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美育研究>
阅读文章

文艺评论“新时代” 艺术创造美生活 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7-11-19 18:01:40

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

会议发言实录

时间:20171117

地点:北师大传媒与艺术学院

(以下为现场记录,错字难免,请按文意理解

王宜文: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非常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师范大学,也非常感谢大家来参加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大家都知道刚刚闭幕的十九大明确提出,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新时代的突出特点和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本次学术研讨活动宗旨和目的正是要研讨如何在新时代、新形势下充分发挥文艺评论的社会功能和服务功能,以更充分更平衡的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审美需要和精神生活,也更好的繁荣和发展文艺事业。

本次研讨会是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心、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领导和支持下,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中国传媒大学文艺评论基地、辽宁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中国戏曲学院文艺评论基地、浙江省文联文艺评论基地五家单位联合主办,由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承办,首先请允许我介绍一下与会的嘉宾和专家们。

(介绍专家)

首先有请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周星教授致辞。

周星:尊敬的仲主席及各位嘉宾,欢迎大家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参加开创性的全国五大文艺评论基地首次联袂举行的学术研讨会,这是一个开创性的研讨会,是因为前所未有的适应新时代的新气象,毫无疑问,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的文化气息,而五大全国评论基地第一次聚合在这里,来研讨如何贯彻实施十九大的精神,探究当下的艺术文化状况,本身就是新时代的一种新气象。

当初我们基地的五位负责人一拍即合,都欣欣然试图开创打破地域、打破单位的协作互通新局面。五大基地既有在北京的综合型大学、综合型传播院校与专业性的艺术专业院校的评论基地,又有北边的和南边的两个省文联评论基地,我想这会带来不同寻常的碰撞和交织。这是中国开创新的文艺评论的艺术思想的碰撞,所以要特别感谢各个基地的领导对我们共同的新举措鼎力的支持,才有聚集这么多专家的机会来呼应十九大报告,聚焦文艺评论新时代跃进主题的学术研讨。正如我们的标题所标示的,如何在文艺评论新时代的背景下触发艺术创造美生活,用时间来为文艺进入新时代的艺术创造,从而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来研讨和举措。我们应该为打破还存在的不平衡献计献策,充分发挥文艺创作功能,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做这样的研讨和探究的先锋。

在精神情感和文化上给予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期望。文艺要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的文艺评论正是要让我们的生活我们的文艺更美好,更符合国家的主流价值观,更符合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

再次强化五大基地所做的创举就是为了证明,在新的时代文艺文化不仅应该有明确的方向同时要有更扎实的行动,这次会议得到全国文联领导文艺家协会领导、文艺评论中心的大力支持,也得到了现代传播文艺广角和中国电视杂志的三家支持,再次证明多方力量聚合的共识。大家的思想和力量聚合下,一定会为我们的文艺创造美好时代共同绘制出美好的图景,各位嘉宾对我们的创举和对于主题的鼎力支持,更证明文艺工作者和文艺评论家的共同努力下,新时代创造美好生活的期望一定会得到更好的实现。我们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在不断的学术思想碰撞中提出更好的践行举措,让世界大同的美好梦想和中华民族复兴梦想早日实现。

介绍一下我们的初衷,我们要知道近年来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领导下,我们各家文艺评论基地都围绕中心工作做了很多富有特色的研究评论工作,我们这里要稍微和大家介绍,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文艺评论基地除了承担文艺中心的评论基地的任务,我们是三个月做一次整个国家的文艺评论走向,多学科的文艺走向工作之外,我们成立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研究中心,这个中心由我担任主任,刚才王宜文教授、郭教授等担任副主任,我们聘请校内外的专家作为我们的顾问和研究人员。我想我们各个基地都让我们的评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要求,符合十九大提出的进入新时代和文艺发展的要求,我们认为进入一个新时代应该有新的创造的景观,新的文化景观,也要有新的文艺评论的景观,新的研究的景观。

新时代的文艺应当和整个时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相协调,我们都知道,当中国已经成为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中国的文化影响力和作为经济引擎制动力的主要国家,应该在文化上与之相匹配。按照习书记指出的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更基本、更深沉、更持续的力量,而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兴旺,国家才能兴旺,文化强悍民族才能强悍,我们要建立高度文化的基础上促使新时代的文化更加繁荣昌盛,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而文艺评论也在其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各自的研究方向和我们这一次的交流目标正是为了要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复兴,为此添一把力,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助一把火,中国文化已经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我们看到现实中对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愿望,文化建设在一些方面还并不那么完美,也并不是那么充分实现人民群众内心的期望,所以进入新时代要更加的努力。如何更好的找到促使文化繁荣、促使多样的文化均衡的发展,促使文化艺术在多种形态和接受不同受众的要求上可以更好的实现他们的期望,依然有许多工作要做。所以我们大家要努力,正如同我们的创作一样,是需要多样的努力才能实现,而我们的评论更是要紧密的联系现实艺术文化创造来提出新的要求,来对不良的现象进行批评,来为更为高远的理想助力。

党的十九大以后各个地方开始贯彻学习党的十九大精神,各个文化部门开始行动起来,在理解认知的基础上,开始对于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文化艺术方向进行探究,我刚才提到了,事实上各个基地,包括我们北师大文艺评论基地已经此前很多专家参与了我们举行四个学术会议,这一次是聚集各路的英豪专家探讨目标更明确的,即进入新时代的文化跃进措施,我们期待通过我们的研讨看到现实的成绩,也不避讳现实存在的问题,要提出如何拓展和适应新时代的新景观、新举措和新的努力方向,我们五个基地要为传统的各式各样的基地提出适合新时代的举措,我们也要意识到,更要看到如何把中华民族中国的核心价值观更好的实施在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中。

我们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发展之路一定需要坚守中国的现实,同时一定要坚守中华文化的立场,还要坚持为人民大众服务等等的措施,我们要有多样性的创作来造就新时代的文化辉煌。新时代的文化需要大家共同努力,我们的文艺评论家愿意用我们的力量奉献。

今天的聚会我想是一个开始,我们文艺基地无论在北京、辽宁、浙江、甚至在西北,我们共同努力,聚集各家力量来为中国文联中国文艺基地的兴旺和发展提供力量,就是为中国文化进入新时代之后的跃进奉献我们的力量,文艺评论必须发声,文艺评论应该在新时代和新时代景观中有更大的发展力量,再次感谢各位专家和领导,特别感谢五个评论基地和我们的赞助支持的三家杂志,我们共同努力,中国文艺在新时代的新景观一定有我们的一把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面请彭文祥教授致辞。

彭文祥: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还有老师们和同学们,我们有很多的专家来参加研讨会,某种意义上这个研讨会,像中国文联文艺评论中心,一个文艺评论家协会,两年前就成立了,某种意义是国家大层面对文艺评论的重视。这五家单位这几年都在做一些我们该做的工作,什么是我们该做的工作?文艺评论跟创作,大家都知道是如车之双轮,鸟之双翼,肯定是促进的关系,北京师范大学有自己的学科特色优势,传媒大学也有自己的特色优势。周星老师对时代的感觉特别敏感,我觉得议题是非常好的,策划也就是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非常快。

我第一个深切的感受,新时代,上周北京市到我们传媒大学做评估检查,我使用了一个词,后来一个专家就说建议我改用一个词,我原来的词是八个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那个专家说,建议与时俱进可以改成砥砺前行,所以新时代是砥砺前行的时代。假如我们今天精干、高效、高端的研讨会是一个平台,那这个平台的聚合力就是这个时代所赋予的。确实,当前文艺评论工作需要我们的声音,需要我们表达我们对于这个时代的看法,也需要我们对当前文艺发展作出我们自己的判断和引领。

比方说当前网络文艺如火如荼、活力四射,但是我们冷静下来考虑的时候,网络文艺不同的表现形态,某种意义可以比喻为是一个野蛮的少年,为什么这么说?它生长的力量太快了,影响力太大了,尤其是当我们关注到年轻的朋友们他们的审美趣味、审美爱好以及他们的判断确实受到很大的影响,比如网络文学、网络剧、网络大电影、网络综艺、网络游戏、网络动漫还有网络演出,所以这些新生的事物需要某种意义上我们文艺评论界的专家学者从我们的时代出发,基于我们的一些感想。

我后面说三个感谢,第一个感谢,感谢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家协会、文艺评论中心领导的指导,因为有了你们在全国的层面就文艺评论中心的设置给予第一批的五家单位,搭了平台以后需要我们做一些工作。

第二个,感谢在座的各位专家,当然我也要特别感谢我们学校的张斌院长和石处长,因为没有充分的沟通,可能大家都有一个默契,到了新时代文艺评论怎么办?所以就跟他们说了一下,他们今天就来参加会议,当然还有我们辽宁的和浙江的专家也是舟车劳顿参加我们的会议,一并感谢。

第三个,就是周星教授,当我和张院长开车过来的时候,一到学院门口,我觉得操办一个研讨会来说,执行力特别高效,也有横幅、易拉宝,基于我们很好的平台来交流和沟通。

三个感谢,一并感谢,谢谢。

主持人:感谢彭教授,也感谢中国传媒大学文艺评论基地的支持,也感谢中国传媒大学这么多的专家老师过来。下面有请辽宁省文联文艺理论研究室主任、《艺术广角》主编张颖女士致辞。

张颖:尊敬的仲主席、周主任、周星院长和各位专家老师大家上午好,我今天非常高兴参加这次研讨会,代表辽宁省文联跟大家做一个交流。我交流的题目是文艺评论如何融入互联网时代。进入互联网时代,文艺的创作手段、传播媒介、接收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给文艺现场和文艺发展带来了什么?文艺评论在这样的大环境之中,如何作为?怎样才能进一步满足新时代读者的审美需求,占领新媒体阵地,更有效传达主流话语声音?作为中国文联首批文艺基地,2015年以来辽宁省文联积极面对新形势,以中国评论文艺基地工作为依托,在艺术广角办刊、文艺微评、课题研究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理论和实践活动。

我结合本次研讨会的主题,跟大家交流我们的实践收获和思考前瞻。

第一,艺术广角开设相关栏目,艺术广角是我们辽宁省文联主办的文学评论双月刊,2017年张老师创刊三十年,多年来艺术广角面向艺术创作第一现场,积极关注艺术领域的最新创作成果和流向,倡导文艺评论的诗性表达,受到业内人士的广泛认可,2015年开始,我们艺术广角开设了数字时代的艺术生活栏目,三年来,这个栏目发表文章30余篇,研究借助互联网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样式艺术现象,比如网络文学、微电影、网络大电影的实践成果和存在的问题,也研究传统艺术,如美术书法电视剧相声等,在互联网时代面对的挑战与机遇,这种尝试是我们正视互联网给文艺创作带来的巨大冲击,今后的刊物将进一步把研究细化深化。

2016年开始,艺术广角开设了一个新媒体与批评的栏目,这个栏目集中探讨新媒介给文艺评论带来的新可能,探讨文艺评论的新写法、新接受、新话题,尤其对微信豆瓣新的传播媒介和样式进行细致的研究和探讨。

这些评论和探讨我们发表了十几篇文章,我们去年在长安论坛上,在座的陶老师做表情包研究也是我们特别感兴趣的话题,北京师范大学在这方面很多的老师都有很多研究,也希望大家以后继续支持我们艺术广角在这方面的探索。

汇报第二方面,是文艺微评实践,互联网下新崛起的文艺评论具有鲜明的特点,传播的角度看传统纸媒受到空前的挑战,评论的主体来看,专业的批评家之外,公众的评论声音越发活跃,有时甚至能依靠新媒体占据舆论的主导地位,从评论立场上看,体现国家艺术形态和官方意志的评论,体现专业眼光、学术水准的评论和体现民间情绪诉求思想的评论,既在不同领域各自发声又常常交织混杂,形成了对抗或者对话,从思想资源和评论方法来看,中国与西方、现代与古代、主流与非主流、艺术批评与文化批评,百舸争流,矛盾与互补共生,争议与沟通同在。

在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媒介上,与文艺作品、文艺现象、文艺评论有关的内容铺天盖地、五花八门,人人都可以发表文艺评论和相关文字,表达自己对时下文艺作品和文艺现象的看法,这些新媒体快速传播纸媒体的评论,成为既有文艺作品春天的有效频道。文艺评论重生喧哗、热闹非凡,被边缘化的文艺评论在新媒体的语境中重新焕发生机与活力。

为了适应这种新形势,从2014年开始,我们辽宁省文联推出批评的新举措,我们自己叫辽宁文艺微评论,针对当下的文艺现场撰写篇幅短小的主题评论文章,在我们辽宁文学艺术榜上开创文艺微评专栏,同时与辽报互动,辽报在纸媒上发表,我们这些文章几年来策划了60多个选题,300多篇短评,中国文学艺术网、中国文艺评论网、中国艺术报、中新网等很多媒体给我们转载,光是中国文艺评论网转载了我们36篇短评。

文艺微评选题内容丰富,涵盖文学、艺术、戏剧、音乐、电影各个门类,选题策划我们注重网络媒体和大众文艺特有的既时性、话题性,紧扣时事热点问题,力求重大时事或者文化事件的第一时间发布声音,与自的网络评论通常的内容评价就事论事不同,它的选题突出问题意思,引导读者对正在发生的艺术现象作较为深刻的艺术思考。

第三个方面,我们当代文艺评论建设与实践研究的项目,这是我们中国文联的评论项目,围绕这个项目我们完成了几个方面的收获,一个是出版了一个专著叫《管追天地别样宽网络文艺微评论的时间探索与理论思考》,为了我们总结文艺微评的一些实践,把我们的调研报告和理论思考和我们的文艺短评编了一本书,出版以后我们2016年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的文艺评论收到场馆里,我们非常受鼓舞。

第二个活动,我们课题的活动,搞了一次媒介融合与文艺评论发展趋向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内容也是和我们新媒体媒介相关,分别是新媒体时代需要什么样的文艺评论、新媒体文艺评论的写作与传播、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受众研究、新媒体环境下文艺评论的影响力研究、辽宁文艺微评论的写作与实践、新媒体时代文艺评论的期刊方向与出路,这是全国40多个专家学者参加的。

第三个课题的成果,是我们省文联课题组撰写了六篇文艺评论文章,都是探讨新媒体的,这些文章全部在公开的刊物发表,有的文章还获得我们省内的文艺评论奖。

以上三个方面,是我们基地的一些工作情况,最后我简单的说一下思考与前瞻,我的想法是打造文艺融媒体,新时代已经不是单向的传播和控制引导舆论的简单手段,文艺评论主体题材和话语方式正在日益拓展,传统媒体如何在坚守评论标准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扩大影响,确定新的目标人群,提供有针对性的内容供给是当下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结合时代阅读趣味,以开放的姿态融入新媒体,文艺评论才能获得良好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做到话题新、写法新、思维新,让读者感兴趣,跟得上文艺节奏,接地气,适应大部分阅读,同时视野开阔,向更广阔的社会文化领域深度拓展,面对文艺评论的新形势,我们艺术广角这样的传统刊物,必须跳出以往的思维方式,积极向新媒体靠拢,借助新媒体的力量不断扩大自己的影响力,目前我们马上要开的微信公众号,不仅要把艺术广角的内容装进去,还要把文艺微评装进去,还会把目光对准艺术现场发生的时间内容加以理论提升,所有的内容一并在新平台上呈现,我们相信打造立体的文艺评论传播媒介应该是有效传达主流话语声音的光明途径。

主持人:下面有请周由强致辞。

周由强:十九大开始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就开始了新时代,特别对文艺评论来说,就以我们基地来说,我们的基地全名是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我们当时是根据中央有关部门领导的要求,文艺评论需要建基地,曾经在一个中宣部的报告里提到,要建全国的文艺评论基地,我们随着这个指意建了,建了22家文艺评论基地,所以我们叫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我们是带中国字头的,是新开始的时代。我们的基地有三个方面的任务,通过两年的运行以后发现,我们三个功能基本实现,一个是基础理论研究,所以我们现在比较重要的文艺评论的基础理论研究源点大部分在我们的基地里。第二是人才培训的基地,我们这两年文艺评论人才的培训大部分我们基地承担。第三是传播的基地,我们各个基地对文艺的重视和传播也开启了我们的新时代。

基地这些年做了很多的工作,我感受非常深刻,我们回去以后还得继续为大家服好务,各大基地的老板有要求尽管跟我们提,我们尽我们最大的努力。

我觉得新时代的开启可能从我们文艺评论组织来看,在十八大已经开始了,中国文艺评论协会是2014531号开启,2014年习总书记发表了重要的文艺评论讲话,在此之前我们协会成立之前中宣部特别支持,通过各方面协调,后来中央同意成立,我们的仲主席鞠躬致敬,他为成立协会到处奔走很多年。

我们这些年的文艺评论开创了一个新的局面,这个新的局面也是伴随着新时代的来临开创,新局面的开创不是我们自封的,确实十八大以后我们文艺评论开创了一个新局面,出现了很多新的面貌。

我今天就代表我个人,就这个主题讲一点自己的思考和意见。新时代让美好生活更满意,党的十九大,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大会,我认为党的十九大最大的亮点是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将其确定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从而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又一次与时俱进,这个思想对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具有全面的指导意义,毫无疑问对我们文艺评论工作也具有指导意义,我结合十八大习总书记的文艺工作重要讲话和十九大报告,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要求和阐述,谈一点我个人的三点小的想法。

第一,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找准文艺评论的方位,习总书记文艺座谈会明确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希望作家艺术家都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决者、先行者先创者,这是对文艺价值和文艺工作者价值和地位的至高评价。古往今来我们文艺的发展总是与时代的进步联系在一起,今天我们进入新时代,这个新时代按照十九大报告的意思,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角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实地,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分立实现中华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们走进世界舞台中央为人类作出贡献的时代,这是我国新的历史方位,也是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文艺作为文化建设最活跃、最敏感、最大众的组成部分,理应把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作为自己的使命,包括评论在内的广大文艺评论工作者也应该把握时代的脉搏,承担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捕捉新的时代声音,用艺术评论的语言回答新的时代文艺面临的问题,坚定不移的用中国人独特的思想、情感、审美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文艺高峰,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未来五年有两个一百年的交汇期,第一个百年目标的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开篇,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党一百周年,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也将陆续的到来,这些重要的历史节点和时期都是文艺发挥重要作用和绽放光彩的时刻,作为文艺评论工作者,应该清醒的认清和把握时间节点和内容要求,用我们的文艺评论评论引导和帮助我们工作者创新创造,更加注重现实的创作,努力创作更多的作品,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髓,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的艺术作品,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应该清醒的认清把握时间节点的内在要求。

第二点体会,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中,找准文艺评论地立场,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指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高度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既是习近平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文艺深深的融入了人们的生活,既是明确人心的精神纽带,又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内容,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是人民的文艺,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时时刻刻都存在,人民的需要也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人民是否从文艺作品中得到艺术享受、受到美的熏陶也是衡量人民生活是否美好的一个重要尺度,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考量着文化的价值和意义,人民与文艺的距离度量出人民和美好生活的距离。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等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们社会矛盾的转化,是中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历史性变化的标志,目前我们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随着社会发展,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再增长,人民不仅对物质生活提出更多要求,而且对精神境界的提升提出了更高要求,今后不仅在物质生活上要平衡充分的发展,而且在文化艺术领域应该有更高水平的供给,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随着矛盾的转变,人民大众对于文艺作品的质量品格和风格的要求也提高,对文艺评论在引导创作、推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要求也高了,广大文艺评论家就应该选择鲜明的立场,摒弃和反对只写一己悲欢、故弄玄虚、粉饰太平的作品,应该把精神品格高尚、思想内涵丰富、价值取向鲜明、艺术表现动人的优秀作品,把那些真情讴歌祖国、讴歌党、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作品推荐给人民大众,让大家从正能量的作品激发从德向善的力量,让弘扬真善美,鞭笞假恶丑在社会上蔚然成风,不断增强中国儿女的底气和骨气。

第三点体会,在弘扬中华美学精神中,确立文艺评论的标准,当今国际社会中公立的审美素养已经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在经济、文化、甚至政治影响力中的重要标志,更是国际竞争中综合实力的基础,艺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培养人的审美素养,西方发达国家和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国家,很早就重视了艺术审美教育,鼓励和培育人的个性和创造性,把人的最大潜能释放出来,创造了很多世界奇迹。现代也有两个主要的标准,一个是审美素养,一个是创造能力,所有的创造创新都必须严格依照正确的轨道运行,这个轨道就包括伦理道德在内的审美。近年来世界所有的科技创新和生活时尚都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

审美素质是一个现代强国公民最重要的标志和要求,中华文化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形成了极具特色的中华美学,中华美学讲究托物言志、言简意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行统一,新时代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都应该坚守中华文化历史,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尤其要注重和传承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华审美风险,用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滋养和激活文艺创作,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更好的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提供精神指引。

作为文艺评论者,我个人认为更加注重理论建设,就和当前火热的艺术实践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继承创新中国古代的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借鉴现代西方的文艺理论,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探索建立中华审美的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和评价体系,尤其在评价体系方面,需要我们的评论家针对我国市场经济的现实状况,推动建立健全反映文艺作品质量的综合评价体系,把票房收入、收视率、发行量、点击量量化指标与专家评价和市场检验结合起来,运用历史人民的艺术美学观点品鉴作品,在艺术质量上敢于实事求是,对各种不良的文艺作品表明态度,在大是大非问题上敢于表明立场,倡导说真话讲道理,掌握批评的审美中国标尺,彻底扭转不良倾向和局面,用文艺评论者的良好风气推动社会审美风尚的整体提升。

作为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的负责人和服务员,愿意为各位评论家竭诚服务,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由强老师非常有高度的发言,感谢中国文联和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一直以来对文艺评论工作的支持,特别是对本次会议的支持,开幕环节结束,请大家合影留念。

郭必恒:大家齐聚这里,我们感到很荣幸。今天的研讨主题有几个关键词,比如新时代艺术创造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确实,我们看到十九大报告以后非常受鼓舞,文艺也要进入一个新时代,这个新时代里面,文艺评论能够发挥什么样的作用?也关系到文艺繁荣大局,我们也特别想听一下各位专家的真知灼见,今天的主题论坛发言几位都是咱们业界有影响的几位专家,首先有请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仲呈祥主席演讲。

仲呈祥:尊敬的各位老师,很高兴五个评论基地率先召开这次很有意义的会议,我们的会议召开要感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感谢周星老师,这个主题讲平实一点就是面对新时代的文艺评论应该怎么办,后面还跟了一个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周老师很喜欢跃进这个词,但是由于中国的当代史有一个大的跃进,还有冒进,好象人们应用这个词就有点犯怵,文艺评论在我看来是肯定要面对新时代的,要有新面貌,从广义的中心跃进来讲,它也是一种新的面貌和气象。但是联系到已经有的词,有时候觉得文艺评论只能面对新时代,按照文艺评论的规律。

我觉得这个会开得很及时,我带了三个东西,一个是十九大报告,还有141115号文艺座谈会的讲话,还有161130号在中国文联开幕式的讲话。

我想先说新时代,新时代是十九大对中国特色进入新时代作出的新词,新字是有内涵的,首先我们要回到地区新时代的本题意义上,把它弄实在,再来看我们文艺评论该怎么办。这个新恐怕至少有几条,第一条,十八大以来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把它称为非凡的五年,又用了一个词,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的五年,讲到这五年的时候,新时代的本质特征他解释为,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站起来是49年,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富起来了,显然是文革把中国的经济搞到了崩溃的边缘,总设计师邓小平提出了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走向共同富裕,到现在为止,中国已经成了世界上经济总量占第二的大国,富起来了。强起来了,是指今天,经济只能致富,文化方能致强。强起来主要是指文化强、精神强。因此,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之前重要的报告里已经讲出了十九大的基本精神,到了十九大他再次用了这两句话,说历史性的变革是我们解决了许多多年想解决没有解决的难题,第二句话,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两句话具有极其厚重的含量。

十九大讲的时候,前两代的领导人都在主席台上,明确的讲新时代的新在这个地方,军委副主席过去是不能动的,现在解决了,尤其牵出了一批的腐败政治,军队实现了新的变革,现在军队的面貌焕然一新。八项规定下来,想喝的想吃的都有点胆寒了,所以解决了很多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比如讲了很多年的扶贫,现在习总书记讲精准扶贫,一下子扶到实处,扶准了,现在中华民族里贫困的群体大大缩减,办成了很多大事。当然,还包括方方面面有很多大事。

我们在党史知识里想一想,作为党的一把手,毛泽东42年延安会议上讲话,他的毛泽东文艺思想是闪现在其他的著作中的,集中讲就是1942年这一次。邓小平集中谈文艺问题体现在他四次文代会的主旨,就是发出了石破天惊的新论断,对应着我们全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取代阶级斗争的重要历史性转折,他把它用到文艺上,非常审慎的讲了一句话,他说不要再提文学艺术从事于临时的具体的当前的政治,小平同志作为辩证法大家,他预见到了一种倾向出来,可能掩盖另一种倾向,所以他接着这句话马上又讲到,这样讲不是减轻了文艺家的责任,而是加重了文艺家的职责,并不等于说文艺可以脱离政治,文艺是不能脱离政治的,他已经顾及到了长期以来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可能是一种倾向,下面藏着另一种被忽视的倾向。以后的江泽民同志也是在文代会讲,作为党的方针提出了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并且江泽民同志具体阐释了什么叫主旋律,当时的主旋律出现了两种偏向,一种偏向是把主旋律理解的很直,只有重大题材才是主旋律,其他都不是,是文艺单一化,不能多样化。还有一种倾向,是把主旋律当做一个筐,什么东西都往里面装,都是主旋律。他提出四个一切是主旋律,第一,一切有利于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大家都知道集体主义是伦理学家给中央写信,坚持说不能只提爱国主义、社会主义,还要提集体主义,他说中信文化到我们中国共产党的教育都是集体主义,中国文化早就要统领一心,讲求集体,西方文化是强调培养个人,因此他说要区别开,要有这三个主义。现在我们都有用的,有的电影里都是集体主义,在这个问题上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就值得我们文艺评论家反思。

第二,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

第三,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

第四,在当时是极具重要作用的,是一切诚实劳动开创美好生活,这一说,就把狭隘的理解全部攻破了,美好生活四个字被十九大用了,十九大在概括新矛盾的时候,大家都知道用了这个提法,说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的矛盾,这个把1981年六中全会的结论改了,六中全会说得很清楚,当时社会的基本矛盾是人民群众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的矛盾,一个是把物质生活的追求改成了美好生活,我们今天也用美好生活这个词,美好生活既包含物质生活,也包含精神生活,甚至包含人民群众对民主、公平、法治、生态方方面面的要求。作为一个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的要求,不只是物质生活。当时加了这一条进去,我记得很清楚,在讨论的时候我开了一个玩笑,我说这下好了,白蛇传也成了主旋律了,许仙给白娘子用诚实劳动在西湖边开了一个药房,要创造美好生活,法海干预别人,就成了主旋律,给我们创造的题材视野非常开阔。

到了胡锦涛同志也是在文代会上讲,他讲的最精采的一段话,留在文艺理论史上的,那就是强调人民,他用邓小平的话,人民是文艺工作者的母亲,强调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过程创造文艺,要在文艺中推动社会的进步。

到了习近平,集中讲至少这两次,第一次是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他仿效毛泽东72年前请了72位文艺家参加,这番话实际上是他长期积累厚积薄发的结果,多年以来对文艺工作思考的结果。大家都知道习近平同志是具有浓厚的文艺情节的人,他申请到河北镇定当县委副书记,报道第一天干的事情就是要见蒋大山,他是写短篇小说全部得了奖的,蒋大山当时正在文化馆讲话,还不去,习近平一生气,说晚上我愿意到他办公室,结果一去蒋大山傻了,就说怎么又是年纪轻轻的书记,结果发现所有的文史人家熟悉得很。我给大家推荐过去孔圣的儿子孔单,他的经济导刊发了一个文章,叫《那七年他真不容易也不简单》,他比习近平大六岁半,还有薄希来,一批中央领导东西的指引,他说我们都下去,发现习近平背了两箱子书,全是名著,我们比他大六七岁,自愧不如,他在下面经常给农民讲故事,他对文艺是长期思考的。那天晚上跟蒋大山聊天到半夜一点半,现在河北的同志都清楚,老大爷把县委机关门都关了,蒋大山说把他叫醒,习近平说不可以,老人睡着了不可以叫醒,结果他蹲下,让蒋大山站在他肩膀上翻出去。我们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文艺情节。

我们现在提出习近平文艺思想,不是从空而降的,是有事实依据的,就是党已经决定在十九大的报告里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进党章,给马克思列宁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完成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我们要提出一个问题,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习近平文艺思想,理所当然的应该成为文艺工作包括文艺评论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所以你开这个会,第一要找到你的指导思想,理论纲领是习近平文艺思想。有人就说,习近平有完整的统一科学文艺思想吗?在这三篇讲话里,和他在联合国教科文巴黎总部上的讲话,在世界儒学会员代表大会上的讲话,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时代、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经济、文艺与生态一系列完整科学的思想,这是一个思想体系,这个体系理所当然的要成为今天繁荣文艺包括繁荣文艺评论的理论纲领和行动指南。

第二个新在报告的题目,是指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进一步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的胜利,我们宣布是决胜阶段了,不像过去了,因为我们已经解决了许多过去多年想解决的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因此提了决胜两个字。

第三个,就是大家知道的,新在对新矛盾的概括提出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不再像前一阶段我们提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走向共同富裕,现在就提共同富裕了,没有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了,这就是他新的地方,直接讲要建设美好生活,习近平说精准扶贫要不允许任何一个民族、任何一个个人落后在中华民族之外。

第四个,是十八大刚刚一开完,习近平第一个政治局的举动就是率领全体政治局委员到国家博物馆看展览,复兴之路,发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奋力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凝聚全民族的就是中国梦。近一百年来,中华民族都在追求这个,现在是我们离中国梦最近的时。

第五个,是从世界上说的,这个时代新在中国开始了大国外交,习近平石破天惊的提出了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且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被联合国的重要文件写进去了,也就是说中华民族现在已经开始走进了世界舞台的中心,在起着引领全人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事业,至少我相信有这五年才能讲清楚是新时代,这跟我们以前唱的新时代不是一回事,但是现在的新时代比那个时代赋予了更深更新的内涵。

第二点,通过我们学习习近平文艺思想,看得出来,习近平的文艺思想就是这五年以来不断的丰富不断的深化和不断的发展,有的地方还不断的精准。

我举一个例子,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从哪来的,他用了三个于字,源自于五千年前历史孕育的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恐怕这个问题习近平跟毛泽东是有共同的,也有随着时代不断发展的地方,比如对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两位都喜欢用一个共同的词修饰,叫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文化部的老部长写了一篇文章专门解释博大精深。这两位在讲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时候,不约而同的同样用了一个解释,1938年,毛泽东在他的著作中说,对中华历史和中华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认真总结,结果多少年以后,习近平在世界儒学会员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忠实继承人,对中国历史和中国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要认真总结,都得诊视。但是也表现了不同的地方,毛泽东在战争年代,讲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时候喜欢用的词和惯用的词基本是批评继承,批评重在否定,这也是有原因的,因为中华文化的主体是儒家文化,儒家文化都讲半部论语治天下,不是打天下的文化,毛泽东带领人民带领共产党人打天下创江山,当然要对你封闭的传统文化当中很多东西强调批评,甚至多年以来发展文革就更明显了,历史证明对文化来说破了未必能立,不是不破不立,更不是先破后立的问题,很多的事情要先继承后发展,只有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才是真正的创新。

我举一个例子,当时在延安搞伤及了一些好同志,彭德怀不满意了,他说我们党内是不是要提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不要把人整的太惨,他的意见本来是出于善心的,但是当时毛泽东一听就批评了,有案可稽的,说有人要实行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看未必,我们现在对日本人实行的就是己所不欲宁施于他,他就当成民众矛盾讲这个事情。

但是到了习近平不用批判的词,他对传统文化讲了两句话,我们概括成两有,第一,有区别的对待,第二个是有扬弃的继承,毛泽东两论里面讲的去粗取精、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过程就是一个扬弃的过程。他为了说明成体系的思想,接着就讲了实践的路径,他说所有的产生文化进行了有区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以后,一定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不能跟当代社会脱节,就是要把它运用到实际中。怎么用,标准是什么?这才有了最著名的两创,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因此两有、两项到两创是习近平对传统文化的成体系的完整思想。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十九大的报告里是三坚持,对发展文化,另一个是四坚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第四,坚持创造性转化。为什么另一个只有三个?以人民为中心升格了,升成了不仅为文艺,升成了全党对全局工作的要求,方方面面都要以人民为中心,都要为人民,更高了,所以讲到这个的时候是三坚持,三坚持的里面我们要看到它的发展,要注意到它这一次对文化鉴定的时候,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他在报告里讲的很清楚,第一,要有指导思想,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次很准确,最近大家可能发现了,中国人民大学的一级教授陈老前辈,在光明日报连续多少个版讲文化问题,一直说到文化自信的底气,但是他的主要意思是讲纵线尽量的向习近平思想运用靠近,要以马克思主义为纵线,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有生命力的东西用进去。所以他讲底气首先来源于我们的革命实践,但是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是源自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书记讲的是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但是你的纵向是中华传统文化,所以第二句话叫做坚守中华文化立场,2013年大家都熟悉的第一次思想宣传会议上四个讲清楚,就是这个意思,但是可惜我们现在回头来看,四年过去了,我们对习近平这四个讲清楚宣传是不到位的。

他当时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应该讲清楚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因而都有自己的特色发展道路。我们对这个没有宣传够,没有说到位,放弃了自己的传统,自己的积淀和自己的国情,在某些艺术门类里,基本没有走那个艺术门类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传统发展道路,而适度的强调了西方类型片、好莱坞等等的,成了习近平这次讲话里的一段话,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了,他说有些人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东施效颦,把到国外得奖当成最高目标,热衷于搞去思想化、去价值化、去中国化、去历史化、去主流化,那一套是绝对没有前途的,现在我们回过头想一想他这次为什么讲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面是坚守中国文化立场,然后两个立足,立足中国当代现实,立足今天的中国当代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这两句话是跟他两项一个意思。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小平同志的话,后面用的毛泽东的话,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这是讲新民族主义文化的,他把新民族主义改成了社会主义,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就定性了,我们就干这个事情的,他这一段话是非常严谨的,目标是跟过去也有所调整,要达到使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过去习惯的提法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偏偏十九大报告是精神文明在前面,跟新时代有关,新时代进入了强起来的时代,强起来主要是精神上强,而不是物质上,所以他把精神文明提到了前面。

我说一个典型的,他提出了文艺批评的标准是什么,坚持四项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统一,另一个里面,14年说了创作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于是因为有这句话,所以到了文联换届的时候坚持要写进去,什么都要发展的看,讲话以后为了贯彻讲话的精神,中宣部由黄同志牵头,就是现在的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长,因为实践已经证明,所谓的三性统一是一个不科学的口号,逻辑学要求我们,只有在同一逻辑起点上抽象的概念才能放到一定的范畴里推理,从而保障你判断的科学性。我们犯了一个错误,错误的把创作美学范畴的两个概念,创作美学范畴叫供给侧范畴矛盾,而观赏性是属于需求侧范畴的矛盾,因此讲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统一,就等于讲男人与农民统一是一样的,是混乱的。还有一种观赏性是排斥艺术性的,符合逻辑的推论,不讲艺术性的观赏性恰恰是现在充斥着凶杀打斗,因此实践已经证明一个民族理性思维的失之毫厘,造成创作的谬以千里,是很危险的。

在一定意义上,所谓的电影界三十年的三性统一,是造成中国文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低俗化、媚俗化、庸俗化的理论依据,现在实践已经证明了,我可以举很多具体导演的例子,你叫他加观赏性,他就加床上性、凶杀打斗,造成了美学上用视听感官生理上的刺激来冲淡乃至取消真正的艺术本应给人类带来的思想启示和精神美感,后果是很危险的。

2015年,中央为了贯彻它的文件,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25条,明确的提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没有观赏性,中宣部编了一个黄本是读本,小标题就列出优秀作品是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不同的场合我给大家汇报,我说大家要注意,到了2016219号,习近平总书记亲自视察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发表讲话,明确说所有文艺节目包括文艺栏目都必须实行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这是有依据的,从恩格斯致拉萨尔的信,就是我评价你们的作品是用的最高的标准,没有观赏标准,到毛泽东革命与政治论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相统一都是这两个标准,内容的标准和形式的标准,恩格斯是把美学和艺术提在前面,毛泽东战争环境是把思想和政治提在前面,这也是有原因的,恩格斯讲共时性,因为你进行文艺评论,第一要经受得住艺术分析,证明你是一个艺术品,我再对你进行历史分析,思想性高才有价值,如果经不住我的分析问题就出来了,很可能你是公司化概念化,是说教的,甚至是一篇社论,怎么要求我来评价?所以是有道理的,而毛泽东是日本鬼子打来了,首先你得问他的政治意见。

我们看一看到了20161130号,从头到尾讲了一万多字,没有用观赏性的词,相反总书记最后用的一段话是说,任何作品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艺术家对人生对历史、对现实反映的产物,也就是体验的结果,他用了三个东西,艺术性、思想性、价值取向,这绝不是随便的搞次序的,总书记把艺术性摆在第一,他要回到恩格斯,为什么现在是和平环境?我查过十二大到十八大,中央从来没有用过三性统一,从来用的都是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然后说增强作品的吸引力感染力,应该靠作品自身的历史品位和美学品位吸引感染受众,吸引力感染力是有指向性的,引领性的,观赏是没有引领性的,是因人而异,因地而迁,因时而变的,总书记后面的话非常形象,用的是陕文语言,说面对生活之处,我们既要像小鸟在每个枝桠上跳跃鸣叫,又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俯视。像小鸟要有感染力,雄鹰强调任何题材在高明的艺术家那里必须有历史哲学,这个地方又把小鸟说在前面,又是艺术说到了前面。

到了这一次更明确了,把三性统一丢了,说到了坚持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相结合,1997年,当时因为有人批评中央领导都赞成三性统一,就有一个不赞成,他算老几?原因就是当时199761号儿童节的时候,江泽民总书记发了一封慰问信给苏联制片厂,就写了动画片要做到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当然领导同志说了,我们得尊重,但是到了1991年,艺术学第一届招博士的时候,当年中央思想宣传领导小组秘书组副组长来考我的博士生,我很客气,我就说小韩把写过的东西开一个单给我,我一看,第一条就是代江泽民总书记起草致上海的一封信,当然还有工作程序,旧照着发出去了,但是令人惊讶的是两个月以后,199781号江泽民去八一电影制片厂视察,江泽民说电影要做到思想精神、艺术精湛、制作精良,艺术进展是美学上的要求,制作精良是电影要有制作。后来我就说,音乐有观赏性吗?音乐是用来听的,文学有观赏性吗?文学都是平面,语言文字,曹雪芹的红楼梦是叙述出来的,是作用于阅读神经激发审美联想完成鉴赏的。五个一工程第一条是一篇理论文章回顾理论著作,理论文章能讲观赏性吗?

犹如我们进入新时期以后,非常果断的邓小平废除了文艺从事于政治,提出了二维方向一样,是文艺服从于整个党的全局工作的需要,进行了调整,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要注意总书记的这一个改变将产生巨大的作用,理论需要彻底,理论一旦为人民群众征服,必将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习近平文艺思想最大的特色是他的针对性,比如针对市场经济条件下,已经出现了的从从事于政治到从事于经济。习近平旗帜鲜明的说市场经济大潮文艺不能迷失方向,说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文艺不能沾染铜臭。还有一条,对于已经出现的特别是影视艺术里面的三俗倾向,他明确讲文艺要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速庸俗媚俗,不坚持立场,东施效颦,习总书记坚持反对。

这次的讲话提出,戏弄历史的人,不仅是对自己作品的不尊重,而且终将被历史戏弄。他说历史是不能编造的,发出了讴歌祖国是文艺的主题,说典型就是一个时代文艺的标志,强调要写英雄,这次又是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

我们有一些真正厉害的人却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价,所以我说我们今天五家在一起形成合力,来研究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来怎么样搞,真正实现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有新气象、新水平,为我们推进铸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新辉煌作出我们的贡献,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仲主席高屋建瓴的演讲,我理解仲主席的演讲讲了四个方面,第一个方面讲党的文艺政策发展的脉络,从毛泽东主席到习主席。第二方面谈到了对新时代的理解,因为新时代是我们今天文艺发展的大背景,结合十九大报告讲了新时代的细节。第三方面,特别讲了对习近平总书记文艺政策的一些解读,发人深省给人启发。第四方面,从美学文艺理论的角度谈了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

仲呈祥:毛泽东、江泽民、邓小平,这些领导同志都不用美学这个词,但是习近平大用特用,还对美学精神进行了阐述,三讲求,讲求托物言志、言简意赅、形神兼备,是经过思考的,他把王阳明的行字加进来了,他多次讲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彰显中华美学精神。

主持人:下面有请中国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艺术研究所所长丁亚平。

丁亚平:仲主席的主旨报告高屋建瓴,清晰、精深、精湛,给我们很多指导和启发,我的讲题准备的是中国影视在新时代中的观察与瞻望。我就影视在新时代中的几点发展上的特点做一个简单的梳理。

现在影视产业发展不断深化,创作生产机构迅速增长,据统计,每年要增长两千家,现在有资质的影视机构已经有一万五千家,民营机构大概占了90%,还有14家企业上市,影视剧这种多元化发展,制作主体日益多元,生产方式发生深刻变化,社会资本大量涌入,让影视产业的格局发生很大的变化,这是现在影视业第一个特质。

第二,电影电视现在每年都有好作品,不断的涌现了一批好作品,实现了国家和核心价值观的有效传播,带一点主旋律和市场结合的作品非常突出,电视剧中《琅邪榜》、《海棠依旧》、《人民的名义》都向观众传达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满足观众不同的娱乐诉求和提高艺术审美的需要。

第三,国家对影视的支持力度加强,我们也不能不看到,作用国家战略的一带一路的政策,推动了影视在国家意义上的强力发展和区域化的影响力。相比较其他国家,中国影视在市场意义上的制度优势其实还是非常突出的,这是中国文化中国影视的主体性作用日益凸现,我想这也是我们影视破除西方中心的底气自信所在。

第四,网络技术广泛应用,传播渠道深刻变化。

第五,观众需求更加多样,审美观念深刻变化。现在影视受众和文化需求呈现出多样化、受众化、差异化的特征,特别是互联网进入二十年,成长起来的年轻一代是数据的消费和接收主体,所以他们的观念和审美趣味影响了影视创作的走向,并且有可能推动形成构建新时代影视的新的美学形态。

第二,新时代中国影视面临的问题,中国影视剧实际上仍然处在粗放发展的阶段,问题还是比较多的,简单的说,比如精品力作比例不高,还有部分影视作品在价值观上存在偏差。电视剧在评价体系上建设有待加强,还有一点是影视艺术评论也有开拓的空间,特别是在文化与价值的表达的引领上有很大提升空间。所以问题还是归结到怎么样以文化全面提高当下的影视质量,这之中最大的问题就是市场过度过热,某种意义影射了新时代电影电视现代转型的艺术和人文上的困惑。

第三,从发展的角度看看新时代中国影视的走向,我觉得新时代的影视在指导思想上,在理念上,需要进一步彰显,给我们影视的内容创新和提升带来了路径和根本的方向性的选择。

根据一个资料,2018年下面的几年里,国家电影专项基金会对优秀的国产电影进行鼓励,特别是对于优秀的艺术电影的发行放映进行补贴,这也传递了一种导向和方向的推动。

在中国影视大国迈向强国的过程中,影视产业的外向型会得到进一步发展,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电影电视的产业化的发展会带来很多影响,像合作合拍上的,影视平台建设上的,都会对于中国电影电视的文化软实力提升发生重要的作用。

在技术上,我想影视借助于技术发展,也会获得更多的空间,现在ARVR技术发展很快,特别是量子计算有待走完,对影视融合甚至最终消除影视的边界有可能会给传统的影视带来革命,甚至会影响。

第四,影视在新的全球化和观众的互动的运作中,会进一步拓展自己的影响力,前一段时间有机会和英国伦敦电影学院的教授见面,他谈到了中国影视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其实还是任重道远的,反向体现出中国影视在当下和未来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在影视产业快速发展的情况下,我们的影视评论应该也是可能表现出更大的热情和活力,文艺评论影视评论要开启新的时代,一个是超越创作中心,让评论突破小小一般狭小的圈子,让评论的地位上升到中心的高度。

结合市场技术文化的发展,充分发挥评论的作用。

第三,拓展影视评论的疆域,对影视日常化和影视技术发展下的融合给予足够的重视。

总之,影视在新时代的发展充满了发现的可能性,让我们共同期待,积极参与。

主持人:谢谢丁亚平所长的发言,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主体性的问题,我理解是他发展较为核心的中心点,我们北师大影视学科现在也提出要建设京师学派,也在关注主体性的问题。下面有请中国传媒大学温课科研处隋岩处长。

隋岩:非常高兴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也很紧张,因为这里坐着两个老师,老师是我读博士时候的恩师,还有今天的周星老师。仲老师刚才的演讲主旨发言让我一下子回到了九十年代读仲老师的那本书,《当代思潮史》,在后来我一直想搞思潮,甚至想搞传媒思潮史,但是一直找不到关于研究思潮的太多的可以参考的东西。今天我只能谈自己的感受,没有那么深那么高。

后来我转型搞传播学,我从现在的传播学视角谈一点自己的感受。我觉得给我一个最大的感受就是介质会改变艺术,不仅改变艺术的呈现方式,而且通过呈现方式可能会改变艺术的本体存在。06年我一篇文章媒介改变艺术,里面有一个细节,当时我是感到影视的介质改变了艺术,我举例子是红楼梦里面的林黛玉,我们读曹雪芹的林黛玉得到的感受,林黛玉是通过文字通过你的神经经过想象,我们看到的文字是曹雪芹对林黛玉的描述是弱柳浮风,到了电视剧我们提到林黛玉的时候,我们的想象戛然而止,止于演员陈晓旭的一颦一笑,当陈晓旭死了的时候,网友就疯了,联合签名反应电视台重拍红楼梦,正赶上演员的遴选期,网友会认为是林黛玉死了,不是陈晓旭死了,网友很明显的反应,就是网友已经忘记了弱柳浮风,忘记了曹雪芹的妙笔生花,媒介改变了艺术的呈现方式,也改变了艺术的本体。

现在到了新媒体,我也随便的举例子,比如说社交媒体,2012年我写过一个文章,论个体情绪的社会化传播,个体情绪要想社会化传播,我们要想把个体情绪社会化传播必须把自己锻造成鲁迅,我们才能调动大众的媒介,把个体的认知个体的判断进行社会化传播,但是,今天个体不需要把自己锻造成鲁迅,把个人的判断认知进行社会化传播,个体可以通过社交媒体随时随地的把自己的认知进行社会化传播,比如他有商业化行为或者迎合社会某一个关注点,效果还不错。原来我上学的时候,学到的偶然性不等于本质,现在常常变成了偶然性就是社会的本质,这种理念就得改变。我上学时候好象是仲老师的言谈告诉我们,个别化不等于典型性,我们要追求典型性,但是不是个人化不是个别化的,今天我们看偶然的个别的似乎都可以进行社会化的广泛传播,看似是一种生活的本质,我们原来是十年寒窗,甚至二十年寒窗,获得社会资源,通过高等教育,今天网红可以通过另一种方式瞬间的获得极大的社会资源,比如papi酱,像凤姐,可以通过网红成为凤凰的签约主笔,社交媒体从我的专业来看,从介质角度来说,已经极大的冲击了艺术创作的理念、观点、方法,当然带来一些新的手段,所以在这种背景下,艺术的正常理性的原本的一些价值观都会受到挑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北京师范大学携手几家单位,创立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我觉得是非常有价值和非常有意义的,我愿意来学习,也期盼这样的组织可以理性的引导社会价值观。

主持人:谢谢隋岩主编的精采发言,下面有请中央戏剧学院教授路海波教授。

路海波:我的发言题目是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引领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我谈三点体会,主要是从当前的具体创作现象来谈。

第一点,我的想法是文艺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最近有一部电影可能大家有知道有不知道的,就是《十八弄春》,作为一部非常小成本的电影,票房破了一亿,我觉得这是奇迹,豆瓣上的评分不算低,6.9,这对一部主旋律电影来讲非常难得。大家翻开豆瓣影评,不是特别多,不到一千条,但是很多的影评写的非常到位。这个电影上个月在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电影资料馆开过一次研讨会,我首先查了十八弄春,当年习主席到江西做扶贫调查的时候,在十八弄春第一次提出了中央关于扶贫的战略性口号政策。但是我查了一下苗导演在做这个电影的过程,首先这个电影耗时很长,第二,这个电影里的主演都是我们工人的老戏骨,他们曾经获得很多荣誉,苗导演做这个电影的时候没有按照十八弄春以前的致富事迹,但是苗导演的剧本是完全原创的,他是以十八弄春作为圆形,但是他的整个叙事人物塑造完全是原创的,我觉得这个是给我们带来意外的惊喜,我们很多主旋律电影有很多只是对现实的机械复制照本宣科,没有进行艺术的提升和创造,我想十八弄春在这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换句话说,我们的文艺评论应该关注这样的原创的,或者说在普遍性和自己创造出了比较高价值的艺术个性的作品中,是怎么做到的,我觉得我们应该关注,这个是非常重要的问题。

当然还有纪录片也值得我们关注,《22》票房也是过亿了,可是我们知道这部反映慰安妇他们在二战期间受日本帝国主义蹂躏和侮辱,这个电影的拍摄过程遇到很多困难,但是我前不久到澳大利亚参加第四届中澳电影节,同去有一位获奖的女演员张歆艺,资助了这个电影一百万,我觉得非常了不起,但是她这次做得是特别好,所以她获得了这次中澳国际电影节的突出贡献奖,我觉得这样的事情也是值得宣传的。虽然她本人跟这个作品具体创作没有什么关联,但是我们知道拍纪录片,历时三四年,采访了22位,如果大家没有看,我建议大家一定要看一看,因为这部纪录片非常有冲击点,在澳大利亚中澳电影节,他们的评委一位是76岁的,还有一位是44岁的,76岁的老评委讨论期间拿出了2页纸写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上面报告的体会,前不久来北京专门提出到天安门广场十九大会址看了看,我们都非常受感动。

十九弄春和22两部低成本电影票房过亿,豆瓣影评有很多非常客观的评论,因为我们知道互联网自媒体给我们的电影评论带来了蓬勃的繁荣景象,但是我们也知道,因为互联网自媒体本身还是经常会有鱼龙混杂的情况,但是我没想到这次我仔细的浏览了一下22和十八弄春在豆瓣上的评论,我发现很多的评论是写的非常不错的,我觉得这是让人感到很可喜,我们进入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的,我们打造新景观新气象,我觉得互联网的群众评论也值得我们注意。

第二点,媒体融合时代自媒体平台融合的群众文艺评论潜藏的积极力量,因为今天是五个评论基地,同时评论家协会主席也在,我觉得要大力的发现挖掘互联网自媒体平台上的群众文艺评论的积极力量,文艺评论的评价也不少,但是我觉得要把自媒体平台上,包括豆瓣猫眼和电影时光网这一些网络平台上的群众电影评论,要通过有效地方式统和起来,开展评奖,这是引导群众自发的文艺评论里面的健康力量,同时用他们健康的评论反向激励我们的创作,涌现出更多的优秀文艺作品,包括探讨具体的创作现象,比如主旋律作品到底应该怎么拍,22是另一个特别的问题,因为是涉及了一段特殊的历史,其中有一个慰安妇我觉得特别有意思,就是武汉的,因为当年她是从朝鲜那边辗转流浪过程到了武汉,被日本人抓到慰安所里面,导演在拍对象的时候,你会发现他用韩国话唱阿里郎,突然又用日语在讲当年他们在慰安所里面日本兵怎么欺负他们的,训斥的命令式的日语,你突然就觉得这个片子真的是非常国际化的片子,慰安妇的问题不光是中国的妇女在那个年代被欺负,是国际化的问题。这也是为什么美国旧金山加利福尼亚州的议会要树立慰安妇形象,这就是为什么韩国民间至今不肯跟安倍政府和解,不承认安倍政府和朴谨惠他们之间签订的协议,因为日本军国主义到现在不承认。我觉得很多的电影作品有很多非常好的点,而普通的观众不是专业的评论,他们是在互联网自媒体平台发表很多真知灼见,对这两部电影有很好的评论,我觉得这股力量我们要很好的加以挖掘,还有我们文艺评论基地的领导都在这里,我希望可以做一个话题以后持续性研究。

主持人:谢谢,路教授的发言结合具体的实例,谈的非常深入,下面有请中国传媒大学资深教授张晶。

张鸿声:很高兴参加这个会,我想就今天这个会结合我的专业想说两个意思,一个是对这次会议的感受,我觉得这次的会议首先是非常及时,因为十九大刚刚召开,跟大家达成共识,我们进入一个新的时代,新的时代肯定需要一些精神的更新,从而和我们伟大的时代应深相契合,当然我想这是体现在我们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上,都非常重要,所以我想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因为我们是一个组织,有核心的组织,我们的核心组织下面还有22个基地,其实是一个很组织化的很制度化的文艺评论的机构,我想由组织对文艺评论进行一些规划,进行一些研讨,进行一些评判,非常的重要,大家也都知道我们过去的文艺评论在前若干年,确实是有很多的乱象,各种丑恶也不断的在媒体上,有的时候甚至是非常污浊,仲先生刚才谈到的观赏性,我非常赞成,观赏性走火入魔,一个是表现在很多的创作方面,比如说充满了视觉刺激性,抓取视觉,调情、打斗的。包括我们的电影电视,本来是非常严肃的表达,但是逐渐的走向了超级的视觉化,我国我们著名的导演,逐渐的从原来思想型的导演走向片面强调视觉感,而且视觉还很低级。

另外,我想片面的强调观赏性,有的时候还不仅存在于创作中,还存在于一些文艺的活动和行为中,本来文艺创作是非常严肃的,本身也越来越娱乐化,强调出镜,强调怎么样成为一个公共的话题,哪怕这个话题本身是很丑的,所以我想文艺确实是需要引导的,需要设计,需要规划,所以我想这就是我们今天仲先生,包括我们下边的各个基地召开会的主要原因。

第二,我想从我们的研究专业谈一点报告的体会,我们如何去认识现代文学阶段现代文学创作优秀传统,怎么继承。我做现代文学研究的,现在整个现代文学或者现代文学史有三种叙述,自从我们学科诞生以后,应该说先后出现了三种比较大的文学史叙述,史的叙述背后是史观。第一种叙述是我们过去经常用的,何以叫做革命叙述,包括我们从五十年代开始一直到八十年代我们基本上是遵循了这么一种叙述,我想这样的叙述也是符合中国现代文学的优秀传统的,尽管有人否认,比如说有些强调现代性的研究者,就认为革命不应该构成现代文学史的主要精神,但是我不这么认为,因为作为中国国家而言,固然是在近代开始了现代性的历程,但是对于中国而言,现代性的前提是独立,是民族的独立,所以我想这就是在我们现代文学史叙述中革命应有的位置,是不能否认的。

第二种叙述,我叫做启蒙叙述,认为现代文学是一个现代性的东西,开始唤起民众的觉醒,是思维非常鲜明的代表。

我想对于现代文学,或者现代文学史,不仅是革命的叙述,启蒙的叙述,应当说都是准确的,都共同的构成了现代文学多元性的方方面面。

第三种叙述,我想是从九十年代开始,在研究界逐渐的出现了一些零零碎碎的,当然后来也成了一些气侯的叙述,这种叙述是有问题的,我把这个叙述称之为日常性现代性的叙述,现代性本身是一个很多元的,日常性当中所表现出现代性的一面,应当说也是符合历史的状况,但是问题在于这样的叙述中很多人片面的强调了现代文学起源的情况,就是市场、娱乐和消费,片面的强调了现代艺术起源的市场、娱乐和消费性。我们说现代文学的产生,应当说也是有它城市化的某种姻缘,但是如果把片面的理解为起源于娱乐市场和消费,那么就难免不够准确。

更有不好的情况,在片面强调市场消费娱乐之下,遮蔽了很多现代文学史应当有的内容,比如说左翼,因为左翼就会排斥在外,我们即使谈到城市,左翼也是被排除在外的,有些人甚至认为中国现代文学产生在上海的司马路妓院,这种就太片面了。而且有些人批判左翼,理由是说左翼构成了对公共领域的破坏,正是由于对公共领域形成破坏,所以才要排斥左翼,这种看法太偏差了,左翼有他的主张,有他的党派性,但是应当说左翼共同的也构成了公共领域的分子,本身并不是反对性的,所以片面的把城市娱乐消费理解为公共领域而排斥了左翼这样应有的位置,我想这是不对的。

所以在今天新的时代,我们重新认识中国的历史,我想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我们要对以往的文学创作包括文学史的叙述都要有全新的认识,否则就非常虚无了。

主持人:谢谢,主要从他自己的专业现代文学的叙事谈了对当下文艺的看法,下面请上午中国戏曲文艺评论基地主任谢柏梁教授。

谢柏梁:我跟大家简要的汇报我们这些年贴近时代贴近新世纪新时期的状况,以及我们对应的窘境。

第一,我要说小剧场戏剧运动,新世纪以来,在北京有百家剧团之多,演出的剧目有的时候一年可以有将近三百个原创的剧目,到目前为止,小剧场戏剧的戏班,开心麻花、海家班他们创作的特别受到年轻人喜欢的喜剧,在全国风靡到今天,到前年整个小剧场戏剧运动有所减弱,市场本身大浪淘沙,我们认为是全世界文化之都在北京的最根本的体现之一,就是我们小剧场运动的蓬勃发展,我们中戏、上戏、国戏、北师大的学生,多少人在做小剧场的运动,他们涌现出了多少作品,在整个系列化商业化的过程大浪淘沙,有进有退,有的人拍电影上央视,有的团队受到一定的淘汰,这是市场的规律。还有人提出积极偶然的现象,但是因为管理者偶然观看一个小剧场戏剧的剧目,偶然的看到前后都是道德教化,当中有一场戏稍微暴露一点,引起一位领导者的不悦,后来小剧场就有更严厉的审核制度,这个我只当一个传说,更多的看成是商业市场大浪淘沙的一种不同的景观,不同的优胜劣汰。可是面对几十年来我们小剧场的运动评论,我们做得不够。我们曾经主导过一届小剧场戏剧的会演和评论,但是仅仅是一届而已,主流的评论中,我们基本忽视了小剧场话剧这么多年跟北京的青年人、大学生、白领他们之间休戚相关的关系,我们只是消费着快乐着,但是我们没有认真的对他们进行严肃的评论,这是我的遗憾。

与此同时,大家知道小剧场的戏曲最近一些年渐成气侯,小剧场戏曲从我们好几个团队开始,到现在已经有北京市第四届,在上海也有两届,在其他地方也有相应的小剧场戏剧节,这些戏剧节极大的推动了传统戏曲和我们当代的观众的相互互动关系,极大的满足了一部分年轻人从小剧场话剧到小剧场吸取的过渡,我们引进了不管是全国,包括我们全国港澳台的小剧场戏剧的团队渐成风气,我们在评论方面发出的声音远远不足,迄今为止只有三篇论文,只有三到四篇硕士论文,这样的话剧和戏曲没有跟上,我们要努力。

第二个话题,跟影视界的小鲜肉的崇拜情况不一样,我们演出最多的戏曲是倒霉大叔的婚事,演出最多,六千多场,最近我又统计了儿大女大,写的是他们面临婚恋新选择的时候,孩子对他们极其刻苦和辛酸的对待,还有很多农村的老头老太太,因为免得拖累孩子,服毒药自杀,这已经不是一个个案,而是群案,关心这一个群体的儿大女大就写的小孩子怎么折腾老头,老头最后没有办法,死给他们看,假死,这一死皆大欢喜,抢家产,后来知道是假死,引起大家的反思,这样的非常受欢迎,一个原创的戏曲有六千场到五前场,这是百姓的选择,都是写老人的生活。但是我们没有进行适当的表现。

第三个话题怎么反映新时代,有一个例子,是反面的例子,有一个省的文学方面的头,习总书记去访问一家农家的时候,一个老太太说我不知道怎么称呼你,习总书记就说我们就是给老百姓服务的,产生了一段歌曲,后来到湖南唱也没有关系,后来唱歌道路北京,关系就大了,很多人说为什么不知道怎么称呼,后来改成了一个歌剧,变成不知道怎么称呼习总书记,习总书记扭头就走,结果就开始大查这个歌剧谁做的,所以引起经济问题的追查,受到很严重的惩罚。

最近我们参加各神的戏剧节,我惊喜的发现湖南的一出戏,是桃花烟雨,同样写习总书记精准扶贫的,人家不写工作队的队长分给群众,人家把第一主角写成本村本土的人,变成授人以漁,写他们自己的成长,特别有意思,诗意浓,这样反映新时代的戏,包括最近文化部一直希望把西安事变到两弹一星工程横空出世拍出来,我们都觉得艺术档位提高,经济舞台第一次把两弹一星的工程加以反应,这还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事情。

怎么把我们的文艺评论更加广泛的生产,怎么样让青年人成长,最近最近几年我们在文艺评论中心指导下,我们也做了关于戏剧研究班二十年的成就和成绩,我们也在用专著的方式进行出版。

也包括在中国文艺评论中心的指导下,专门开过抚州的晚会,以及晚会之后的学术研讨会,可是我今天更要欣喜的介绍,我们今天有一位小朋友,本科生,他们开了一个公众号,把全中国三四百号大学的戏曲评论人才集合起来,让我感觉特别的欣喜,短短的几个月他们推送的消息得到了上万同仁的呼应,小朋友叫谢世杰,联合六七个省市八九个大学,还在不停的进行扩充,有那么一批人,人家那么的关心今天的现实问题,我觉得我们做应该做的,为年轻人抬轿子,更多的为他们呼吁,让年轻人的戏剧评论让今天中国文艺评论的宏大事业中有他们的声音和一席之地,我们为之欢欣鼓舞。

主持人:

谢谢谢柏梁教授,关于作品精彩的分析和点评本身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文艺评论,同时谢教授的发言里也呼吁文艺评论的触角应该更为宽广的伸向各个作品中和各个现象中,我们通过上午的会感到文艺评论目前仍然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可能还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更加努力,我们今天上午的主题发言就进行到这里,下面请周星主任做一个尖端的总结发言。

周星:首先感谢上午开幕阶段和后面的主题发言,特别高感谢四个评论基地和仲主席,感谢特评专家从各个角度对我们会议,特别是中国的文艺评论新时代做了各自的出色的阐释,感谢各位老师从上午的讲座里对于我们开场做了非常好的铺排,请各位跟我一样,我们以为我们是文艺评论基地,我们一定要把中国文艺评论基地带出来,像仲主席所说的新跃进,我们叫文艺评论的新跃进,主席是抚爱式的批评,让我们知道打到痒处不至于伤骨肉,我们要在仲裁主的领导下做更好的发展,文艺评论和文艺创作在过去这些年来,创作周围是主体,新的时代新的创作格局,我想就像中国经济跃进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文化的价值才有基础,才能更好的张扬,也是创作越来越好的时候,或者说约容易延伸出好和问题的时候,文艺评论要更好地发挥作用。希望我们下午更好的进一步拓展。谢谢各位老师。


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二)

主持人(肖向荣):今年我们给文化部做中国诗歌百年的诗歌甄选,会发现同样一个问题,跟今天上午说的一样,近百年的诗歌我们从古诗选到民国和建国初期,都有得选,选到改革开放以后,我作为总导就跟其他人面面相觑,说现在的诗歌没有好诗,部长说你给我找一个最火的诗歌,代表人民群众心声的,《穿过半个中国去睡你》,这是中国最火的诗歌。实际上艺术创作和艺术评论就是一体两面,评论其实某种意义上会引导更多的创作者思考他站在什么样的位置,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去面对这个时代,因为我们拿到手机以后每个人都是小我时代,沉浸在自己的朋友圈,今天有幸请到大家坐在这里,能激荡一些火花出来。戏曲一直都是高大全形象,故事是很感人,但是不好听了,唱段选不出几段,还得拿老段子往里填,常委都听老段子很久了,这也是我们创作的问题,创作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双轮驱动,首先请刘彦君老师。

刘彦君:我先做一个自我介绍,做作的有很多都是多少年的老朋友,我是一个下岗职工,我在艺术研究院退休以后聘到中美大学做艺术研究工作,在山西太原,是新中国第一所军工大学,在军事武器包括信息技术工科领域,在咱们国家属于领先地位,他们现在也想发展成一个综合型大学,就把我和其他人聘过去发展。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偏离了原来专门做戏剧研究的领域,现在主要是跟他们的强项,比如信息工程,一起结合做新媒体。去年我们申报了一个项目,叫互联网+戏曲,尽管我在化学所,但我是戏曲研究出身,我原来一直在戏曲所做了二十多年,2001年被调到化学所。因为互联网+的项目得到国家的支持,给了一百万,山西是元大都的所在地,戏曲起源这一块做得不错,所以我们做这个项目等于是从源头上把戏曲和最现代的传播媒介和传播的载体进行嫁接,进行跨学科的结合。

目前还在进行过程中,前景还是比较好的,我们试图把它做成一个能够在网络平台上推行的剧目,做成一个多方位的展示和传播平台。在这个过程中,因为他们的信息工程方面有四个学院,我们是跟其中一个学院进行合作。合作过程我感觉对我们有很多新的东西,原来我们觉得特别困难的,在他们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他们特别缺内容,可能还不光是他们一家大学是这样,我估计很多的学校都有传播的平台和媒介,但是没有内容。因为现在成果没有出来,不好进行展示,但是至少在过程中,双方都相互了解。

我们艺术学院还有艺术研究所的同事,本来都跟信息中心在一个楼上,多少年都不认识,因为学科不交叉,现在有了这样的合作,大家都很开心。

我觉得对跨学科或者交叉学科的发展,应该允许我们搞评论人去关注,我做了一辈子的戏剧评论研究,我感到真的走到了死胡同,现在不说是金盆洗手,真的是不做了,因为我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很强,做得还算不错,在戏曲评论界至少是数一数二的,但是我现在真的很抱歉,每次来我都是对别人说不能做,为什么做到绝路上,自己不做了,到了自断前程的境地,首先我觉得做这个没有前途,创作之树常青,理论永远是灰色的,你永远跟在别人后边亦步亦趋的走,现在的创作需要的是包装和市场以及领导的奖项和基金,所以你不能真是的表达自己的看法,如果是这样,我们去违心的做,我觉得失去了我做评论的价值和意义,有的时候你写一篇文章,前面有几句好话,但是后面有一些批评和自己的见解,发表的时候你看到的全是前面,后面没有,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我觉得不能再做了。

还有一个,理论和创作实践极大的脱节,我们看一个戏,觉得哪个好哪个不好,提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但是他该怎么演怎么演,他没有办法跟你沟通,创作评论两张皮,这样也特别伤做评论和科研的人,我讲了半天,没有人理睬,怎么建构是一个制度和机制的问题,但是这个东西至今在戏剧领域一直没有解决,所以就没有办法再继续了。

第三个,搞评论的人报酬太低,养活不了自己,靠评论是无法生存的,所以现在我们从九十年代甚至更早就开始既搞评论也搞创作,这也是耗尽了你的生命之火做的,但是靠这个养活不了自己,你出一本书还要给人家提供费用出稿,或者寻找出版基金。这样的状况让人很悲哀,不能作为一个职业,因为它不能养活你,只能是作为业余爱好。

我的专业比较强,做了这么多年的艺术评论,做到老才发现这样的现实,所以洗手了,我不想让大家感到很悲哀,但是这就是我不得不直面的问题。

现在我们中国很多新的信息、新的前景在召唤,我们要提高文化自信,还有很多好的前途在等待大家,不要受我的影响,要积极的砥砺前行。

石嵩:谢谢肖老师的主持,谢谢北京师范大学的邀请,让我有机会来聆听学习在十九大刚刚胜利召开背景下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并有机会分享我学习的心得,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在每一位专家发言以后,又有一个间隙的时间请教,单独跟一些专家进行了沟通,我也是结合上午听会以及在期间跟一些专家的沟通,聊聊我个人的研究,以及今天新的想法,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就像上午提到的新时代有五个解读,这五大新时代特征中的一个小分支,就是我们现在大国外交,走出去,倡导的是一种全球的命运共同体,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如何把我们新时代中国文艺的新气象、中国文艺评论的新气象结合我个人的研究传播出去,可能是在当下我一直做的思考以及践行的研究。

可能在座的专家里,周老师对我最为了解,我做的具体研究是围绕中国电影的海外传播,中国电影走出去,我认为就像上午仲主席提到的作为大国外交,作为全球命运共同体,梳理这几十年来以影像为媒介中国文艺的样态,在当今的新时代需要一种全新的转型。我的专业背景是来自于外国语学院,做的中西文化比较研究,在梳理前边几十年的时候,虽然我们也在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把自己的文学作品文艺创作和影响的创作传播出去,但是在新时代的背景下,我就在思考,我们的传播借助外围的平台,可能真的要转向,美好的生活也应该不仅仅发生在我们自己国家的范围内,更应该让世界全球的人民在一个大国外交和全球命运共同体的大的背景下,让全世界美美与共、各美其美,让美好的生活在世界人民的心中呈现出一种中国的全新美好样态。

在过去的几十年,其实坦白的讲,无论是莫言的文学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还是上世纪作为中国电影在欧洲获奖包括入围奥斯卡,他们的文学艺术反映的中国并不是美好的中国。新的时代我们在走出去的同时一定要有自己的筛选,一定要自己先作出一个精挑细选,哪一些能够真正的代表中国新时代的气象,以这样的新时代新面貌,以一种美好中国的形象走出去,走向世界。第一,我们的本质是这样的,第二,我们的内容应该是可以创造成这样。所以这是我觉得我们在新时代下中国走出去不仅仅是把所有的能够被老外接受的走出去,更要有主观上的围绕美字的走出去,所以这就需要我们在座的各位专家在自己相关的领域有相关艺术作品走出去的时候,我觉得内部要先把好关,不是老外喜欢什么我们就送出去,不管是不是能够代表今天新时代幸福的美好生活,这是我觉得新时代如何把中国艺术创作走出去的新气象。

谈一谈跟各位交流中我有一个新习得,真的是有新观点的迸发,所以我特别同意周星老师的提议,我们的话题虽然是不同领域,但是有互动,可以迸发出全新的围绕美好生活和文艺评论的新的观点,我在做中国电影海外传播研究的时候,在做学术学科梳理的时候,就像上午提到张的案例,既是一个成功的案例,他的演出在美国的东西海岸都是受到了场场爆满,2010还在美国纽约演出获得了华人杰出奖,我非常感动,当我顺着中国电影走出去路径往前梳理的时候,我梳理出来了一个百年中国戏曲在海外传播基本大致的脉络,我觉得我越来越回归到自己的传播文化上,我觉得真的非常伟大,只不过在一端时间内,我们可能没有时间关注,甚至有一些选择性的遗忘了我们自己传统文化如何被美国欧洲和世界接受,而且那种状态是非常的火爆,所以我在追溯中国电影走出去之前,我就一直往前梳理百年的中国戏曲走出去地历史。

结合我个人在伦敦留学的时候,亲身来到他们的伦敦西区和百老汇,看到他们很多音乐剧以及舞蹈的表演,很受震撼,当我回到国内依然延续艺术熏陶的传统看自己的时候,我觉得民族自豪感倍升,我们的舞蹈音乐的呈现水平一点都不亚于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和欧洲最高的音乐殿堂里呈现出来的艺术表达形式,我们新时代有这么多美好东西,可能缺少打开的开关,以更好的形式呈现出来,我们有太多美好的东西在新时代已经诞生在我们的身边,我们可能需要的就是把美好的生活在我们新时代中国背景下让全世界都感受到全新的非常美好的中国。

主持人:其实他们都觉得我们每个中国人都生活在蜜罐里,觉得我们古代的中国人是这样,各个民族的人也是这样,到纽约林垦演出展现的都是特别甜美的形象。

石嵩:我觉得到海外要找到一个平衡的点,代表我们美好的一面,还能让他们理解。前一阵我看到一个十二生肖的舞,讲述中国故事和中国文化,我非常受震撼,那个作品放到英国美国他们也会有同样的震撼。

金浩:北京师范大学对我来说并不陌生,周星老师一直提携我,带着我走近了文艺圈,在我们舞蹈的行当里,我发现向荣很多时候看似跨界的事情,我认为恰恰是这样的会有这样的高度,每个人都有很多的身份,我发现戏曲这里我受益很多,看起来艺术再往下走跨界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我们很难理清思路的时候,用一个比较糙的话,蓬勃发展,也是乱七八糟的景象,我不敢说大的方面,站在我们舞蹈的领域,虽然我们跨界,走出去看了很多东西,也向其他人学了很多,反过来我们发现舞蹈很多问题,比如刚才举的例子,一下子暴露出来舞蹈界现在目前的生态,是不是我们从创作者自身来讲,应该从很多所谓的宏大的叙事慢慢的转向表现人。

回到主题,刚才提到了我们怎么握好一支笔的问题,文艺评论新跃进,我给自己的题就是以引导批评为例,向荣老师知道,我们本身舞蹈艺术界做舞蹈批评是难上加难,因为舞蹈本身艺术的特点,跟各个艺术不一样,它是稍纵即逝的,此刻跟下一刻就不一样,本身舞者不同的表演都有风格上的千差万别,自己跟自己比都有不一样,我们如何的记录以及评判很难。雪上加霜的是,我们现在舞蹈的评论也面临跟整个艺术评论生态一样的问题,传统的媒介已经不再起大的作用,每一个人都拿着手机和微信微博,我们随着公共载体网络生存簿的加深,随着碎片化正在改变传统媒体的形式,我们如何很好的利用这样的形式,就像我们今天扣的题,可能是需要大家坐下来讨论的,不然哪有时间听你讲大道理?哪有时间看书?看报看皮的时代都讲究短平快,但是如何走进这些年轻人?谢老师上午举例子,我觉得那才是真正的英雄,怎么的走进我们新时代,如何赢得年轻人,这是我们首要的目的。

放眼中国舞蹈界,不是很乐观,如果要说这个作品不好,就别想在这个圈里混了,这个问题可以呼应我,是不是其他的艺术门类也面临这样的问题?敢不敢说真话?

周星:唐老师就外在的敢,行内的不行。

主持人:当年凌老师带着流浪这之歌曲,后来凌老师跟我们说他们每天必看纽约时报的舞蹈评论,可能东方和西方的价值观不一样。

金浩:这是不是也是新的驱动?我相信这也会真正的触及到我们,就像刘老师很悲观灰色的言调,如何解题破题,还是需要当下年轻人去思考问题,有可能问题的提出并没有一下子解决问题的办法,但是至少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不然我们还是接触不到包子馅。题目非常好,有想法没有办法,我们还是要改变,怎么样更多的想到办法,大家可以讨论一些东西,尝试的做一些事情,我还是抱着很积极乐观的态度。

主持人:崔彦海老师从网络媒介和互联网的角度对我们文艺评论有什么样的设想?

崔彦海:向荣老师也是全国美育联盟的副理事长,美誉和文艺评论应该是相辅相成的,没有文艺评论的美育也是不健全的美育,美育的一个重要渠道或者是方式就是文艺鉴赏,文艺鉴赏恰恰需要文艺评论的引领,有很多的艺术作品没有人去发现它的美,阐释它的美,可能这本书或者这部剧也就不了了之。

    记得有一部电影《城南旧事》,想一想里面有什么矛盾冲突、故事情节,其实没有什么可说的,但是为什么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里面的内容是有人性的美,还有,那个电影拍摄的情调的美,还有剧中人物语言的美,以及音乐辅助的美,这些东西恰恰是这个电影能够被人们乐道和走心的重要原因。文艺的评论,在我们新时代应该有一个新使命,就是为了学校的或者社会的家庭的美育做一些美的引领和艺术审美的引领。

    好多的院校都有自己的美育研究中心,公共艺术课,艺术教育中心,现在搞艺术教育的注重的是艺术,搞美育的注重的是美学,现在的学校美育重要的现象就是教育和艺术脱节,所说的艺术教育就是艺术教育和美育没有关系,美育恰恰是有艺术美学的,又有教育学的,从教育学的角度来研究美育和从艺术美学的角度研究美育,还处于各自为战的状态,两层皮的美育很容易把学校的美育搞成一锅混沌粥。所以文艺评论对美育的引领应该作为新时代的新使命,这是我作为美育工作者的感想。

    我同时也是一个文艺评论的读者,在坐的可能都是搞文艺评论的,我是看文艺评论的,你们是文艺评论的供给侧,我是属于消费需求侧的,第一点,从我的角度,我认为文艺评论家应该有批评精神,应该有批判的勇气,对一些不雅的或者不好的作品,你敢于说不好,我们的文艺评论也应该敢于说好,敢于说不好是需要勇气,其实敢于说好也是需要勇气的,如果大家都批判某一个作品,你能从中发现好的东西并把它说出来,这也是需要智慧和勇气的,如果没有这种勇气,我估计红楼梦不会流传到现在,是因为有人在很多人讨伐红楼梦的清代能够发现红楼梦艺术上的成就并敢于叫好,这也是文艺评论家应该具有的品格。     第二点,我们的文艺评论通常把你要评论的东西的个性看得很重,你看重艺术作品的个性,你的评论有没有个性?这是我这些年很困扰的问题,你写的文学评论就是当代的八股,你用这种八股的方式思维语言评论人家有个性的有特色的作品,我觉得这本身就不对称,清代有一个金圣叹,他的文章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但是特点鲜明,这就是他的文学评论的个性。前苏联的巴夫斯托夫斯基,他的<金蔷薇>写的文学理论完全是故事散文,告诉你一个好的文学作品是怎么产生的,不去讲文学作品怎么关注生活,怎么体验生活,讲一个退伍老兵为了一个承诺,承诺给一个女孩子将来给你做金蔷薇,跑到一个金银首饰店打工扫尘土,因为那个尘土里有金银首饰匠从饰品上锉下来的粉末,他把粉末淘出来,因为他没有钱买金银,要靠这个利用几年的时间,从尘土里筛出来金粉做成金蔷薇,送给那个女孩的时候,那个女孩已经不认识他了,他把生活中的美和艺术中的美做了那样形象那样感人的诠释,我们的评论为什么非得那么死?我们的文学理论为什么不能那样鲜活?

    我觉得评论家的评论要有个性。评论家的思想理论也应该有个性,应该有你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别人说好你再说好,别人说不好你就说不好,我觉得对莫言的批评也是从高层有了那样的意见以后,大家就觉得不好,在这之前你干吗了?莫言获奖的时候大家也都是欢呼雀跃,我觉得思想体系要有自己,评论文章也应该有自己,这是一个评论家应该具备的素养。


徐进波:我也是武汉理工大学负责教育的,也是这个学院的老师,同时也是湖北做艺术评论的,刚才来的时候是非常害怕的,因为这是一个跨学科的,本身是带着学习的态度来领会精神的,再传回去,因为我做艺术评论,包括今天开这个会议有很多主要的精神还是需要往下传,还是需要传到广大人民群众那里去,所以我主要是来学习的。

刚才几位也谈到的艺术批评,因为我是做国画和新媒体艺术的,在绘画领域里,我记得当时北京开了一个批评大会,开完第一天,中国美术馆举行了一个院长展览,院长要扩大自己的影响,把所有中国在这个领域里所有重要的理论家批评家的言语全部写上去,我觉得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过程。

刚才也谈到的很多,包括现在这个时代的不一样,但是我们现在发现了传播渠道和介质改变以后,现在慢慢的通过一段时间的发酵,包括微信和其他的网络平台的作用好象没有刚开始那么大了,我觉得艺术鉴赏更多的要建立与实质性平台的建设,我们理工科大学建了一个艺术馆,艺术馆里面也有很多艺术品,是一个陈列馆,就把陈列馆面对所有的湖北省高校学生,主要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包括从全国各地去的专家学者都会去参观指导,在发布的过程就起到了很好的文艺评论的作用,这是一个很好的平台。

武汉城市口号是敢为人先追求卓越,文艺评论在武汉现在还是有一定的市场,很大一批文艺评论压走调以后,现在慢慢的在汲取力量,所以我也要把这次大会的精神带给我们的文联主席,包括我们实践中去贯彻落实。做到传播者的作用。

主持人:武汉是重镇,我觉得最好的评论就是街头校园市民的评论,看得懂就看,看不懂就走。

徐进波:前一段时间的口号是敢于认为追求卓越。

王利丽:我是影视的,现在带研究生是电视剧理论方向,这个方向是全国唯一一个专门研究电视剧的,我想请教大家,我们电视剧的状态是完全没有呼应,就搞他自己的创作,不听你理论的声音,理论是我写文章发声,或者我们开会,大家评论界的人士交流,我觉得之所以出现这种状况,虽然我们现在呼唤文艺评论的新时代,包括仲主席梳理了很多系统性的高屋建瓴的讲话,但是我作为长期一线的跟编剧接触的人,我觉得学生们的创作很艰难,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怎么写。我们现在看很多的电视剧都不尽人意,归根到底就是我不知道怎么写,我们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是我们是否还停在十八世纪传声筒的时代?我们很多的东西,电视剧、家庭媒介没法写。

举例子,现在我们有很多医疗剧,我们学生深切感受到,不了解重大历史,写青春和职业剧目的是他们努力的方向,他们就更多的看美剧,因为影视公司肯定要有生存的技能,现实是如果你拿美剧那一套,或者你技能掌握的很准确,到中国可能是不行的。只能去写青春剧,像《琅邪榜》这样的有偶像和实力派的演员,收视率也不理想,实际的现实就是没法写。

今年还出了《人民的名义》,它收视率很高是因为我们社会和国家意识形态默许的对反腐剧的宽容,其实我们知道他这个剧本十年前已经写出来了,但是他无缘见天日,就像《战狼》可能在恰当的时机,国家允许才可以,现在比如说育儿的问题,养老的问题,真正老百姓关心的观众想看的东西实际是没法写的,只能写情感剧。包括北京电影学院的姜伟,从他之前的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那个是情感伦理的,十年以后突然出一个潜伏,后来又有猎枪,都非常好,现在做了一个猎场,是中国首个猎头领域的,这样优秀的导演出来的作品大家都是万众期待,因为还有胡歌主演,大家都在说我们就等着这个口碑,剧本以前没有平台播,平台播出方为了能播出要改很多,平台没有收视率可以不让你播,所以我感觉电视剧市场肯定是被资本绑架了,电视台平台要求你怎么做,制片人要求你怎么做,但是我觉得之所以我们电视剧的类型或者是艺术的品质这几年还能有一些优秀作品出现,虽然是国家的意识形态有很多限制的地方,虽然说市场有很多绑架的地方,但是我恰恰认为正因为它其实是走得比较市场化,所以很多的创作是迎合市场的,它有很多相对成熟的创作,可能要挖掘一些真正观众关心的问题,比如《人民的名义》,虽然是一个反腐剧,但是为什么我们不像以前看那么反感,就是因为它的悬疑的铺排,还有我们之前怎么能想象让陆毅去出演这个角色,主旋律都是口号式的,然后就进入剧情片很紧凑的手法展开,我觉得电视剧在市场打磨中,是接受了市场的磨炼。

我觉得自身发展要有现实主义,我自己准备了一个新时代下电视剧评论的理论坐标和价值取向,我非常赞同周老师之前提过的,一定是现实主义的,因为我们现在处于民族复兴的百年不遇的时代,我们现在的生活,还是进入到一个比较稳定的状态,生活多少年不变,但是我们三五年之内变化特别大,所以还是要现实主义的,虽然不尽理想,猎场如果我写评论,我肯定是支持它,猎头是外资公司进来才可能有这个行当,虽然它有很多为难的地方,但是我知道背后深层其实是电视台包括我们审查制度的结果,它的初衷是良好的,就是新的东西我要去尝试,我觉得还是要鼓励,要有百花齐放的状态。

还有怎么理解现实主义的问题,这个理论坐标下,我觉得其实我们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文化传统的国家,不是说新时代历史题材就不创作了,因为我在英国访学过,英国的历史剧发掘的非常好,包括去意大利,我看电视台全部是历史剧,因为只有这样的有历史文明的国家才能有这样的灵感和源泉,美剧也不可能有特别丰富的题材。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纵观这些年的历史剧,今年除了一个军事联盟,是帝王将相的视角,我觉得它有一点像从个体出发的视角表达历史,所以我觉得我们不管什么样的题材剧还是要真正表达人在复杂的社会激荡状态的成长,我觉得人心情感的真正挖掘才是我们新时代应该呼唤的作品方向。

金浩:我们现在还挺愿意看传统题材的作品,我想到现在当下并不缺少传统文化的内容,而是缺少阐释传统文化的能力,视角和能力。

王利丽:现在电视创作的状况真的就是几个大的影视公司在垄断,明星都入股各大影视公司,姜伟这个有一点自己单打独斗的感觉,要和电视台谈,个人的力量无法抵抗市场中人家强强联盟的状态,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好的现象,强强联盟会竞争,比如说古装的花千骨,竞争了就要按市场规律,所以请了一些创作的高手,在电视剧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了很多年的,比如说司马仪是吴秀波制片,他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很多年,他有知道观众的趣味点,或者我们真正要艺术创作往哪个走向去走,比如名利都有了,他确实向做出来一点东西的时候,还有一些追求的感觉,有这样想法的人隔几年会出来一个。

金浩:不光我们要有批评,还要肯定一些。

崔彦海:十九大有一句话很有意思,反对圈子文化,为什么某某那么努力没有成名,是因为他没有进那个圈子,这帮人演这个电视剧,下一个剧还是这帮人,不会要别人,从编辑导演都是自己的人,这就是中国有很多人才出不来的原因,让圈子给挡在门外了。

王利丽:我觉得还是要走市场化,要走职业化,各尽其用,现在我觉得还有这种倾向,也不是像过去的待在一个公司,我觉得那种市场在一线行当的敏感度是特别高的,现在学生的实习公司是做APP的,上面全部是各种剧本,等于有一个互联网平台,影视公司就这个平台选,他们对市场敏感度是很高的。

主持人:接下来请张颖老师。

张颖:我谈一谈我的感想,跟咱们的整存环境都有关系,我本身写一点小说,原来在中亚协会工作,文联需要有个人编刊物,就把我调过来编理论刊物,现在我在办公室接的最多电话就是作者都稿子,我经常要根他们解释我们不发论文,你有观点和好的表达,好多学生听不懂,但是有些学生一点就明白了,我说论文不是我要的文章,你要跟他说很多,刊物和写作者之间有错位。包括我编艺术广角刊物,我刚过来的时候就把12个艺术门类铺开了,你看我们现在刊物有电影电视的美术书法的比较多,戏剧还可以,舞蹈编了好几年,一个文章刊物都没有,我们去年在西安开论坛,刘老师讲中国古典舞,谈到国家形象的问题,还有表情包,我说你就说刘老师联系,我觉得编者和写作之间有的时候也有错位,可能因为身在官外,视野有限,我们辽宁也有辽花,但是他们就是表演,没有理论的,谈不到和国家文化形象,而且本身是芭蕾。

我是觉得为什么说有的评论读者也不爱看,表扬或者批评都可以,但是得是真话,咱们现在有些表扬因为本身是违心的,可能大家都在利益场里,创作者和评论者都是为了各自,被评论者也都是朋友熟人,所以大家就一团和气。

咱们做的公众号我也受启发,因为我的刊物比较特殊,我不追求核心,好多的评论刊物都是我要办成核心,稿子很多,大家都趋之若鹜,我是想不能办核心,那所有的稿子都是铺天盖地的来了,你就不能有自己的想法,我现在是自己做,我找作者约稿子,每次有选题,刊物本身可以表达我自己。

我觉得我没有必要发很多关于艺术历史的东西,我都写当下的艺术思潮和艺术现象,做一些理论的梳理。因为我们面对文艺实践比较近,比如我们新媒体上的东西,比如关于某部电影的评论,我组织传统的写作者评论,我可不可以到豆瓣上找一些写的挺好的,人家可能就几十个字,特别的经典,可不可以这样的评论后面配一两篇很短暂的东西,形成呼应,这样可能对于丰富我们刊物评论有好处,我觉得需要我们编辑天天没事儿上豆瓣去看,但是我觉得这么做还有一点意义,现在的理论刊物发行量都非常少,基本靠图书馆订阅,很少有私人的,文学刊物创作刊物发行量越来越多,所以我就觉得要说话题,其实也是很多的,可能我们的作者编刊之间有错位,可能就是缺乏沟通,如果有一些好的话题,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做的。比如说舞蹈领域有一些问题,我们说一些话也不存在面子或者什么问题,包括我做文艺微评,比如千手观音,希望能大众化的阐释,但是要形成大众化的表达,我觉得比较少,类似这样的好的东西怎么让新媒体样式表达出来,作为写作者和文艺评论者来说,大家如果要是能够形成合力,不一定是往前大跃进,但是迈小步还是有可能的。

主持人:每个机遇和问题都同时存在,就看新时代起点如何重新起跑,还是回到刚才的,每年我们都中宣部和文化部选经典节目,有一点,唐老师以后可以写,给领导看什么这个事情太重要了,这两年老帮他们选节目,就发现我们有意思的很多,让他看到一些当代的东西,其实都避免不了在时代的大潮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和定位。

唐宏峰:点评谈不上,下午这么多专家不同的领域都有每个人自己观察的范围,发表出来的见解和感受很不同,甚至有的完全相反,上午我们的会议主论坛还是高屋建瓴的理论上的想法,下午的时候各位老师都谈的比较具体和实在,也都是在文艺评论的领域里实实在在做工作的人,所以谈的东西都很具体,都涉及到我们怎么做怎么看,未来怎么走的问题。我在这里谈不上评议,就是我自己做一点回应,老师们提出的一些问题,我说一点自己的想法。

刚才我们谈的比较集中,基本涉及到了批评、创作、传播三个问题,最集中的还是评论里,新时代的人更多的评论还是展望,好象大家都是专家,在这里为我们的中国文艺评论未来得发展建言献策,骑士队未来的指导和献策是建立在我们对现实的观察基础之上,你会发现每个人的感受非常不一致,中国微评论到底怎么样,每个人的感觉都不一样,因为每个人接触的圈子不一样,你的视野也不一样,所以感觉完全不一样。

比如最开始刘老师在功成名就的时候是一个很悲观的态度,比如上午路老师提到的小成本制片,在豆瓣上他感觉很惊喜,而且豆瓣上很多人面对这样的片子,我们以为大众是没有什么素养,看不出来好的东西,但是其实是可以的。下午利丽老师都强调了,其实网络文艺中评论的一方也有很多好东西。我自己一直比较关注文艺评论的现象,也比较关注网络新媒体地评论,总体上虽然这个领域里问题很多,但是我觉得态度还是肯定的。刘老师前面谈到的理论和创作的脱节,批评的困境,不能说不好,说了以后对创作没有影响,但是我觉得可能在更年轻的一辈里,尤其是那些能够有特别好的网络素养,直接在新媒体里驰骋的一批人,在他们那里我觉得是挺好的批评时代。我比较关注影评,很多做电影批评的都会说当下的批评不如八十年代,八十年代是批评的蓬勃时代,现在批评者的话语没有人在乎了。可是我也有不同的感觉,真的看你侧重哪个方面,你是否愿意看到另外的可能,至少在电影批评领域里,最近几年来都是最好的时代,你也可以说是最差的时代。

影评的数量和影响力也是前所未有的,否则不能想象最近两年怎么会有这么多电影的大佬和制片方批评恶意影评,毫无影响谁会在乎?反倒是做公号的评分的网站,大V们,他们的语言对具体的片子判断很影响票房,也是少数人可以达到这样的水准,同时也是因为影视教育不断的发展,接受了相对完整系统的专业训练的学生,可以直接进入到新媒体里面发出很多声音。

我们看网络上的评论和影评,你可以按照不同媒体划分,而不再像以前一样说这是专业的影评,那是非专业的,我们作为学院的批评者,长久以来大家都努力提升自己的互联网素质,更加强调互联网精神,真刀真枪的,怎么能够去愿意投身直面面对网络上的血雨腥风发出声音,这是需要勇气的,在网络上比较重要的学院批评者数量也不多,但是也都很重视,希望自己能够更进一步的参与进来。

我想说的就是去观察中国当下的文艺评论,很复杂,面对同一个对象,但是每个人的感觉都会差别很大,因为这个对象本身就有很多的侧面,一方面是学院批评,那种特别单纯固守的学院批评已经影响力有限,我们周星老师都是直接发声,这两者也不断的在融合,但是纯粹的学院批评可能影响力在弱,但并不是特的专业素养怎么样。

另一方面,确实觉得媒介的发展,各种各样的媒介发展使得批评的形态在发生变化,批评的影响力也在提升,至少在电影批评的领域里,同时也在改变批评的形态,批评的话语甚至是语言风格,有不好,也有好,由于我们迎合新媒体,媒体本身因为追求流量和粉丝用户,会标题党,会特别的贱萌,采用很多虚拟人格等等,文章越来越短,有大量的幽默的东西,就会妨碍严肃的特别思辨的批评进入。现在很难用很简单的一句话涵盖一个整体,它的对象本身就是多侧面的,需要特别复杂的功夫去看待,我自己特别不懂舞蹈批评,像各个不同的行当之间差别也很大,我记得欧建平老师说也很难说不好,说不好不仅仅是因为爱面子或者怎样,而是出于他作为一个业界大佬,他的一句话分量很重,稍微说不好就会特别伤害一个创作者等等,也要区分你所在的位置,比如你要在这个行业之外,一方面跟你利益无关,可是也没有这么简单,好像你在外面就可以变得更独立或者怎样,其实在业界之外也意味着你对这个行业没有痛感,对电影也是这样。批评也应该是建设性的批评,我总觉得是一种带有痛感的批评,你跟他的批评对象是一体的,你批评他,类似于剥自己的皮肤一样,我希望中国的电影越来越好,我希望无论说好还是不好,都应该建立在你对这个对象和这个领域的热爱,希望他更好成长的态度。

媒介上的发展,我觉得不仅仅参与的人更多了,也由于新媒介的进入,职业批评越来越有可能了,相反以前没有互联网的时候,我们都是一边做老师一边批评,只有在媒介大发展的时候才有可能有职业批评,公众号做得好的都可以融资,有好多影评人都可以,三五年之前,完全依靠画报等等支撑,一个字一块钱,特别棒的影评人是这样,现在这个状况又大力改观了,所以要特别重视媒介的作用,而且现在各种各样的媒介理论不断的提出,像德国的媒介人类学等等,都是人和媒介的关系发生变化,不是像以前媒介就是一个中介,而是说人好象是媒介的使用者,现在反过来,人不过是媒介的一个功能项,是你在操作媒介,但是你只能按照媒介的说明操作,因为你只能是这样做,关系可能颠倒了,或者不这么极端,我们也是很难的界定人类主体的,我们都是人和媒介相互的交融,形成一个统一体,至于这个统一体是人的还是非人的都不重要了,人本身的内涵也打开,在打开的过程中,媒介是一个特别重要的物质因素。

前面都提到的传播,中国文化怎么传播也是一个非常宏大的问题,我觉得前景还是好的,文化传播一定是跟国力相关的,新时代国富民强,国家的经济外交强了以后,文化的传播应该会有改观,这就需要站在前沿的人去驱动,我们怎么能把个人缺失的东西带进来。

郭必恒:听了各位精采的发言,我觉得我挺受启发,上午很重要,下午大家的发言也让我深受教育。如果我要写一个关于艺术评论方面的东西,可能我回写艺术评论的科学性,大家现在尽管感觉到评论捉摸不定,不知道怎么把握,但是正因为这样,可能艺术评论还真是有一些科学规律的,规律需要加以研究的。比如说关于艺术评论现在是繁荣的还是衰落的,刘老师觉得悲观,有的说比较繁荣,这就是如何看的问题,如果科学的来判断,应该是随着泛艺术的兴起或者艺术的泛化,我们认为艺术评论也存在泛化的倾向,从分类上可能越来越需要更细的分类,比如说以媒介为标准的分类,以篇幅或者是以纯粹的行业,可能需要加以研究,不能仅是一句话一个感觉就下一个定义,起码要加强理论的归纳。

我要写会从四个方面写艺术行为的问题,第一个是在艺术界的地位问题,是不是需要,结合艺术界是几大构成,艺术家、作品、评论、艺术观念,现在一说思想理论把大家吓坏了,这些东西构成艺术界,在艺术界定位可能还需要找。

第二个,我听各位专家的发言,不知道对不对,我要跟大家商榷,我觉得艺术评论可能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已经发生了根本转变,不能总是以艺术评论对艺术创作的直接指导来定义艺术评论的作用,是不是在艺术评论和创作中存在某种中介关系,它不是直接指导关系,或者直接指导关系减弱了,不可能直接指导,如果直接指导,那创作家和评论家非得打起来,中间环节到底是什么?豆瓣评分是起作用的,甚至可以发挥中介的作用。

第三个,我们现在对评论背后的理论依据没有一定的思想,评论真的是不能起到真正得让人幸福的作用,这里面我认为存在艺术观念和艺术思想向具体评论转化的过程,是一个具体化的过程。钟先生当年为什么评论那么好,可能我们忽略了他当时评论最核心的点,就是人性复杂化,因为文革时候他就吃了大亏,他应该也是比较左的,后来深刻反思了自己,所以他在那批电影里就强调人是复杂的,说明他还是有一个很明确的理论的依据的,因为艺术思想的评论作用应该是淡化的,关键是具体怎么转化,应该是加强对我们学生教育理论的强化,不是说你会创作就会评论了。

第四个,评论真的是个性化的问题,要生动,要能体现个人的观点,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真,这方面限制的多。

主持人:郭老师是大家,我上次跟周老师沟通还引用了一个问题,他在文艺批评和文艺创作上运用动物和动物学家的关系,动物无可不关心动物学家,人性的复杂化,环境也复杂,最后我们来听听简单直接周老师的发言。

周星:几个基地在一起,我们要做到完美,我自己这一年写了好几篇电影评论和文艺评论,为什么我跟谢老师说,不要去希望研讨会带来多大的冲击,就是大家有一个交流和思想的碰撞,其实非常重要,无论在美国还是香港,研讨会都很少人,但是聊一聊就有很多的收获。个体角度带说,我的特点大概就是我自己觉得挺知行合一的,我想到要做就要做,知就是我们要理论思辨,知我们基本会议做到了。我在这一年写的七八篇关于文艺评论文章,呼应大家有很多启发的东西,我一直认为艺术评论或者文艺评论是一个独立行业,我一直是这样人为的,因为你会遇到一个瓶颈,是绕不开的,哪怕是舞蹈年代,创作一直会有固定观念,就是有我才有你,事实你还驳不倒,文学也是,没有作品有你吗?我叫似是而非,文学里面,我们学校评职称的时候,我们学校就是理论研究是第一的,你在中山或者人民文学也好,发表文章都不算,我的意思就是我们看他们彼此是有各自的独立性和交界的。刚才郭老师提到了中介,我觉得都很好,是因为我们做思辨的人要找出一种理由,我们的生存方式就是精神生产无限的可能性才可能产生很多的思想大家,我依然认为文艺评论是独立存在的,比如我们教育界,毕业生一定要有人接收,我的观点就是哪有可丁可卯,现在有一些没有人要的,但是等到时代发展就会需要。文艺评论是一个精神需求的重要东西,它的必要性在这里。

我觉得唐老师,我以前一直觉得他有批判性的。

唐宏峰:文艺评论是独立的,我非常同意。

周星:我们一种人或者一种职业生存的人,确实有他的价值,除了自得其乐。

郭必恒:文学家现在不创作了,文学就没了吗?不对,古代唐诗宋词那么多,还要持续评论吗?

周星:有人把创作当成唯一的真理,去阐释,幸好你们还能创作还能生存,但是骨子里因为你们会字一些理论阐释,因此哪怕你们会创作,被不会理论阐释的创作人就觉得你们很差,因为居然能说,说有什么用?我们的独立生存就是阐释,我想回应郭老师提到的,我觉得特殊的年代是有特殊的真理,因为有真实的针对现实,不顾来自上下左右包括创作界的指责。

习总书记讲话说创作要针对现实,我说太好了,但是我想针对现实,现实就不能让你实现很多实践,如果在一些年代触及舞蹈界的权威,一定会遇到,独立的影评人,要真实的针对现实,不管来自各方的指责,这点非常重要。

另一个是真实的针对作品,首先你写到不好的时候能不能受到压力,我觉得钟先生还是知道创作的手法,钟真正的了解创作的本质,我相信包括我们看到那么多作品,比如哪些地方需要这样,不能这样的时候,钟比我们强,还有时代已经分离了,已经疏理了,特别是网络时代培养的这一批人,你得承认年轻人所说所想的东西和过去不一样,问题就在于资深的受过传统教育的理论家,不管是主编还是文联包括你们自己,都要想一想,你们可能讨厌不满学生的时候,是不是他们的审美观点变化了,时代变化了,我们老先生很出色,可是你让他来评论《捉妖记》,他会说《捉妖记》完全不符合现实,你告诉我男人能怀孕吗?我只是拿一个宏观的审美观念,就增加墨笔了,无论用多复杂的人际关来说,是你要站在什么角度来看,所以我引出比较机制是想说,大一统年代的钟一言九鼎的看到现实真切的对待作品,而不管我们这个时代已经不能出现了。

我这个标题,是习惯带着对仗,我觉得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可以撇开文艺评论,我觉得我们要有一个基本点,当一个国家,当世界各国没有一个地方不开始枪击的时候,我们有的时候会反过来我们的职业,当一个国家的发展在世界上又安全又稳定的时候,我们是维护的,一个国家有那么好的位置,习主席是说国家已经跃进到不可避免的地步,08年开奥运会中国就强大了,我觉得十九大以后中国当之无愧的是数一数二的国家,世界银行组织说你们是第一,但是我们知道跟美国不能比,十几年前我去台湾的时候觉得跟福建一样,没有什么可去的,国家巨大的发展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撇开所有的一切拥戴我们的国家,这个时候来拥戴就有一个衍生点,这么好的国家,跟直接各国比,又是阴谋论,又是撞击等等,你才会发现世界各国承认我们的制度不慎的优越性,现在显现出来了。就有一个问题,社会的好的发展是因为我们应该有一些好的时代,不管你是舞蹈,我们回头看,其实里面还是可以筛选出好的和这个时代相呼应的,如果承认我们国家确实很好,那就意味着我们某种意义上是水涨船高的,只要国家好,我们活得就好,对老百姓更是,出去没有枪击的危险,越来越克服困难,我们的审美也可以实现。

其实国家强大了,你可以看到对文化习总书记还是很重视的,但是文化或者是批评有多有少,未必对老百姓很重要,因为我们有一个理论,老百姓认为美好生活的意愿某种程度实现就可以了。人民的美好生活如果说实现已经够了,批评的多少可以放第二位。

对于我们以精神生活为主要的研究和生存,其实一定要有一个基本点,就是你的价值在于你这个批评者对文艺批评要有自己的独特性,一定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我自得其乐,但是你对大部分人来说,文艺评论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你得清晰的认识,否则你只认彼此老百姓就很奇怪,因为网络出现,搞舞蹈的,自己有创作生存就够了,批评的高低多少是你自己满足,也许好的会影响你,但是它不是舞蹈创作的必需品,肯定我们有说做文艺评论的,文艺评论是必需品,我们高估了自己,由于它不是生活的必需品才有独立性。

其实人的精神是应该更美好有更高的追求,更好的适应新时代,提出人的生活更好的需要,那这个时候我们价值就体现了,文艺批评应该有更高的面貌呈现,创造美好生活,必然要产生对于美好生活的阐释分析和更高的引领,因为你可以知道老百姓达到一定生活水平的时候,文艺批评对他有和无未必必要,但是我相信美好生活一旦实现一定会对艺术生产和艺术的评价以及艺术家批评家给予它美好的感知,一定会开始有吸引力,因为创造美好生活的需求一定会产生人们永不满足的本能和去希望看到好的东西,这是我自己人为的东西,即便AI智能时代到来,往来改造新的生活,它也不会阻挡人们的需求,新跃进不是公立所说的,习总书记说要满足人们的美好生活,我觉得美好生活的需求需求应该要求人有新鲜的东西,而不是拿一个道德高地说艺术就是脱离时代的,如果新事物开始,欧美人人都是音乐家,于是在这个新跃进的视角应该跟过去不一样,我指的改变和美好生活时代相适应。

怎么跃进,我觉得我们的文艺最大的问题是和现实的疏理,所以要更跃进,就是我们的批评要更贴近现实,要更犀利,因为国家应该更宽容的看待,为什么我们拥戴新时代的新生活,就是应该有更好的生活,那就应该有更好的文艺批评引导和创作,我们要有助于促进文明的发展,我只好从唐老师所说的电影这块和现实的梳理,昨天晚上张老师放的巴金的作品,我最近看一些老片,一直有一个问题问我,那个时代的人有点造作,但是看完以后,那么平实的表现生活男女之间家庭之间的事情,没有虚张声势和高科技,但是你会被打动,这个时候再来看现在票房很高的电影,你都觉得太虚假,入不了心,欲哭无泪,黑白片慢吞吞,但是切近你的干涉,我们的创作可以说是越来越让你离开,所以你可以试想我们年轻人去看美剧有一定的道理,就在于人家是接近了地气或者很犀利,我们经常跟学生说,创作里真正的政治就是对人的内心,你自己感觉应该这样个性化的时候,一定有它的道理,否则我们就做一个题材,一定是没有价值的,至少现在有价值以后没有价值,我看这些老片五十年过去了,你觉得假但是大鲜活。

这个时候我就要更好的融合创作实际,比如你说周星教授你写的批评是真实的,其实你的观念,你要借助于纸制媒体给你的删减,还有人家约稿时候的主题,都不是钟建飞自己自发产生的,这个时候你的创作和多层的两张皮能不能合理,网络上的人是一目了然的。新跃进就是独立的而形而上的文艺评论,这个时候起价值,文艺评论一定是独立的,我不依赖创作,其实我们心里知道,包括舞蹈和影视一定是要独立的,你要有精神生产和创造的价值,如果有一定会得到人民的认同,因为文艺复兴时期一直到理论大家,他们所创造的东西人们会看到闪光点,因为他是一种脱离开各种政策和约束以及人际关系或者商业市场的,所以我说这个时候文艺批评一定是独立于创作之外,因此有自己的生存权利,有更为贵族式的尊严,因为有贵族尊严,我们觉得电影批评家会得到年轻人的欢迎,其实我们看到有时候挺偏激的,或者不食人间烟火,但是由于在态度上年轻人就认为有这种态度,是我们心目中认为的文艺批评的价值,因为你不依靠别人,自说自话,跟唐老师更接近,一点脾气没有。文艺批评有独立的权利,有贵族式的存在,因为它承担一种精神的责任。

最终是文艺评论会有一个好的时代做烘托,文艺评论更民主,更开放,更相融于创作。一堆人在一起各有所获,至少我们生活有价值,我们还是有独立个性的人,相融于时代,我相信我们会发现什么是有价值的,每个人不要害怕人家,每个人活得自己自在,一定会发现你自由自在的,勇敢的大胆探索,所以我成立不是应景的,我们是要成立新时代的社会主义特色的文艺思想研究,我觉得是必要的,我们就是要更多的团结思想,很多人亦步亦趋的在阐释,我们的研究肯定是大方向的,我们认为这个好,但是我们要做对应的研究。有这么多人,我们的研究才会有更好的愿景。

主持人:我觉得同意周老师的想法,我们的基地一家之言没有意义,但是几家同时发声力量还是难以估量的,尤其是不同角度不同地域和不同空间不同身份,这次的配置也很有趣,有做杂志的,还有互联网的,希望我们以后经常聚一聚,经常走动,活水长流,把文艺评论这个事情越做越好,艺术是独立的,评论是独立的,这样才能长久,再次感谢各位老师。


文艺评论新时代艺术创造美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 学术研讨会发言实录(三)

时间:2017年11月17日 下午

地点: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正文:

吴青青:各位老师下午好,我们现在这边分会场开始,因为下午有一些老师工作有冲突要提前离开,所以我现在把下午发言顺序再跟大家确定一下。上半场第一个是王志敏老师,第二位是陈晓夏老师,第三位是彭文祥老师,第四位是谭政老师,第五位是叶凯老师,应该几位发言的都在场?上半场一共是五位。今天不受时间限制,发言的老师可以充分展开自己的观点,其他老师有什么要交流的话,也有充分的时间,大家可以展开交流。

下面我们要正式进入分会场讨论的环节,每一位老师发言之后就由贾秀清老师做一个点评,有请第一位北京电影学院的王志敏教授。

王志敏:谢谢,谢谢周星老师的邀请,非常高兴参加这个会议。上午我听了主题发言非常受启发,我学到了不少,下午再有机会跟各位来分享一下我自己的学习体会。

我事先定了一个发言题目,根据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我自己定了这么一个题目,叫文艺评论新时代 实现文艺评论新跃进 要有文艺评论的新观念,既然是新时代了,文艺评论有新跃进,上午宗主席对这个跃进有他自己逻辑的分析。我对这个词也有敏感性,因为我也是从大跃进的时候我有体会的,今天说跃进这个词,它带有贬义,我感觉到周老师这个会议题目非常有勇气的。我这个发言是我临时想的,真想对跃进做一点小的论证,文艺评论真的需要一点小的跃进。为了这个跃进,文艺评论要有新观念,不一定是洗心革面,我觉得是需要提升,或者是升级换代,一定要有新的观念。时代变了,还要跃进,观念如果没有适应性是不行的,主要的观点就是这个观点。

这次会议还是很隆重的,国内五大文艺评论基地一块在北师大召开这样一个会议,这次会议题目文艺评论新时代 艺术美好新生活--文艺评论新跃进,一连用了三个,还要加上一个新,就是文艺评论新观念,在三个新之上再加一个新,我的意思是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要有观念的提升转变。我是电影学院的人,主要侧重在电影这一块,我想通过一些事一些例子,说明我们的观念还是非常重要的。我前两天在网上看到有一段,这个人我还是挺佩服的,叫汤勇(音),国务院参事,中国木刻革命积极的倡导者和鼓吹者,他的书我都买了。他在网上有一段话,不知道在哪儿讲的,下面跟了多评论把他骂的狗血淋头,当时立刻在我微博上转载了,被批的狗血淋头的一段。给大家念一下:

人民对幸福的定义,一定不是只靠物质满足的,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更强,仅靠商业不够,要把社会价值融入进去。否则,如果还按照传统方式走,走到头发展到现在就像美国这种水平。美国人现在幸福吗?不幸福,他们已经那么有钱了老百姓还在吵闹。

就说这么一段话,下面把他骂得狗血淋头,昨天晚上我再找跟贴已经被删掉了,被处理过了,不让骂。各位都听到了这段话,谈我个人的体会,这段话肯定是有问题的,但是他的观点真是对的,但是有问题的。我觉得他的观念,或者是他的水平可能有一些问题。在这不具体分析了。我为什么说他的观点对?一个人在什么情况下感到幸福,当然吃饱了很重要的,能生存是很重要的,但是那个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他没说好大家就要骂他,因为你没说好。虽然观点对,但人家也要骂你。

我曾经转过法国学者科里斯提恩·麦次(音),他有一段话说的我觉得特别好,我在那个微博上转载了没人骂我。他这么说的,给大家念一下,我认为这段话像语录似的:如果本我没有随身携带他的超我,就不能享受幸福。你要享受,跟这个人欲望、愿望有关系。有了超我之后,幸福感才达成,达成这个幸福感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可能跟你看到什么文艺作品,受到什么样的文艺评论影响是有关系的。但是汤勇那段话就没说好。体验和享受幸福不会是没有理由的,只不过这种理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知不觉地被装置到我们自我当中了,这里面一定有电影理论家和电影批评人的一份功劳,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麦次(音)对电影批评研究非常辛辣:对于电影的批评和研究,使得电影向我们连续发出的,听不见的爱我吧的低声细语变得更加清晰和嘹亮了。好的电影就是这样,电影本身已经向我们发出了,你快爱我吧,电影批评如果好的话,变得更加强有力。所以论述电影的作品,就成了电影的广告,以及整部电影机构的润滑剂,和语言的附加物。在这个意义上,电影批评、文艺批评有点像咖啡伴侣,我们从事这项工作,对自己的工作要有自觉的意识,你的地位是什么。电影批评已经成了中国电影参影业庞大系统的重要环节。正因为这样,观念的提升和转变,要建立在对现实清醒的认识基础上才是比较好的。这是我想讲的一点。

还有一点,20163月份两会,新任文化部长雒树刚在人民大会堂表示,说:中国文化产业将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什么叫支柱产业?到了GDP5%,得到2020年,现在才4%。我们国家长期低于全世界,平均值,文化产业占GDP比重的平均值是5%,我们国家长期在2%3%当中徘徊,十多年徘徊在2%3%。我自己做了一个统计,从2003年中国电影界实行电影市场产业化管理方针以来,从20032016年十多年家,中国GDP13万亿一路狂奔到74万亿;文化产业从3000亿一路狂奔到3万亿;电影票房从9亿一路狂奔到457亿。三个狂奔,这不是跃进嘛,经济在跃进,文化在跃进,电影大跃进,而且像神话故事一样的跃进。

有人统计过从2003201614年当中,中国GDP增幅是4.42倍,中国从世界排名第六排到第二,从经济体量上增加了4倍多,文化产业增加了7.61倍。文化产业虽然比经济增加的倍数高,但十多年徘徊在2%3%,去年达到4,低于全世界GDP平均职0.5,美国文化产业占GDP25%,中国是4%。中国电影票房幅度高达49.18倍,最高了,GDP4倍多,文化产业7倍多,电影真是大跃进49.18倍,而且中国文化发展,电影发展比文化发展要乐观一点,为什么这么说?美国文化产业占GDP25%,中国文化产业占GDP4%,中国电影票房占GDP比是多少?这是我自己算的,因为没有人这么算过。中国电影票房占GDP的比重,原来是比较低,电影票房比重太小,千分之0.07,经过14年以后到千分之0.6,这个已经跟美国一样了,美国长期以来电影票房占GDP比重都是,基本不动,不是6就是7,中国从千分之0.07到千分之0.6。电影工作者要跟总理汇报工作的话,整个文化方面他腰杆子硬得多,太快了,你文化虽然发展也挺快,但是跟我不一样。这一点,电影确实跃进了,我们对这个东西要有所理解,是我们从事电影批评和文艺批评,了解这一点有一定好处。

再说一点,新的时代,这个新时代也不能脱离国际,是在国际整个大环境下的新时代。现在有一个情况我注意到了,世界上主要的发达国家,GDP包括三个产业,第一产业是农业,第二产业是工业,第三产业是服务业。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GDP都到70%左右,世界上中等收入的国家是61%。美国有一个学者,他是社会学家,他提出一个观点,第三产业如果到了GDP60%以上,标志着这个过程进入后工业社会,就意味着世界上所有的发达国家都已经进入后工业社会了,不是工业社会。中国呢?中国肯定是工业社会,还不是后工业社会。中国2016GDP51%,还没到60%呢,60是一个槛,就像体检似的,血压多高是高血压,多低是低血压。中国只有几个城市,北上广深杭进入后工业社会了,北京是最高,80%,上海是70%多,广州接近70%,大概是这样。

很多人进行批评的时候观念跟不上,我们国家今年能不能达到60是个问题,因为去年是51,今年能不能那么快?估计有点难,我估计还得几年,中国才能从整体上进入后工业,后工业就是后现代,我们老说现代性,还有一个后现代性。如果到了60%以后,就进入了后现代了。

在今年915号,看《中国电影报》发了一篇文章报告,有一篇报告:今年在呼和浩特举办的第26届金鸡百花电影节上,召开了一次中国产业创新与工业体系建构峰会。写了一篇文章,报道了这次有11位学者与业内投资方、制片人共论电影产业创新与工业化话题,从电影产业的观念升级到电影工业化制作流程。这篇报道文章,加上了一个标题,这个标题我估计是那个人写的,这么写的若人人都想当导演,说明中国电影工业化程度不够。我听了这句话之后,我觉得这句话有点问题,就是说中国现在人人都想当导演,谴责这个,甚至还有人提出市场准入制度,你没有资质,真的要审查资质的话,我估计吴京肯定资质不够,没受过任何专业训练,就是武打演员,李连杰的师兄弟,武术打得好拍的片子,这个过程中学的技术,他聪明,我估计营业制造都拿不下来。

在我看来,这个标题有一定问题,我在微博上转发了这个报道,我加了一个评语这个句子这样说就好了,若人人都想当导演,说明中国到了后工业化的时期,因为电影是一种表达手段,只要有了这个主意都能为你服务,有什么不好呢?人人当导演怎么就不好了呢?我觉得我们应该有一个意识,盯着好莱坞,认识到好莱坞是工业化的产物,现在好莱坞究竟到没到后工业化?因为工业化和后工业化是一个进程,虽然这个国家总体指标进入后工业了,但不一定这个行业达到了。比如说我自己,我住过院,我们中国医院体制肯定是工业化体制,美国的医院、台湾的医院都是后工业化,很个性的,中国是流水式的。

从后工业这个角度,李安这个导演连电脑都不会用,智能手机只会接打电话,他自己很抱歉,说你这个智能手机只会接打电话,你是不是感觉很不方便?他说我没什么不方便,只不过是别人不方便,别人找他办事很麻烦。因为他有助手,连电脑都不会用,微信可能都不行。但竟然会拍《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一定是高科技,想法都是超前的,不太懂科学技术的人竟然能想到,那就是突发奇想。我看现在国内评论界老是用工业化,中国工业化不行,这个转念有问题。包括《战狼2》,不能用工业化标准要求。还有我自己个人认为张艺谋的《长城》,说票房不满意、口碑很糟,没有人来批评他。其实我认为张艺谋思路主要是陷入工业化思维里了,好莱坞是工业化体制,找到张艺谋,张艺谋顺从这个体制,结果就是这样子。现在我们看到张艺谋这个是一个失败案例。

我的观点就是想通过这些个案,举一些例子,供大家参考。我的观点是电影批评,包括文艺批评,要适应社会文艺电影的发展速度,要适应这个电影和文艺赖以得到发展的社会发展水平。我有一个观点,是工业化社会,前工业、工业、后工业,就像这个人,少年、青年、老年,到老年的时候就长老年斑了,有老年特征,青春期时长青春痘,到老年就不长了。人类社会是非常复杂的体系,每个历史阶段有它的特点,我们从事批评工作,对这个要有一个认识,可能是有点好处吧。我就这么一个想法,结束了,谢谢。

吴青青:谢谢王志敏老师精彩发言,主要说要有一个新的观念适应新时代,从理论思考,还举了很多案例。下面请贾秀清老师点评。

贾秀清:我是代表大家来做好学生,做学生对老师的回应。大家都知道王志敏老师是我们所非常仰慕的重要学者,他在美学,特别是电影美学方面著作盛丰,很多博士看着他的书考我们学校,考电影学院等等,我个人也读了他的很多学术著作,对他学术背景非常了解。

听起来是非常放松的漫谈式的的发言,非常舒服,但实际上我们收获很多,王老师非常敏锐。首先在三新加了第四新,新生活、新时代、新水平,重要的是新观念。同时对我们新观念给出一个非常重要的引导性思想,为什么要有新观念呢?给我们这样几个方面:

一个是电影和文艺评论,在今天发展过程当中所占的非常重要的地位。电影成为我们文化产业领头的一个重要的支柱产业,文艺评论不能袖手旁观,应该成为这个产业的一部分,这是他的一个重要观点;

第二他提出来为什么要有新观念,另外就是我们电影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当中所占的比重。如果说电影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我们的文艺评论、电影评论,应该也在这个过程当中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和电影发展是同步的。也就是说我们电影评论,我理解的不一定对,不能是简单说课,在旁边说说闲话,像开个座谈会,或者说开一个作品的研讨会,大家发发言自娱自乐是不行的。应该在我们真正创造GDP这样一个大的文化产业活动里,占有我们文艺评论份额,真正促进电影的发展。

最重要的是王老师刚才讲到电影观念是什么,中国社会目前是走向现代化,还在工业社会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但电影发展的更快,也许应该有更新的思维、后工业的思维,这种思维来自于何妨?仅靠电影导演是不行的,还需要电影评论。所以应该有电影评论,把这种新的观念,新的电影理念和世界同步发展的观念带到中国电影当中去。所以也是对王老师的演讲做一个狗尾续貂式的解读,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谢谢王老师。

吴青青:谢谢贾秀清老师精到的点评,我发现当点评人工作很艰巨。

贾秀清:不能玩手机,我已经发现了,最专心的学者一定是点评人。

吴青青:下面是第二位,有请中央新影集团副总编辑陈晓夏老师发言,大家欢迎。

陈晓夏:我今天其实是来学习的,更多是向各位前辈、老师学习。

今天谈的是文化自信和文化担当这两个问题,我所在的中央新影集团前身是,一个是中央新闻电影制片厂,还有一个北京科学教育制片厂,这两个骨干企业成为我们集团非常有力的非巨型内容的支撑,现在中央新影集团应该是国内最大的非句型类,包括纪录片类的内容输出方。可以说我们是一个非常完整的,以影像方式来表现每个时代当下的文化印记。所以我们在看以往非常珍贵的历史影片,大家在屏幕上看到的,基本上共和国,包括解放前的历史影像都来自于中央新影集团。看到这些影像感受特别深,每一步发展都是在不断进步。

我们定期会开电影选题策划会,从题材提出到整个题材架构,我们很明显感觉到在做一些发展的进步。今天我们谈的文艺评论,基于一个大的历史背景和当下的时间结点来谈,很明显是十九大,最近我们也是一直在学十九大精神,所以这里想结合一下历史背景、时代背景谈一下个人的体会。

十八大以来我们国家文化评论进展还是挺快的,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中国梦这几个概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弘扬,文艺创作也是持续中。我们看到特别是互联网建设管理应用,结合当下时代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巨大的进步,文艺评论主旋律更加响亮,我们国家的文化自信也得到了彰显,软实力,还有中华文化影响力都提高了。我来新影之前在中央台做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这块,很明显我们筹备一些国际驻外站点感觉到我们的话语权,甚至是跟当地国际机构合作姿态完全不一样了。早年间从事国际纪录片合作,基本上我们属于乙方,希望得到强势的主流媒体给予我们支持,以及给我们所谓资金的支持。这两年发生了非常翻天覆地的变化,都是国外制作机构来华寻求资金支持,这点印象非常深刻。包括最近《新时代》,很明显的一个,以前我们想象不到国外主流纪录片频道能够制作和播出这样一个反应中国的纪录片。我想这个是十八大以来文艺创作和理论创新产生很多的改变。

今天谈到新跃进,基于大的历史时点在十九大,十九大最大的思想和理论亮点,提出了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判断。习主席谈到一个问题,所谓的新时代就是我们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基于这一点,我们作为国有大型电影企业,我想特别关心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的论述。我在报告里感觉到一个非常深的感受,习主席在报告里提出的坚定文化自信,他认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以说要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主文化创新的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传播必须要走文化自信这条路。习近平文艺思想,是新时代文艺发展非常重要的一个引领,应该以这个思想为引领,我们文艺创作和评论,才有了主题才有了动力。所以我想深刻领会习近平文艺思想,对于指导今后的文艺创作还有理论创新至关重要。

提到文艺自信,到现在文化自信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可以看出是最根本、最深刻、最持久的力量释放基石。在十九大报告我注意到习主席五次提到中华优秀文化传统,这也是我们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和自觉的一种体现,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就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结合时代需求,我们应该深入挖掘文化传统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路规范。这个我想结合一下自己以前跟BBC合作的个人体会,当时BBC历史自然部要做一部反应中国的自然类的纪录片,跟我们合作,最早思路和想法很简单,因为中国在西方世界还是一个相对不开放的地区,中国所谓的自然保护区,包括人和自然间的关系,在很多西方主流社会可以说是相对负面的评判。我们在做这样的纪录片,通过制作过程中逐渐让BBC的制作团队认识到,中国所谓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道法自然的思想由来已久。所以当时南方周末采访做了一个整版,题目叫做《美丽中国一切从不信任开始》,确实开始西方主流媒体对于中国自然、文化,甚至对于民族有很多不切实际的看法、观点。他们在拍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中国老祖宗的精神精髓是非常深厚的,我们从一些很具体的案例可以看出来,比如说从观察动物可以知道节气,燕子飞进飞出知道节气,什么时候该工作,我们中国人怎么保护动物,尽管保护过程中有不太完善的地方,但总的趋势和方向是非常良好的。所以,我们在做纪录片创作以来,历史类的,包括文化类的题材,是我们非常强大的基石,发扬或者发掘出其中好的文化传统,对我们做一部片子来讲是非常强大的动力。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当下中国文艺,特别是影视界,特别是以互联网行业为代表的一些影视行业,在资本,还有娱乐至上中,确实存在着不好的倾向和思潮,比如说去主流化、去价值化、去思想化、去中国化、去历史化,这几个对应的是讲品类、讲格调、讲责任。这些声音本来应该放大,往往淹没在一些所谓的聚焦社会阴暗面,曝光人性限额,包括最近可以看到对江歌事件的讨论。现在我在看社会热点基本上都会判断出有一到两个反转,不可能靠当下情绪性来表达。这个从网民的议论包括行为可以看出,其实也存在着确实两个舆论场的问题。

从当下来看,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作为文艺创作和理论创新的方向。我们可以看到,文艺工作者也在积极想怎么来饯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经济形态来争夺主导权和话语权。怎么做呢?我提一些个人的建议,大概两点看法:

第一强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指导文艺评论的的大方向。习总书记说过一句话,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所以他说的关于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这个论断,应该是新时代文艺发展很重要的一个理念。我们都说文化化人,艺术创作和评论肯定融入到党和人民的事业当中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所以要培养和担当起承担起,特别是民族复兴大业,我们现在我们经常会看到所谓95后的画像,跟我们传统理念中的想象完全不一样,因为现在基于移动终端,非常明晰能看到每个屏幕后面所呈现群体的消费习惯、用户行为包括喜好,根据他们的画像反推出我们应该要制作什么样的节目,这是一个方向。还有一个是倡导,这是第一点,把人民作为我们的主体方向。

第二点把握好创作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关系。习总书记在谈到如何实现人民文艺的方法和途径中强调了一点,要用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这一点要求我们作为文艺工作者,在文艺创作还有理论研究中,要着力提升的文艺原创力,推动文艺创新。当下我们可以感受到技术的突飞猛进,使内容业态不断进行裂变和颠覆。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这两天谷歌的执行董事在一次座谈会上自己提的观点互联网即将消失,我们即将迎来一个高度互动化、有趣化的世界,谷歌公司作为互联网巨头,提出了自我颠覆的观点,这个观点对我们文艺创作者来讲我们的空间也是类似的,处于一种急速的变化甚至颠覆状态。

我们看现在所处什么样的时代?内容爆炸与价值回归的大背景之中。内容多元化与高速化成长,同时产生一个什么问题?信息外延扩展同时,媒介内容内核重新回归。互联网野蛮生长的时候可以看到,所谓三俗吧,低俗、媚俗、庸俗风气蔓延到整个创作生产之中,会迎合一些受众的恶趣味。但是膨胀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文化生态进一步需求就会呈现,回归到讲品牌、讲格调、讲责任的价值取向。当初我的博导提过一个观点,纪录片从来都是一个冷门和窄众的群体。我们经常看到所谓选秀类节目,或者综艺类节目,做一个比喻,叫做吃糖,我们都爱吃,但如果你天天吃就会腻。纪录片是什么?是盐,可能不愿意吃它,但生命中不能没有它。这个比喻我觉得是非常形象的。所以我们在内容多元化和高质化生长和爆炸的情况下,到底什么样才是真正好的内容?对用户来讲现在开始做选择,而不是你喂我什么就吃什么。

举一个例子,企鹅智库10月份调查报告,其中有一个数据挺让我高兴的,有56.1%的自媒体用户,对自媒体内容质量表示了担忧,就是所谓的自省,不仅仅是说我就愿意看,很多朋友都把今日头条卸载掉,因为推送的一些东西其实,说是叫千人千面,每个人都是自己的终端,但实际上推送的我们认为并不是很友好的界面和内容。现在用户已经对内容表示担忧,由什么东西来进行填充?肯定是优质的有价值趋向的内容来填充,优质文化内容不是多了,而是少了,而是不够,在这种繁杂冗余的氛围中出现严重缺失。这过要求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特别是结合时代要求进行继承和创新,这样才能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的魅力。

综上所述,文艺创作和理论的创新,在新时代还是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注重更高质量、更高效益的创新发展;更加均衡、更加全面的协调发展;更加优化,更加融入的开放发展;更加公平,更加正义的共享发展。我们唯有在实践中通过艺术创作和研究,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文化需求提供精神指引,才能完成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我发言就这样,谢谢大家。

吴青青:感谢陈晓夏先生发言,我们学生在航拍团队当中,您刚刚说到纪录片我也特别有感触,他当时跟我聊过,前几年刚开始进入纪录片这个行业,觉得跟国际上差距特别大,这一两年,经常是国际的团队来找他们合作,他们甚至有一个中国故事这样的题材,国际团队也来找他。当时听了特别惊讶,按道理我们觉得中国故事这种事有点是我们自我的表述,我们表述完了展示出去给别人看,但现在没想到国际团队愿意跟你合作,一开始的时候可以用一种国际化的语言表达,在其他国家观众面前也能展示。确实像您说的,文化自信,在新时代的文化自信跟文化担当。

陈晓夏:你刚才提到航拍问题我有非常深的体会,我们在做《美丽中国》,当时航拍引进了一个高清投入仪,当时中国高空航拍技术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为了这个项目现去培训的,差距非常大,北京奥运会的航拍都是我们制作公司提供的服务。现在技术发展真的是突飞猛进,现在小型无人机的出现,一下子把我们技术门槛全打破了。所以有一个很鲜明的例子,早期所谓的航拍飞行员一天能拿一两万块钱,现在一天一两千块钱,所以从一个有门槛到非常普及的。我出去玩都会带无人机,展现的视角完全无法想象。

吴青青:听说国际团队特别价廉物美,比内地价钱还要低。

贾秀清:在座每一位都想和晓夏总编一块探讨一下纪录片问题,大家知道他是我们国内资深纪录片人,很早做的《敦煌》、《美丽中国》,特别是足迹遍布五大洲,特别让我们神往,如果有可能也想走个后门约晓夏老师给我们学生做个讲座。

听晓夏老师讲他的内容让我思维有点发散,每一次文艺评论在历史舞台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非常活跃,成为社会主流喉舌的时代都是我们的新时代。在上个世纪40年代、50年代,上个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几个结点就是我们共产党所领导的文艺创作和文艺评论的新时代。正是这几个新时代,带来了我们文艺评论的新气象,在这几个时间段里,如果把它叫做社会主义的艺术创作和社会主义的艺术评论,最集中成果就诞生在这几个新时代。晓夏老师非常敏锐,抓住了新时代的结点,找到了我们这个新时代的灵魂的东西,提出来:要让我们在今天,不仅是我们的艺术创作围绕人民,为人民去服务,让我们的文艺评论也应该参与到这个伟大的洪流当中来,为人民的文艺去服务,做出它的导向,同时挖掘它的内涵。怎么服务呢?实现它的创造性发展和创新性转化。真正的实现,让新时代文艺思想真正转化成文艺创作的活力、动能,成为我们这个时代再塑造一个和40年代、50年代、80年代中国文艺美学发展的又一个高峰。我们可以看到晓夏老师讲的过程当中,把今天放在整个社会主义文艺历史长河上考量的。我知道我们在座每一位都是今天活跃在文艺评论战线上非常重要的写手,大家使命非常艰巨,也希望今天经过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把我们研讨会的思想进行创新性的转化。谢谢,谢谢晓夏老师。

吴青青:下面有请第三位发言嘉宾,他官方身份是中国传媒大学艺术学部党委书记兼副学部长,民间身份是我的师兄彭文祥教授发言。

彭文祥:谢谢,各位老师、各位专家、各位学者,关于文艺评论最近本人也有很多思考,但现在确实有点状态不太好,因为这时候都是有点困,确实如此。

今天非常高兴,联合了我们传媒大学,还请了期刊的学者专家来参加这个会议,我也做了一点准备。像现在这个状态,只能把我最近刚刚完成一篇论文的一部分拿出来,刚才也给我的发言起了一个名称,新时代审美艺术的启示,审美是加了引号的。

第一部分,其实这个话题,一开始我想接着王老师,其中涉及到一部分是我关于艺术的观念。所谓关于艺术的观念,不管关于电影观念也好,关于文艺观念也好。有这么说,尤其是到了现代以来,有一种艺术生产性质。比方说我们可以把电影,从观念上可以认为它是艺术,也可以是文化,也可以认为它是一种工业,是一种商业,但还可以认为它是一个意识形态,或者说政治。所以我的意思,在当今时代,当下时代,或者说艺术比较繁荣,尤其像张智华教授,现在已经在这方面交流,而且已经有收获网络文艺这个领域。某种意义上,这些新的艺术形式和表现形态,比如说网剧、网络游戏、网络综艺、网络大电影,生长比较快。我刚刚为什么说审美打了引号?审美艺术没什么可说的,那么多年都觉得是审美的,但为什么要加说审美的呢?首先是因为我们对于当前艺术形式可以给不同的观念,在好莱坞首先是艺术,也不至于否定,但私下里运作肯定是工业,但这个工业运作跟法兰克福还不一样,但实际操作当中,我觉得好莱坞肯定觉得先把它当成工业运作,因为连成本都收不回来的话,对不起,已经断了,再艺术化也无以为继了。

所以我想说,在当今时代中国也一样,对于当前艺术,我们可以有不同观念,可以有不同说法。为什么要强调艺术的审美性?或者我们现在认为它是一种艺术。当然,可能也是学院派,觉得电影、电视剧、网络文艺嘛,本质规定性,内在规定性是艺术,但实际操作上并非如此。所以审美,有新时代的意义。

在这里讲几个小故事。今年我有一个博士后的合作学生,是贾雷(音)老师博士,也是今年毕业的。因为她爱人从事工作的原因,所以她也跟我谈一些圈内的信息。她爱人是个演员,这个博士后是女生,他爱人是男演员。她跟我说过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现在大家知道国家管理部门对小鲜肉的片筹,实际上是什么?现在实际情况,尤其网剧、头部、爆款这些东西,对于演员的片筹一点没有低。所以现在制片人干了一个很重要的工作是什么呢?比如说陈晓夏这个小鲜肉,著名演员,面上给你5000万,但私下里还要给,不做的话陈晓夏不来,就像贾秀清老师一样,明白告诉她给你劳务费就是1000

贾秀清:不给也来,这是书记的召唤。

彭文祥:所以制片人很重要的任务就是做这个东西,对现在的网剧有它运作的方式,首先不觉得是艺术,这是一个小故事。

还有一个小故事,有一部网剧《盗墓笔记》,新的,要上了,现在卖到一集2400万,2400万什么概念?但是网站一点不担心收不回成本,因为肯定会挣,二十集接近5个亿,肯定会挣。我原来在电视台工作,陈总我不知道你们那怎么样,不知道这是不是实情,《盗墓笔记》2400万一集。一部电视剧,原来电视台强势的,我要首播,网络做我的小马仔,我播完你播。现在反过来了,先网后台了。电视台买一部电视剧,估计50万或者100万一集就不错了。

陈晓夏:80万正常值。

彭文祥:现在好家伙,一集2400万,几乎像我这种,我们搞点理论思维的想象不到这个钱是怎么个花法,一集钱给我,撒手就跑了,对不起不干这事。

第三个故事,这个会议之前还跟吴青青教授和贾秀清院士聊天,聊到我本人,我本人1995年到2003年在广西电视台文艺部,贾老师原来在甘肃电视台工作八年,业界过来的。2003年离开的时候,没眼光,电视台那时候多火。不好意思,可能王志敏老师两个月工资是我一个月工资,电视台的钱真不少,那个时候。但现在前不久我看了一篇文章《新剧观察》,也有标题党的意思,当前80%二三线的卫视收视率是0接下来一句话电视台正在走向死亡,做了一些分析,确实也是。刚才提到这种模式,我在电视台待过,电视台生存60%70%依赖的就是广告,再60%70%依赖的就是电视剧,没有电视剧了,电视台资金收入有点釜底抽薪了。

现在电视台中国那么多频道,又有先网后台模式,再加上又是二三线卫视,这个数据不敢说是080%二三线城市是0,不敢那么肯定说,但至少是有的。包括原来电视台,包括其他电视台朋友,彭文祥你眼光怎么那么远?对不起没那么远,那时候真是过不下去了才走了。你眼光那么好,电视台风风火火的时候你站得高看得远去学校了,学校不会黄,搞科研旱涝保收。我那时候真没有预测到电视台会有这么个趋势,因为那时候我记得很清楚,上网线是电话线接着,现在不是这样了。

我接下来强调审美这个东西,为什么强调审美?很多新时代,所谓新时代,包括今天上午不同专家也解读了,政治的角度,治国理政角度,中国经济崛起角度都说了。新时代我可以做一个我这方面的,因为我们跟张智华教授目前有相同的兴趣爱好,在网络上来也下一些苦功夫。我们要说新时代,不管从哪些角度来观察当今时事,有一个角度大家都认可,不能绕开它,就是互联网。互联网这个东西,现在比较新奇地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最近第40次发布的报告,201784号发布的报告,当前中国网民总数7.51亿,其中手机网民7.24亿,这是一个数据。第二个数据,当前网民结构,比如说农村和城镇,当然城镇居多,然后学历结构超过50%,至少34个亿是初中、高中、中专、技校这个层级占了最大的数量。

为什么说了很多?我们现在一定是接收环节非常重要的,这个数据告诉我们,现在在网络文艺繁荣发展的背后,是一些什么人在用,这个CNNIC40次报告给我们一些启发。网络文艺来说,没有互联网,那根本没有网络文艺的发展。当然网络文艺还有一些数据,比如说网络视频网民规模,网络音乐网络规模,网络文学网络规模等等都是巨大的东西。不管怎么样,至少说一点,所谓新时代互联网带来的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仅是媒介本身,比如说媒介升级迭代,比如说原来是电视取代。我太清楚了,电视台工作的时候,那时候电台已经是像现在电视一样,电台那时候人到处找关系进电视台,原来在电台工作的到处找关系要调到电视台工作,那时候电视是很风光的时候。但是现在互联网又把电视搞成这样,所以有时候不太好说。

最后说第二部分,我就强调了,对于艺术来说可以由不同的观念,不同的维度。所以为什么叫,我们可以复杂地看艺术,可以说它是艺术,也可以说它是文化,或者是意识形态,或者是政治。当新时代这个时候,为什么要强调审美两个字?我觉得这两个字可以避免六个误区:

第一个误区就是资本逻辑的误区。我们在业界待,太知道了利益生产方式是怎么样。不管怎么说,我要做一部网剧,或者是像陈总做一部纪录片时,我可能首先要考虑到的,当然国家制作是另外一回事,假如说是自由撰稿人,或者说自由制作者,当然会非常非常认真从我的脚本,因为我也想挣钱,肯定想挣钱。假如说我投资第一部审美艺术电视剧,或者说网络剧赔本了,对不起我就从业界消失了,假如说能挣可以再积累,再审美再别的都可以。但现在非常矛盾,现在习总北京文艺座谈会里谈到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商品价值、审美价值。但实际上很多东西运作过程,就是资本逻辑运作,或者说资本的渗透,确确实实是到一定份上了。也不知道真相是什么,对于资本运作来说肯定是一个方面的东西。

第二方面误区是神话技术主义,刚才也是王老师提到的,李安自己技术盲,但艺术是特别先进的东西,现在确实也有神话技术的倾向。在艺术和技术之间也是翘翘板,也是审美可以光照的地方。

第三个误区是娱乐致死,关于这一点张智华老师,我们在海量看片的时候谈到了,有些早期的网剧几乎是让人哈哈大笑,什么《万万没想到》早期的,那时候刚一开始看还是有点幼稚的。

第四个,为艺术而艺术,包括《纯洁心灵》的也是,我为艺术献身。还有一个《百鸟朝凤》也不好说,很多都是矛盾的,发行人一跪跪出几千万,第一天排片不到30,吓坏了,那个发行人一下跪,后来跪出现在接近于9000。也有人说,《百鸟朝凤》看不懂,当然不能说为艺术而艺术那一类了,《纯洁心灵》伸张的是为艺术而艺术,说不懂。

第五个是窄化主旋律,在座的学者老师们,关于《战狼2》有不同的看法,我这边也可以谈一些我个人很狭隘的意见。当时出来冯小刚说了一句话,说看不懂《战狼2》的票房,其实我也看不懂,为什么56亿。是什么原因?窄化主旋律。不管从国家意识形态也好,祖国高大上,走出去,这些都没问题,艺术层面表现有点粗糙,也可能是一己之见。当然《战狼2》五个一都有,几乎是现在中国很火的,但这个艺术表现方式有点不足的。

还有一个,操作这类片子的是政府,政府搞主旋律的时候,往往就是让人特怪,一看就知道了,就是那种文革那种简单的,贴近政治,具体的、当前的政治文明的东西,比如说好人好事,比如说好像某种主旋律就是上面说什么,不会换一个角度。但是主旋律提到了,并不是说好人好事、英雄形象、红色题材、革命主题才能体现主旋律,企事业不是,主旋律某种意义上是时代精神倾向和潮流,表现这个就是主旋律。假如说17年或者说文革期间长久形成的为政治服务的那种口号可能消灭,口号可以隐匿了,但是美学的惰性还遗留,很有可能把主旋律窄化了,老觉得是好人好事、红色革命、功夫,都不是那么个说法。

第六个误区就是保守主义的误区,假如说我们自己反思,因为我是60后,我觉得移动互联网一代发生了巨大的趣味漂移和风格漂移,80后他们的趣味和风格化问题发生了很大变化。举个例子说二次元,一开始听说,包括《光明日报》写篇稿,我知道二次元是什么,但没有系统梳理,比如说cosplay,二次元有一句话,80年代出生的已经out的,9095出生的已经是老年组,95以后的才是真正的二次元。所以你看这些独生子女们,也有消费能力。所以对二次元来说,粉丝、粉丝经济、用户,确实发生了,他们的审美趣味和创作,以及风格化都发生漂移了。

其实现在,咱们在座的可能,至少说我跟我女儿,我女儿大一,有时候真不甘心,我跟我女儿存在代沟,真不甘心,但事实上没办法磨灭这个东西。所以除了好好沟通,我觉得,我原来自己所具有的那种保守主义的东西,我得改改了,与时俱进也好,砥砺前行也行,也要这个东西了。也见过对于新生代的,或者网生代的美学趣味或者美学爱好也有指责的,有人说一代不如一代,也不一定。

保守主义,为什么强调审美?各种文件都说了,一时代有一时代的文艺,一时代有一时代的精神,一时代有一时代美学精神,所以保守主义在审美这两个字的光照之下,可能这六个误区,尽管当前的文艺评论的现象纷纭复杂,错综复杂,但是可以有这个东西稍微光亮照一照,还能有一些头绪。谢谢大家。

吴青青:感谢彭文祥教授,应该是很详实给我们展现了什么是审美,但谈到保守主义误区的问题我正有感触,我跟我学生之间,有时候不太明白,经常会在课堂上问你们为什么会看类似《小时代》的那种电影呢?我们这一辈觉得电影要么是主题很可取,要么是叙事性方面很可取,要么是艺术性表现方面很可取。但似乎有一些电影按照我们的观点去看,看不出有什么可取的地方,但学生特别喜欢看,说只要看演员漂亮不漂亮、帅不帅就可以了,不关心故事的东西,这是一种。

另外一种,比如说有些影片可能一开始上映的时候话题特别热泪,争议性特别大,他们就去看一看到底为什么引起那么大的话题。有时候说表演起来没有表情的脸,他们看一看到底是怎么样没有表情法。我们以前看一些美的东西,现在小孩觉得只要好玩的,我感兴趣的,我都想去接触一下,都想去了解一下,这可能确实是时代不一样,有很多东西在改变,不单单是媒介或者其它东西在改变,所有观念的东西基本都是在重建,这一代很多跟我们的想法完全不一样。我个人也是在教学过程当中会比较深切体会到这样的一些问题。所以在新的时代如何重新思考,何为审美,美的这样一个内涵,确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同样请贾老师承担辛苦的点评工作。

贾秀清:其实今天真的特别好,因为有的人走了,所以可以尽情地每个人把自己的思想从容不迫讨论,让它更深入。彭书记是我的领导,我在平常的多余生活时间的工作时间里,更多看到他领导我们的风采,他的工作方式等等。他在我们艺术学部,在我们传媒大学很有名气,我们非常重大的很多带有文艺性质的活动,可以说他是总导演,每次部署方案都是他来做。同时,是我们最有文艺范儿的主持人,重大活动都是他来主持的,大幕落下光影之中显现。但说老实话,听他的文艺思想很少,我非常佩服他,每年写很多论文,30多篇,好多篇,非常的气度非常的佩服,每天看到早早晚晚那个门开着在电脑前写,非常勤奋,读过他的文章。但这样直接聆听他的思想真的机会不是特别多。所以感谢这次论坛,虽然是同事,但终于有机会听到彭书记的思想。

彭书记刚才用非常文艺评论式的方式,来阐述了他近年来对我们整个文艺领域跟踪式的观察,他讲出了六大误区,我觉得不光是精准的、敏锐的,并且我觉得还是挺大胆的。在今天,我们可能更多在扣这个时代,在扣意识形态,在扣价值观,彭老师非常敏锐地抓住里面的局限性。其实在和国外一些学者交流的时候,他们也是非常疑惑的是,觉得我们提传统文化没有错,但如果把中国的未来,把中国解决当下问题的主要希望放在传统上,他们觉得传统是能够解决所有问题吗?实际上任何方面都是双刃剑,就像主旋律有它的优势和带动性,但如果对它窄化理解有它的反面。同样像保守主义也是一样,过于激进,言闭希腊、言闭美国、言闭日本等等,那是一种激进,可能忘记了中国传统。但固守过去的东西,可能又陷入保守主义。彭老师讲了,不仅仅是他敏锐的观察,非常中肯也非常大胆的揭示。

在我们新时期,我总结一下彭老师的话,不一定特别对,在这个时代,文化也很重要,意识形态也很重要,传统文化也很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美学规律,我们要尊重美学规律。不管我们的文艺在这个时代是围绕人民去展开,还是为我们特色主义,为我们核心价值观表现新的内容,整个这样的功能,我们从文艺评论角度来说,在引导的同时,我们始终不能把这条给放弃了,就是它的艺术的规律,美学的规律。我就说这些,期待下一位精彩的演讲。

吴青青:我们请第四位发言嘉宾谭政先生,《电影艺术》是每一位研究电影和学电影的必备刊物,所以谭政老师名字大家应该非常熟悉,他的文章也特别多,经常在一些刊物上看到他学术的文章,下面有请谭政老师。

谭政:谢谢。前段时间跟我说开这个会,我真是犹豫的,他说很轻松就答应了,今天一看还有点评还有主持人,一下子把我吓到了。我简单谈一谈。

我的题目是从电影学术深刻的视野展示新时代的电影批评,电影学术生态从这几个方面构成:电影产业层面、电影研究层面、电影学术层面。电影产业层面代表现实的、物质的,包括从业机构、电影受众、管理机构、政策制定等等这方面一些比较具体的物质的东西,实体的层面。电影研究层面包括电影研究者、电影研究机构、电影学术载体等等,他们都是导向电影学术层面这一维,包括理论研究层面。

从这几个层面我们关注到现实,电影产业层面,肯定产业数据很亮眼,刚才王志敏老师也说了一些数据,上周票房已经超过了去年,从2015年大家一看增长率吓人,当时预言很快能超过好莱坞北美票房了,但2016年年初还很好,过了春节档之后就掉下来了,很悲观了,但今年一下子因为《战狼2》增长速度又回来了,以前增长30%,今年又是一个双位数的增长,一下子数字很漂亮,而且银幕数全球第一了,之前的预测又可以实现了。以前大家普遍乐观20172018年能超过北美,但现在看既使是超过不了,但第一个百年目标实现的时候,内地的电影票房产业数据肯定是能超过整个北美的票房,那时候不仅仅是一个银幕数的第一,我们观众人数第一,总票房产业也超过整个北美。

在这个时候,整个产业扩容的时候又提供了很多可能性,很多具备艺术品质低成本的影片在市场得到不少票房,很多专家提到,比如说《二十二》、《大圣归来》、《十八洞村》等等等等,《十八洞村》其实比较特殊,不能完全跟《二十二》、《大圣归来》后期完全靠口碑致胜的票房来票房都超过1个亿,《大圣归来》更高了。这完全得力于行业规模,一个生态的假定,互联网时代到来,电影评论短平快的助力让很多好的内容能达到相对应的目标受众,既使是受众不是很宽大,但足以支撑影片的良性发展,让很多人认识到这是一个优秀之作,是产业层面大发展的问题,确实是新时代砥砺前行特别美好的一个时代。虽然大家也提到,里面还缺很多叫座的作品,但其实有很多,因为一年一百多部影片,肯定有不少好的作品,但肯定不能所有电影都是高票房。

电影批评方面,各方面也是很快发展。一个是研究者的队伍非常庞大,有六七百所学校教电影。电影教学从当初的精英教学,以前一个学校就招四五个学生,但现在全国学电影的多少,每个人都拿起DVD就能拍了。很多得金鸡奖的不一定是电影学院毕业的,以前金鸡奖摄影奖都被电影学院垄断了,但现在不一定,当然主体还是电影学院。尤其2011年艺术学门类,单独成为一个门类,戏剧影视学成为一个学科。然后就是国家管理部门的重视,包括政策,从习主席各种讲话等等,对艺术门类都是特别重视,毛主席多年之后成为国家顶级领导人,专门为一个门类进行全国性的高端谈话,成立一个指导性意见,国家管理部门重视,在全国成立一二十个文艺评论基地。

电影方面也是,电影频道,不仅我们说互联网本身发展,传统电影频道专门设立了《今日影评》这么一个栏目,开播一年了,每天在黄金时代学者或者专业人士自己对当下现象各种政策进行点评解读,以前是对电影影评,或者是专家学者,或者是宣发人员影片创作者,最近请了一些一线的表演者,对表演进行深度一线创作经验的总结和分享,这也是特别受到大家好评的东西,我们知道都是小鲜肉高片筹的时代,这时候让他们现身说法,让大家知道什么是好的艺术形象,强化了电影评论的舆论阵地。当然新媒体更是让每个人成为影论人,他们可以直接发声,可以影响周边人。而且新媒体因为媒体本身特殊属性,碎片化的阅读,让每个人都成为很好的学生,能够接触到本专业之外的内容,虽然不能精深发展。这是一个新的舆论传播的阵地,让电影批评能够得到传递。

各种专业期刊也是借助新媒体的特性,虽然很多媒体没有专业的网站,既使是有网站点击量也很低。自媒体传播也是拓展了传递信息,拓展的信息不只是在专业范围内的流传,也有很多非专业的人士,这是电影研究层面的。

电影学术层面也是,电影史硕果累累,把西方各种理论引进来,对西方电影的研究也是从当初几个大国研究,到很多周边的小国,比如说世界电影产业报告,还有北师大亚洲电影年度白皮书今年已经第三本了,国别研究也特别多了,对各种研究都非常深入,很广了。而且现在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都有拓展,都往深度发展。

还有很多不足的层面,电影研究层面发展没有很好蓬勃发展,与产业层面很好共振。80年代,包括张艺谋每拍一部片子,电影专家都座谈认真记笔记。当下层面虽然也找专家开研讨会,但整体而言这种氛围,创造层面、评论层面,紧密成为远远不能跟当初比较,而且也没有前瞻性理论,更多是事后总结。

另外,虽然我们呼唤很多专家学者在这个领域进行深入的研究,中国电影学派的研究钻研。相对于创作层面,比如说动画,我们有一个很响亮的动画中国学派,在全球都很有名。但理论层面成熟成体系的还远远没有达到,很多都是走在西方理论后面,跟着西方步伐走。另外懂技术的电影批评是缺乏的,比如说数字摄影、胶片摄影、特效、DV的东西,普及程度研究的深度还没有达到,比如说VR层面,没有马上响遍理论界的成果。

还欠缺一个比较成熟的接受批评的思维氛围,我们可以接受各种欧洲宏大的作品,也可以各种接受真善美的作品,一部影片提到高票房大家很高兴,但某个作品对阴暗面进行暴露,我们接受的程度还是欠缺的,还是应该有一个批评假丑恶的时代范围,我们应该很宽容,能够让大家,不仅仅是精英层面接受这些作品,让其它结构也能接受这些东西,这个层面还没有建立好。我们需要鞭策丑恶的人性,到社会各个角落,才能呼唤美好的人性。再一个就是纯理论的研究,我们当下也急需提升,进而带动电影批评的一些良性发展。

再就是前面王志敏教授提到了国际视野拓展和国际交流提升,必须有国际视野存在的把握,电影走出去,我们应该意识到存在文化折扣、文化视差的问题,电影批评界,应该引导创作界,在叙事中如何做到真正普遍价值建构的问题,不能盲目在狭隘的民族叙事。这是我简单的想法,谢谢大家。

吴青青:谢谢谭政老师,谭政老师向我们讲解了如何审视新时代的电影批评,确实是应该说在80年代,至少中国电影理论对创作是有很好的引导作用,那时候理论界提出一些观点,不但是在理论界引起很大的反响,经常对创作的话也有一定的影响。但现在说实话有点众声喧哗,理论主体地位很难保证,一般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这些观点如何在一个层面上形成热点效应很困难,很快被各种概念淹没掉了。在新的时代,是否能够找到电影理论那样一个辉煌的顶点?也是在座老师们可以思考的。谭政老师他自己既是创作者写作者,又是编辑者工作者,他提的问题特别适合。下面还是有请贾老师做一个点评的工作。

贾秀清:谢谢主持人,谢谢谭老师的精彩的发言。谭老师也是非常仓促准备的,虽然是比较仓促,但可以看出来他思维的宽度和高度是非常重要的。

像刚刚主持人说的,实际上也是这样,在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周建培(音)老先生带领着电影评论的人完成了电影评论的锣鼓,那时候对很多影片,不管是文艺评论界还是主流社会审查等等这样一些机构,其实都有不同意见的,发出不同声响。但是那时候电影美学家确实是站在电影美学这样一个建设性角度对这些作品进行分析、评论。后来像主持人说到的80年代也是这样,周建培老先生复出以后,专门创办了《电影美学》这样的刊物,一集一集出,当时对《天云山传奇》等等,刚刚出现以后,提出了非常中肯的意见。实际上当时有很多电影是被打入冷宫的,可能出现问题的。但正是因为文艺评论用他深刻的、客观的、敏锐的视野,不仅引导观众,引导创作,而且给电影管理部门领导人给出新的维度。

所以谭老师说的非常重要,电影评论不仅仅是要去主张或者坚持什么,重要的是创造一种氛围,允许我们的电影多元化,允许我们电影在正面反应的时候,也能够多一些样式,允许反面揭露或者暴露一些东西。在任何社会也没有是完全完美的,总有不足的地方,只有再认识自己不足,一个社会只有认识自己的不足才能有自我净化的能力。所以文艺评论当代社会担负着更为深刻深厚的使命,过去做到这一点是容易的,在今天更难。以前写的评论,作品研讨,像谭老师说的,那就是使命,有责任,大家就专门来进行研究。今天不一样了,制片部门、行业、协会都会专门请一些文艺评论家来,这些文艺评论家来了以后,就像大家刚才开玩笑说的,给稿费、出场费,首先签了那个以后再写批评就不好写了。

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个苦恼,那个片子大唱赞歌,觉得有辱自己的斯文,有辱自己的追求。但不说这个话呢,实际上在市场化,文艺评论界也在融入市场当中,给我们带来挑战。我们如何在这样一个市场和我们的美学标准的十字路口上我们的抉择,如何在付出自己的智慧,应该劳有所得的过程当中还能坚持真理,坚守文艺评论的美学真谛?真的是在座每一位,包括会场的人未来面临重要的话题。谢谢各位,谢谢谭老师。

吴青青:谢谢贾老师。下面是我们上半场最后一位发言嘉宾,有请北京师范大学戏剧影视学的博士生叶凯同学,大家欢迎。

叶凯:谢谢吴老师。今天到这个会主要是向各位老师和前辈学习,本人重新回到学校也就是两年时间,之前在电视台工作,2004年到2015年,在电视台工作了有11年,主要从事对外文化传播这块的工作。

今天来这个会,我也是昨天晚上才收到老师的安排。新时代文艺评论,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下电影属于网络还是电视这块,因为电视这块,一直研究的比较少,确实是因为身在其中,有些东西觉得有可能客观性会差一点,但今天还是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在江苏电视台国际频道11年工作经历的案例跟大家分享一下,如何看待文化影视剧,还有电视对外传播的话题。

作为中国电视媒体角度来说,中国电视媒体其实很大层面上来说是一个比较复杂且矛盾的机构,因为它承担着舆论导向、文化传播与市场运营的三重的功能,所以它的诉求,在这个复杂的文化场景中诉求是多域而且很多时候是矛盾的。在这种矛盾中,很多在电视台对外传播过程中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所以我希望从我的案例的角度来解释一下。

像我之前所在的江苏国际频道,本身是江苏电视台的二级频道,主要经济来源靠江苏省委宣传部和外宣办每年拨款,外宣经费运营的频道,江苏电视台本身也投入一部分。市场这块,几乎是聊胜于无的。在这种情况下,更多承担了一些包括江苏省委宣传部,包括江苏省政府的政府性宣传的制作,包括大量制作很多电视形象宣传片,基本上以江苏的名义,比如一系列的《全景江苏》、《锦绣江苏》此类艺术宣传片有几十类之多。这种宣传片传播效果,在对外宣传,当你面对对象是国外国家或者是外国人,效果实际上是非常不好的,像彭教授讲的,我们制作或者美学方面的惰性,因为这种宣传片一般采取的是大航拍镜头,有繁复的文字说明来解释,希望传播更多的信息给外国人,虽然有英文字幕介绍,或者说有视觉性的图画。但是这种过于空洞的景观式的展示,传播效果实际上是不好的。存在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这种宣传的效果,当我们面对国内受众的时候,可能效果也都不一定是很好的,当你面对国外受众没有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群体性认同和响应,你让别人相信你的这种良好形象,结果先行的表述,别人是否能够相信它,直白相信它?会不会产生怀疑?这都是一个问题。

比较好的一个案例,2009年左右,当时是庆祝国情60周年,我们组织了长江流域大概几十家电视台,联合举办了一个纪录片的制作与评奖活动。这个活动相对来说,采取的视角非常微观,不像前面我们所见到的某某江苏这种宏大叙事的视角,采取的是微观视角,将关注对象范围缩小,从一个小段,某个人物、某个群体、某个城市,某一方面的一段历史或者人群去出发,讲一些生动的故事。通过以小见大方式,把中国60年的历史,非常具像化形象向国外传播。

我们这个活动中,当时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叫做《裁减岁月》,江苏南通附近的长江边上一个普通的手工艺家庭的经历。男主人公从三四十年前从家乡来到北京,一个小小的裁缝,裁缝铺将他的儿子、孙子养育成人,这个过程中体现更多是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的精神,积极向上、吃苦耐劳,包括对手工艺的传承,传统裁缝手艺的传承,包括精益求精的技术追求。另外一方面,在这个片子中,更多采用了对比的视角,讲了他的儿子如今成长成人,他年老返乡以后不做这个了,专心在家带孙子。他的儿子服装行业的,开设了一个服装定制的企业,离开的家乡。父子两代人在价值观,包括生活方式,方方面面都显示的很丰富,非常具像的故事,通过具像的故事反应了60年来中国人穿衣打扮观念的变化,中国家庭几代人对工作、生活态度的演变,折射出60年代中华大地上平民百姓的生活变化、时代变迁和社会进步。编导更多着重于个体在时代发展中的变迁,以平民化视角展现的理念。这个片子当时获得一等奖,在国外播出引起了反响,当时也接到一些观众的电话。

这个角度是个体的,对外传播过程中个体微观视角选择,甚至在某些程度上传播效果优于宏大的视角。像刚才陈晓夏老师引用的习总书记的一段话社会主义的文艺是民族的文艺,关注的是普通人,从人的角度来说,对外传播过程中人性的东西,具体人的东西,是有效的,因为在大文化传播中,作为一个人的生存价值,能够跨越这种文化的障碍。

第二方面我想讲一下传播方面的一个误区,中国形象而言,我们现在大部分提传统文化,我们在向国外或者是向世界传播过程中,展示一些古代的景观,好像这种东西最能代表中国文化或者中国形象,但这个真不一定能达到良好的效果。比如说当时在江苏国际频道,我们做了一档节目,是鉴宝类的节目,当时包括央视也比较火。但在国内来说有一个文化传播的障碍,在文博类专家,鉴定宋元时期的瓷器会用一些专业的用语,外国人很难理解,编导们做这种节目的时候,出于一种猎奇性的机理,经常是编造策略。比如说找一个群众,50岁左右阿姨,给她写一个剧本,她有一个花瓶,从自家院子里挖出来的,耕地里挖出来了,这个东西可信性基本上没有,胡编乱造,所以这样节目的效果并不一定很好。我们常常在对外传播过程中,觉得好像我们传统文化的东西就一定能够得到外国受众的喜爱,因为这是我们独特的东西,通过引发对方好奇心。但是好奇心这种东西能不能持久保留,这个也是值得商榷的。

反而是中国当代景观、当代生活的东西,反而可能在某些程度上更容易获得外国受众的欣赏。比如说江苏台最著名的一档节目,50年来几乎是能够在全球传播获得影响的就是《非诚勿扰》这档节目,在全盛时期包括后期,在国外播出,在澳大利亚获得了非常高的收视率,有新闻评论说澳大利亚人说《非诚勿扰》节目充满了致命的吸引力,看了停不下来,而且这档节目当时线下的活动也进入了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韩国等多个国家进行海选,举办了海外专档,无论在国内国外都受到欢迎,这种东西是共通的。

我们以前在对外文化传播中经常说民族的就是世界的但民族的东西是不是就是中国古代的景观?而中国当代生活、当代景观不能代表民族的东西呢?这种传播策略观念,我个人的观念,也不一定恰当,中国刚刚改革开放的时候,中国在当代景观相对于西方处于劣势,当时采取一个策略,通过对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展现自己的文化,但到了今天而言,中国经济、文化,包括城市建设发展,在世界上来说并不逊色,包括基础设施建设。我们今天来讲是全球化、现代化的景观,在中国并非是落后的表达了,相对其它国家来说我们这可能是一种优势,如果再抱着以前刻板固守的观念,是不是恰当的?而且外国的受众本身对中国的认识,因为外国受众也是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有一个更新换代的过程,可能以前老的外国人对中国的认识是一种落后的形象,现在可能年轻一代的外国受众对中国的形象和认知可能就不是那样的了。这也是一种与时俱进,或者是根据时代发展采取不同的传播策略。

第三个方面我更想讲一下,它是一个文化折扣,或者是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碍的破解的问题。案例就是刚才我讲的文博类节目,或者是传统文化节目过程中,外国受众了解不了解你的文化你的背景?比较好的案例,大概10年前左右,在美国洛杉矶举办了北美春节联欢晚会,这个晚会也是有当时江苏省的省委宣传部的一些领导带队,还是有一个隆重官方宣传色彩的。但这个晚会比较好的一点是什么呢?采取了一些具像的形象化过程,其实也充分考虑了包括北美和西方当地人他们在价值观,或者是在艺术表达设置方面的接受。这个晚会过程中,编导团选择了中国结、红灯笼这些视觉道具元素,包括江苏地方色彩的舞蹈和音乐曲艺,这种要传播中国形象和中国特色本体的一种定位。

但为了表达两国交流的寓意,同时兼顾西方受众,崇尚一种文化多元化与族裔平等意志,当时主创人员把晚会的重头戏安排一对在中美两国分别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童星互动式的歌舞表演,中国童星是来自中国新疆维吾尔族的童星阿尔法,那时候五六岁,美国那边是来了一个加拿大籍华裔女孩。当时这样两个孩子身份形象设置进行歌舞式的表演,其实两者身上具有复合性的国家族裔文化性别特征的概念,非常适合西方文化价值观的,但又通过儿童的天真烂漫而充满热情的表演,将不同文化水乳交融的层次提到了世界级上,同时释放了中国文化和谐、包容,成功获得了当地民众的好感,晚会在主流媒体获得了较高的评价。

艺术审美活动中隐藏的意识形态的表达,引发不同文化群体的认同,其实更多是属于心理学认知上的共情,个体感知情感,其他个体感受心里的过程,将其融入到大文化传播中,就要利用个体情感共鸣达到群体内的认同与群体间的交流,由于我者与他者之间进行了生命不同的交流,从我与他之间群体归属之间的沟壑与障碍就会被无意识磨平,从而构建了一个新的群体想象,这就是习总书记提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情感共性感知,这样对外传播效果就达到了非常好的效果。

这个就是我的简短发言,因为时间关系请大家多多批评指正,谢谢。

吴青青:谢谢叶凯同学,他探讨了对外文化传播的问题,确实是在国家形象、民族形象建构当中,传播是非常重要的,有时候我们传播了什么,传播达到什么样的效果,往往有时候是事与愿违的,确实是很值得探讨的话题。下面还是有请贾秀清老师。

贾秀清:谢谢主持人,谢谢叶凯博士。我觉得叶凯博士非常难能可贵,能够结合自己在一线的实践,结合自己在江苏创作,包括之前的一些创作,通过一些对创作效果的分析提出自己所关注的问题。实际上我们今天反馈要讲好中国故事,其实讲好中国故事不光是对我们国内的人讲,同时也是对国外,尤其是在文化全球化这样一个大的国际化的氛围里面。怎么在世界范围里发出我们的声音非常重要,我们一个电影拿到人民币票房60亿是宝贵的,但如果能拿来1亿美元我们更惊喜。我们经常出去以后,在国外的票房,连出国的机票钱都赚不回来。除了我们的宣传,包括文化不平衡方面来说,也有叶凯博士说的问题。我们的话语方式,如何叙事,站在什么样的角度,如何破解将我们的文化在世界范围里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们的语言、我们的构成?是非常本体的问题。从实践角度做出了思考,是一个非常好的命题。也希望叶凯博士继续在这个方面给我们更多的研究,也发表更多的文章,能够为我们文艺评论带来新生代的新气象。谢谢叶凯博士。

吴青青:我们今天下午一共五位发言嘉宾,分别从各自角度围绕文艺评论新时代这个主题做了精彩发言,感谢这五位发言嘉宾,同时也感谢贾秀清老师,应该评一个今天下午最佳发言。下面就是茶歇环节,大家休息一下,后半场我和贾秀清老师的接力棒传给了张智华教授和戴清教授,谢谢大家。

——(茶歇)——

张智华:我们开始,从今天上午到下午,老师们都很辛苦,尤其是坚持到这个单元的都是很伟大的,都是我非常敬佩的。因为刚才我们看了一下老师的人员相比较而言,我们就自由宽松一点,大家在阐述自己观点时可以稍微充分一点,点评也可以稍微充分一点。我们就开始吧,现在就苏妮娜老师,你准备好了吗?

苏妮娜: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邀请,感谢会务人员的辛劳,也感谢我自己工作本身,因为我是在辽宁省文艺理论研究室,我是一个编辑。我之所以能到这来,是因为我们作为评论基地长期坚持文艺微评的功能,大家上午有听张颖(音)老师介绍,我们做了有三年,300篇左右,每年大概20多期,三年60多期,做刊物编辑工作之余把这个工作带起来了。可能是因为我做这么个工作,有这么一个会就过来了,我觉得这个工作本身也带给我这个发言机会来到这,认识各位老师特别荣幸。

我结合我的工作来说一点,虽然我这个工作,我们现在这个平台影响肯定是不行了,但为什么有这个立场来说呢?因为我们是一个尝试,做得早,这个东西可以把我们亲身感受总结一下,万一今后谁有兴趣把这个东西不断推进发展下去,也算是一个前面的尝试了,也可以说一点。

做微评论的话,今天上午很多老师、专家点评里也都有切入,首先我们这个年代搞评论,尤其是我们提新时代的文艺评论时,有一个定位的问题,怎么一个定位?几方面需求,我们是满足哪方面的需求。首先这是一个媒体时代,大家说新时代一直在提媒体时代,我们提它是一个融媒体,还是一个自媒体,同时还是一个社交网络的媒体。我们从这几个媒体定位来说,从这当中都透露出媒体时代对我们评论需求应该是怎么样的。

我们谈到马斯多(音)需求时,人有生存的需求、发展的需求、自我满足需求、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最后还有沟通交流情感的需求。首先人有文艺需求,已经超出了生存的层面了,进入发展和自我满足的阶段了。如果我们从社交网络媒体这个层面来理解,它其实还是一个情感的需求,从文艺需求到文艺评论这个需求,是介于这个需求当中比较高的几个层面几个程度,这么一个位置,这是我作为一个编辑对它的理解。因为我知道咱们中国传媒大学,上午还有传播主编,大家对这个东西特别了解。我谈的只是一点个人体会,不太成体系,是很直观的东西,我是这样体会的。

媒体的特征还提出了一些需求,比如说我们是读屏的需求,我们读的是屏幕,屏幕从电脑变成了个人的网络终端,手机那么大一个屏,从电脑那么大一个屏到手机那么大一个屏,又来到一个新的时代。

从自媒体角度来看,每个人打开手机有朋友圈,左边是你的订阅号是公众号,我们从整体上看,我们是一个融媒体的时代,但我们打开每个人个人终端时,你会意识到这是一个属于你自己的,可以说它是电视台,就是综合了你的各种喜好,你用这个手机里下的所有的公号,其实可以定义你这个人的审美,你这个人的价值观、三观,你关注的东西,朋友圈里面其实又呈现出你的情感联络需求。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一个自媒体的东西。以上是我说的对媒体时代几方面的理解,简单说了也不是特别理性,昨天到这的时候整理了一下我工作当中产生的心得。

下一方面媒体时代的需求,我觉得往深了层次来说还是人的需求本身,人对文艺评论的需求在哪儿,我们工作的重要性和价值就在哪儿。昨天我跟主编来了之后先去了中国美术馆,在展刘海粟的话,还有白俄罗斯一批代表画家的作品展。我第一次看到列宾和列为坦的真迹,以前谈到俄国画家代表作品的时候肯定多少知道一点,列宾的绘画怎么样,列宾坦的绘画怎样。我就发现,咱们这个场馆里,美术馆里就会有一个老师一样的人,大家围着他,我想他就是美院教美术的老师,会给旁边人讲列宾的画是行刑之前,你看这个画面里几个人的神情不同,其实呈现的是革命之前人的状态,讲的白俄罗斯的历史事件。

其实我们从这个老师话语之间就可以听出讲古典主义绘画的叙述性,是不是学术话题?如果仅仅呈现在论文里,对我们普通看画人接受就没有什么帮助。如果老师讲了一下列宾绘画叙述性,包括俄罗斯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成就,简单点几句对我们非常有效果。

到列为坦绘画,一个苹果树,旁边有一个二维码,这有个二维码我们扫了一下,就出现了一个男性声音给我们介绍一下列为坦的风景画,包括这幅画本身对光线的把控和运用,因为我不是学美术的对这不太懂。但听完之后立刻对风景画,一定是受现代主义之后的欧洲的那些绘画影响之后才画出这样有特殊效果的画,列为坦怎么样的成就,简单扼要几句话提示了我们。

我说扫二维码这个例子,和前面那个老师给旁边朋友讲解的例子,我想说文艺评论就在我们身边,而且这种需求是伴随着我们自我价值的实现,这种情感分享的需要,它其实始终是伴随在我们身边的。我们就会发现,文艺评论需求在哪儿我们工作就可以在哪儿,这是我对人需求的理解。所以评论空间还是很大的,生长空间其实是很大的。

如果我们在一个学院范围里,我们首先想的是文艺评论能不能帮助我们知识生产,能不能推动学术生产。但是当你走出去这个学院,当你来到刚才说的美术馆,或者是你来到什么地方,来到老干部学书画的场地,你会发现非专业的人员对于艺术专业了解的需求还是蛮大的。这个东西谁来满足?我们在文艺评论新时代我们说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时候,我们找到这个切口了吗?如果找到这个切口你做了一些什么?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可以立足的一个地方。

自媒体时代角度来看做什么评论是我们个人关心的问题,刚才说你打开个人手机时呈现的是我的选择,我就是一个个体。我们说我们搞传媒,或者是媒介传播一定要定义大众的受众在哪儿。我们各个不同的分众,分众下面,有的老师用窄众这个话题,我们是不是很多很多窄众聚成了一个大众?当我们说为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服务的时候,你怎样看这个大众?它是一个吗?是整体吗?还是怎么样?这是我的一个设问。

人的需求,往下说其实就是人的心理需求和变化,我想举一个例子,最近做的一期,来之前做的一期微评论话题是什么呢?因为我前期上一次做了一个关于戏剧艺术有没有发展生命的话题,我的作者说太难了太专业了,跟我们生活也不是很相关,能不能出点题,跟每一个文艺青年,包括写手生活都有点关系的。正好看到三联有一个关于网剧的策划,这些年我们追过的网剧有这么一个话题,通过这个延伸出来2017年追剧热词,做了这么一个话题。首先跟主编说我要做一个追剧,主编问我:追剧?不是看剧吗?他对我话语表述反馈就看出一个变化,过去不追剧,什么时候开始追剧,什么时候开始刷剧?什么时候开始出现N刷、二刷呢?这个词近一两年出现的,这个词反馈了观众心态的变化。

提炼这几个关键词,2017年出现的大女主,《我的前半生》出现的,可能之前有,但今年大热,现在变得很热。人设,我们现在说话都会说你人设坍塌了好不好?我想传媒的老师或者影视老师知道我在说什么,人设的这个话题。还有我设置一个话题是演技派回归,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出2016年有些词不那么了,201610月份我到北京来,开了网络传播网络学习的会,那时候所有人都在谈大IP2016年年末特别热的词,到2017年大IP似乎有一点点失宠了,热度在变了。大家不谈大IP谈什么呢?其实在谈编剧的重要性和演技的重要性,比如说像袁泉,或者是《情满四合院》郝蕾,戏骨实力派的回归意味着什么?大家对鲜肉的厌倦,大家对鲜肉吐槽之后,大家开始从戏骨实力派里找人了。观众现在追的东西,是不是有一点点往深度方向发展了呢?

那天跟我的作者说人设的时候,人设这个词怎么会出现呢?角色设定本身是编剧很关心的东西,怎么会进入我们普通观众嘴里呢?证明观众已经从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区隔当中,现在外行也想看点门道了。展示了所有观众对电视剧深度的一种渴望。我想,如果我们做网络时代的评论,要对人敏感的心灵趋势,以上说的是一个例子,我意思就是说你有没有抓住这个趋势,有没有敏感到,20172016年的变化,人往深度走一步,哪怕是一小步,是刚才呼唤审美的院长,向他靠拢了一下,这个是观众学历的提升,对审美的提升,是不是一个好的苗头?我不做结论,但我做这个东西验证了点什么东西。

面对这种需求和对这种需求的解决,有时候相当于你瞌睡的时候给你一个枕头,渴了给你一个苹果,我没干那么大的事,做不到为你盖一所房子或者是挖一口泉水,但给你一个苹果,微评论做的是点滴小事,越是小事越需要准确和敏感的程度。没有特别庞大的实力满足需求,但想拿捏使用者心里,用这个方法推动双创,创作和创新,实现传播准确的成立,我们来到移动市场领域,说点对点的需求,我们搞评论是不是也研究点对点的需求?

我再往深说一步,我给你一个苹果,但可能不是递给你,还要给你设置一点点难度,过去我们说一个什么样的界面或者是好的电子产品是怎样的呢?它引领你,除了满足你之外还引领你的审美,让你达到跳起脚来能够到的苹果,不是一伸手就给我,还要跳起来,这是心理诉求的张力,不是我要就给我,给我我不珍惜,这是人和人心理需求的张力有关系。你要做这个东西有一点点难度,但还不要太有难度,达到文艺哲学程度,稍微看了一点列为坦,我坐那开始从尼采讲,你讲两个小时,下午还有事呢,哥你快点,这个程度不可以太难了。所以我们要做到这个精准的点,跳到那个高度上,我认为这个理想状态,其实我做不到,就是谈一谈我做编辑的想法。所以需要你了解你的观众和读者。

当我们评论的时候,强调这种审美水平提升的时候,可能会倒逼着创作者来达到我们这个需求,这时候我们是不是就实现了,用文艺评论来推动这个创作的发展?我们在报告里说的东西,怎么把这些话落到实处?把这个东西作为一个标准提出的时候,也许能起到一点点作用

接下来我想说这个手艺活应该怎么干,简单说两点。我觉得我们应该重新估量标题党的价值和意义,标题的价值和意义。现在都用反面称呼标题党,它扭曲了你的意思提炼出一个很爆炸的话题,你看怎么是这样,点开一看不是这件事,很气愤,会骂标题党,这是反面作用。事实上从正面理解标题党,所谓做媒体的人,所有熟悉发表和写作机制的人,都会自觉、不自觉要求自己做一个标题党。

我曾经研究过报纸发的文章标题什么样,专著文章标题什么样,作为10+转载率公号文章标题,其实现在都不一样了,我刚刚翻了一下戴清老师这个书,我能感觉到你有的文章很适合报纸发,有的文章很适合学术类刊物发。比如说《对大宅门文化阐述》,这个适合学术刊物发的标题。你这里有一些《电视剧靠什么吸引年轻人的目光》,已经很适合报纸发了,不知道你这发在哪儿。通过我的经验来判断,报纸对标题是怎样的要求,学术论文是怎样的要求。我们现在要迎接文艺评论新时代,是不是要了解10+APP上公号被转载的标题是什么样的?有一天发现现在标题特别长,是一句话,但这句话不亮眼,在我看过很多报章体评论人来说不亮眼,报章体评论标题是怎样的?永远都是一个观点,不许你优美,可以优美、含蓄、深邃,但是编辑一定会给你改成一句话,这句话是你文章的核心观点。这个是我对文体第一方面的理解,还是要做一个,从正面去理解标题党的作用。

另外一方面就是说,我强调这个文体是因为我觉得微评不应该是长篇评论的压缩,也不应该是整体评论的局部,也不应该是碎片化的观点。这个东西具体的解决,在这不多说了。

张智华:苏妮娜作为编辑有经验,同时注意到网络媒体评论特点。今天这个研讨会周星老师标题很好艺术评论新时代 艺术创造美生活,新时代内涵有哪些?比如说我们讲网络时代文艺特征,从一个方面进行了展开,美好的生活到底包括哪些方面?刚才她说到的点对点,怎样能够推动文艺的发展,把她的一些思考见解说出来了,这些都是在深化、细化这个问题。现在我们请戴清老师进行点评。

戴清:苏大编辑编审谈得挺丰富的,我可能点评就简单一点,因为下午的时间,后面还有好几位发言,我简短一些说。我觉得刊物,像《艺术广角》我多年还是很关注的,我感觉你们的主稿、定位各方面非常有特色,一个不是纯粹走学术化的学院派的路子,但同时文艺评论非常有灵醒,文字非常有风采,而且反应特别激敏。她刚才讲到微评论,我们在座的金浩所长的那本书,《微时代的微五评》也特别有意思,这个会上有特别好的碰撞和对接,你那本书特别合适,而且今天正好这个话题,特别合适。

刚才苏妮娜讲的这点特别有意思,审美需求,从人的心理需求来看我们的媒体的定位,到底你在心理上,在审美上有哪些需求,其实从这点上才是媒体,无论是纸媒还是新媒体,他来看你的工作重要性和价值所在。

另外谈了这些年的变化,实际上我有一个评价,IP这个问题有媒介特点,好像2016年以前那一段时间特别热,但真正的你要深入下去会发现,三联那组文章正好有一个采访我,恰恰2017年以来我们看一下,对IP的依赖更重而不是更轻,只不过作为媒体的话题热度消退,实质上并没有消退。为什么呢?你从那个数据上,原来是百分之多少,一直上升到现在,从24%42%50%,更多依赖IP,所以IP生命力并没有因此消退。可能作为研究来说,我们会发现,如果我们再进一步来谈这个问题,好像在继续给IP热度助阵,但这就是事实。我们有时候也不必人云亦云,看起来IP现在热就过了,没有,为什么?这是一个创作富矿,从深度来说还是会延续一段时间。我甚至认为,它是与时俱进的,我们IP本身没有原罪可言,只不过在改编二维创造上到底怎么样提升它,是这么一个问题。

另外我特别赞同苏妮娜讲的见微知著这样一个点对点的需求,这样的思路非常好。

标题党的重估也有道理,恰恰是媒介融合环境当中对影视评论的实际影响,也是一个需求。这种影响使得你特别平淡的说法,声音必须尖锐,尖锐就变成了标题党,这当中的负面性还是很强的。我们重估它,可能也要看是什么样的标题党,不能一概所有的标题党,因为重估它都是好的,我这样理解。唱反调是一个起点,但不是目的,真正我们还是要看到底是什么样的状态,才能肯定这个标题党到底是好还是不好。实际上是无可奈何之下的作为,声音不尖锐不叫得响,没有人注意。这个在中国文艺评论正好是十期发了篇文章,媒介融合状态下对影视评论几方面的影响,从影视评论方法到影视评论热点的设置,到最终的观众受众接受,几个方面其实都有大的影响。我觉得她的很多说法都非常有启示性,下面就请张老师来。

张智华:我们接着进行,下一位老师是辽宁大学的马琳教授。

马琳:我也是首先表示我的感谢,感谢北京师范大学策划这么一个研讨会,特别令我们振奋,借这个机会到这来个。特别感谢周老师,周老师是我的恩师,是我的导师。再说一下,老师坐在这其实我很忐忑,发言很紧张,其实平时没有这么紧张,但今天真的很紧张。

我之前的时候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关于《新媒体时代的文艺评论我们如何来评论》,津亭结合我们这个主题,再谈一下我新的一些想法。标题是我临时想出来的,开启文艺新时代评论的去媚实现。首先文艺评论是不是开创了文艺评论新时代?这个回答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在18世纪莱基(音)和19世纪杰农思基(音)都曾经在本国开启他们的文艺评论新时代。莱基在18世纪汉堡的民主剧院每一次演出撰写评论,一共是104篇,它的这些评论都是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和社会戏剧界的现实状况,非常广泛和深刻探索了一系列的问题,强调了戏剧的教育作用,而且认为戏剧应该表现丰富的现实生活,而且应该表现市民的生活,认为市民的生活比帝王将相生活更本质的。特别强调历史剧要有真实性,而且人物性格要符合当时的历史情景。在莱基之后,像歌德、齐勒(音)、海涅、布莱希特等等这些人,其实这些人都受过莱基文艺评论的深刻影响。俄罗斯就不用说了,对于普希金和果科里(音)文学创作的评价,不仅在当时开启了一个时代,在现在他的评论在俄罗斯其实都是一个高峰。

我们对照这样的理论评论大家的时候,我们发现其实文艺评论在我们本土,我觉得也是可以实现这样的一个目的,是可以开启一个新时代,关键是我们怎么样来具体进行操作。我把这个文章向大家汇报一下。

其实关于我们现在的新时代,这是一个热词,新在哪儿?是我们要构建中国梦,实现中国梦这样一个时代,这个中国梦其实应该是民主的、富强的,应该是幸福的,是强国的这样一个梦。这样的梦,事实上最核心的东西应该是文化上的东西。其实上午很多老师已经说过,我们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其实大家也都知道,中国包括中国人在国际上的地位,是不是达到了这样一个层面?其实我们都是心知肚明。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距离强国和中国梦的实现其实还有很大一段距离。

所以说文艺评论也好,包括文艺创作也好,阿来在他的长篇小说里有这么一句话:这么凶,这么快,就是现代。对我们中国来说,其实还是一个社会价值观,包括人对于梦想,人性关怀,理性关怀等等,这个问题上其实都还是很迷茫困惑的。原来在文联工作,现在到了辽大当老师,给学生上课的时候,其实真的是挺苦恼的。一方面因为他们告诉我,你千万别跟孩子们讲理想和信念、追求,他们会觉得我缺心眼。我说那他们这样认为我我也要讲。我真的在一个大课上给摄影班和播音主持班上课的时候,听到以下有学生讲:这个老师挺天真。后来我跟辽大同事说的时候,他们说这是夸你呢,对你的最佳褒奖。我在想学生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认识?其实这也是我们时代一个很大的思想和价值观上的问题。

回到我们文艺评论,或者是文艺创作,我经常跟学生们说,艺术一定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解决我们人生问题和我们心理问题的一个渠道,或者是应该成为我们安放心灵这样一个家园。但他们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一点,这个其实就需要用我们的方式,这是学艺术的大学生们,不是普通的观众读者,如果是观众读者,是不是就会对这个艺术更有一种,在接受起来更有一些问题?所以我为什么说文艺评论要去媚,所谓去媚就是我们的文艺评论还是有我们自身的问题。在辽宁我们曾经举办过一些研讨会,在研讨的时候搞创作的坐在一边,搞评论的坐在一边,其实很尴尬,他们觉得你的理论和评论对我们的创作其实是没有起到进一步引领甚至是指导的作用。有一个老师曾经说,你们研究这个问题,就是给木乃伊讲养生。他实际上是批评我们这些做评论的人。

戴清:这好形象说的。

马琳:是剧作家。所以我想我们的评论肯定是有问题。我之所以用去媚,实际上就是希腊一个神话,我们自说自话的时候,我们对于创作,对于各个门类艺术家也好,包括我们面对普通观众读者也好,如果我们批评没有起到作用,其实这个批评是要去掉这样的媚,这个涉及到圈子批评,包括唯理化,学术肯定要有唯理化,但过于晦涩深化,如果你大讲尼采,现在大学生都不看尼采了,怎么给普通观众讲尼采?怎么让他从一开始介入到深层理解?这是我们工作的使命和责任吧。文艺评论有症结存在的,其实评论应该有可分享性,鸟知双翼,车知双轮,应该是并行的而不是辅助。怎么做到?其实也给我自己提出一个课题。

我们如何来适应新时代,引领新的潮流,树立新的风气,开创新的局面,攀登新的高峰?我认为需要做到是三真,第一个是真诚,我们自己面对艺术是真诚的、投入的、全情的态度。还有一个是真懂,对于艺术要有一种深度介入的能力我们能够对一部剧,能够有一种除了表象的理解,我们能够从内容层面到艺术层面,有一个非常准确的把握,是内涵的把握,只有内涵的把握创作者才会听我们的意见,只有内涵的把握说出来的东西读者或者是观众在看的时候,才会觉得你说的是有道理的。还有真说,文艺批评有温度、有力度、有硬度,真说就是一个硬度,敢于说真话,确实应该避免类似于红包批评这样的,能够把有些问题能够给大胆指出,不怕得罪人这样。

从以上几个方面,简单说一下我在这样一个新时代,作为文艺评论如何能够实现开创文艺新时代的使命,需要去媚,需要真正去实现。谢谢各位老师。

张智华:马琳老师针对性比较强的,注意到文艺评论跟创作之间的关系,强调双轮、双翼,真品、真懂、真说,温度、力度、硬度,才会有效果。现在我们请戴清老师做评点。

戴清:马琳老师讲的很有意思,给我们很多启发。像刚才张智华老师点评的,这几个度,都是要真正在批评实践当中去实践的,我觉得非常好。另外同样我们都是老师,感同身受,学生有时候说,好像我们比学生天真,也挺有意思。另外有的说现在的孩子很老成,他们有点早熟。去媚,今天这个话说的特有意思,给木乃伊讲养生,我们要审视文艺评论的症结。文艺评论在整个影视文化,包括我们的文学评论,整个产业链外面,因为不在产业链当中,如果我们能够影响的话,影视这块就是风向标,像豆瓣是在产业链条当中的,我们学院派批评是远离的,我们能够影响的是通过权力的运作就是评奖,这恰恰是中国评论能够发挥得一点空间。这点很有意思,恰恰是可以给我们进一步思考,文艺评论可以,或者说可能发挥的到底是在哪些方面。我想,从作用于人心,特别赞同你说的价值观上,当下实际上是一个迷茫的时代,我们应该做的,应该坚守的,都很有意思。但是在媒介融合大环境下,特别是粉丝经济环境下,这些问题都复杂化了,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再进一步深思。

张智华:好,我们请第三位发言者蒯卫华老师发言。

蒯卫华:首先感谢周老师提供这样一个艺术评论的交流平台,从早上开会一直到现在,让我在这里也学习到很多。尽早开幕式的时候,我还依稀记得北师大刚刚获批文艺评论基地全院师生欢欣鼓舞的场景。在十九大结束之后一个关键时间结点,周教授牵头这么一个重要的文艺评论的会,也能看到北师大文艺评论是不断发展的。我因为是音乐学专业的,所以在文艺评论这一块,就我们音乐学的专业谈一谈新时代音乐评论的一个探索。

说到音乐评论,其实音乐界也有很多学者做出相关的成绩,在新时代我是考虑,在音乐评论这一块,首先要抓住几个关键点:第一个就是实事求是,这个也是我想我们在做音乐评论时,文艺评论时首先要从事务本质出发,发觉出事务本身的自身规律,今天很多与会专家也提到这一点。这块我在前两周的时候也参加了马工程教材的培训,在讲中国戏曲史马工程教材编制过程中,就提到了如何客观实事求是评价样板戏的问题,在这一章节设置上,马工程的专家们在评审过程当中也有很多争执,有的专家认为这个带有太多政治色彩,觉得这个时期最好不要谈,有些老专家从时代走过来的,一提这个我就觉得很不舒服。也有专家认为,这还是有它的艺术价值的。所以他们在审视过程当中,他就提到了如何去正确地、客观地评价样板戏的问题,就是中国戏曲史上它的意义和艺术价值是什么。在我们样板戏的音乐而言,我们说它还是在京剧艺术当中,还是起到一个很大艺术价值的这样一个作用,从传统京剧艺术上来,但又在尊重戏曲基础上有所发展。比如说强调艺术个性问题,包括我们说剧目的个性,还有剧目主题音乐的个性,还有人物音乐的个性。人物音乐个性里,像李铁梅、刁德一形象都有非常个性化的音乐,都给大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觉得我们在保持剧种特色的时候又注重京剧传统的继承,以及在传统基础上的一种创新。从他本身的音乐价值上,他们还是对这块给予了肯定。这是一个例子。

今天早上也有专家提到有些艺术家在政治生涯当中,有过政治色彩的东西,但会从艺术本身给予他一个评价。这里面就涉及到样板戏余会永(音)先生,有政治色彩的偏差,但他在样板戏本身创作上,他还是做了很大的音乐贡献。所以我觉得从教材本身,我觉得实事求是的观点来评价我们说的艺术本身和艺术的发展。

第二点比较重要的就是音乐评价要切中要害,抓住事物的本质规律。张耕(音)先生曾经提到过中国戏曲艺术特点是什么?他概括了一个是程序性,一个是综合性,一个是虚拟性。他概括这三点而言,还是很有他得道之处从今天视角反观,从话剧作为参照概括出这样一个特点,如果放大到整个东亚戏曲艺术形式当中,会觉得很多东方戏曲艺术都具有这三个特点,因此怎么样更加接近中国戏曲音乐元素本身的价值空间?

郑先生编的马工程教材当中又提到了进一步推动的理论性观点,他认为中国戏曲艺术形式根植于乡土性,还有一体万书的特点。文艺评价还有音乐评价这块,我们也需要更加准确地,如何把握事物本质规律方面,需要再做进一步努力。

第三个比较重要的一点,如何把我们音乐评价与分析、总结、研究、创造相结合起来?在这里我们有一些例子,比如说戴通海(音)先生在《全方位音乐教育实践》一文中,对赫(音)先生一生音乐实践的一个总结,音乐艺术历程总结相结合。再有蔡正德(音)先生在《清煮音乐美学思想评述》当中,又对音乐家清煮美学思想,带着这个分析和研究的角度,来对他进行一个评价。所以我觉得这三个方面都是比较重要的。

我们说的音乐评价本身,我们说它也具备几个方面的属性,第一个就是我们说的创作性与继承性,继承性可以说是对于以前事物再认识过程,像我刚才举例的张耕先生对戏曲艺术特点的概括,到现在郑先生对戏曲艺术再认识,有一个继承性的关联,如何在继承基础上扩大研究视角,再来审视事物的本身是什么,有继承性到创作性的过程。创作性过程是通过继承基础上,如何对我们自己评论的对象有一个新认识、新发现和新观点的问题,这是我们说的第一个属性。

第二个是我们说的独立性与附属性。音乐评论这块也有这样的现象,作曲家创作出来之后,请评论人写评论文章,音乐评论附属于作品的,有这样的作品我来写评论,这样的委约有可能是什么?以谈优点为主,或者是加一些不痛不痒的批评在里面,构成我这样一个文章,可能更多是把这个作品怎么样捧红一点,可能会有这方面的因素。但是我们是觉得现在在新时代,如果想让音乐评论更加有它自己的艺术和价值,我觉得还是需要很大的一种独立性的。

也就是说,首先要尊重艺术创作的规律是什么,包括音乐演奏与演唱的规律是什么,还有音乐欣赏规律是什么,更加客观评价它,这是我说的第三个属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的问题,客观评价和讲述,更容易让我们所说的音乐创作者他们更好接纳你的建议,也避免像刚才咱们说的给木乃伊谈养生的问题,觉得根本就是两层皮的问题,你谈这个对我没有指导意义,或者我说的东西你没有完全理解。如何更好客观评价,在主观立场更好的客观评价,这也是一层关系。

第四层就是时代性与历史性相结合,我们这个评价肯定是不能脱离时代的,我们这个评价肯定也要站在历史宏观角度考量它,这也是我在前两周听马工程教材培训时有一个深深的感受,他说怎么样我们教材能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当下看到他的评价相对客观,观点比较得当,若干年之后被我们后代再审视的时候,还是认为评价是相对客观和得当的。让我想到当年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曾经有过一次很大的讨论,中国音乐往哪里去的问题。在这里,很多音乐学者都对这方面做出了他们的探讨和评价。今天再看,确实有一批学者,他们相对来说更加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这是音乐评价学者在新时代需要具备的这样一种能力。

最后一点,就是批判性与指导性,实实在在能够给我们的音乐发展、艺术发展能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尽量避免我们说的不痛不痒的批评,或者是只表扬不批评,或者是我们说的刻意去找缺点的这种批评。如何让自己这样的一种评价,能四做得让人心服口服,而且经受得住历史的检验,这是当下在新时代背景下,音乐评价是需要努力的一个方向。我就说到这里,谢谢。

张智华:蒯卫华老师是我们学校音乐系的教授,她写了一系列的音乐评论的文章,出了专著,她刚才讲的这些都是她的心得体会,比如说创作性与继承性、独立性与附属性、时代性与历史性、批评性与指导性,也是针对音乐评论界浮躁的情况进行了针对性很强的阐述,尤其说到时代性问题,现在网络音乐节目拓展挺快的,这方面发展有一些好的评论文章,肯定是人家愿意看的,而且对他们创作有很大的帮助,这会好一些。我们请戴清老师点评。

戴清:音乐评论不太懂,刚才听蒯卫华教授讲的很受启发,说的音乐评论首先实事求是,我想其实任何评论可能都是一个立足点,有些问题是艺术总论上都要求,还有一些有针对性,门类艺术的评论所需要的,有各自的规定性。还有切中要害、抓住规律,比如说像张耕先生城市化、虚拟性、综合性,我觉得逻辑上有问题,综合性把城市化(音)、虚拟性都包含里面了,这个概括显然需要与时俱进。而且确实戏曲上虚拟性和诚实化都是所有的戏曲艺术,包括国外的,地方戏很多都有这个特征。不是现在这个时代,其实张耕先生提出来比较早了,早就要超越了。另外分析、总结、评价、研究相结合,都非常切中恳切的。包括刚才张智华老师评价的这些,都非常对,这是作为评论总体上的一个需要,都要做到这样。

但作为一篇单独的评论,实际上我们说更多是一个意向性,或者有一个切入视角,不必面面俱到,也不必各种方法,拿着手术刀都轮一遍,做到主观性、客观性等等等等,每一篇评论和总体的评论状态找到一个制衡。我的一个评点。

张智华:我们请章文哲博士发言。

章文哲:各位老师好,我是北师大二年纪的博士生章文哲,今天非常忐忑,向各位老师学习。我看着很多在座各位老师的书和文章学习、求学、考学过来的。我今天发言想讲两个问题,一个是结合自己的思考和焦虑,我们如何写好一个电影批评,这是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还没有答案,照这个思路去学习,这是第一个想讲的。第二个想结合自己对虚拟现实短片或者电影自己的分析来讲一讲,如何写一个好影评进行一个实践。

在座很多老师都曾经提出过中国当下电影批评出现很多问题,主要有四点:第一个是缺少艺术鉴赏积淀和文本系统的思考;第二个缺少基本的电影文本读解能力;第三个是为了追求可视、可读,乃至文本的故事性,而忽视了电影批评的对话性;最后是拘泥于理论,让电影批评成为一个西方理论实践的场地,造成电影批评和观众脱节、错位等等一些问题。

带着这些思考,我就想,可能我们首先当下需要理清的一个问题就是批评的对象、范围是什么?批评的对象缺失是当下中国电影批评的苍白原因,刚刚王志敏老师也说到,电影批评要适应当下的电影社会文化发展这样一个现象,所以也急需要理清批评的范围。我自己在周念非先生电影批评的时候,就发现周念非先生的电影批评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批评对象,分别是电影的文学批评、电影的表演批评、电影的美术和电影的摄影批评,这四个方面的批评,都是以一种对话启发的姿态来进行写作的。

首先是电影文学批评,文学批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是政治与二联关系为核心,进行对电影的思想、政治、价值判断,比如说在凭《中华女儿》这部影片的时候,在文章开篇就说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宝贵的生命还得了今天的胜利,证明我们是一个不可屈的伟大民族。这句话为那篇文章定了一个基调,分析影片的思想质量价值文学性。

第二个周先生的电影批评,具体评析很多影片的对白和台词,比如说在写给黄岗(音)先生的,关于他的文学剧本《李四光》这样一个对话性当中说到,他认为黄岗用写正论文章的习惯,力求词义严密,但是用于剧本的人物对话,总是已失,在报告文学上在用毡靴走路,走得颇为矫健,但电影文学上用毡靴的思想,成果并不是经常很理想的

第三个电影文学方面的批评主要体现在探索电影艺术和其它艺术的利衡,特别是电影和文学艺术,他在写《伤式和药正(音)》一篇影评当中,就分析了鲁迅的小说和影像镜头的一些关系,就认为商式(音)是一部台词文学性高于影像文学的影片,这也是非常犀利和尖锐的。

周先生第二个关于电影表演批评,今天更多关注明星的政治、产业、文化、经济方面的一些分析,周先生对明星的分析更多是立足于演员的自我成长,以及角色刻划这样一个非常质朴的分析,两个层面,对外呼吁国家电影机构尽快完善合理的电影体系,对内通过这种评析和对话,让演员刻画好角色,让这个角色服务于影片的题材,主题和艺术。周先生也是在国内比较早对影片分析系统纳入到自己电影文本批评的批评家。

第三个方面对于电影摄影批评,电影摄影或者是对电影影像批评有两重身份,第一个作为批评客体,充当问句的职能,以便于作者合理清晰地展开对电影的讨论;第二个是作为批评客体中电影元素主体,同样可以构成作者具体的电影理论和美学观点。比如说《论阴谋》这部电影艺术成就中写到,我们在评判电影的时候通常很少注意到影片的摄影部分,实际上在电影中是一门很重要的工作,它的全部工作导演运行的,要能够理清这种意图,不仅本身需要有高度的技巧,同时需要有思想

最后一个层面是周先生对电影美术的批评,将电影美术元素看作是中国电影在民族化影像层面上的体现,同时也是直接反应电影美学观念的批评课题,比如说在对《反恶霸斗争》这部电影批评当中,讨论画面中人物动作合理性,同时有很多关于绘画作品的分析,包括分析影片的美术布景,比如说分析《祝福》写到,谈到导演之前应该注意到这部影片的摄影精美创作,完全的不仅是层次分明、色调深沉的影片,而且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影片。

周先生的电影批评非常具体和形象化。为什么我会关注电影批评的对象?是因为我发现在当下一个视觉消费这样一个影像创作和影像消费批评的时代,观看的方式,以及观看后的感觉,可能是一个批评家首先需要把握的,或者说可能在他写作的时候需要阐述给他的读者。比如说我自己最近看了一些VR影像,我就想要写一篇关于VR影片的评论,我就思考,对具体的技术层面,拍的还不是很了解,我就会转到对影像的直接感悟。直接感悟涉及到很多观看环节的理论,我就发现当下的一些虚拟现实的影像,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的,在拍摄的时候都有运用两种影像调度方式试图去打破或者利用360度环形观看方式的优势。一个是影像内调度,我自己命名的,传统意义上的电影的一种调度方式;一个是影像外调度,VR新的形式文件可以充分调动到,除了视觉、听觉之外很多其它感觉。这样两种调度方式共同作用之下,虚拟现实电影影像风格会呈现出非常不同的变化。

我结合之前关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绘画的阅读,发现可能在其中,咱们中国绘画散点透视,或者是虚实相生的美学观念,虚拟现实当中是一种潜在的,或者是自觉就发生的。比如说中国传统绘画的时候会看到很多,不会把目光聚到一个焦点上,会看很多局部,虚拟现实也是一样,会寻找虚实的中心,寻找各种各样的焦点。正如高希(音)写到:中国如果只有一个画家进行文艺创作,要夺其造化,则莫神与道、莫精与奇、莫大于保留墨态,利率罗列于胸中而目不见介素,守护之墨笔(音)。其实就是在讲中国艺术家在创作的时候,其实是人和艺术是融于一体的,正如艺术是文学,电影也是文学,电影批评是文学。9分做人1分作文,我想这是写好电影批评我自己的体会,谢谢各位老师。

张智华:章文哲还是善于思考,名字有意思,思考的很有深度。对周念非(音)先生的四个批评,后面重点说了一下虚拟影像,其中说到散点透视,人跟艺术融为一体,这个地方说得比较深入,比较有亮点。我提点建议,一般来说这样的研讨会,像周先生的四个批评大家都知道你可以不说,专门谈你的散点透视,那个倒是挺有意思的有定新意,因为中国散点透视跟西方不太一样,如果把这个跟电影批评关系说清楚了,这其实就是好文章,聚焦,提点建议供参考。

戴清:很认同张智华老师的看法。实际上周念非先生在那个文集当中,从文化学主题学角度去阐释也非常有特色,不仅限于文学的、美术的、摄影的和表演的,特别是像他对谢晋的看法,都是带有非常大文化的这样一个思路,不纯粹是这几个角度。当然这几个角度是很有特色。

另外一个就是,我们做评论,其实也就是几个大的项度,或者是路径,一个从叙述影像学,尤其电影、电视剧。还有一个文化学、主题学。还有一个产业传播新崛起的分析视角,就这三大类。你刚才说的都在叙事和影像范围当中,周念非先生由于他所处的出带,文化学和主题学拓展也是比较多的,你可以再关注一下。产业传播限于他所处的时代局限,这个路径没有展开。

另外他的思考,你可以把内调度和外调度好好琢磨一下,好好阐释一下,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点,但恰恰这一块感觉不解渴,特别希望看到你的文章。张智华老师您看下一位是谁?

张智华:刘威老师你来了,你说吧。

刘威:谢谢各位老师,我今天在这也是学生的身份,向各位老师学习,思考的非常不成熟,向各位老师汇报一下。我今天想谈的一个话题就是党的文化政策对于艺术领域的指导作用,重点就是想讲讲自己对于新时代的文化政策,对于文艺批评的指导作用这样的一个话题。

首先想先回顾一下从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文化政策的演变,在改革开放初期是一个外来文化,欧美、日韩、港台集中涌入的时期,这个时期曾经有过一个崇洋的高潮,因为西方现代主义的东西令国人大开眼界耳目一新,所以出现了疯狂追捧的状态。随着改革开放深入,物质生活大幅度提升,另外一方面国民对于精神文化的渴求越来越强烈,随着一户一电视时代来临还有很多新型事物产生,对传统认知产生一定程度上的颠覆。在这个背景下党采取的注重意识形态文化宣传的政策,主要强调文化的政治属性,在当时也起到很好的效果,同时也催生了一大批具有时代特色的,也符合大众审美的优秀的艺术作品,比如说比较触动人心的引起很大共鸣的伤痕文学,曾经一度可以和港台月坛分庭抗礼的歌坛,还有《开国大典》主旋律影片,还有《少林寺》、《渴望》这些作品都是改革开放初期出现的。

第二个是中国进入WTO以来在各个行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是机遇点,大量大片的涌入,电视节目的兴盛与盗版音像的猖獗,这些共同的作用,曾经使中国电影一度跌入谷底。但是党及时调整文化的政策,确定了以产业发展为导向,这时候强调了文化的经济属性。在这个背景下,文化产业出现了,在这个时期主要的文化政策有两点,第一点是逐步放宽了限制,允许形态各异的具有探索性的文化作品出现,也极大的激发了创作者的热情,给了作品更大的发挥市场空间。另外一方面是引导资本以及政策扶持相结合,提出了文化即生产力的理念,出现了贺岁片,文化产业得到了很大发展,完善了市场竞争机制。第三个阶段新世纪进入不到十年,新媒体时代全面来临了,国民生活可谓是全方位改变颠覆。比如说现在我们坐在一个空间里,我在这说话,在听的时候可能已经沉浸在手机或者是电脑当中,我们虽然在同一个物理场域,但并不在同一个精神领域。在这样的环境下,从十七大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到十八大论述的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再到十九大报告中的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对文化政策理念一脉相承的,这里文化已经变成了主体,而不是具有服务和辅助功能的附属品,文化变成了建设对象,党对文化建设认识提到了新的高度。

在这一个背景下,充分体现了文化的地域属性和价值属性,强调了文化的价值,尤其是在十九大期间,将文化自信写入了党章,还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的论述,都强调了文化地域属性、文化价值属性。

现在进入到新时代,文艺批评在新时代文化政策背景下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新气象呢?如果能够学习一下习总书记在众多讲话当中,不但论述了很多宏观政策性的理念,同时也给予很多方法论的指导。比如说他说的一些话,天边不如身边,道理不如故事,让马克思讲中国话,让大专家讲家常话,把基本原理变成生动道理,让根本方法变成管用方法。这些论述都对我们有一定启发,要求文艺批评创新话语表达体系,适应新时代的发展。

我自己的思考,在新时代的文艺批评应该做到四个度,包括态度、温度、深度、广度。态度很简单,为谁而创作,创作什么样作品的问题,温度就是要能够去创造一种能够深入到人心,打动人心,能够获得情感认同的话语体系。深度和广度更好理解,主要是内容上以及辐射面上的。

接下来想谈一下新时代的影视批评,对文化创作对艺术创作应该有怎么样的引领,或者说应该提倡怎么样的趋势,结合我自己的体会和理解主要有以下四点:

第一点要挖掘民族传统中的积极因素,传承优秀的民族特制。我们应该看到,在民族传统当中有很多像善良、隐忍、牺牲非常优秀的民族元素,不仅仅是现在看到的,不管从文学到影视领域也好,似乎大家的偏见都是只要去讽刺去抨击的就是有深度的东西,应该扭转现在的现状。在这方面,其实香港的影视有一些做的是比较不错的,比如说《明月即使有》、《桃姐》,展现了中华民族积极的东西,而不仅仅像一些文学作品,好像展现中华民族的劣根性。我觉得挖掘积极因素,同时传承优秀的民族特制,比如说诗意的风格。

第二点是要回归人性,反应最本身的面貌和最真实的情感,去创作现实主义作品的路线。这时候也是希望能够通过这样的一些引领,能够激发观众对于自身、社会以及世界的思考。

第三点是对时代进行观察、记录,能够反应人民对于美好生活需求的这样一些作品,比如说这几年纪录片的出现,其实都是顺应了这样一个潮流。同时这个记录时代不一定都是我们现在的时代,比如说刚刚结束的一个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既是记录了那样一个时代,也体现了从古至今中华民族人民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

第四点应该引领的趋势就是创新,创新形式要用多种的表现手法,探索多种表现手法,满足观众多元化观赏需求以及日益提高的审美能力。

我说到以上四点也体现了文化自信的四个阶段,如果想达到所谓的文化自信,其实还是要有一些准备的,第一点挖掘一些民族传统当中的优秀特制,其实是希望能够达到更加客观的、全面的,进行对于传统文化的认知。第二个阶段能够激发观众思考,能够去参与、互动,这是文化的自觉,从被动接受变成主动了解,这是一种自觉。到了第三点,通过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追求这种展现,希望能够达到文化的认同。在文化认同基础上达到第四点多种形式繁荣发展,交相辉映在文化繁荣基础上,文化自信自然就实现了。

关于新时代第二个关键词,关于不平衡和不充分。对于这个不平衡、不充分的论述,很多专家论述了社会领域、经济领域做了解读,同样适用于文化领域。比如说专家提出的,在社会领域不平衡、不充分体现在地域不平衡、群体不平衡、领域不平衡,文化领域同样适用的。地域不平衡上来讲,像一二线城市很多都已经成立了艺术院线的联盟,可是很多后边的三四线城市,现在无法满足当地人民这方面的文化需求。群体的不平衡,我们一方面有很多能够去欣赏艺术电影纪录片的观众,另外一方面还可以看到像快手这样的直播平台,非常粗俗的直播平台,居然也能拥有上亿的用户。领域领域的不平衡,现在流行大众文化确实是得到了迅速的普及和发展,但高雅艺术和传统文化虽然也在不断推进,但相对来说步伐也是落后的。

所以在经济领域上所运用的精准扶贫、五位一体,这样的一些政策、概念,是否可以嫁接应用到文化领域?比如说电视节目里的《朗读者》、《诗词大会》注重传统文化普及节目的出现,能够顺应潮流的,适应新时代发展的。

马克思哲学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和充分的人的自由解放,这里面包括了对于德智体美劳全面的追求,所以习近平总书记在提出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需求,一方面是顺应人性,另外一方面也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解读。在新时代的下美好生活的内涵更加丰富了,除了之前包含的那些内容以外,人民对于所谓软需求的层面更加强调,最重要的人民对于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所以在今天这样一个新时代,我们如果能够为了人民的文化生活而服务,其实就是做到了为人民服务。谢谢各位老师。

张智华:刘威善于思考,我们平常也在谈一个问题,中国人有没有信仰?我觉得中国人有信仰,这个信仰有几种方式,有的人是宗教信仰,中国大部分人是文化信仰。因为这次党章跟十九大报告里多次提到文化的自信,而且一再强调,现在文化自信来源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5000年文化一直没有中断的,肯定是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我觉得刘威这个话题讲的比较有意思,而且强调文化的价值属性,这个实际上也是文艺批评深层次的内核,不管是文艺创作还是文艺批评,根还是在文化,到一定程度肯定价值取向很重要的。要建一个文化强国,我们文艺创作跟文艺品类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平衡,还有不充分,还可以继续探讨。现在请戴清老师点评。

戴清:我觉得张智华老师点评非常好,我非常认同。我想咱们因为时间关系就请周星教授来。

周星:我首先要说特别感谢,最初商讨跨地域基地活动的时候,我一直谋划很长时间,戴清老师知道已经有过一些合作,又新添东西。后来发现跟戴清老师心境相合,一说做,就做了。特别跟贾秀清老师,我们在动漫班合作和其它合作,合作了相当长时间,感谢你们坚持到这,做这个活动是一种精神价值。感谢所有在座的专家,一个好的研究者,如果不注意倾听,不知道别人做什么,只专注自己的小圈子,孤芳自赏,一直觉得自己很出色,更好的应该是倾听和了解别人的合作。在楼上说了一通收尾的东西。

关于文艺批评价值,呼应这个课题老师们的发言。我觉得文艺批评在新时代本身是一个很重要的,我的价值就是独立的,具有生产力的,文艺批评其实是具有生产力,有三个含义。一个就是对人的精神触发的生产力,文艺批评独立价值是对人的生产,就像我们这个研讨会对人精神的触发是一种生产力,站在新的时代来看。第二个是对于创作的触动,所有人都会提到,对于创作触动是最难解释,我听很多人说法就发现,对于创作文艺批评能不能起作用?第三个就是对社会政策的触动,我相信在座专家肯定会同意我的两个观点,文艺批评对人精神触动的作用肯定是存在的,文艺批评会让我们,不管是多大受众之间,文人之间,避免庸俗,避免创作或者思想的拉低,避免捧杀,文艺批评决定在起作用。否则有时候受限于市场,比如说我们悟道,被舞蹈学院很出色创作的时候,抵抗舞蹈的时候,实际上会影响舞蹈学院,舞蹈学院对理论的重视,对于舞蹈的理论批评和精神价值作用,我不再说了。

第二个大家共同认同的,文艺批评文艺评论对社会政策的触动,我们至少能做到,在一个高层阶段文艺批评,不被创作接收,对政策引导和政策的制定一定起作用,在政策高端层面起作用。而这两者都有作用,社会政策作用我们批评,要防止这种屈就,一个时代的政策未必是真正的政策,仅仅是一时半刻的政策。或者我们要避免失隔,失去了它的作用。

麻烦在于楼上研讨会对于创作的触动作用,对于创作的作用,我的观点就是,批评要独立,批评就是应该贵族态度,不能和创作等同。创作界的人,马琳老师提到的,创作者和作家坐在一起,在北京研讨会这么多年都是正常情况,如果群坐在一起的时候,批评者什么都不会乱做一通,你们刚刚提的那句我会牢牢记住,木乃伊养生。站在这一点上不要怕,因为它是狭隘的观念,他觉得你根本不重要,但我想说,我们自己要有一种文化自信,批评也要一种文化自信,因为批评就是一个文化建设越来越重要的,创作文化的一个重要部分,你创作文化当然要自信。绝不能因为某种程度狭隘的创作,对于文化或者批评的敌视。恰恰很多人,包括年轻人对创作不满意,就是因为他孤芳自赏,自以为掌握了一种规律,不用跟国外比。这就是我刚才说要独立性。

刚才哪位老师说的分享的话,我忘了,就触发我脑子里的东西。文化自信角度来说,在创作和批评之间的关系上,刚才我就说,你绝对不要求,因为创作认可你的批评才有价值,但是批评本身有些东西是可以分享,和创作分享,这是我的观点,跟老师们做一个批评对象。

首先我们的文艺批评就是理论认知,我们理论认知就是要去探入这个创作规律,而不仅仅是创作本身,我们要探入这个思维层面,理当为创作者感知是可以分享的。但是有个问题,有的东西绝对不可分享,能不能分享做一个判断,批评价值的时候,我敢说,批评为高端创作者分享,跟我们思维共振,但有些东西不能分享,我们现在的创作去就于市场,被市场支配的创作,你要想被它分享和接受。因为市场太强大,而且市场是有利益,市场的生存利益和我们文化,或者说批评的文化或者批评的精神利益之间是背反的,创作很大程度上是为生存的利益和物质的这种利益最大化的时候,他不会理解你的批评,因此这是两个境遇的问题,这是文化准则似乎在这个解读上不可能被分享。

我们尽可能倾听创作者声音,但如果从我把它绝对化讲,就像商业一定要收益一样,那么创作它肯定或多或少,我看到非常重要的创作家,最后都被市场拉低,跟着说票房。但我们批评者如果屈就于拿数据判定作品就就OUT了,人家的准则是利益获取准则,可是我们的批评是艺术创作批评准则,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美国人会说,奇怪,只有中国才会发生,所有的豆瓣上对某个作品很低的分数,可是反而拉高他的票房。最差作品不应该有很高票房。理论批评认知不可能被创作分享。

第二个批评对于作品的痛处和精神应该是感同身受,这时候感同身受,就像刚才章文哲博士说的周念非,楼上也提到,应该可以被分享。我们应该尽可能追求,我知道创作的动机,知道他时代的缺陷,也知道审查某种评论上政策性,你提到骨子上,可能被分享。但有的不可能被分享,对于实际操作的本质,创作需要实际操作,当发现不能被实际操作,你告诉他要怎么策划要怎么样的时候,创作者和理论工作者都简单以为所有东西都能耳提面命指导他工作的时候你就傻了,因为你不是创作者,我们说厂工时代指导创作,创作跟我们是两层界的问题。如果艺术批评对于实际实际,既要感同身受,可能某种程度上可以分享。但是对于实际操作,是因为不同本质具有隔阂,所以不可分享,那你不能拉低你。

最后,批评应当具有超越作品的宏观的警示作用,宏观警示作用形而上的东西而注重实物的创作要想完全分享是不可能的,创作达到高端,回归到计划经济年代,这个创作应该你们一言九鼎,我当然觉得这是不可实现的。但如果在遇到耦合度高的时候,批评很多东西会被大家接受。

我乱说一通,我觉得我们有些东西不可分享,别期待分享,但有些东西我们要一块来分享。再一次感谢,戴清老师、贾老师和我们的主编们,张主编和诸位老师,继续下台一块分享。有时候大家静下心来听听不同意见,主要是聚在一起就是重要的,还希望跟各位老师合作,谢谢大家,谢谢两位主持人。

张智华:周老师的确很敏锐,做了很精辟的分析,也说到文艺批评相对独立性,和文艺批评的自信。感谢六位老师发言,也感谢戴清老师的精彩点评,我们这个单元就到这,谢谢大家。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