绚丽年华”是2007年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周铁农为本网系列美育活动题写的品牌名称,如发现有同类活动盗用本品牌,欢迎举报。
您的位置:主页>校园美育>
阅读文章

对音乐教师美育的思考

文章作者:中国美育网 来源:原创 添加时间:2010-05-31 09:32:23

      

西南大学研究生课程考试

答  卷  纸

考试科目             教师美育学         

院 、所、中心          文学院            

专业或专业领域           美学            

研究方向               美育            

级    别               2008级           

学    年              2008-2009          

学    期              第二学期          

姓    名               邓佳             

学    号          112008308000815        

类    别                 ②             

(①全日制博士 ②全日制硕士 ③教育硕士 ④高师硕士

工程硕士 ⑥农推硕士 ⑦兽医硕士 ⑧进修)

课 程 类 别

选修课

课程考试方式

课程论文

题号

得分

教 师 评 价

总分

任课教师签名:

备注:成绩评定以百分制或等级制评分,每份试卷均应标明课程类别(①必修课②选修课③同等学力补修课)与考核方式(①闭卷笔试②口试③开卷笔试④课程论文)。课程论文应给出评语。

                         对音乐教师美育的思考

                 2008级文学院美育专业研究生  邓佳

摘 要本文从美学、美育的理论出发,对音乐教师美育进行了思考。其中包括为什么进行教师美育,特别是音乐教师美育,以及怎样进行音乐教师美育,得出,教师完善的自我能力结构培养,以及坚持原则性地教学,是音乐教师美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关键词:音乐教师;美育;能力结构;教学原则

引  言

教师美育学是根据美学,美育学,教育学等理论,对教师群体中的各种审美现象以及原因,教师审美能力结构以及形成规律,教师形象所体现的审美文化以及传播等进行研究的学问。它既是美学理论的应用,也是美育的组成部分,既是教育学理论的体现,又是教师教育的深化。教师美育的意义:是教师教育的核心,促进教师生命的自我完善,是教师职业观的支柱,提升教师职业的幸福感,是教师专业化的本质,实现教师教学的审美化,又是教师事业心的来源,形成教师的教育理想和审美情操。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教师美育进行思考,首先谈一下为什么要进行教师美育,其中包括进行教师美育的普遍意义,以及进行音乐教师美育的原因。其次谈一下怎样进行音乐教师美育。

   

一、为什么进行教师美育

    (一)进行教师美育的普遍意义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1]审美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的迫切需要,美育对于全面提高中小学生素质,陶冶学生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具有重要的作用。

对中小学生而言,美育的具体实施要靠教师。因为美育的功能在于引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力。所以,教师的素质如何,教师的美育观念,即对美育的重要性如何认识,对美育实施的内容、方法途径等问题怎样看待,就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它会直接影响到中小学美育的效果。另外,美育理论研究的空前繁荣理应带来美育实践的丰富多彩和累累硕果,但是,由于理论工作者对美育实践缺乏必要的关注和指导,对教师的美育素质状况缺乏科学考察,再加上教师自身的美育素质不过硬,对美育理论又缺乏重视,导致美育实践出现很多问题。很多美育实践表面上看似丰富多样,其内部实则盲目混乱,缺乏系统,美育实践呈现一派虚假繁荣的现象。再者,美育对于教师的情感解放、个性超越的价值,具有促进人类全面发展的当代意义。从科学功利的角度而言,教师美育会直接关乎教师作为“教师”的素质的提高。曾繁仁先生在《脑科学与美育的关系》一文中认为,脑科学的研究的进展为美育学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美育具有开发右脑的特殊功能,右脑的萎缩直接会限制左脑的发展。很明显教师生存状态、精神状态会影响到教师智力的提升、创造力的发挥,直接影响到教学质量的提高。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无论教师首先作为一个人应该得到关注,还是作为一种特定的角色,教师美育的实施都是并行不悖的。

    (二)进行音乐教师美育的原因

    音乐作为以艺术形态传承文化的载体,是人文学科中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音乐审美教育有着悠远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审美形态,而它对于发展学生非智力因素、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和促进学生的创造力有着不可替代的功效作用。现今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都极大的丰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教育的培养观念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学生智力因素固然重要,但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将来的发展往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非智力因素它主要包括情感、兴趣、意志等方面。而音乐审美教育所具有的情感性、游戏性、愉悦性和创造性的审美形态特征对学生非智力因素、思想品德修养和创造力(比如创造性想象力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除此之外,还使学生养成了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以及正确的世界观。

但是,音乐是用声音构建的艺术,是一种非视觉表现的美,是人类精神的产物,音乐不像美术、文学、和戏剧等艺术可以对客观现实进行再现和描述,而音乐只能用“以声表情”的方法来创造声情并茂的听觉艺术形象,且在表述过程中是非语义性的,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所以,要理解音乐,必须具备广博的知识,以及丰富的感受力和想象力。所以老师内在修养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以及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培养,面对老师素质修养的薄弱与贫乏,音乐教师的美育已经迫在眉睫。只有老师的作用得到充分发挥,那么学生才能从音乐中获得成长。

二、怎样进行音乐教师美育

    国家教育部颁布的《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了音乐教育要“以审美为核心”。也就是说要通过音乐这一媒介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审美教育,即音乐审美教育。[2]音乐教师的高素质、学生主动的学习态度和科学的音乐教学法是实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必要条件。

    (一)音乐教师的能力结构培养

教师在自身持续的实践活动中,为了摆脱原有的被动的,吃力的活动形式,获得自身活动的自由,获得情感的愉悦和精神上的超越,就必然要不断增加自身的本质力量。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运用美的规律对自己的外在表现和内在素质进行审视和改造。只有这样,教师的本质力量才能不断地凝聚在作为客体对象的教师身上。当教师的本质力量不断地转化为一种美的对象化形式时,教师便能调节教的活动,逐渐体会到“教”的愉悦和魅力;与此同时,作为其对象性活动的学生,也才能产生“学”的动力和直觉,如此刺激、反馈,产生良性循环。[3]

    1.良好的内在品德以及外在气质的修养:良好的品德修养是提高音乐教师从教能力的前提,教育的过程是以人塑造人的过程,是以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来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的过程。音乐教师的劳动与其它职业相比较,有其独特的属性,那就是音乐教师作为“美的使者”,不仅是音乐文化的传播者,而且是学生健康人格的塑造者。因此,教师高尚的思想品德修养是影响学生形成健康审美品格的重要因素。爱是音乐教师人格魅力的集中体现,这里有三个层面,即爱音乐、爱教育、爱学生。教师对音乐的爱,将深深的影响与感染着学生。作为一名新型的音乐教师,只有对音乐产生炽烈的爱,才会不断地探索音乐、追求音乐和感悟音乐,视音乐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才会产生献身音乐事业的激情和动力。音乐教师对教育的爱,是音乐教师的职业动力,也是音乐教师的职业魅力。音乐教师只有把音乐教学当做乐趣,才能产生让学生也享受美好音乐的欲望,从而达到培植性情,陶冶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的目的。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是爱的核心,是音乐教师爱音乐、爱教育的延续和升华。人们常把教师比喻成红烛,歌颂他们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牺牲精神,这正是对教师热爱学生,献身事业崇高品质的肯定。音乐教师对学生的爱不仅具有激励功能,而且还有感化功能,不仅具有调节功能,而且还有榜样功能。因此,每一名音乐教师都应该用爱心去打开学生心灵的窗户,使学生快乐的学习。高雅的举止和非凡的气质是音乐教师人格和个性特点的外化,主要体现为聪慧、自信、机敏、幽默、雅致、真挚等诸多方面。作为美与爱的使者,音乐教师不仅要具有敬业和奉献精神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而且还需要有通达的性情,高雅的涵养和宜人的风度。教师的举止和气质与他的精神风貌紧密相关,实质上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和谐统一。音乐教师端庄、朴实、整洁、高雅、大方、自然的仪表,可以给学生以充实、沉着、稳重、积极向上的感觉,会给学生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然而这种印象的建立,不仅可以用人格的力量来感动和教化学生,同时也可以使学生产生亲近感和崇敬的心情,从而使教师的举止和气质魅力成为学生学习和效仿的榜样。

    2. 知识结构的多样化:作为一名新型的合格的音乐教师,除了必须具备人民教师所应具备的良好思想品德修养以及气质修养外,还必须具有广博的知识储备,因为一名合格教师的知识结构可以决定他的从教能力的水平。

    音乐教师的知识储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应具备较强的音乐综合基础知识。如音乐基础理论知识,它包括基础乐理、视唱练耳、中外音乐史、中国传统音乐等方面;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它包括音乐教学法、音乐教学论、音乐教育学、音乐心理学、音乐美学等方面;音乐技术理论知识,它包括和声学、曲式学、歌曲与器乐曲创作技法、复调音乐、音乐作品配器等方面。综上这些专业知识的储备,构成了一名音乐教师能力结构的基本框架,并为其从教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其次,具有广泛的文化科学知识。新课改以前,人们对于学科专业教师的能力结构要求,主要局限于系统的学科知识结构、良好的心理结构和本学科的教学实施能力等。教师也把自己局限在一个个狭小的圈子里,把掌握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本学科的教学看成自己工作的全部内容。新一轮课程改革打破了学科间的界限,倡导整合课程实施理念,强调学科间的整合和课程的融合,使课程要素之间形成有机联系和有机结构。比如要了解姊妹艺术的一般知识及其艺术表现特点。音乐与文学、舞蹈、美术、书法、戏剧等虽属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但也有着不少共同的规律或相似之处。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在钻研音乐专业知识的同时,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读诗诵文、习画练字、学舞演戏,从而加深对姊妹艺术的了解。只有这样,我们不但可以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也可以触类旁通,激发教学灵感,使音乐教学更为生动、活泼,更具魅力。并且还要多了解科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地理、历史学科方面的知识。比如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各种民歌风格的形成一般都会有地理环境的影响,水乡地区的民歌大多比较婉转,平原地区的民歌比较流畅,山区的民歌比较高亢,高原地区的比较嘹亮,草原地区的则往往悠扬宽广。越是理性与逻辑,以及广博的知识修养,越让人的内心丰富澄净,越是更能理解更深层次的音乐,音乐本身就是一种最高的哲学。

再次,掌握一定的教育学、美学、审美心理、美育方面的知识。音乐审美能力是一种高度综合的心理能力,是在音乐审美活动过程中认识和体验、感受和创构审美对象或审美意象的一种能力。它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体验、再现与表现、接受与创造、意识与无意识综合统一,融会贯通的复杂的心理过程,是人类特有的能力,它包括音乐的审美感知力、审美想象力、审美理解力、审美创造力和审美体验能力等。[4]音乐教师只有具备一定的审美心理学和美育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才有可能对学科美和学科美育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有清楚的认识,才能自觉地按照“美的规律”来设计自己的教学活动,才有可能使自己的教学活动不仅更具科学性,而且更有艺术性,使师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审美情感体验、受到美的熏陶。

    另外,美学是以审美关系为中心的,研究美以及人对美的感受和创造的一般规律的学科。这就要求音乐教师平时多注意从哲学的高度去探讨总结音乐美的本质特征,尼采把音乐看做最有深度的艺术,一个人越是音乐家就越是哲学家。[5]当我们诠释一首乐曲时,我们的处境就如同在一个及其广大,又深不可测的世界中探寻,为许多大大小小的问题找到答案。[6]

    (二)加强音乐教学美的体验

    教师除了对自身素质进行修炼,能力结构进行培养以外,还需要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践,对学生进行音乐美的熏陶。

 音乐美育的任务是使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美育的基本原理,提高音乐文化审美水平,加强音乐审美修养,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念和高尚的音乐审美理想,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审美素质和整体的音乐审美判断力,陶冶他们的情操,完善其个性,培养健康、高尚的音乐审美情趣。通过对音乐作品的感受、体验、玩味、领悟、激发他们的表现欲望和创作热情,使他们能够参与创造美的活动,丰富精神生活。[7]

 音乐美育的实施坚持以下几个原则:

    1.树立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理念

 从音乐美育的任务中,已经可以看到,美育视觉下的音乐教育,并不仅仅就是一种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它最重要的一点在于应该培养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因为音乐审美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学生审美素质,促进学生真善美和谐发展的重要途径。因此,当代学校教育应当重视学生的音乐审美教育,充分认识音乐审美教育在学生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给它以独立的地位,以音乐审美教育为重要途径和内容,开展对学生的审美教育。音乐审美教育必须以审美为核心,把音乐审美和情感体验作为音乐审美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并始终贯彻于音乐审美教育的全过程。

    2.坚持审美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

    我们知道,音乐美育作为一种情感活动,总是离不开认识活动的,情感的每一次净化都需要认识活动参与。因此,音乐美育只有坚持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的原则,将审美认识活动融入审美情感体验之中,才能获得理想的教育效果。[8]比如,当同学在听到一首音乐史,并说出自己的心理感受时,这时,老师应该去分析他的这些感受属于什么样的审美心理,是联想吗?是通感吗?还是其他的什么,要让同学理性地去认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有可能对音乐有更深入的理解。

3.坚持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相适应的原则

要根据音乐美育对象的生理、心理、年龄、个性特征发展水平展开音乐美育实践活动。在音乐美育实施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计划的安排,教育内容的选择,各项活动的组织以及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的运用等,都应符合音乐美育实施原则的要求。[9]比如赵伶俐教授在《大美育系统论》一书中就曾详细地提出了中学美育目标的构成,比如就“审美情感力”的培养目标,其中提到要求初中生在各种美的情境中均能产生审美情绪体验,并能形成有理性指导的稳定而丰富的审美情感;要求高中生审美情绪更强烈而深刻,且能与审美对象产生情感共鸣,同时与信念相连的审美情操开始形成。所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取怎样的音乐曲目,势必会带来不同的效果。、

    4. 坚持诱导性原则,鼓励审美主体自发的艺术表现能力

   音乐是最富于情感表达最具有情感力量的艺术形式,音乐教育的性质和任务,就是在感性和理性的领域之外开辟一个新的情感领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解放,建造完整的人格。音乐教育的方式,最利于学生情感的抒发和个性的张扬。因此,良好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是学生个性解放、情感交融、想象与创造力弛聘的广阔空间,是每个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到充分发展的自由天地。自我表现一般是不可教的,因为对于自我表现来说,不管加予它什么样的外在标准,不管是技术方面的,还是形式方面的,都会立即成为它的障碍。因此,在培养学生自我表现力时,教师应该像一个“心理的接生婆”,只起辅助和启发作用,教师可通过精炼简洁的富于情感的讲解,拨动起学生感情的琴弦,使之产生共鸣。当学生对一部音乐作品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必然会激发其对音乐的兴趣,也才能更积极主动的以多种方式对欣赏作品做出反应与参与,使得学生审美感受得以加强。同时教师应该尽量为学生提供即兴地表现他们自己的机会,刺激他们即兴地说话,即兴地活动,即兴地奏乐,即兴地表达自己的感情等。音乐教师可以通过启发,让学生自己发现声音的秘密,最后自己发现音乐和演出音乐。一首歌曲,不同的学生也许有不同的处理和表现方式,但只要是一种个人的发现和创造,就应当受到鼓励。

三、结论

通过以上分析,明确了作为一名音乐美育老师应该具备的素质是什么,并且在音乐教学中应该坚持的原则是什么。但是文章中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需要修整,比如,难道一名音乐教师具备了以上的素质就能完善自我的音乐能力了吗?还有没有其他什么素质需要提高呢?要知道,音乐,作为一门伟大的艺术,其复杂性远远超出了人们的想象,目前,许多科学家,心理学家还在积极探讨着这门能够站在哲学高度,与人类精神进行对话的艺术。另外,音乐美的教学实施更多只是在理论高度上的纸上谈兵,而没有涉及具体课程案例分析,也是一大缺陷。

注释

[1]王道俊.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2]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

[4]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221.

[5]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6][美]露丝·史兰倩丝卡.指尖下的音乐[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0.

[7]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230.

[8]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230.

[9]赵火根,赵传栋.教师美育概论[M].江西:江西高校出版社,2006:231.

参考文献

[1]董芃利.普通高校音乐欣赏课教师应具备的知识结构[J].文化教育.

[2]姚旭辉.论音乐教师的个人素养[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6(2).

[3]向帮勇.对我国教师美育修养的分析[J].康定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

[4]王子轶.大美育观背景下的教师美育能力初探[J].南京师范大学.

  

 

特别声明:本站除部分特别声明禁止转载的专稿外的其他文章可以自由转载,但请务必注明出处和原始作者。文章版权归文章原始作者所有。对于被本站转载文章的个人和网站,我们表示深深的谢意。如果本站转载的文章有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我们尽快予以更正,谢谢。