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邹荣:“美育兴国,重在实践”系列之六(下)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9-11 08:57:46

课堂生趣  教育入心

            ——《弟子规·谨》教学案例

夏晓蓉

【教学背景】

《弟子规》是学校中国文化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弟子规·谨》这部分内容告诉孩子们要注重生活的细节,从一举手,一投足之间养成良好的个人修养,长大后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会踏实而稳健。教学重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教学目标】

1.学会正确诵读《弟子规——谨》的部分内容,基本了解句子的意思。

2.通过课堂学习,有“珍惜时间”、“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注意衣着合适”这三方面的意识和意愿。 

3.结合生活实践,能用“谨”部分的内容正确辨析和指导日常行为规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弟子规》总叙——进入回放车

二、引入新知,多种方式诵读 ——进入知识船

认识“谨”字,老师指导诵读《弟子规》谨而信之一

三、理解含义(从惜时、个人卫生、着装三个方面来讲)

    ——通过解决一个个疑问,陆续升起船帆

(一朝起早”部分

  1.创设动画情境,理解含义。

  2.老师强化惜时方面:警枕的故事 名人名言

(二)“冠必正”部分

1.出示古时“衣”字,创设动画情境理解句子 、诵读句子。

2.介绍清朝服饰,理解古人的衣着往往是自己身份的象征。

四、指导行为——知识船远航。

(从行字码头,途径孝字港和悌字港,到达本次终点谨字港)

 1. 漫画辨析:引导学生衣着整洁

 2.服饰连线: 不同时间、场合穿着的衣服有所不同。——着装合适

 3.折衣服比赛:实践活动 

 4.实话实说:引导学生在平时保持这样良好的习惯。

五、总结,课外延伸

布置“谨而信”力行表。

【教学反思】

迷  茫

怎样使整个教学生动起来,让教育“入心”?

和以往教学《三字经》不同,这次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虽然同学们也表现出对《弟子规》学习的喜欢,但是这似乎在于儿歌般的诵读和对故事、动画的偏好。 反观教学的目的,除了理解《弟子规》的内容外,还要起到指导行为的作用。用怎样的形式让教育真正触动孩子的心灵?我陷入了迷茫。

尝  试

“寻找一个和孩子生活紧密结合的切入点。”看着孩子们身着校服的模样,一个念头涌上心头:老师的说教过于死板,何不让孩子自己教育自己!

有了这样的想法,我便请学校擅长绘画的老师帮忙绘制了一幅漫画,图中的孩子正着急着上学, 衣服又脏又不整齐,袜子少穿了一只,鞋带也没有系好,绿领巾更是落在一边,而床头的闹钟显示的时间表明他要迟到了……种种错误让学生在课堂上帮“这位孩子”一一指正。从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学生从中才真正领会到“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的实际意义。由此而设计的辨析——选择怎样的服饰,让孩子从另一角度明白了在生活的“衣着合适”,可谓教育“入心”。

顿  悟

上述教学的环节的突破让我深深感悟:教育一定要寻找到合适的“切入点”。

     一个“趣”字让我茅塞顿开。纵观整个过程中的动画、故事、漫画,这些吸引孩子的部分无不透着个“趣”字!于是,我将目光投向整个教学环节。我细细琢磨着每一个步骤,最后,巧妙地将这个“回顾——诵读理解——指导行为”这几个环节设计为“回放车——知识船——扬帆远航”。

在“知识船”部分,我设计了四个问题,问题涵盖了对这部分内容的理解、对难点的诠释。随着问题一个个解开,“知识船”的风帆也由浅入深。一点点升起,学生兴趣盎然。在“扬帆远航”的环节,联系生活的辨析题成了完成航行的一个个“关卡”。当知识船顺利到达“谨”字号码头时,学生欢呼雀跃。

一个“趣”字,使整个课堂教学“活”了起来。

回  味

教学过后,回味着课堂教学的种种,所得颇多。特别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在学习的过程中,趣味性、实践性的结合,更能为学生所接受。研究教学对象的特点,寻找契合的教学方式,这样也更能体现学习的意义——让孩子喜欢中国文化,规范行为。

令人欣慰的是,现在,生活中孩子正用自己的行为继续着“远航”,教无定法,教无止境,希望我们的教学能够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成为他们的“心灵鸡汤”。

夏晓蓉老师《弟子规》教学展示

 

******

寻找行为规范的“紧箍咒”

             ——《弟子规PK行为规范》活动方案  

赵艳斐

【活动背景】

作为班主任,面对班级出现的行为规范问题,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可教育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怎样才能找到“紧箍咒”让他们收收心呢?这成了我的一大烦恼。

这不,学校组织开展诵读经典的活动,于是我结合班级学生特点,以“践行传统美德,当好班级主人”为主题,进行道德实践,《弟子规PK行为规范》活动应运而生。

【活动目的】

1、通过诵读《弟子规》,弘扬国学文化,传承国学精髓,构建良好的班风。

2、通过诵读《弟子规》,吸取智慧,培养优雅性情和敦厚人格。

3、通过诵读《弟子规》,用传统中国文化的精神,对校园、家庭、社会产生潜移默化、净化心灵、熏陶品质的作用。

【活动过程】

一、学习动画明星,听礼仪小故事

低年级的孩子心中谁没几个喜爱的动画明星,于是,我抓住孩子们的心理特点让孩子们说说自己喜爱的动画明星和原因,然后告诉孩子们以前也有不少这样的英雄和名人和他们讲讲故事,就这样这些名人随着大家喜爱的卡通明星一起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和学习生活中,成为讲文明懂礼仪的新偶像。

二、诵读传统经典,寻身边礼仪根

儒家礼仪中十分强调对待不同人的礼仪、礼节,在不少文字中都包含了“尊老爱幼、礼让谦逊”等内容。我结合《弟子规》中的内容组织学生开展了礼仪之邦寻根活动,活动中我们朗读弟子规中的经典段落,在诵读的基础上,我与孩子们一同学做儒雅君子,大家每周确立一个礼仪体验的重点内容。渐渐的,孩子们了解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礼节,文明素养大有提升。

三、告别不良习惯,做班级美容师

我还组织孩子们运用自己的慧眼,发现班级中不文明的行为,总结出10条常见的陋习,并组织大家讨论,如何改变陋习,我们的孩子群策群力,有的说我们自编文明童谣进行传唱,有的说提出文明倡议,还有的说要互相提醒督促进取,于是大家纷纷行动起来,孩子们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学礼仪、懂礼仪、讲礼仪,践行中华传统礼仪,人人都有进步。

【活动反思】

《弟子规PK行为规范》活动,留给我这样的思考:当《弟子规》等古代童蒙经典“重出江湖”之时,实际上已经宣告我们文明礼规教育的失败。是《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规定的条目不够细致,规定的做人境界不到位吗?利用本次活动,我专门将《弟子规》和《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内容进行了对比,发现它们在做人境界的指导上不相上下。那么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也许以下两点原因,导致了《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无效性。

其一、相对于《弟子规》从人还未懂事就开始帮助一个人健康成长来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时间太晚了

从现在通行的入学年龄来看,现代的儿童最早要在六周岁满才可能入学正式接触到《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又因为现在的孩子入学时才正式识字,所以等到他能够读通《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时,应该已经是小学三年级了,也就是九周岁左右的事了。而古代的孩子则不同。 “三四岁的孩子,用一年时间不仅过了识字关,认了一两千字,而且读了《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典籍。我们常说“幼学如漆”,在孩子最纯真的年龄段里,便植入他们的脑海里如此之多的人文、礼规信息,这样的孩子长成之后,人生境界怎么会不高远呢?那样的社会又怎能不是“礼仪之邦”呢?

其二、相对于古代人从孩子一出生就极其注重言传身教,创设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以让孩子启蒙养正、敦伦尽份、防邪存诚,养成忠厚的家风的做法来看,《中、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实施的场合不对,实施的主体也错了位

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所有论述都在说明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但这句话在现代父母这儿并没有得到多么好的执行。首先,现代家庭中成长起来的父母们都没有什么“家规”、“家风”的概念,因为这一直是被作为“封建礼教”来批判的。所以,现代家庭中,绝大部分都没有“家规”、“家法”。 而没有“家规”、“家法”的家庭,对下一代的“礼仪、礼规”教育是无章可循的。所以,现代家庭中,重视孩子成长的大多也仅仅是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罢了。

《弟子规》中对子女有这样的规定——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言,须顺承。我相信古代的子女们从小就一定能做到,因为古代的父母们也是在上一代这样的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这样的礼仪传承没有间断过。而现代的子女是不可能做到的。

这些反面影响在孩子入学后,到学校接受《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时,会产生极大的反作用。比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明确规定学生要“尊敬父母,关心父母身体健康,主动为家庭做力所能及的事”。可现在的家庭对孩子的溺爱,让孩子成为家庭中的“小霸王”、“小皇帝”,你让他“尊敬父母”,怕比登天还难。

在《弟子规PK行为规范》的活动中,也许我并没有真正找到唐玄奘的紧箍咒,但是我却惊喜地发现,诵读《弟子规》后,孩子们的行为正在悄悄地发生着改变,以前调皮好动的“小猴子”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个谦谦君子,他们变得更可爱,更文雅了。

当然,我更希望能把《弟子规》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结合起来,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助力,让家长和我们共同成为孩子成长路上一致的“身教者”,使孩子们处处有榜样可循,那将是无限美好的前景。

·编后记·

成绩·成果·成熟

连续10多天35度以上的高温,还是来到办公室,审阅“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课题研究成果专辑文稿,一是为实现我的承诺,二是深深地被这些追求“构思美、逻辑美、语言美”的美文所吸引。统稿基本结束时便跳出三个词语,即成绩,成果,成熟。经查词典辨析,成绩:工作或学习的收获;成果:工作或事业的收获;成熟: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喻指事物发展到完善的程度。一谈起成熟,又想起作者刘增山《秋魂》中的精彩篇段:

秋天了,成熟的果实却低下了头,它不是在孤芳自赏,也不是在自我陶醉,更不是在哀泣自己将跌落枝头。它是在想:我是怎样成熟的呢?

不是风,我怕早已霉烂了;

不是雨,我怕早已干瘪了;

不是光,我怕早已苍白了;

不是热,我怕早已憔悴了。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平利路第一小学的课题“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的实践与研究”,自2008年立项至今,经过五年的风吹雨打,经过五年的光影日晒,其成果终于结集成册,可喜可贺!

如果说要总结该课题的实践研究所取得丰硕成果的主要经验的话,以下三点值得各学校借鉴:

一是课题价值取向注重正确性。课题的确立,注重市区要求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弘扬民族文化与学生实际需要相结合。激发学生诵读国学经典的兴趣,积淀文化底蕴,培养高尚情操,并融化于学生的品行之中。激励老师探索并形成国学经典特有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以诵读国学经典为抓手,以“力行”为落脚点,构筑起诵读国学经典于传承中华美德的桥梁,优化育人途径,实现让每一个学生健康成长,提高办学质量。

二是课题管理注重科学性。课题研究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按教育管理学的原理,把握课题的规划(方案的制定)、课题的实施(按步骤进行)、课题的反馈(教学案例、活动案例的积累)、课题的总结(实践过程及主要成果的表述)等主要环节,一步一个脚印地推进。按课题要求,每堂研究课、每次实践活动,均按教学(活动)目标、教学(活动)过程、教学(活动)反思的要求来实践并总结。

三是课题成果注重实践性。课题的研究在注重成果获取的同时,更注重实践研究的过程。现行的教育科研有两大类,一类是学术理论研究,二类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研究。本课题的研究是属于实践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自然更注重实践性。在课题总结成果的表述中有三个方面,即“学生健康成长”、“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持续提升”,均为对应课题价值取向所取得的实践研究。

平利路第一小学徐瑾校长卷首短文《美在自然》,简述其学校管理的理念及实践经验。其实,“自然”自古以来有两个意思:一是山水风景,二是宇宙规律。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最终人法自然。“法”就是师法,就是学习,向自然学习,以自然为师。人要合于自然之道,就是师法自然。“道法自然”不仅仅是师法自然,还包括“因自然而成道”的意思。若能合于自然规律,就能有大境界。目前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智慧就是师法自然,而不是自以为是。平利路第一小学由赵亚英书记主持的“诵读国学经典,传承中华美德的实践与研究”课题,经过五年的实践研究,总结其经验,探究其规律,也就是师法自然,遵循自然和科学的规律而推进,最后取得丰硕成果,因此其经验值得推广。

按“成绩”、“成果”、“成熟”三个层次要求,本课题已取得“成绩”,收获“成果”,已无可厚非,能否说以达到“成熟”的完善程度呢?恐怕尚需努力,具体一点说,该课题的研究在实践方面还有待深入发展,在课题的成果注重经验总结提升到理论高度的同时,更应注重实践创新推动理论的创新。若能达到这样“成熟”的层面,该课题成果不仅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推广价值,而且还具有学术研究意义的理论价值。

世界上有不经过风吹雨打而成熟的果实吗?

世界上有不经过光射日晒而成熟的果实吗? 

 

                                               邹荣:

                            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顾问      上海市普陀区学校美育研究会顾问

                                201281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