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邹荣:“美育兴国,重在实践”系列之六(上)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9-11 09:03:10

美育兴国,重在实践”系列之六

按 语】连续10多天35度以上的高温,还是来到办公室,审阅上海市普陀区平利路第一小学“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课题研究成果专辑文稿,一是为实现我的承诺,二是深深地被这些追求“构思美、逻辑美、语言美”的美文所吸引。统稿基本结束时便跳出三个词语,即成绩,成果,成熟……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现从上海市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美育》会刊总第28期(增刊)中遴选几篇美文,以飨网友读者。(中国美育网副主编  邹 荣)

平利路一小学生激情诵读国学

卷首一

让民族精神浸润人生

丁向荣

在学生中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提高青少年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政治觉悟,增强他们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把他们培养成具有良好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教育工作者的职责和使命。

走进平利路第一小学的校园,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少年强,则国强”六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随后看到的是一组体现中华传统美德“仁、义、礼、智、信”主题的宣传版面。精彩的走廊文化渲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郁氛围,展现着民族精神的丰富内容。

作为普陀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的理事单位,学校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勇于担当神圣的教育使命。自2008年起,学校立足校情,成立了“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组,以科学的态度和满腔的热情,积极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课题组坚持“古今结合、文道结合、知行结合三个结合、“突出人文性、突出情感性、突出实践性”三个突出的策略和方向,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抓手,以“力行”为落脚点,形成了学校“诵读国学经典”的特色课程,并将国学经典教育和德育、学科教学有效的整合,构筑起诵读国学经典与传承中华美德的桥梁,扎实推进民族精神的教育,使学生从经典之作中汲取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感受民族文化的渊远流长,从而进一步增强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也进一步砥砺品行、健全人格、提升素质。学校先后在第一届华东“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会”、“让传统美德滋润学生心田暨2012传美论坛”等会上作了诵读经典课堂教学活动的展示和经验介绍

人遗子,金满。我教子,惟一经”。在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今天,让我们从平利路第一小学的实践中进一步感受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吧,用智慧和创造,让学生走进国学经典,让中华传统美德在学生心中生根,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民族精神永远浸润我们的人生。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

上海市普陀区中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教育研究会会长

普陀区教育党工委副书记、会长丁向荣在2012年传美论坛上讲话

  

卷首二

                                                 

                                                                      郑建国

教育的艺术博大精深,教育的生活色彩缤纷,身处其间的我们,似乎渐渐习惯了一种浮光掠影的扫视,一种叹为观止的仰视,一种习以为常的漠视。这样的“扫视”、“仰视”、“漠视”,也渐渐地冷却了我们的热情,麻木了我们的心智,窒碍了我们的创新,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染上教育的“倦怠”。于是,警醒的我们开始寻思:教育是否应该有一种更为深刻、精睿的审视?

《美育》第28期增刊收录了平利路一小教师撰写的23篇教育论文和案例,从校园文化建设到学校课程整体规划,从国学课堂实践到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记录下学校对教育本真的思考,同时也明确回答了对上述教育问题的忧思。诚然,“凝眸”是一种很好的姿态!教育需要的正是这种细致的关注与考察,审慎的体认与悟对。没有高深理论的故弄玄虚,没有曲折情节的雕琢粉饰,没有细腻情感的矫揉造作,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气派的铺陈,没有高亢的基调……是什么吸引了读者关注的眼球和阅读的兴趣,让人心怀崇敬,又读得专注且虔诚,热烈而持久?答案是:“有了爱就有了一切。”

基于对教育本质的坚守,学校旗帜鲜明地提出:学校的教育价值追求的是“自然”。即利用丰富的自然资源,创设回归自然的校本课程,在实施过程中关注道德自然,构建起多种特色项目,让学生顺其自然持续发展。

基于对课堂本真的追求,学校实施《在小学生中开展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的课题实践与研究。从《国学》经典的诵读到意义的理解,再到领悟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把“仁爱礼仪”的传统美德思想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还学生真实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诵读”与“力行”中取得收获。

基于对活动本源的认识,学校尝试将形式多样、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全面推进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作为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用真切的手段和态度让学生接受教育的真情,用积极的课程评价吸引学生,让他们与学校的热情期待相拥,在精神的满足中幸福成长。

 ……

文字读完了,而书还在继续;书读完了,而书中的故事还在继续;故事读完了,而故事所展现的精彩还在继续,所蕴涵的精神还在继续。……因为生活在继续。于是,我们理解了,平利路第一小学这种“爱的凝眸”。

平利路一小的老师们坚守着神圣的三尺讲坛,从事言传身教的光辉事业,让莘莘学子饱受知识灵光的沐浴,享受智慧圣水的润泽。他们怀揣着教育使命,他们终将执著坚守、热情践履……

 

  作者:上海市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   上海市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会长

卷首三

                                    美在自然

                                                          徐瑾

毕业回母校的孩子、来访的家长、客人,常常会说:你们学校真美!每当听到这样的赞美,心里甜滋滋的。

平利路第一小学,身处全国绿化小区甘泉苑,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葱郁的树木、蓬勃的花草、清新的空气;葡萄架、屋顶花园、棋亭、景观石、鸽棚、鸟屋、乌龟池、金鱼缸等,深受孩子们的喜爱。

平利路第一小学的校本课程回归自然,五步拳、交警手势操、男孩走秀、让男孩的阳刚之气得以展现;包粽子、做香囊、绘彩蛋、梳辫子、钉纽扣、系丝巾……让女孩们学会女红,培养了淑女风范。

平利路第一小学在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中,关注道德自然,重视中华民族文化经典诵读,提升学生的美德素养。从《国学》经典的诵读到意义的理解,再到领悟国学经典的现实意义,把“仁爱礼仪”的传统美德思想与学生现实生活相联系。

平利路第一小学的特色项目,顺其自然持续发展。学校口琴特色也积极与音乐课程相整合,把口琴作为专项技能在音乐学科中普及,口琴、合唱、茶艺、彩泥等艺术兴趣活动使得美育成为学生童年的欢乐载体,为丰富的校园生活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平利路第一小学,自然美的缩影!

作者:平利路第一小学校长

 

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的实践与研究(节选)

赵亚英

一、课题研究意义

1.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国学经典倡导“仁义之学”,宣传“仁爱之心”,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传统美德是人类攀登更高文明的阶梯,是开启社会进步的必由之路。

2.童年是一个人心灵最纯净、记忆力最好的时候,与经典为伴,与圣人同行,可以奠定一个人一生高远的智慧和优秀的人格的基础,让学生生命有根,诵读国学经典,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3.学生的生命成长主要体现在课堂上,本课题的特征之一,就是以诵读为基础,以课堂为抓手,在形成学校特色课程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因而,使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学习国学经典,不能停留在坐而论道上,而要起而行之,本课题的特征之二,就是“力行”,通过有计划的“力行”,让传统美德根植于学生心田,造福于人类,因而,使实践与研究具有一定的历史意义。

二、课题实施过程(分阶段推进)

第一阶段:20099月—10月准备阶段

(一)组织学习、制定方案、确定步骤。

(二)选定读本

目前我们选用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育灵童教育研究院编著的《小学国学经典教材》,第一册《弟子规》、第二册《三字经》、第四册《笠翁对韵》(选)第五、第六册《论语》(选)、第九册《老子》(选)。

第二阶段:200911月—20106月研究实验阶段

(一)实验班进行了调查问卷,了解了学生对国学经典和传统美德的了解状况。

(二)根据问卷调查反映出的情况,课题组的教师们收集了相关资料,进行国学经典的蒙学。

(三)课题组设计出“六个一”的活动方案。

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国学经典”的升旗仪式

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国学经典”的红领巾广播

每学期进行一轮关于“国学经典”的研究课与家常课

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孝亲敬老”的活动(在社区)

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力行活动(在家)

每学期进行一次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场馆参观

第三阶段:20109月—20126月,推广发展阶段

(一)在教学中加深学生对诵读文本的感悟

1.家常课,积累感知。

①神奇的汉字,让学生在感知汉字的演变中,理解本课的中心词。

②初读原典。

③理解生僻字,理解原典。

④讲解或播放与原典有关的故事或视频,进一步理解原典。

⑤应用或辨析,结合现实引发思考,进行德育教育。

⑥诵读原典。

2.研究课,深度探究。

①古今结合,突出人文性

②知行结合,突出实践性

③文道结合,突出情感性

(二)在诵读中感受国学经典的魅力

国学经典汇聚着圣贤的智慧,能使“深者得其深,浅者得其浅”,如何使经典教育根植于学生心灵,我们感到诵读是一种非常好的方法,通过实践我们归纳了诵读国学经典的五步法。

1、自言自语地读,读准字音,学习、理解生字。

2、正确连贯地读,借助译文,基本理解原典。

3、师生、生生对读,读出情感。

4、借助肢体语言辅助读,如有的配以有节奏的击掌或按韵律摇头晃脑,读出国学经典的韵味。

5、熟读成诵。

(三)在活动中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学习国学经典,其根本目的是为了力行中华传统的美德,因而我们结合学生校内外的生活,有计划地开展相关活动。

1.校内  丰富体验

2.校外  助老敬老

3.在家  孝顺懂事

4.过节  有礼守礼

(四)在实践中完善目标体系

经典浸润童年,雅言传承美德。诵读并力行是本课题的宗旨,我们用五个篇章贯穿始终。

1、孝敬篇(仁):尽职尽责地做人,做一个懂感恩有爱心的人。

2、礼仪篇(礼):规规矩矩地做人,做一个崇礼仪讲文明的人。

3、诚信篇(信):明明白白地做人,做一个讲诚实守信用的人。

4、知耻篇(义):堂堂正正地做人,做一个明是非知廉耻的人。

5、学习篇(智):踏踏实实地做人,做一个善学习有智慧的人。

(五)、在诵读中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国学经典的形成尽管经历了时间的淘漉和历史的沉淀,但她总有时代的印迹,我们既要学习她,传承她,但也要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

1、传承不是简单的模仿

2、在情感体验中传承中华传统美德

3、在诵读中坚守民族精神

4、在诵读中学习历史,感受历史。

5、在诵读中注意区分传统美德与传统道德,吸其精华,去其糟粕。

(六)营造良好的诵读氛围,优化育人环境。

我们围绕“仁、义、礼、智、信”、“悌和孝”、“学校活动”,创设了学校走廊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熏陶,增强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

第四阶段:20127月—20128月,总结阶段,各子课题进行总结,整理相关的教学案例、活动案例和视频资料,在此基础上形成结题报告。

三、研究成果

1、学生健康成长

①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

②提高学生思辩的能力

③力行中华传统美德

2.教师专业发展

①教师自身的素养得到提升,国学经典中的浩然正气鼓舞着教师要为教育事业而有所担当。

②教师的教学智慧得到增长,国学经典教学无模式,教师则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特点,采用符合学生认知规律、设计出符合学生认知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③形成了学习共同体,我们一起讨论教案,制作课件,试教,修改,再试教,再修改,在打磨中课题组的学习共同体更紧密了。

3.学校持续提升

每一个伟大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明源头,从这个源头汩汩流出的,不是无源之水,而是母性之乳。她不但滋养了民族的先行者,还将继续滋养民族的后来人。可以说,她就像浩浩荡荡的长江黄河,气势磅礴地奔腾在民族历史的时空之中,愿在国学经典陪伴下,我们的民族生生不息。                             


 

赵亚英书记(右一)赴京参加全国小学国学经典课程规划暨教学观摩培训


********

黑墨团里天地宽

杨惠敏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兼容并蓄,和而不同。包括诸子百家、琴棋书画、传统文学、传统节日、中华诗词等等。如何让经典浸润孩子的童年?怎样在美术教学中传承民族艺术?我尝试通过美术课上的国画教学,让孩子们体验笔墨情趣,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国画是中国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它艺术的精神内核是“笔墨”。我认为小学生特别适合画国画,因为怎么画都不会难看,国画讲究的是笔墨趣味,而小学生对软笔使用的不熟练,对墨和彩的控制能力差在某种程度上反而体现了“拙”,使画面非常具有表现力。下面,我就国画教学《荷花》一课为例,谈谈我的教学体会:


一、学玩同乐,感知笔墨情趣

国画教学形式多样,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等,内容有花鸟、山水、人物等。在选材上一般我选择学生熟悉的花鸟,贴近学生墨情趣生活;由于小学阶段每节课只有35分钟,所以形式我选择以写意为主,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荷花这一题材,学生不陌生,语文课可以赏析描写荷花的美文佳句,诗词歌赋;思品课可以挖掘荷花的内在含义;自然课可以从生物学角度介绍荷花的生长环境、结构特点;探究课可以讨论荷花全身都是宝的广泛用途;而我,着重思考的是怎样把握重难点,上出美术课的特点。

我选择了荷花作为教学内容,这是我对教材的拓展,是基于以下的原因:一是花卉对小学生来说比较熟悉,每个年段都有表现花的内容,学生很容易理解花的组成和用基本型表现;二是荷花的各个部分用到了中国画的基本运笔方法,荷叶用侧锋,叶柄用中锋和点,破墨法、一笔两色等中国画基本技巧也能在这个内容里很好的展现;三是由欣赏大师作品到体会国画“留白”的意境,突破了以往画画要求学生“画满”的要求,不对称的构图也正表现了国画虚实对比、着重意趣、似像非像的特点;四是中国画讲究托物言志,荷花所蕴含的品质和精神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德育渗透。

水墨在宣纸上的奇妙变化激起了学生探索的兴趣。我提供了宣纸、水、墨,不作任何要求,让他们自己做水墨游戏,感受浓淡不同的量在纸上的变化。学生兴致盎然,慢慢体会用笔、色彩、疏密关系,学习的主动性得以增强。国画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哲学观念和审美观,虽然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理解,但是学玩同乐,让他们接触到多元的艺术,开阔了眼界,提高了审美能力。

二、激励评价,共享笔墨情趣

持之以恒地学习国画,还需要另一种精神动力,即使生对其作品的评价与共享。教学中,我采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轻松、活跃的互动空间,让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展示自我,共享成功的喜悦。

我发现在作画过程中,有的学生善于画花,有的学生善于用色,有的造型能力强,这些闪光点都可以成为同伴学习的榜样。我当堂对这些优点给予表扬,提高学生的绘画水平。而对于失败的构图,我并不否认,在指导的时候帮助学生添上几笔,将画面的布局调整过来,或通过交谈引导其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需要改进的方面。

我和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体验着创造美的快乐,课堂变成妙不可言的创作空间。

三、渲染情怀,会意笔墨情趣

国画作品展现出作者的气质特征,国画的创作不断地渲染着人的情怀,国画的教学也是进行德育渗透的良好契机。

在课中,我首先通过介绍国画大师张大千,让学生了解画家的成就不仅体现在艺术上,更体现在做人上,正所谓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其次,我挖掘了教学内容本身的德育要素。历来的文人画家以荷花为题材创作作品,表达的不仅是对荷花外形的赞美,也是对高尚品格的向往和追求。宋周敦颐的《爱莲说》一文千古流传,“濯清涟而不妖”这一句体现了荷花的淡泊雅致;“出淤泥而不染”则借荷花的特点表达了不与俗同流合污,保持节操的儒家入世、兼济天下的精神。荷花所蕴含的洁身自爱,明辨是非,谦逊刚直的品格,正是现在小学生缺失的,通过绘画,引发学生些许感想和思考。


富有情趣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有趣的笔墨挥洒中体验生活、发现生活、塑造良好的人文品格。正如清代画家石涛所言:“黑墨团里天地宽。”我深信:国画——美育中的这株奇葩,定会绽放得绚丽多彩。

杨惠敏老师在传美论坛交流发言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