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消极流行语”缘何“风靡”大学校园?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2-08-09 16:01:27

 

新华网哈尔滨731(记者 王凯)

 

记者近日在部分高校采访时发现,“苦逼”“什么世道”“蛋疼”“郁闷”等众多“消极流行语”正在大学校园里传播,其中许多话语已成为大学生的口头禅。这些“消极校园流行语”是如何出现的?它们又缘何“风靡”大学校园呢?

 

  消极流行语“风靡”大学校园

 

  “屌丝”“高富帅白富美”“苦逼”“什么世道”……如今,很多消极的流行语开始在大学校园里弥漫,一些大学生甚至将其中的很多流行语当成口头禅。记者发现,这些流行语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学业方面、就业方面和社会现象方面。

 

  黑龙江大学(微博)研究生刘紫瑞毕业前就遇到了让她很头疼的事情。一方面,她白天要和同学一起在各大招聘会间穿梭;另一方面,晚上还要赶着写毕业论文,“一天神经都绷得紧紧的,毕业论文常常要写到半夜,第二天还得早起接着跑招聘会。那段日子简直太‘苦逼’了!”刘紫瑞回忆说。

 

  中国传媒大学(微博)学生刘冰玉也遇到了一件“郁闷”的事。由于在校学习优秀表现出色,经导师介绍,刘冰玉来到一家媒体实习,本想在实习期间好好学习一下新闻理论和实践,但一个星期之后她就想打包走人了。

 

  “每天来了就是给人端茶送水,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郁闷的是我想学东西,但那的工作人员什么也不让我做,倒让我天天帮着送餐、送水、递文件,我都郁闷死了。”刘冰玉无奈地说,她的同学朋友也遇到过很多这种事情,还有的去实习单位之后“清闲”得很,什么事也不用做,当然,什么东西也学不到,“实习成了一件‘习’而不‘实’的事,能让人‘淡定’吗?”

 

  在就业方面,“拼爹”“走后门”“找人”“送礼”等流行语也已经深入大学生群体。东北农业大学(微博)毕业生王彦东说,毕业的时候经常会听到某某同学家里给“找人”进了某机关事业单位,或者听说谁家长(微博)给某领导“送礼”了。王彦东表示,自己是一个普通家庭的孩子,听到这种情况,真是“羡慕嫉妒恨”。

 

  在社会现象方面,表达出身卑微又矮又穷又挫又没有男女朋友的“屌丝”以及表达具有高背景、高身材、雄厚资金、对一些女性具有吸引力、恋爱容易成功的“高富帅”,还有“官二代”“富二代”“什么世道”等流行语,也在大学校园内广泛传播。

 

  “消极流行语”折射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困惑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学会常务副会长、医学博士张大生教授认为,当前这些消极的流行语在校园里能够传播开来,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的一种社会心理困惑。

 

  首先,被称为“迷茫一代”的大学生,面对激烈的社会竞争、众多社会不公以及其他严峻的社会问题,会让他们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很容易失去自己的理想和激情。”“随便啦”“无聊”“郁闷”等校园流行语便会时常挂在他们嘴边。

 

  其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基本信任也成为高校学生困惑的因素。“学生和家长关系不畅、学生和老师不信任,更重要的是许多大学老师把心思放在教学外,几乎不对学生负责,难免让学生产生抵触情绪。”张大生说。

 

  第三,大学生之间以及大学生与社会之间的沟通不畅。张大生认为,当前的大学教育跟社会日渐脱节,大学生在学校学的知识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导致的结果就是很多学生对问题采取回避、龟缩的态度。”“不相信”就成了许多大学生面对问题的第一选择。

 

  第四,大学生之间的互相攀比也是重要的因素。许多大学生的自卑感也因此产生。相比于“高富帅”和“白富美”,草根大学生往往深感自不如人,便使用迁怒的方式来宣泄内心的不满和自卑,严重的甚至会对特定人群产生敌对感和攻击性。

 

  对此,哈尔滨工程大学(微博)人文社会科学院应用心理学系副教授,心理学博士蔡颖表示,大学生的这种心理状态还源于理想与现实之间、独立与依赖之间等心理冲突。诸如“卖萌”等校园流行语透出大学生尚未成熟的心理,这种回归童真幼稚的言行也是对现实痛苦的心理防御与自我保护。

 

  蔡颖说:“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完全成熟,容易受到社会的影响,不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需要有辨别良莠的判断力和提高认识问题的能力。”

 

  多措并施帮助大学生疏导心理困惑

 

  部分专家认为,在有条件的高校中应开设“失败学”,而不是“成功学”,可以更加有效地疏导高校大学生的诸多心理困惑。

 

  “现在很多大学开设了《成功学》课程,大学生受该课程里面成功人物的影响,空喊口号,怀着一夜暴富的心情来做事,这是非常有害的。”张大生说,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开设“失败学”课程,多讲述一些失败的例子,讲讲这些人是如何从失败中爬起,甚至可以讲“穷二代”如何面对失败,走出失败的案例。现在的大学生更需要这种“失败学”,用平淡的心态来面对社会问题。

 

  一些专家认为,高校主要以教育为主,可以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样性、学生喜闻乐见的心理教育帮助大学生提升应对压力、适应社会的知识与能力,提高心理素质。同时,要正确引导和规范高校老师的言行。

 

  蔡颖表示,家庭的温暖和关怀、朋友的陪伴和关爱、社会传媒对良好社会风气和主流价值观的传播和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调节能力,对于积极有效应对压力都是必不可少的。

 

  黑龙江省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闫峰说,大学生对当前的社会现状、社会问题产生心理困惑是一种正常现象,应积极调适心理状态,正视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因素。“更重要的是在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实现自我价值,不在物质化社会中迷失自我。”闫峰说。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