞警告人们大工业社会存在着把人塑造成“单面人”的危险后,许多人文学家包括美学学者都认识到割裂感性与理性,片面强调理性化给个体的人格发展所带来的巨大伤害,并自觉承担起了解放人的感性的重任。尤其中国的美学学者更认识到,对于经过“十年浩劫”中人的感性与审美权力被彻底剥夺、整个民族的审美素质空前下降的中国人来说,通过审美教育解放被压抑多年的人的感性世界,从而促进个体人格的全面完善,更是一个迫在眉睫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不过,在今天这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应该防止另一种“单面人”的产生,也就是仅仅沉沦于感性世界,一味追逐和贪图感性享乐,失去对艺术和人生的理性思考与深刻把握的人的出现。

实际上,从当前大众审美文化所呈现出的某些特点来看,这种危险已不再是“狼来了”的警告,而是狼已经来了。这一点可以从80年代末以来,与社会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同步发展起来的,并且目前仍然日益高涨的许多大众文化现象中看出。首先,经过长期的计划经济对人的“利”欲和长期的思想专制对于人的“情”欲的禁锢与压抑之后,市场经济与思想解放所带给人们的已不单单是对于这两种本来是人的正常需求的恢复与走入正轨,相反所表现出来的是物极必反的对于“利”与感性的过度释放与追求。而当前无论文学艺术作品还是其它传媒对于这种现象采取的则是一种肯定与鼓励的态度。其次,弥漫和包围着大众的审美文化也越来越朝着感官性、消闲性、平面性、娱乐性、流行性、快餐性的方向发展。本来把人从以往“工作机器”的形态下解放出来,使人认识到人并非生活的“工具”,而是生活的目的,正是我们通过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最终目标。但是,当前大众文化的发展给人的导向却是,人当然不是“工作机器”,却可能是“享乐机器”。无论是横扫文艺界占领文化市场的通俗文学、娱乐性影视、拼凑式或“小人书”式的绘画以及流行音乐,还是表面上是欢迎大众参与自娱自乐、本质上却是掏空大众腰包的卡拉OK厅、歌舞厅、录像厅、镭射影视厅、电子游戏厅,抑或是服饰、美容、餐饮、玩具、交通、居住等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各方面乃至为上述各行业作包装、推销的影、视、报、刊、街头广告等各种传媒,都在为目前已经相当发达的人们的感性要求与享乐欲望添火加柴。你想满足感官上的新奇刺激,我就花巨资购入位居世界卖座率前茅的好莱坞娱乐片;你想获得视觉上的享乐效果,我就让电视剧的人物都住在豪华的别墅公寓之中;你想让自己的耳朵经常发发烧,电台有“发烧门诊部”随时欢迎光临;你想活动一下四肢,在全身上下出透热汗中放松,可以去歌舞厅,当然还可以在那里一展歌喉;你想每天住在“五星级”饭店中,家庭装修上门服务;你不想走路,可以“打的”。总之,各种享乐与消闲的项目与设施充斥了人们所有的业余时间,使你根本没有思考和使用理性的时间,它让大众在热闹、痛快的极度满足中,心甘情愿地作了感性的奴隶,不知不觉地丧失了判断力、思考力和批判能力,甚至造成人的“读”、“听”、“表达”能力的退化,成为“跟着感觉走”、“游戏人生”的又一种“单面人”

所以,我认为审美教育的当务之急是如何正确引导大众走出感性沉沦的“误区”,超越单纯的追求感性快感享乐,向感性与理性的协调发展进步。怎样使人的感性欲望健康发展,而不是仅仅沉沦于感性享乐之中,这是自古至今关心人类发展的思想家、艺术家、美学家等等所无法也不能回避的问题。伴随着生产力的进步与人类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人类的感觉器官越来越发达精致,它对外在世界的感觉能力也越来越敏感细腻,表现出要求更强的刺激和获得更大的满足的趋势。对于这一点先秦的儒家与道家都有清醒的认识,孔子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要求以礼来束缚人的感性欲望的无度;老子因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而索性让老百性“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进一步阐述了他的高见“擢乱六律,铄绝竽瑟,塞瞽旷之耳,而天下始人含其聪矣;灭文章,散五采,胶离朱之目,而天下始人含其明矣”。可以看出当时的思想家就已经为人们过多地沉醉于感性快乐中而担忧,试图通过一些破坏性或倒退性的方法来解决。他们的方式固然是不可取的,但他们的心情却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这种令人担忧的历史又重演了,古人的解决办法也已经被证明了是无能为力的。那么我们今天必须有新的方式,审美教育必须担当起这一使命。但是,审美教育究竟如何才能实现对于这种感性沉沦的拯救,却是目前亟待解决同时尚没有十分行之有效手段的工作。所以完成这一使命并非轻而易举的。

对于审美教育可以有两种不同范围的理解:一种是广义的,一种是狭义的。广义的审美教育也就是感性教育,这是从鲍姆嘉通把美学定义为“感性学”的意义引伸来的,其目的是通过对人的感性能力的滋养与陶冶,使人形成对于生活的审美态度;狭义的审美教育,则是同具体的审美活动有关的,尤其表现为对于艺术的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与审美创造力的培养。狭义的审美教育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在今天已经基本上形成了一套体系,它有自身的定性、定量的分析方法,也有一定的综合指标,同时它的教育成果也可以在相对短的时间中见出分晓,例如,采用了某种审美教育实施方法的一组人会比未采用这种方法的人在审美态度、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方面明显地提高,所以狭义的审美教育是比较容易现实地把握的。审美教育更为艰巨的任务是广义的审美教育所要达到的目标,也就是生活的审美态度的培养,或者说是使人的感性需求由仅仅满足于自发、本能的层次,上升到文化的、审美的层次;使更多的人意识到感性需求不应仅仅停留于肉体的、生理的、个人的层面上,而应该逐渐自觉将其纳入理智的、心理的、社会的层面;使更多的人懂得感性的满足不应单单是为了一时的快乐、发泄与自我释放,而应该通过这种满足使自己的感性世界更加丰富多彩,以更多的感情(包括亲情、友情)和爱去对待生活。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它的迫切性。

我想今天已经有许多人看到了这种迫切性,同时也都对怎样在我们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刚刚起步、整个国家的人口素质相对较低的国度中进行广义的审美教育,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来实施这种审美教育感到很茫然。更进一步讲,对审美教育如何才能达到感性的层面,有没有具体可行的实施原则和操作方法都没有把握。

我感到,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必须上升到审美文化的高度,才有可能找到突破口。首先,教育是一种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然要有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区分。从审美文化建构的角度讲,培养生活中的审美态度这一使命对于审美教育本身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过去被认定为审美教育者的人,他们可能对于狭义的审美教育有促进作用,但却不一定有资格担当广义的审美教育者的重任。或者说这些人也还需要在今天这种社会转型期重新接受广义的审美教育与自我教育。这一点是应该给予相当重视的,因为无论怎样,他们是社会审美文化的建构者,同时对于一部分人来说,他们仍然是审美教育的承担者。在今天这样一个复杂、多元的商品化社会中,文化的建设是一项日积月累的、群体性协作工程,同样广义的审美教育也是一个群体性协作工程。今天除了美学家、艺术家外,同审美文化创造和审美教育有关的人员还包括建筑师、设计师(包括工业产品、服装服饰、室内设计、包装装璜等各方面的设计师)、教师、企业领导、书店经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文化馆、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旅游部门乃至个体的歌舞厅、画廊、摄影室等一切从业人员,因为这些人是站在社会审美文化生产最前沿的,社会的审美文化无疑是从他们手中直接缔造出来的。因而,他们的审美信仰理想、观念体系、行为方式直接影响着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的特征与质量,当然也会直接影响到广义的审美教育的结果。在即将进入新世纪的今天,商品经济所造成的中国社会形态的转型,给所有上述行业都带来了“冲击波”,其中一些行业正是这种“冲击波”的产物。审美教育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就是上述这些与审美教育有关的人员在这种“冲击波”下,如何把握前进的罗盘。而这些人所遇到的首要问题,则是不能回避的两种选择:一是追求精神价值,另一个便是追逐经济利润。在商品社会中,要维持生存,不考虑经济价值是不切实际的。不要说那些产品直接进入流通与消费领域的出版社、杂志社、电台电视台、企业厂家等生产单位,就是产品以精神形态出现的美学家、艺术家,在今天的社会中如果忽视商品经济的规律,也是寸步难行的。然而,如果一切只考虑经济价值,最现成的方法就是去迎合消费者、被动地受消费者的本能趣味所左右,那么作为审美教育者自己的信仰理想、观念体系、行为方式首先失去了独立性,染上了“铜臭”味,他们又怎么能够担当起拯救感性沉沦中的大众的审美教育重任呢?事实上,他们中的一些人应该对目前社会中的那些所谓的审美文化产品负一定责任,那些产品由于内容的平庸、形式的简陋、风格的粗俗、动机的媚谀、制作的低劣等,不仅不能给人带来审美享受(可能由于它的媚俗、平庸会使低层次的需求者得到满足),而且对于整个社会的审美文化建构来说,都是一种摧残和毁坏;同时,对于审美主体(尤其是那些审美心胸还不够健全、审美趣味还不够高雅、审美需求还不够丰富、审美情感还比较单一的人,包括青少年)更是一种诱惑与纵容。那么,他们不仅没有尽到一个拯救感性沉沦的审美教育者的职责,反而成为一个促使人向更深的感官满足深渊跌落的教唆犯了。

其次,从当前社会转型期对于审美文化建构的要求中,也可以演绎出这种审美文化中审美教育的新的形态。新形态的审美文化既要有利于人类的发展,又不能一味迎合个人趣味;既应是社会普遍承认的,又要是不压抑个性的;既要有人格修养的教育功能,又要有适性怡情的娱乐功能;既要具有中华民族的特色,又要能够与世界文化接轨;既形成一个较为长久稳定的观念体系,又要是一个开放的、发展的观念体系;既要满足高层次的文化需求者(一般包括知识分子阶层及其它阶层中那些对艺术、审美有较高敏感力与修养的人)的审美趣味,又要使那些审美期待视界相对狭窄(一般只对内容浅显、形式简单直观、富于情感性与娱乐性的通俗审美文化产品感兴趣)的文化消费者能够逐步得到提升。在我国还有一个更为艰巨的工作,就是使数以亿计的、以往对审美文化产品缺乏敏感的农民逐渐培养起“感受形式美的眼睛”和“感受音乐感的耳朵”,形成自己的审美趣味并逐渐向理想的审美消费者过渡;最后根本的一条,这种审美文化既应有利于人的精神的提升与超越,在理性上符合新世纪的人类发展需要,同时也应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发展,促进人的情感的丰富与人性化。建构这样的审美文化,要靠整个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而作为这种审美文化的设计生产者同时也是教育者的人则是其中的灵魂。所以,他们能否意识到自己的工作同全民审美教育乃至审美文化建设的关系、采取什么态度、是否愿意为审美教育审美文化的建构牺牲一定的经济利益,对于审美文化建构来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说他们首先应该进行自我教育与自我塑造,而后才能去建构符合上述要求的审美文化,同时也才有资格担负起新时代审美教育的重任。

最后,从对新形态的理想的审美文化的描述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作用。由于审美文化是一定时代人的审美理想及审美观念体系(审美趣味、审美价值、审美评价标准)乃至人的行为方式自我表现,而该社会中人的审美态度与审美存在方式的水平是不同的,对于个人来说,其审美信仰理想、审美行为模式等等的提高只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文化环境中通过各种审美文化产品(包括艺术与非艺术的)的潜移默化的陶冶,另一种便是接受审美教育。可见,新形态的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崭新的审美文化的创造者,他们应该是感性与理性、判断与创造、现实与理想各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审美教育的这种更高的目标,给审美教育本身的研究与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除了以往审美教育的各种手段外,它应该深入到生活中一切与言传身教有关的观念与行为之中。这并非将审美教育泛化,因为如果审美教育是一种感性与情感教育的话,要达到这种层次单凭书面的或口头的语言,有时并不能达到完美的效果,因为语言已经是理性化了的东西,所以这种教育方式一般都是经过了理性思考之后才转化为感性或情感的,而不能直接触及人的情感的层面;相反有时一些无声的动作、手势甚至眼神却能够直接让人感受到情感的波动与心灵的震撼。目前审美教育中对于感性教育的研究,尤其是对其究竟有无规律可循,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各种不同年龄、性别、文化水平、社会群体的被教育者,何种教育方式最容易实施并获得最佳的效果这些方面的研究还很不够。我想这是新世纪审美教育应该努力的方向。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