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窗口>
阅读文章

中学美育的发展趋向及其对策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10-10 21:09:49

中学美育的发展趋向及其对策 
 

罗田县第一中学 佘建设 周君奇

美育在中学领域一直处在一个比较尴尬的位置上,不仅长期被拘囿在音乐、美术的狭小天地里,而且没有建立自己的学科地位,缺乏相应的评价机制,就象没娘的孩子,得不到应有的呵护和哺育,面黄肌瘦,缺少营养。罗田一中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深刻认识到美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率先进入中国教育学会美育专业委员会实验学校的行列,开展国家“十.五”科研课题《农村中学如何利用自身资源进行美育》实验和研究,积极探讨农村中学美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先后有多篇论文获中国教育美育专业委员会奖励,其中《树立大美育观念,走进大美育课堂》2002年参与全国交流获一等奖,《多渠道发掘美育资源,多途径开展美育工作》在2003年课题阶段总结中获美育专业委员会二等奖,同时,学校被评为课题实验先进单位,本文在今年杭州全国该课题研讨论文评比中又获得一等奖,受到专家学者的一致赞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中学美育已经或正在发生着许多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既表现在审美的对象、内容、目标、范畴和标准上,也反映在美育的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上,既昭示着中学美育新的发展趋势,也体现着新的时代、新的形势对于中学美育的新要求。其突出特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正在走出艺术教育的狭小天地,向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及家庭、社会领域发展,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性;二是越来越强调中学美育的学科本位,表现出强烈的学科化要求;三是正在由知识、能力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显现出鲜明的人本化倾向。前二者看似矛盾,实则是相反相成的两个方面,一方面强调中学美育需要更多的资源素养,更广泛的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则强调中学美育在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强化内核,建设独立的强大的学科支撑。如何紧跟时代,紧跟形势,适应这些新的变化和要求,这就是我们中学美育面临的现实。

一、中学美育的开放性趋向。

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中学美育一直困守在艺术教育的狭小范畴之内,甚至有一些学校,即使在这个狭小的角落里也仍然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使得这个本应茁壮成长的幼婴面黄肌瘦,不堪重负。大美育观念的提出和实验,正在改变和结束这种令人担忧的尴尬局面。中央教科所白天佑教授在《需要说明的几个问题》一文中全面地阐述了大美育的针对性、开放性、广义性和可操作性,并提出三个值得重视的观点。第一是通过100%的时间与空间,对100%的学生实施美育。一些学校在实验中又加上了全校的教职员工、学生家长和能够动员、组织起来的社会力量100%的参与施教,形成施教的整体合力,在最大限度的时间与空间里,对全体学生实施美育。白教授的第二个重要观点是各科各育要充分发挥美育功能,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情操,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要打破以前各科顾各科的封闭状态。第三个观点是让学校美育与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创造最佳的育人氛围,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大美育理论和实践的新体系。尽管我们认为上述几个100%还值得商榷,但这种大教育观已经充分注意到审美对象的多样性,美育空间的宽展性和美育实施主体和接受主体的广泛性,把学校美育从艺术教育中解放出来,拓展到学校教育的各个学科,从校园中解救出来,释放到家庭和社会,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这种大美育观念在实践上更深层次的意义还在于:美育资源的全方位发掘必将给学校美育引进更丰富、更生动的源头活水,美育途径的全方位拓展、社会实施主体的广泛参与必将给学校美育带来更强大更深刻的影响;接受主体对于社会实际的热情拥抱也必将获得更兴奋、更真切的体验。因此,学校美育走出校门,走进社会是美育发展的必然。

二、中学美育的学科化趋向。

诚然,大美育理论的研究和实践,使人们逐步认识到中学美育的资源、功能和价值不仅仅表现在艺术教育中,应该扩展到中学教育的各个领域乃至家庭、社会,但就学校美育的现实而言,人们对于学校美育在整个学校教育的地位和价值仍然没有足够的认识,虽然强调其它学校教育中的美育因素,强调美育对于其它学校教育的积极作用和较深层次的影响,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不仅停留在“渗透”、“融合”的肤浅层面上,而且长期处于散乱、零碎状态,缺乏系统的相对独立的强有力的学科主体支撑,因而美育在很大程度上只能是其它学科的附庸,没有独立的地位,较之德育、智育等其它学校教育仍然缺乏长足发展的基础。例如,德育的实施有政治学科作为它的主阵地,其它学科的渗透、融合处于次要地位;智育的实施有语文、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主渠道,其它渠道的学习也只能是次要的。而美育,却缺少这种占有相当课时比例的学科性主渠道的支撑和保证,其影响和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中学美育工作的悲哀。也许有人认为音乐、美术课即是实施美育的主渠道,然而,只要我们稍作思考,就会发现这种认识的错误。音乐、美术虽然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渠道,但它包涵的只是美育内容的一个部分——艺术美育部分,其它诸如自然美、社会美等诸多内容完全排斥在外,以其部分来涵盖整体,并作为实施美育的主阵地,显然是不可能的。因此,中学美育要实现其独特的育人功能,必须构建起具有其自身特色的足以涵盖其本质内容的强大的学科主体,否则,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时,中学美育要改变基本上还局限于艺术教育的狭小范围,还处在其它学科的附庸地位的现状,应该而且必须同其它学科一样,建立自己完整的科学的可操作性强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应包括课程的性质、功能、目的、意义、过程、方法、评价等诸多内容,应体现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教学特点,应适应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发展的需要,并应确立相应的多元化的评价标准,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取得与其它各育相提并论、并驾齐驱的地位,才能真正负载中学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功能和价值。

三、中学美育的人本化趋向。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要求教育者充分关注、尊重、张扬受教育者的个性,着眼人的全面素质的培养,着眼人的终生发展。中学美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着眼于美的事物(包括审美主体)的感受、认知、鉴赏和创造,在更高的层次上体现着这一要求。

中学美育的对象是中学生。中学生是一个群体,是由正处于成长、成熟的时期的青少年组成的一个特殊群体,作为一个群体,有其共性特征,这是中学美育首先应该注意到的,但我们更应该注意到这个群体是由许多性别不同、出身不同、经历不同、知识素养、心理素质有别的个体组成的。因而,他们对美的追求、认知、鉴赏、创造也是千差万别的。” 即使面对同一审美客体,不同个体所感知、鉴赏到的美也仍然是各不相同的。就文学鉴赏而言,西方接受美学认为,文本是相对理解和接受者而存在的,正如“一把斧头只有用它来劈东西时,它才作为斧头而存在,否则只是摆在那里的一物,我们完全可以用它来压东西,仿佛是一块石头。”“离开了读者的创造性的阅读,桌上的《堂。吉珂德》与摆在着上的灯没有什么两样,今天的《堂.吉珂德》与一千多年前的《堂.吉珂德》也没什么两样。因此,离开了特定的审美主体的参与,真正的文本也就不存在了。因而,一千个读者也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中学美育就是要在充分注意接受对象群体特征的同时,密切关注不同个体,根据不同个体的特点,确立美育的对象、内容、方法和目的,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美的奇思妙想,构建他们的审美理想,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这是素质教育对美育的根本要求,也是美育发展的根本途径。

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升华中学美育的育人功能,提高中学美育的育人效果,在中学美育的研究和实践中,我们针对当前中学美育发展的趋向和要求,进行了冷静地思考,审慎地尝试,大胆地创新。

首先,适应中学美育的开放性发展的需要,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审美教育网络。

我们并不认为在100%的时间和空间里都能够有效地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相反我们认为这种泛化的大美育观念在在一定的意义和程度上抹杀了审美教育的特殊性,否定了美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独立性和主体性。一方面,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都负载有区别于其它领域的育人功能,并为此建立了具有本领域特色的相应的学科体系,我们不能奢求它们在自己所有的教育时间和空间内,违背自身的逻辑去实施审美教育;另一方面,审美教育是一种高层次的育人活动,并非所有人(包括其它学科教师)都具备与审美教育相应的知识和手段,都能够在所有的时间和空间内自觉地有意识地实施审美教育。当然充分发掘各学科、各领域(包括家庭和社会)的美育资源,充分调动各学科、各领域的工作者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满足学校美育工作的需要,不仅是应该的,而且是必须的。

基于以上认识,我们通过深入调查,周密计划,组建了切合本校实际,富有本地特色的美育工作网络,旨在形成整体合力,全方位开展美育工作。

一是由校务委员会负责的校园美育工作网络。下设教务处牵头的教学美育指导小组、教研处牵头的科学美育指导小组、政教处、团委牵头的生活美育指导小组、总务处牵头的环境美育指导小组。

二是由家长委员会负责的家庭美育工作网络。由各行业各单位家长骨干组成,主要开展两项活动:定期举办家庭美育工作培训班,进行家庭美育工作内容、方法等方面的培训,重在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定期开展家庭美育活动,发掘、交流家庭美育资源,重在相互影响,共同提高。

三是由县关工委负责的社会美育工作网络。以美育工作基地建设为主要任务,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审美教育。目前,在关工委的组织和指导下,我校已经建立了“大别山森林公园”自然美教育基地、“黄麻起义烈士陵园”、“闻一多纪念馆”、“万密斋医院”等人文美教育基地、“恒日化工集团”、“冯精益立体种植园”、“涂庆文花卉公司”、“张亚兵立体养殖场”等生活美教育基地以及“自来水公司”、“废品回收公司”等环境美教育基地。

这种立体的全方位的美育网络的建立,为学校美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提供了丰富鲜活的资源,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有力地促进了学校美育工作的发展。

其次,适应中学美育学科化内敛的需要,构建独立的、多维的、综合性的美育课程体系。

如前所述,我们认为大美育理论中的“融合”说、“渗透”说,在某种意义上淡化和弱化了美育在整个中学教育中的独立性地位,抹杀了美育在中学教育中的特殊功能和价值,将美育的个性淹没或迷失在其它学科教学之中,不利于中学美育的自我发展。同时,我们还认为一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提出的学科审美化教学理论过于理想化,也是不切合实际的。一方面虽然各个学科都有审美的因素或资源可供利用,但毕竟不是学科的全部,更何况各个学科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和体系。希求中学教育的各个学科都拜倒在美育的石榴裙下,将其全部教学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全员审美化,只能是美育的一厢情愿。另一方面,审美教育需要极高的专业素质和修养,要求各个学科的教师都来个“审美化”,也未免有些强人所难。当然,我们并不否认各个学科都或多或少地含有美育的因素,各科任教师都应该尽可能地相机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美育内容,但正如各个学科教学都要渗透德育内容一样,那只不过是它们的“副业”,并非“主业”,否则,各学科也就迷失了自我。

赵伶俐、余立新老师在其所著《中学大美育系统论》中将美育课程体系分为五个部分:美育综合课、艺体课程审美化、学科课程审美化、活动课程审美化、潜在课程审美化。可以说这是我们目前见到的比较完好系统的美育课程体系。但我们还是有一些疑问:如果单就“大而化之”而言,这个课程系统是不是还应该加上家庭、社会美育课程呢?艺体课程算不算学科课程呢?美育课程究竟有没有学科本位呢?如果有的话,其中的“学科美育课程”、“潜在美育课程”能不能算学科课程呢?其教学任务和过程由谁来完成呢?如果没有的话,审美教育的实施,是不是仅靠融合、渗透就能完成的呢?只要我们将其与中学德育稍作比较,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矛盾。(德育同样需要各学科的渗透,但这种渗透并不等于德育课程)

我们认为美育课程要解决如何看待和利用各个学科的美育资源的问题,解决的前提是要强调审美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美育课程的学科本位,解决的办法只能是对它们进行“整合”和“重构”,至于各个学科的美育渗透,那时它们自己的事,并非美育学科课程的本体,顶多只能算是美育学科课程的延伸或拓展。因此,我们所说的“整合”、“重构”,就是尽量摄取各个学科的美育“原、材料”,不管它是“湘系”还是“粤系”、“川系”的,一应拿来,为我所用,然后通过一定的整理加工,组合成自成一体的美育营养“大餐”,供学生享用。我们的基本做法是以中学美育的实施目标为依据,以美育的基本内容、范畴为标准,重新组合各学科的美育因素,使其成为美育学科课程体系的有机部分。它既可以作为美育学科教材的一个章节分布在美育综合课程内,也可以成为一个独立的组成部分,可称之为“学科综合美育”。因此,从美育学科本位出发,中学美育课程基本上可以分成三个组成部分,即美育综合课、学科综合美育课、审美综合实践活动课。例如,我们在进行自然美教学时,选取语文课中《雨中登泰山》、《长江三峡》、《荷塘月色》以及相关的诗词歌赋和地理课中有关自然资源、旅游资源、环境保护等资料,组成独立的课程内容,让学生广泛地领略自然的壮美和秀美以及他们对于生活的意义、价值,就可以看作是学科综合美育的一个章节。

第三,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构建生动活泼、具体可感的方法体系。

方法是达成目标的桥梁和纽带。选择方法首先必须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当然,也要依据学科课程的目标、内容的实际)中学生基本上属于未成年人范畴,其生理和心理都处于由不成熟走向成熟的过渡阶段。就高中生而言,学习兴趣比初中时期更为广泛而深刻,也趋于稳定,对抽象的理论性强的内容和对象更感兴趣,抽象逻辑思维带有更大的概括性和批判性,世界观逐步形成,有比较切实的理想,情感更丰富、深刻,朝气蓬勃,富有热情,美感更为迅速地发展着,审美需要和审美能力大为增强,追求美爱美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审美时能比较客观地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等等,这种群体特征是我们研究美育方法的比较稳定基础。但他们每一个个体又是鲜活的,千姿百态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实施审美教育时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总而言之,研究审美教育既要抓住中学生群体特征,更要抓住学生的个性特点,力求稳中求变,变中求活,活中求实,实中求效。一般说来,下列几种方法,值得借鉴。

1、形象法。形象性是美的基本特点,无论是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总要通过一定的形象表现出来,没有形象就没有美。美的形象是通过具体事物表现出来,有的也可以通过文学语言的描绘和音乐的演奏表现出来,经过学生的联想和想象体现出来。总之,没有美的形象,就无法使人产生感知,也无法给人以情感体验。高中生联想和想象能力、抽象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对美的形象,包括语言、音乐等非直观性形象,都有一定的感受和鉴赏能力,在美育教学中,运用形象化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例如,我们在将古典诗词和相关音乐组合成而成的欣赏课中,引导学生充分想象、感受诗词《阳关三叠》中的语言形象和音乐《阳关三叠》中的音乐形象和二者融合的意境形象,进而拓展到学生所熟悉的多首诗词歌曲和配乐诗朗诵,让学生感受、鉴赏、区分、再现多种形式的形象美,每个学生都表现出极大兴趣、积极的态度和个性才艺,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2、情境法。祝允明说:“事之形有美恶,而后吾之情有爱憎。”英国博克也讲过:“我们所谓美,是指事物中能引起爱或类似情感的某一性质或某些性质。”所有用唯用主义思想来论述美的特点者,大都对美的情感与美的形象的关系都比较重视,因此,感受和鉴赏美的形象必须充分调动每个学生的情感因素。中学生富有鉴赏和感受美的激情和冲动,抓住这一特点,设置一定的情境,激起学生的兴趣,撩起学生的激情,唤起学生的冲动,让他们在特定的情境中感受、认识、鉴赏、创造美的形象,不失为一种很好的方法。例如,我们在利用鲁迅小说《祝福》进行审美教育时,设置了一个法庭审判的具体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特点自愿报名担任原告、被告、辩护、法官、记者等不同角色,进行法庭审判活动。课堂上,学生们踊跃发言,慷慨陈词,情绪高涨,感情充沛,具体深刻地领略了祥林嫂形象的悲剧美。

3、活动法。《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第35条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的美育活动。”组织多样化的审美活动,既能够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情感,打破课堂教学单调、沉闷的局面,又能够让学生多方面接触美的形象,感受美的特性,强化美的认识,在熏陶感染、感同身受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形式下,接受审美教育。几年来,我们组织学生游览大别山森林公园,参观黄麻起义纪念馆,走访当地名胜古迹,调查当地历史名人,采访当地再就业明星,调查当地环境资源保护情况,对学生进行全方位、多渠道的审美教育,强化了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开发他们的创造美的奇思妙想,构建他们的审美理想,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

第四、适应中学美育新的发展需要,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的美育教师队伍。

开放性的大美育,几乎涉及学校教育的各个领域,成为德育、智育、体育几大教育的中间枢纽,并散载于各学科、各课程之中,甚至牵涉到家庭和社会,具体操作和实施较之单纯的艺术美育要困难得多。因此,它对于中学美育教师,有着更高的专业化要求。首先,它要求中学美育工作者要有扎实的过硬的美学专门知识。其次,它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要有对其他学科教学的审美化能力甚至于跨学科的审美综合素质。第三,它要求我们的美育教师要有联系家庭、社会的交际能力和组织学生参与审美实践活动的能力。与此同时,它还要求我们的教师熟练掌握美育教学与其他各科教学的不同特点,正确处理美育与其它各学科的相互关系;准确把握每个审美主体的个性特征,从他们的实际出发,正确有效地实施美育影响;不断更新自己的美育观念,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消除与接受者之间在审美情趣、审美趋向上的差异以及在对美的感知、形式、内涵等诸多方面都存在着代沟现象,与学生的审美活动采取同一步调,对学生审美意识作出正确的、恰如其分的导向性判断,及时矫正学生错误的审美观。教改的问题主要是教员的问题,新形式、新观念下的美育实践,对中学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我们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如果我们不紧跟形势,与时俱进,深刻反省,努力进修,开拓创新,中学美育就很难获得突破性发展;如果我们不造就一支具有丰富的专业化知识、高超的实践操作能力的教师队伍,中学美育事业就不会有辉煌的未来。

此外,要突出美育在中学教育中地位、作用和价值,真正建设独立的美育学科体系,相应的评价体系的构建也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邮箱: zhou5883@sina.com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